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甲骨文的志是怎么写的

甲骨文的志是怎么写的

1. 宁静致远甲骨文怎么写

一、“宁静致远”甲骨文的写法(注:目前尚未发现“静”、“致”的甲骨文,只能提供金文):

甲骨文的志是怎么写的

二、宁静致远,读音níng jìng zhì yuǎ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宁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

三、出处

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葛洪:无为自化,清静自在。

四、例句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非读书不能达到的境界。

3、恬淡待事,宁静致远是画卷的底色,精神的享受,知识的丰富,素质的提高,品质的培养,为生活添彩。家吃心中的信念,不变做人的准则,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奔向既定的目标,为自己的人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4、临大事静气为先,遇险滩宁静致远。

5、外面红尘滚滚,我自风清月朗;他人忙于应酬,我只宁静致远。

6、母校正在用新的气象为学生创造宁静致远优雅先进的学习环境;正在用新的光辉来兑现她务本维新厚积薄发的承诺。对此,虽然我们已经毕业,但仍然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们的成长得益于母校的发展壮大;母校的成长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我们愿同母校一起成长。

7、他待人谦恭谨慎;学习孜孜不倦;生活简单朴素,有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和严谨自律的道德品质。

2. 衰字甲骨文是怎么写的

没有衰这个甲骨文 衰(cuī ) 【名】 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mourninggarmentsofhemp〗 共丧衰亦如之。

——《周礼·天官·内司服》 无衰麻之服。——《荀子·礼论》 子墨衰致,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衰衣(衰服。古代的丧服);衰杖(居丧用的麻致与哭丧棒);衰冠(丧服,衰衣丧冠) 下,从上到下的次序〖orderfromtopdownward〗。

如:衰杀(等差);衰构(分门别类构拟文辞) 【动】 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decreaseprogressively〗。如:衰分(古代数学名词。

谓从大渐差而小);衰序(衰次。按一定比数递减的次序);衰征(衰政。

视土地之差等以征税) 减少〖reduce〗。如:衰少(减少);衰乏(减少缺乏) 衰(shuāi ) 【动】 (会意。

从衣,从冄(rǎn)。“冄”象草毛茸茸的样子。

是“蓑衣”的“蓑”的本字。(suǒ)本义:蓑衣。)

力量减退,衰落,没落。与“盛”相对〖decline;wane〗 衰则气复反入。

——《素问·疟论》。注:“谓病衰退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又如:衰末(衰落微末);衰旺(衰落与旺盛);衰季(衰微末世);衰废(衰败颓废);衰宗(殁落残败的宗族);衰门(寒门);衰薄(颓废浇薄。

多指道德风尚) 减少;削弱〖fail;decline〗 其周德之衰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注:“小也。” 昔周道衰微。

——《谷梁传序》。疏:“谓衰弱陵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屈原·涉江》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又如:风势渐衰;衰颓(衰败);衰止(衰减而止息);衰乏(衰退疲乏);衰色(指姿色衰减的女子) 枯萎;凋谢〖wither〗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唐·白居易《惜牡丹花》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雨洒江天》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乐府诗辞·长歌行》 又如:衰红(凋谢的花);衰条(枯枝);衰黄(枯黄) 【形】 衰老〖oldandfeeble;decrepit〗 年衰志悯。——《淮南子·主术》。

注:“老也。” 人之老也形盖衰。

——《吕氏春秋·去宥》。注:“肌肤消也。”

而臣衰,窃爱怜之。——《战国策·战策》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宋·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衰颜(衰老的容颜);衰暮(老年;晚年);衰冗(衰老冗废);衰年(衰老之年);衰枯(衰老干枯);衰耄(衰老;年老糊涂) 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greying〗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剑南诗稿》 又如:衰白(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衰鬓(年老而疏白的鬓发。

多指暮年) 衰弱〖weak;feeble〗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唐·杜甫《石壕吏》 又如:衰癃(衰弱多病);衰迈(衰弱老迈);衰困(衰弱困顿);衰窿(衰弱抱病) 懈怠〖slack;sluggish〗 年既老而不衰。

——《楚辞·涉江》。注:“懈也。”

又如:衰葸(懈怠畏惧);衰惰(怠惰);衰堕(懈怠)。

3. “为”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为”字的甲骨文写法可参考上图。

拼音:wéi,wèi

笔划:4

五笔:YLYI

部首:丶

结构:单一结构

繁体:为

五行:土

笔顺:点、撇、横折钩、点

不同读音的释义:

“wèi”

1.〈介〉

因为,由于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为是(因为是,为的是);为甚(为什么)

2.替,给

为王吹竽。——《韩非子·内诸说上》

为长安君计短。——《战国策·赵策》

为楚王作剑。——晋·干宝《搜神记》

为王作剑。

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又如:为容(替人美言推荐);为我去商店买东西;他的律师为他处理这个事件;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为了

为市鞍马。——《乐府诗集·木兰诗》

则众何为。——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不为怨者故。

生为之饱。——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为国捐躯(为国家献出生命);为好成歉(将好事变成坏事);为许(为此)

4.表示动作行为所向,可译为“向”、“对”、“朝”

为具言所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

为弟子说前代事。——清·周容《芋老人传》

”wéi ”

1.〈介〉

被——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

为予群从所得。——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为操所先。——《资治通鉴》

悉为逆据。——《广东军务记》

又如: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贼所盗;为敌所败

2.于,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淮南子》

3.和——表示并列关系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孟子·公孙丑下》

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战国策》

4.则,就——表示承接关系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5.如,若——表示假设关系

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史记》

6.或,抑——表示选择关系

助教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妥应声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传》

《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为一日五来,为当异日也。”——《诗·周颂·思文》疏

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太平广记》

又如:为复(还是,抑或);为是(抑或;还是);为当(抑或;还是)〈助〉

7,。的,之——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

岂弟君子,四方为则。——《后汉书》

8.宾语前置的标志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

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如:大为高兴;广为宣传

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如:广为流传;更为重要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如:何乐而不为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

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

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4. 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当地的农民在采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些龟甲和兽骨,被当成中药卖给药铺,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和学生赵军偶然在中药材上的“龙骨”片发现有古文字[1][2],经过查证后才知道是商代国都所在地。

但后人考证王懿荣并非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其他尚有王襄[3]、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4]等人。最初,在古物中获利的人为垄断甲骨文,故意把出土地点说成是汤阴或卫辉,学者多受其误导。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由董作宾领导,第一次有计划对甲骨文的考古发掘,共有六人参加,至1937年,前后共进行十五次;发掘地点,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更扩大到后冈、和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冈、高井台子、大司空村等地。一共出土龟甲、兽骨有二万四千九百多片。

抗战期间,工作被迫停止,有大量的甲骨随同众多文物等被运往日本,达一万二千多片。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当地的农民在采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些龟甲和兽骨,被当成中药卖给药铺,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和学生赵军偶然在中药材上的“龙骨”片发现有古文字[1][2],经过查证后才知道是商代国都所在地。

但后人考证王懿荣并非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其他尚有王襄[3]、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4]等人。最初,在古物中获利的人为垄断甲骨文,故意把出土地点说成是汤阴或卫辉,学者多受其误导。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由董作宾领导,第一次有计划对甲骨文的考古发掘,共有六人参加,至1937年,前后共进行十五次;发掘地点,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更扩大到后冈、和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冈、高井台子、大司空村等地。一共出土龟甲、兽骨有二万四千九百多片。

抗战期间,工作被迫停止,有大量的甲骨随同众多文物等被运往日本,达一万二千多片。王懿荣(1845年—1900年),字正儒,号廉生,金石学家。

山东福山(烟台福山区)人。光绪六年(1880年)年科举中进士,授翰林。

1894年,受命担任国子监祭酒。他酷爱金石,喜欢收藏古玩。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年,王懿荣患疟疾,他的学生赵军(一说是仆人)在从达仁堂药店抓药时发现刻有文字的龙骨,自此对带有文字符号的龙骨产生兴趣,王懿荣经过长期研究,最终确定龙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古代汉字——甲骨文,并确定其时代是商代。1933年王汉章在《古董录》中指出,王懿荣“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年,王懿荣任京顺团练大臣。光绪二十六七月廿日(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东安门,王懿荣曰“吾义不可苟生”,投井自尽,全家壮烈殉国。

谥号文敏,“文敏识龟”指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一说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是孟广慧、王襄[1]),身后其次子王崇烈(字汉辅),遵照父亲生前的叮咛,将五千多片甲骨全部赠与刘鹗。著有《福山金石志》、《天壤阁杂记》、《汉石存目》、《求阙文斋文存》,皆收入《王文敏公遗集》。

在京故居位于东城区王府井北面的锡拉胡同。王懿荣纪念馆位于烟台市福山区。

王襄(1876年~1965年),字纶阁,天津人。甲骨文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1910年在北京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矿科毕业,任职于天津、福建各省盐务稽核所,与书法家孟广慧友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潍县古董商范寿轩来王襄家,提到河南汤阴(实是安阳)发现刻有文字的甲骨,孟定生认为可能是古代的简策,促范寿轩前往收购。

翌年(1899年)秋,范寿轩买了一批甲骨带到天津,王襄和孟广慧各自收购了一些。其余的甲骨,范寿轩带到北京,又卖给王懿荣。

接着王襄陆续在北京、天津购买到四、五千片甲骨。1953年任天津文史研究馆馆长。

著有《簠室殷契类纂》,是最早的一部甲骨文字典,释字873个,1929年增订再版,释字957个。另有《簠室殷契征文》(1925年)、《古文流变臆说》(1964年)。

孟广慧(1867年—1939年),字定生,号远公,天津近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祖籍山东邹县,世居天津,从小从父学书法,12岁能摹写何绍基字,喜好古物,收集各朝代出土文物。

著有《两汉残石编》、《定生藏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冬十月潍县古董商范寿轩至天津,告知安阳殷墟小屯村发现甲骨,孟定生以为是古代的简策,促范寿轩前往收购,翌年(1899年)秋,范寿轩带了一批甲骨带到天津,广慧共收购甲骨431片。

后来430片归杨富村收藏,后又归广慧的学生李鹤年。[1]1951年,李鹤年保留30片,其余400片转售给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

标签: 甲骨文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wjpn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