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三寸不烂之舌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汉语成语,拼音: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三寸不烂之舌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三寸不烂之舌的意思是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你们知道三寸不烂之舌有什么 典故 吗?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三寸不烂之舌相关典故内容,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

  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善养“士”著称,有宾客数千人,曾三次担任赵国宰相。

  秦国攻打赵国,并包围首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求援,当时打算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联合出兵抗秦。平原君想从门下食客挑选二十个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人,一起前往楚国。结果只选得十九人,剩下一人挑不出来。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最后同意让毛遂一同前去。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论订立合纵盟约的事,从早上到中午,平原君再三陈述利害关系,还是无法说服楚王答应援救赵国。于是,在另外十九人的鼓动下,毛遂手握剑柄,登阶到殿堂上,他态度强硬,义正辞严,向楚王分析情势,最后楚王同意和赵国签定盟约。

  平原君签定纵约返回赵国,回到赵国后,说:“我不敢再鉴识人才了。我鉴识人才多至上千人,少则数百人,自认为不会漏失天下贤能之士,现在竟遗漏毛先生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有份量。毛先生的三寸舌头,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于是,将毛遂一直奉为上宾。

  因为人说话的主要器官是舌头,舌长约有三寸。所以古人往往用“三寸舌”、“三寸之舌”来形容有极佳口才的人。而“三寸不烂之舌”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用来形容能言善道的口才。

  三寸不烂之舌的 成语 解析

  [释义]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语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近义] 三寸之舌;

  [结构] 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能说会道,善于应付的嘴

  用三寸不烂之舌 造句

  1) 一根稻草,你能说成金条;一根金条,你能说成废铁。一个好人,你能说成圣人;一个圣人,你能说成疯子。今天是记者节,祝你:三寸不烂之舌,再长三寸!

  2) 什么叫做巧舌如簧?什么叫做伶牙俐齿?学一学这个中年和尚不带脏字的骂人之词吧,他将教会你如何从一个笨口拙舌的木讷之人变成一个拥有三寸不烂之舌的演说家。

  3) 而且六皇子在前几年大赵黄河发灾的时候临危授命,硬是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一分钱没花就把灾给赈了。

  4) 一个有着三寸不烂之舌和飞毛腿的普通人。

  5) 对方那么难缠,你都能说服,你真具有三寸不烂之舌。

  6) 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很容易就能虏走芳心。

  7) 他想凭他三寸不烂之舌,应当可以说服对方接受所开出来的条件。

  8) 她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到处向厂商募捐,终于办成此次义卖活动。

  9) 他上了演讲台,便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听众频频点头。

  10) 小王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服老板举办员工 出国 旅游。

  11) 如果你想凭三寸不烂之舌来赢得对方的好感,很有可能会落得孤单的下场。

  12) 汤姆会用他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约翰放弃他的疯狂计划。

  13) 他有三寸不烂之舌,几乎没人能把他驳倒。

  14) 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到处搬弄是非,搞得整个科室都不团结。

  15) 你放心!凭我三寸不烂之舌,一定说服他来帮忙!

  16) 他是天生的情场高手,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总能找出理由把自己说成是个女士杀手。

  17) 凭着我这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地游说了一个晚上,终于把这个一毛不拨铁石心肠的提问者感动的痛哭流涕,涕泪交集,把他仅有的五百分,全都奖给了我。

  18) 求婚宝典:一心一意,两情相悦,三寸不烂之舌,四大皆空,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心不换,八辈相爱,久久天长,十全十美的求婚!美好的爱情,是由你细心的呵护!

  19) 纵使有三寸不烂之舌,通天下万邦的言语,又有天使的歌喉,但却没有爱心,那就不过是聒噪的铜锣,叮当的铙钹。

  20) 一片赤诚之心携清风两袖,三寸不烂之舌道四书五经,六尘不染无杂七杂八事,九州四海授仁义道德书,谢恩师十分谆谆教诲,祝节日万分欢乐开怀!

  21) 张轩松不愧是曾经长袖善舞的儒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头竟然想要将项宁的“精简”。

  22) 他娘的,以前我总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女人面前春风得意,怎么也想不到在这里人家竟然将我视如草芥,一文不值。

  23) 一个修玄天资极其低微的小人物,凭借自己一股冲劲及三寸不烂之舌,奇迹般越玄道进入凌源。

  24) 守帐的三百卫士在刘志那三寸不烂之舌的熏陶下居然归降了哈密卫,就在刘志仰天长啸时,一名小卒拜在刘志马下“刘大人,木塔尔将军快抵不住了!我们是否前去支援!”。

  25) 没想到,二王叔家的药罐子倒是有这么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巧舌如簧。

  26) 战国时的辨士张仪,思维敏捷,有三寸不烂之舌。

  27) 一开口,任翔的继母那三寸不烂之舌便是犹如念经一般,劈头盖脸的对任翔一通臭骂。

  28) 抓不住真凭实据,被老李三寸不烂之舌屡屡说得理屈辞穷。

  29) 于万立恼羞成怒,勃然变色道:“宗大少爷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无非是想拉我们下水,叫兄弟们做炮灰!”。

  30) 三寸不烂之舌,黑白倒叙真本领。

猜你喜欢:

1. 长袖善舞的典故是什么

2. 毛遂自荐的寓言典故

3. 负荆请罪的典故及其主人公

4. 河北邯郸旅游导游词

5. 毛遂自荐的读书笔记

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成语吧,借助成语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以下是我整理的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注音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想出家当道士说:“我凭着自己的三寸舌,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我心满意足了”。

  出处

  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解释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用法

  作宾语;比喻能说会道,善于应付的嘴

  相近词

  三寸之舌

  成语例句

  最后也是凭籍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得龙颜大悦,不但保护了自己,也开脱了公主、驸马和太医胡植的死罪。

  对!你是血口喷人,凭着两行伶俐之齿,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招谣撞骗,一贯武断专横,而且六言不通,真是岂有此理,八面玲珑,狡猾多变,你是地道的酒囊饭袋,一个不折不扣神气十足的糊涂虫。

  试想,如果徐福只凭一个红湖呆士的三寸不烂之舌,能骗得了这么个人物?秦始皇对他却深信不疑。

  典故典故1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土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昌。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土。’遂以为上客。”这就是著名的毛遂自荐成功归来后受到平原君称赞的场景。

  典故典故2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被楚相“掠笞数百”,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日:“足矣。”张仪回答幽默风趣,寥寥数笔就刻画出张仪坚定不移的意志。同时也说明,只靠三寸不烂之舌去游说列国就足够了。

  典故典故3

  在《汉书》中,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另外在《三国演义》中有“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水浒传》第十五回“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他们入伙”等句子。

三寸不烂之舌是什么意思

成语“三寸不烂之舌”的意思是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一说到这个词,大家都会想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但是“三寸不烂之舌”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列传》。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三寸不烂之舌典故

魏国的张仪有一次受邀参加楚国宰相的宴会,等宴会结束后,楚相却发现自己最贵重的玉璧不见了。

这个时候有个侍从就猜测说玉璧应该是张仪拿走了,说张仪又穷又行为不端的,必定是他偷的。于是,张相便派人将张仪抓了起来,无论如何言行供,抄家,也没能找到玉璧。

张仪的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被打成这个样子,不免伤心的痛苦,谁知道张仪张仪最先做的不是安慰妻子,也不是自己的冤屈,而是问妻子“不要哭,不要哭,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这一问,妻子也被逗笑了,说到:“舌头还在你口里。”张仪说:“只要舌头完好,那就不要紧。”

后来,张仪也是凭着他无敌的口才加上才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演变到后来,人们用“三寸不烂之舌”这个谚语来比喻只要舌头不烂,就能凭借语言说服他人。引申为巧舌如簧地说服别人。

三寸不烂之舌什么意思?三寸不烂之舌典故介绍

虞翻是三国时期东吴大臣,虞翻早期是王朗的部下,后来选择投奔孙策,从此在东吴扎根。虞翻学识渊博,而且还精通医术,被人们称为文武全才。虞翻的口才的确有一番功力,曾帮助孙权不费一兵一卒就拿回了荆州的控制权,只能说虞翻的能力被很多人小看了。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三寸不烂之舌,就和虞翻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发生在东吴偷袭荆州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孙权、虞翻和麋芳。原文如下:

(孙)权谓吕蒙曰:今荆州已得,但傅士仁、南郡麋芳,此二处如何收复?言未毕,忽一人出曰:不须张弓只箭,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傅士仁来降,可乎?众视之,乃虞翻也。权曰:仲翔有何良策,可使傅士仁归降?翻曰:某自幼与士仁交厚;今若以利害说之,彼必归矣。权大喜,遂令虞翻领五百军,径奔来。却说傅士仁听知荆州有失,急令闭城坚守。虞翻至,见城门紧闭,遂写书拴于箭上,射入城中。军士拾得,献与傅士仁。

士仁拆书视之,乃招降之意。览毕,想起关公去日恨吾之意,不如早降。即令大开城门,请虞翻入城。二人礼毕,各诉旧情。翻说吴侯宽洪大度,礼贤下土;士仁大喜,即同虞翻赍印绶来荆州投降。孙权大悦,仍令去守。吕蒙密谓权曰:今云长未获,留士仁于,久必有变;不若使往南郡招麋芳归降。权乃召傅士仁谓曰:麋芳与卿交厚,卿可招来归降,孤自当有重赏。傅士仁慨然领诺,遂引十余骑,径投南郡招安糜芳。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吕蒙白衣渡江占领荆州后,孙权也来到荆州奖赏文武。孙权提出,虽然占领荆州,但和南郡仍在关羽部将傅士仁和麋芳手里,应该尽快设想夺取。谋士虞翻主动请缨前往劝降傅士仁。面对虞翻的劝降,傅士仁当即应允,并立即与虞翻一起前往荆州面见孙权。随后,傅士仁又来到南郡劝降了麋芳。至此,关羽的荆州大本营全部落入了孙权之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虞翻口中的三寸不烂之舌,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中的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小说中这段吕蒙占领荆州的故事情节,有诸多情节与历史不符。首先,小说中说吕蒙白衣渡江攻陷了荆州就是一个错误。《三国志•吕蒙传》载:蒙至寻阳……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这也就意味着吕蒙白衣渡江后,仅仅是兵临江陵和城下,而此时的江陵和南郡尚在傅士仁和麋芳之手。因此,小说中描述的所谓孙权前来劳军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虞翻前往劝降守将傅士仁及傅士仁劝降麋芳,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吕蒙传》注引《吴书》载:将军士仁在拒守,蒙令虞翻说之。翻至城门,谓守者曰:‘吾欲与汝将军语。’仁不肯相见。乃为书曰……仁得书,流涕而降。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遂将仁至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

与傅士仁镇守的相比,镇守的江陵更为重要。它不仅是荆州的州治,同时也是关羽防御东吴进犯的屏障。即便落入吕蒙之手,只要麋芳能坚守江陵,吕蒙要拿下该城还是有巨大难度的。那么,身为刘备大舅子的麋芳为何要背叛关羽投降东吴呢?

据《三国志•吕蒙传》注引《吴书》载,早在关羽出兵樊城之前,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此举令关羽大为光火,多次指责麋芳。另据《三国志•关羽传》称: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这两段记载说明,关羽对麋芳的不满是因为麋芳玩忽职守所致。麋芳自知罪责难逃,因此才铤而走险,背叛关羽投降了东吴。

不过,就在、江陵失守后,关羽仍有翻盘的机会。据《三国志•虞翻传》载: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这就说明在江陵城中,除了麋芳投降东吴之外,其余将领并不愿因此成为蜀汉的罪人。他们曾密谋除掉麋芳和吕蒙,让江陵城重新回到自己手中。

一旦行动成功,江陵便回到了关羽的手中,不仅吕蒙大军将被牵制在江陵城下,关羽南撤也有了安身之地。只可惜此事被虞翻一眼看穿,这场尚未开始的行动很快便被吕蒙挫败,关羽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最终兵败被杀。

标签: 三寸不烂之舌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y78l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