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德国林业发展与木材供应的关系

德国林业发展与木材供应的关系

德国林业发展与木材供应的关系

德国林业发展与木材供应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德国林业的最大特点是林业生产集中进行,木材销售由林主协会承担。

德国木材工业顺应了国际化发展,即木材工业,尤其是制材业生产集中化,同时制材业向出口型产业转变。

德国林业的发展,得益于木材产业的结构变化,供应木材的林业是在适应这种变化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对扩大林业生产起支撑作用,是木材产业和与其结构变化相适应的木材供应措施。

在德国木材工业中,制材厂是木材消费的主要部门。

制材厂作为木材需求大户,在德国占有很高地位,对德国林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邵青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提 要

1.18-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林业理论家介绍

2. 对“土地纯收益理论”的批判

3. 对工业经济林(速生用材林)的道德批判和证伪批判

4. 对“船迹理论”的批判

5. 对森林永续经营理论的理性演绎

6. 森林永续原则向“景观生物永续原则”延伸

7. 对“接近自然的林业”的科学哲学演绎

8. 生态基础上的造林理论

9. 关于“生态社会市场经济”的讨论

四 对“船迹理论”的批判

德国林业理论界对旧的速生林经营方式进行了严肃的批判,那么新的林业方针和路线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展开剩余96%

换句话说,就是要用什么思想来指导生产实践,用什么技术手段来保证达到目标呢?

对于如何达到上述目标,战后的德国尚无经验,于是在林业科技界发生了一场技术路线争论,这就是“和谐化理论”与“船迹理论”之争。

两派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各目标之间的关系,依哲学表述,就是如何使思想的价值、行为的价值和成果的价值达成一致。

20世纪六十年代时,德国林业趋向木材生产、自然平衡以及提供游憩地三大目标。

但同一块森林的这些目标往往是重叠的,在制订技术方案时,许多具体问题犹如一团乱麻,所以也必须要由林业科学理论为技术路线指明方向。

“船迹理论”以林业生产木材为中心,认为森林的其它效益可随之而生,犹如行船时生成的浪波。

这种理论近乎是旧林业经济理论的翻版。

与之对立的“和谐化”派坚持运用永续原则对“船迹理论”进行驳斥。

两派的论战持续了多年,终于以“和谐化理论”取胜。

和谐理论之发展也与永续经营理论一样没有停步,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进步。

这里从波纳受等人的言论可以看到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和谐化理论”的日趋深化。

“德国适应自然的林业工作者同盟”,1989年发展为有10国参加的“欧洲与自然相知的林业工作者同盟”。

波纳曼(Bornemann 1967):

“必须这样经营森林,要使森林一切效益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始终得到保持。

其时至少必须保持土壤的生产力,如可能,还必须改善它。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森林工业的发展史诗什么?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森林面积约为984万公顷,主要树种有欧洲云杉、欧洲冷杉、北美白松、欧洲山毛榉、橡树等。

德国是林业发展最早的国家,现实施经济、生态、社会福利效益和谐化的林业。林业分为林业和木材业两个部门,森林建设和木材采运归属林业,木材业包括木材加工和木材贸易。

木材采运

德国的国有林执行保证公益的、永续的最高收获原则,每公顷的平均林木年生长量达6立方米,每公顷的平均采伐量在原西德地区为5.3立方米,在原东德地区为4.1立方米。采伐工具以油锯为主,采伐时须顾及景观。原西德的集材作业普遍使用无线电遥控绞盘机、通用或专用拖拉机和集材拖车,在山区使用自行式钢架杆绞盘机或直升机,由于多功能林业的发展,微型绞盘机得到推广。造材和木材分选一般在林区中心工场进行,自动化程度很高。原西德的林道发达,国有林每公顷为50米,私有林每公顷20多米,林区公路和乡间公路、高速公路相连,各种车辆均可深入林区腹部,运材非常方便。原木和原条在林道旁归堆,通常由买方自行运货。

制材工业

德国的锯材总产量约1200万立方米。由于原木径级变小,原西德的制材企业于80年代普遍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制材—削片联合机替代传统的排锯,以致小规格材和木片的产量倍增。胶合木工艺的发展解决了小材拼大材的问题,提高了木材综合利用率。原东德于60年代根据经互会的决定采用波兰产的DTPC-71型排锯进行技术改造,在最远距森林25公里处建了一批年加工规模为3万~4万立方米的“标准制材厂”,但制材全盘机械化的程度仍较低(15%),加工1立方米木材需2~3.75小时。80年代末原东德制材厂的平均年加工规模为1.1万立方米。

刨花板工业

原西德1988年生产刨花板663.5万立方米,生产集中趋势明显,小厂倒闭,80年代末只剩下34个厂。为适应市场需求和达到国家为保护环境提出的新标准,要求刨花板工业必须使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控制在0.1ppm以下,木尘的排放量也必须由50毫克/立方米减少到20毫克/立方米。刨花板工业在80年代中期推出了刨花模压异型产品、半干法石膏刨花板新产品。刨花板的用途从室内型向室外型建筑材发展。原东德有15个刨花板厂,生产集中在来比锡,1988年的产量为82.6万立方米。70年代研究成功用带树皮的“褐色木片”作刨花板原料,80年代末用带有鲜叶的“绿色木片”制造刨花板的工艺也从试验阶段转入工业利用。

单板和胶合板工业

80年代中期原西德有25个单板厂,共有刨切机和旋切机60台,新型的刨切机加工速度可达105次/分。由于改进了单板切割刀具和干燥机,产品质量提高,单板厚度则从1毫米减到0.7毫米。单板改薄以及机械生产效率提高使以面积计算的单板产量能在木材原料和机械台数减少的情况下长期保持在每年5亿平方米的水平。1981年后因建筑业不景气而出现胶合板滞销。1988年单板产量为40万立方米,胶合板产量为37万立方米;胶合板产品中半数以上是细木工板。80年代末期原东德有26个单板厂和4个胶合板厂,1988年单板和胶合板产量分别为8.1万立方米和3.7万立方米,生产厂家多在来比锡。

纤维板工业

原西德1988年生产纤维板31.3万立方米,同期原东德的产量为26.3万立方米。

制浆造纸工业

原西德造纸工业的木材消费量约750万立方米,其中约占30%的原料是木材加工的剩余物,此外利用回收的废纸原料占50%。1988年生产木浆235.8万吨。原东德同年生产木浆66.2万吨,浸渍加工纤维素也是木材综合利用的重点项目。

木材加工机械制造业

原西德地区的木材加工机械业闻名于世,尤以刨花板设备和各种木工机床的出口量为多。1988年该地区木材加工机械制造业的产值高达32亿马克,产量相当于欧洲同类产品的50%,出口率占产量的68%。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林业是什么?

(forestry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邵青还)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森林面积为2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林木蓄积量5~5.4亿立方米,年生长量1593万立方米。森林资源中77%为针叶林,23%为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松、欧洲云杉、山毛榉、橡、欧洲落叶松等。

森林经营管理

森林中,国有林占62.5%,社有林占26.6%,其余10.9%为私有林。社有林和私有林的经营工作由国营企业进行监督。全国林业管理机构是农业林业食品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5年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的造林运动,每年更新造林面积稳定在2万公顷左右。1951~1971年基本完成了森林立地调查。1954年以来逐步划分了保留林。50~60年代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涉及森林土壤、植被、气象、水文、立地诸学科。到1981年共建自然保护区751个,景观保护区19317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占65%。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区、防护林、试验林、疗养林等由国家进行特别保护,这部分森林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全部森林面积的40%强。民主德国的大部分森林按照施业案经营,分防护林、特种林和经济林三个经营类型。从全国范围来看,民主德国的树种结构稳定,接近于根据立地调查、收获学理论、林业经济理论建立的最佳结构。发展林业的主要方向是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并把提高土壤肥力、采用优良种苗、保护森林作为最主要的措施。50年代就开始森林施肥,增产效果显著。同时建立了林木种子园。每个树种的母树林都经过专门的选择和鉴定,所产种子供应给指定的地区使用。近年在8~12年生的种子园应用生物调节素诱发松树开花,取得成功,使种子获得高产。为消除雪压、风倒、大气污染和病虫害带来的威胁,注意加强幼林抚育工作,每年抚育面积达10余万公顷;此外还引进了各种抗烟害的树种以增加森林的抗性。

森林主伐方式为伐区式皆伐,约有80~90%的伐区采用此种方式。松林的伐区面积在20公顷以下,云杉林在8公顷以下,每个伐区最低采伐量为1000立方米。在山地森林采用择伐和渐伐。抚育伐的木材产量约400万立方米,占木材年产量的40%。

森林工业

民主德国重视木材的合理利用,根据原木的径级和质量规定了不同的用途,如直径25~40厘米的优质材乐器和单板,15~45厘米的良材和普通材生产锯材,4厘米以下劣质材作薪材。1981年以来,提出向全树利用的过渡措施,研究对全树采伐、削片及鲜木材加工、人造板的工业技术和设备。木材产品中锯材占主要地位,1982年生产锯材232.6万立方米。木材综合利用发展较快,1970~1982年,刨花板产量从45.1万立方米增加到81.2万立方米,纤维板产量从9.4万立方米增加到26.4万立方米,胶合板的产量一直在4万立方米左右,纸和纸板的产量约120万吨。

木材进口呈递减的趋势而出口逐年增加。1969年进口125.2万立方米,出口9000立方米;1980年进口65.3万立方米,出口21.6万立方米。

林业教育与科学研究

在德累斯顿技术大学设塔朗特林学院。德累斯顿木材技术工科学校是木材工业教育中心。林业科研机关为埃伯斯瓦尔德林业科学研究所。

德国林业经济学专业发展前景良好

我为大家介绍德国林业经济学专业发展前景良好,希望对出国留学的同学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留学精彩内容,为你详细解答。   德国大学车辆专业排名在德国高校里,也是很靠前的。德国大学留学哪个专业好。那些排名靠前的德国留学热门专业,是大家的首选。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德国林业经济学情况。

  在德国大学专业排名里,德国林业经济学很不错。德国大学留学哪个专业好,除了德国大学车辆专业排名很靠前外,林业学与林业经济学亦很不错。林业经济学,它的设立是为了能够保护性的,有计划和专业性的有效利用森林,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由此它不仅仅是与经济效益有关,而且还有其对环境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持续的自然平衡能力,对于气候,水分平衡,空气净化,土地保肥,自然景色,农业分类和基本设施,以及大众健康的重要意义。

  这门学科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来源于,德国三分之一的国土是被森林覆盖的。木材是一种重要原材料,在可再生的原料市场中它有最重要的经济意义。通过利用木材可以给本国木材和纸张工业可以供给原料。林业学和林业经济学也涵盖了如热带雨林和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国际市场的问题。总之林业经济学力求在生态基础上进行积极地木材生产,同时保证森林得以保护和休养。

  工科毕业的林业人员和林业经济工程师工作任务是多样性,要求他们不仅能解决生物,生态方面的问题,而且还要具备技术和企业管理的理解力,以及法律知识和商业头脑。丰富的管理方面的知识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

  在应用科学大学的林业经济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林区负责人,并针对实用型的森林经营及林业方面技术措施的操做。

林业科学的发展概况

在中国古代,人们从樵采薪柴,利用木材开始,到植树造林、以至培育经济林和经营管理山林的生产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产生了纯朴的林业科学思想。如《管子·地员篇》提出根据地势、水位和土壤选择适栽树木;《孟子·梁惠王上》中称“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反映了对森林的合理采伐和永续利用已有所认识。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述了采种、育苗和植树的技术。到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已有栽培、经营经济林的记述。在杉木商品流通中采用的龙泉码价,则可认为是原木材积表之雏型。但较早的林业科学萌芽并未直接导致中国近代林业科学的发展。林业科学上长期停滞的情况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改变。这时中国派遣留学生赴日本、欧洲及美国学习林业科学,同时也聘请国外学者来中国指导科学研究。最早出国学习林业科学的凌道扬、梁希、陈嵘等人,回国后从事采种、育苗、造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木材材性测试、森林经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林业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欧洲,16世纪德国首先提出施业案。1826年德国洪德思哈根提出法正林的概念,1841年C.海耶尔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补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又由瓦格涅尔再作补充,提出了法正林的条件和实现永续生产的模式标准。根据这一模式制定的施业案,成为林业先进国家经营林业的重要参考。19世纪德国林业科学发展迅速,相继建立的分支学科有森林立地学(后来发展为造林学原理或森林生态学)、造林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森林利用学、林产制造学、林政学等。林业科学领域因而不断扩大,逐步形成近代林业科学。

20世纪5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森林资源日趋减少,自然环境条件日益恶化。这一情况迫使人们认识到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各国林学家因而又结合各自的学科着重研究提高森林生产力、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自然环境方面的作用,以及通过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来获得最高的生物量等课题,使林业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林业经济学的简史

林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的经济学科,产生于19世纪的瑞典。当时欧洲林业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由于把森林作为商品木材采伐和林产原料基地来经营,需要计算费用与效益,进行市场预测,从而推动林业经济的研究,逐步形成林业经济学的原理。20世纪初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林业经济学著作,如瑞典帕特森的《瑞典的林业》(1912)、哈密尔敦的《瑞典森林经济对策》(1915)等。随着林业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林业经营,加强管理,提高效率,节省费用,从而推动林业经济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出现了如林政学、森林较利学、林业经济与组织学,以及木材税收、木材流通等各方面的著作。在欧美,形成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森林永续经营利用学派,在亚洲形成了以日本为代表的永续经营保护学派。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对林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如《礼记·月令》中写有:“孟春之月,禁止伐木。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仲冬之月,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孟子提到:“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材木不可胜用也。”公元前1世纪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中已有人工经营用材林、经济林的论述。

11世纪宋代陈翥的《桐谱》,论述了植桐的经济效益,韩彦直的《橘录》,论及柑橘的生产和运销。 14世纪明代俞贞木(一作俞宗本)撰写的《种树书》中,也有对林业经济问题的论述。17世纪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论述了森林植物的经济价值。但是,历代虽有不少专题著述,却一直没有形成的林业经济学科。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西方林业经济学著作才开始传入中国。

林业机械的发展简史

机械在林业生产中的使用始于木材搬运。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在美国问世后,很快就在林区获得应用,但由于不适应林区复杂的自然条件,效率较低。19世纪后期,仿效采矿工业,在林区开始使用铁轨道、木轨道和简易车辆搬运木材。20世纪初,森林铁道开始用于木材运输。

1913年,美国制成蒸汽机集材绞盘机,1914年德国制成第一台双人动力链锯。从此林区开始用动力锯锯木和用绞盘机拖集木材。

二十世纪40年代末期,前苏联制造出履带式集材拖拉机。1957年,第一批四轮驱动、折腰转向的轮式集材拖拉机问世,因速度快、重量轻、耗油少、效率高而获得迅速发展。50年代末期,各主要林业国都实现了木材生产机械化。

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汽车工业和林区道路网的发展,汽车运材逐渐取代费用昂贵的森林铁道运材。运材汽车发展成为具有随车液压起重臂的自装集运材汽车,并与拖车组成汽车列车。60年代后期出现的伐区作业联合机,是木材生产机械化的重大发展。

论述林业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1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离不开林业的支持。森林覆盖是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是通过人为保护林区的生态环境,使得人类经济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持一种文明共进的状态。人类活动不再以牺牲其它生物为代价,林区内的所有动植物及相互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都将被人类所保护,以此形成小环境的生态恢复。因此,在生态文明的大目标驱使下,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1.2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迫使林业以恢复林区生态环境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林分沉积、更新和开发。林区的活动以恢复生态环境为指导,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林业的经济收益,恢复林区内各种各样生态小环境走向良性循环。一个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环境的恢复,全国的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量变引发质变,使得全国生态环境收获良好的恢复成果。

2林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当前人类生存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负面形势,此形势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国家一切发展目标的首要内容。所以,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恢复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稳固水土、保持湿地面积、绿化国土资源、缩减荒漠化面积的主要手段则是森林的固碳累积。林分的沉淀,林内生物的有效保护是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保护代替开发的一种生态经济手段。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性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表1是近几年来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和几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情况。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尽管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但对于全国范围来说,上升的速度着实较慢,生态环境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森林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正在以微小的差跟在减少,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势。总的来说,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了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2]。

3生态文明决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纵观世界发展对木材的应用可以将林业的发展归结为原始应用、工业发展综合应用和林业的可持续应用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林木的应用是不同社会文明状态下,社会发展必然选择的结果。就目前而言,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环境恢复为目标,兼顾经济、人文、社会、生态等和谐发展,齐发共进实现共嬴。在这一形势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然是多目标、多途径,以科学的管理技术来配合林分新旧更替的可持续性发展经营模式。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对林区内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以林分的可持续性沉积为手段,恢复林区内生态多样性,尽可能保护林区内食用链上所有生物的繁衍生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无害化林业经营活动。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森林规划,以展示森林对环境的多种有益功能为前提,实现保护土壤、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为林区内的动植物提供安全、优质的生境。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环境下,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兼顾恢复优质的生态系统、实现林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扩大,林产品的累积和可持续化应用,林产品的可持续化生产、增加林区覆盖率等发展功能和发展模式,从而展现森林的多重价值观。

求林业经济学的资料

林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是研究林业部门物质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它同时也从经济和技术的相互关系上研究林业部门生产力发展运动的规律,以及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配置等,为满足社会对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文献中已有关于林业经济活动的记载;但作为一门的林业经济科学,则是在资本主义林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在欧洲的发展始于林政学。以后传入日本,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而突破了林政学研究的范围。

1920年法国于费尔的《林业经济》专著问世,1945年后日本、美国、苏联等国也都出版了林业经济学著作。日本的研究涉及林政、林业经营、林业会计林业经济史、木材市场、林业计量经济学等。美国的林业经济学除研究木材采运经济、木材市场经济外,还重视对森林永续利用和森林多种效益的研究,建立了森林资源经济学等。

林业经济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属部门经济学科,它与林业技术科学共同构成林业科学体系。

林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是随着林业生产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所包括的分支学科各国不尽一致,一般包括林业经济学概论、森林工业经济学、林业经营经济学、林业经济史、林业法规、林业经营管理学、林业统计学、林业会计学,以及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如林业技术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业经济地理学等。

在中国,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林业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及林业经济管理;林业中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其他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林业生产部门的结构、林业生产布局与林业区划 ;林业规划和计划;林业投资效果的分析和评价;林业产品贸易与价格,林业财政、信贷及贸金的运用;林业中产品和收入的分配及林业职工的生活消费;森林生态及社会公益经济效益等。

当前,加强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正确处理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正确处理技术和经济的关系,运用社会主义的经济手段,协调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各个环节,使生产者的责、权、利结合兼顾,以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起步较晚。1955年东北林学院首先开办了林业经济研究生班和师资进修班,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林业经济理论队伍。此后,在各林业院校逐步有林业经济课的开设。

1980年成立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同时创办《林业经济》等刊物,对林业经济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今后,根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林业的要求,林业发展战略及科学预测、山区林业经济、林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林业商品生产及流通、林业资金筹集及合理使用等问题将成为深入系统研究的重点。

参考资料:百度

森林工业有哪些?

森林采运工业(见森林采运)、木材工业、林产化学工业和林业机械制造工业的总称。简称森工。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以现代林业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林业机械化为重要手段,遵循集约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合理开发现有森林资源,实现多种目的综合利用,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等各种林产品的需要。

中国森林工业概况

中国上古时代,森林茂密,山地的80%为森林所覆盖。原始的森林利用始于旧石器时代,而森林采伐则始于新石器时代,在公元前4000年已用石斧伐木,而且有了简易的木材加工,如木器制造和木构干栏式建筑。夏、商、周为铜器时代,伐木采用铜制斧、刀、锯。木材运输以水运方式为主,木筏编扎放运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漫长历史时期,人口不断增加,木材需要量巨增,因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日益扩大,加上乱伐频繁,森林遭到破坏,甚而有些地方的原始林逐渐消失,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到1840年除东北大小兴安岭、乌苏里江流域、云贵高原、金沙江流域及地区的原始森林外,遍及各地的茂密森林已几乎消失一半。古代森林从原始利用到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均属手工作业,不论森林采伐或林产加工纯系作坊式粗加工,工具简陋,生产技术简易,但有些技术诸如木筏编扎放运、木构件的拼接、木材的蒸煮干燥、烧炭、造纸、造船等技术,已因有相当水平而闻名于世,对当时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森林开发利用,在生产方式、作业技术和组织经营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始的森林利用到规模较大的手工作业,转入掠夺式森林采伐的原木生产利用阶段。在晚清时期,沙俄强取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约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从而中国森林资源约减少1/5。尔后日本占领东北期间,又相继掠夺1亿立方米木材资源。中国除帝国主义所占领的地区以外的其他林区,森林资源基本上为买办资产阶级、木材商和地主所据有。或设木材公司、伐木公司,或设木材商号、木材商行,专门从事森林开采和木材买卖,从中牟取暴利,从而使这些主要林区的森林资源也在逐年减少。到20世纪40年代,很多昔日茂密森林已童山濯濯,变为不毛之地。据不完全调查估计,1949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已降为8.6%。中国近代森林采伐运输,长期处于手工作业阶段,木材产品多为锯材、枕木、坑木、建筑材、造纸材等。自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开始向机械化作业起步,木材生产效率有了一定提高,20世纪初,木材加工已有少数利用圆锯和小带锯作业的小型制材厂,并开始生产胶合板,但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林产化学加工,多以传统的手工作业进行生产,产品有生漆、桐油、松香、白蜡、五倍子等,其产量与质量都居世界前列。3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森林窄轨铁路运材、中型木材机械加工厂、机械木浆造纸厂以及小型松脂加工、栲胶、松根干馏等工厂,产品种类有所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发展林业的同时,重视森林工业的发展,建国初期提出“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利用”的方针。其后于60年代中期,强调造管并举、采育结合、永续利用,并针对国民经济发展对木材与其他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专设森林工业经营管理机构,以加强木材生产与林产加工的领导,使中国森林工业开始进入机械化作业阶段,初步形成了独自体系,为以后实现以木材综合利用为中心的森林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80年代,中国林业进入振兴时期,提出立足改革,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加强集约经营,发展综合利用的方针,使中国森林工业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从50年代到80年代,经过长期努力,伴随林业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建立起由森林采运工业、木材工业、林产化学工业、林业机械制造工业构成的,以实现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为中心的生产、教育、科研相结合的森林工业体系。

森林采运工业

中国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东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西北(陕西、甘肃、新疆)、西南(四川、云南)国有林区与南方10省、自治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集体林区,其森林面积与林木蓄积分别占全国森林面积与林木蓄积的78%、86%,是中国的主要木材生产基地。为了开发林区,有计划地进行合理采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国有林区建立了131个林业局,在南方集体林区建设了158个重点产材县,建立了约350个国营伐木场(采育场)。1949至1987年共为国家提供木材15.3亿立方米。1987年木材产量为6217.55万立方米,为1949年567万立方米的10.9倍。为了合理开发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在木材生产中,重视林区建设,加强伐区工艺设计,改进作业方式,提高生产技术,使劳动生产率不断得到提高,1986年东北林区已达到1192立方米/人·年。国有林区由于逐步推广原条集运材工艺,在贮木场进行合理造材,使梢头木、枝桠等采伐剩余物得到利用,从70年代起有的采运企业在林区推行木片生产,自1978年至1986年共生产木片430万层积立方米,为林产加工提供原料,从而提高了森林资源利用率。1987年森林采运机械化程度,东北、内蒙古林区达到91.38%,西南、西北林区为55.32%。

木材工业

中国木材加工历史悠久,木材干燥、拼接、雕刻和家具制造等手工工艺,曾闻名于世。1949年以前,木材工业生产基础极为薄弱,能从事木材机械加工的工厂不多,产品结构很不完善,产量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视木材加工机械设备的引进与设计制造,开展木材机械加工工艺的研究,使木材加工开始向工业化生产的道路发展。5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研制生产合成树脂胶粘剂、纤维板、刨花板、层积材、改良木和表面装饰材,初步形成了包括制材、人造板、室内干燥、木制品生产等门类齐全的木材工业体系。锯材年产量,由1950年的344万立方米增加到1988年的2621万立方米,约增长6.6倍。人造板在50年代初只有胶合板,1951年产·量1.69万立方米,到1988年包括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年产达280万立方米。非木质人造板生产已具雏形。人造板表面加工设备能力已超过1亿平方米。木材综合利用率已接近60%。在木材干燥和木材防腐等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在科技水平方面,有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先进国家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如微机、激光、核辐射和光电等技术在有些生产环节上已开始运用;胶合板生产中运用无卡轴旋切技术,人造板生产部分工段已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作业。

林产化学工业

中国林产化学加工亦有悠久历史,造纸素称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拥有生漆、樟脑等特产。近代因帝国主义侵略与封建主义的统治,而未得到应有发展,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40年的努力,现已形成由简易粗加工发展为综合性精加工、手工作业发展为机械化和部分连续化作业、初级产品向高质化工产品发展的新兴工业。80年代中期,主要产品的产值增长了36倍,产品由过去的21种增加到112种,技术水平也显著提高。松香产量1953年为2.2万吨,到1988年则增加到37.6万吨,当年出口21.6万吨。松香生产由滴水法直接火加工逐步改造为蒸汽法生产,而大中型松香厂由间歇式向连续化发展。松香、松节油深度加工产品品种由40种增加到80种。栲胶产量1953年为120吨,1988年则增加到41860吨。栲胶与单宁酸生产已用金属的浸提设备代替木制、水泥的简易设备,且已发展为多种连续形式的浸提器,改善了生产条件,产品质量有所提高。活性炭是6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林产化学工业产品,到80年代中期产量已达3万多吨。活性炭生产已由简单的闷烧法向连续化的水蒸气活化法发展。其他产品如桐油、生漆、紫胶、桉叶油、松针粉、松针膏、柏木油、可可豆色素与紫胶色素等,则向再加工、多品种方向发展。

林业机械制造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发展林业机械化,50年代初,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两个林业机械制造厂,只能生产伐木工具与森林铁路车辆。80年代已能生产包括森林采运,木材加工,林产化工设备,林业工具、刃具以及狩猎机具7类产品。1986年全国拥有林业系统的林业机械厂77个,先后制定了48项158个林业机械标准,其中国际标准9项29个。据1987年统计,现有各种林业机械1876种,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有170余种,其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有13种。随着林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通过机械设备的引进与技术改造,不仅在提高单工序机械性能方面,而且在联合机创制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诸如山地整地机、超低容量喷雾机等营林机械;液压传动木材装载机、钢架杆集材架空索道等森林采运机械;低噪音的带锯机、木工机床、板式家具成套设备、鼓式削片机等木材加工机械新产品,对进一步推动森林工业和林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森林工业教育

为了培养森林工业科技专门人材,50年代以来,在先后建立的北京、南京、东北3所林业大学,中南、西南、西北、内蒙古、吉林、福建等6所林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西农学院林学分院等院校,共设置了森林采伐运输、林区道路与桥梁工程、木材加工、林产化学加工、人造板、制浆造纸、家具设计制造、林业机械、木工机械、林业机械运用与修理、森工电气化与自动化等11个森林工业专门技术专业和经济管理、财务会计、计划统计、林产品贸易等4个森工经济方面的专业。同时还在少数中等林业专科学校设置了上述个别专业,为国家培养森林工业高、中等技术人才。1981年重新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培养研究生工作,在学位委员会林业工程学科组中设有木材学、森林采伐运输、木材加工与人造板、林产化学加工、林业机械、林区道路与桥梁工程等6个专业。到1988年底,已为国家培养森林工业本科大学生12356人,硕士学位研究生284人。

森林工业科学研究

林业部于1952年成立了全国性林业科学研究机构——林业研究所,研究内容包括营林与森林工业。1957年又成立了森林工业研究所。1958年10月将两所合并改称中国林业科学院,成为全国综合性、多学科的林业科研机构。下设的森林工业研究所,内有森林采运、木材加工、林产化学、林业机械等研究室。自1960年至1964年,先后将上述研究室扩建为林业机械、林产化学、木材工业、森林采运等4个研究所。同时,在大部分高等林业院校和有些省(区)(如黑龙江、四川、云南、广西等)的林业研究所(院)中,也都设立了森林工业方面的研究室(所)。至此,全国森林工业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研究体系已经形成。森工科研单位在森林采运机械化和伐区工艺设计、木材综合利用、林化产品的改性加工利用以及林业机械设备创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世界森林工业概况

世界一些林业发达国家,针对世界性的森林资源日趋减少,木材供求矛盾日益加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森林工业进行了调整,其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稳定森林采伐量,加强木材综合利用来发展林产工业;二是重点发展精加工产品,扩大加工层次,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通过调整,世界森林工业总的趋向是:适当减少森林采运工业的投入,在不增加森林采伐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采伐加工剩余物,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向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增加林产工业产值方向发展。

森林采运工业

世界一些林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苏联、瑞典等国家20世纪70年代前,木材生产已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从70年代开始致力于提高全盘机械化,并向半自动化迈进。瑞典1985年前,在皆伐作业中全盘机械化比重已达72%。由于实现全盘机械化,木材生产单工序与多工序已组成成套机械系统,如伐区作业机械系统、木材装运机械系统和贮木场作业机械系统,使森林采运综合劳动生产率大有提高,如加拿大80年代中期已达13.2立方米/人·日,瑞典为7.1立方米/人·日。这些国家60年代广为采用原条集运材生产工艺,如苏联1984年其比重达95%,而伐倒木集运材与原木集运材生产工艺各占2.5%。随着全树生物量利用的开展,今后伐倒木集运材生产工艺与木片生产工艺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运材多以汽车运材为主,水运仍占一定比重,而森林铁路运材则呈下降趋势。林道网密度最高的国家有奥地利为33米/公顷,联邦德国为29米/公顷,中等国家有瑞典10米/公顷,美国7米/公顷。

木材工业

最早是在18世纪中期,从制材工业发展起来的。1780年左右,在欧洲首先出现了机械制材。1850年带锯机的发明进一步提高了制材机械化水平。到20世纪80年代,制材工业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按树种和径级进锯,先剥皮、后检测、再下锯的新工艺。有些国家的大型制材企业已采用金属探测、光电检尺、X光透视缺陷部位和微型机控制下锯和裁边等新技术,实现了生产连续化和自动化。1840年,德莱塞尔(Dresser)首先获得美国旋切机专利,以后法国卡兰德(Carand)又获另一专利。随着旋切机的诞生,德国在19世纪中期建立了胶合板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些胶合板工业先进国家,都注意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设备的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木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80年代中期,经过二次加工的胶合板比重有所增加,如芬兰已占胶合板总产量的60~70%。英国于1898年,在圆网造纸机的基础上,最早建立起纤维板厂。到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的纤维板生产仍以湿法为主,硬质纤维板1984年产量占纤维板总产量的60%左右。纤维板原料除利用小径木和加工剩余物外,还广泛使用枝桠材、木片和锯屑。用干法生产工艺制成的中密度纤维板,1981年产量已达317万立方米,约占纤维板总产量的15%,其性能已接近天然木材和胶合板的水平。世界第一个装备齐全的刨花板厂是1941年在德国建立的。70年代初,美国建成了世界第一家定向刨花板厂,尔后北美开始发展定向华夫板。随着胶粘剂的改进和模压工艺及设备的日臻完善,80年代刨花模压成型产品发展很快,已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家具、电器和包装等部门。

林产化学工业

各国根据各自拥有的森林资源情况,其发展重点各有不同,大致可分为:①重视发展木浆造纸。②重视松香等天然树脂生产。70年代以来其总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基本保持稳定。普遍采用化学采脂法采脂,而松香、松节油再加工产品已有100多种。③利用木材干馏法制取木炭和活性炭的产量,80年代逐年增加。④利用植物原料进行水解生产糠醛仍在发展,而利用废材生产饲料酵母、酒精,只有苏联等少数国家在发展。⑤利用森林资源生产食用、药用产品,现已得到重视。

森林工业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森林工业在过去极其薄弱的基础上,从开始兴起直到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体系,其发展速度之快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显著,是完全应予以肯定的。但由于基础薄、起步晚,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不论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距,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对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扭转这种局面,中国森林工业应当有战略性长足的发展。其发展方向是:密切结合国情与林情,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切实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不断提高森林生产力,向以木材综合利用为中心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森林资源,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的方向发展。为此,主要抓好以下3项措施:①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方向,在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积极发展人工林定向培育的基础上,力求森林采运工业的巩固提高和稳定发展,大力发展林产加工工业,使森林工业的生产结构日趋合理。森林采运工业的发展,要密切结合森林资源的现实情况,立足于采育结合,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坚持集约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按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兼顾生态效益的技术稳步发展。木材工业要致力于产品结构、企业布局和建设规模的调整,通过新技术的引进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深加工,扩大二次加工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今后制材和人造板企业的建立应接近原料基地,以发展中型企业为主,大型骨干现代化企业必须在资源丰富、建厂条件优越的地方建立。林产化学工业要在继续发展松香、栲胶等传统产品的同时,重点发展制浆造纸工业,逐步建立育林—造纸加工一体化的综合经营体系。②加强森林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努力引进、消化、研究、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生产作业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和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尽快赶上先进国家水平。③加强森林工业教育。要适当调整改造专业结构,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继续巩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中等教育,加速培养亟需的中等技术人材;积极发展继续工程教育,提高在职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大力加强职工文化教育和技术工人培训,以适应森林工业现代化的需要。

林业不仅是经济部门,也是什么的主体关系到人类的长久生存林业是培育、保护和管理森林以取得_ 燃料、木?

林业不仅是经济部门,还是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变化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可以提供不仅仅是燃料、木材等物质资源,还提供水源、土壤保持、氧气制造等生态服务。林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起到了关键的环境保护和气候调节的作用。因此,培育、保护和管理森林是极其重要的,有利于保障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x7wn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