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菩提本无树 庸人自扰之

菩提本无树 庸人自扰之

菩提本无树 庸人自扰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万物皆空;人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劝人勿执着. :

前句话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偈,大概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后面的几句是后来人的生活智慧总结.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菩提本无树庸人自扰之是什么意思

1、出处: 《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后来也常说做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意思是:天下本来没有那么多的事,只是庸人自找烦恼(“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把事情越弄越复杂。处理问题只要能弄清是非,正本清源,事情自然就简单了。

2、这句话与慧能大师所说大意相同。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万物皆空;人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劝人勿执着。

有时候如果通过了解佛教发展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佛教经典的内容,对于理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义,也是这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一首偈子,通过这首偈子,慧能确立了他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禅宗确立了在中国佛教中的最终地位。 禅宗最初由达摩传入中国。是作为一个无名的小派别进入的。当时赫赫有名的,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律宗等派别。但禅宗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这和禅宗六祖惠能对佛教的贡献有关系。 六祖惠能在禅宗历史上是划时代的人物。因为在六祖惠能时代,禅宗内部产生了一个重要的争论,就是佛教修行究竟是“修身”成佛还是“修心”成佛的争论。这个争论,是通过神秀和慧能的两首偈子表达出来的。 以神秀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是要修身成佛,即所谓“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偈子中概括的思想,认为如果不付出个人的艰苦努力,难以成佛。也就是成佛要通过持戒,要身体修行,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避免沾染上世间的“杂染”。这是当时禅宗一派的主流思想。 而惠能则嘲笑神秀的不彻底,他的观点是,既然你神秀承认说“万事皆空”,你的身体难道不是“空”吗?既然身体也是“空”,你在“时时勤拂拭”什么呢?所以,慧能认为神秀的观点是错误的。慧能主张“修心”以成佛,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偈子中概括的思想,慧能说,只有解决了心的问题,就可以成佛。因为身是“空”,但“心”是实在的,因而修行只能是修心。慧能的偈子表示的是这样一个理论体系。 惠能偈子的理论意义在于他从禅的角度出发,最地阐述了释迦牟尼佛关于“佛”的真实含义。释迦牟尼佛认为,所谓“佛”就是“觉悟”,人觉悟了就可以成佛。但怎么觉悟,释迦牟尼佛没说。惠能则告诉人们,释迦牟尼佛说的觉悟就在于人心中的一念之间,就是所谓“顿悟”。这确实是最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思想的精髓。 其实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从这个思想而形成的俗语,也是一个最典型的理念表述。 由于惠能的理论出现,实际上标志着佛教的实现了最高发展阶段。并且在理论上战胜了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在以后不长的时间里,佛教在中国的其他宗派基本上就消失了。 所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所以如此著名,就是这首偈子在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禅宗在这时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宗派,而且是佛教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代表。 有的佛教学者认为,正是由于禅宗的理论形成,实际上使得佛教的最高发展阶段是在中国得以完成。这也可以用来作为解释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最终消失的原因,也就是印度的佛教弟子没完成最终完善佛教理论的这个使命,因而印度佛教没有能力抗衡其他新兴宗教的竞争,而最终被印度社会扬弃。 当然,在慧能之后,禅宗还有发展,比如德山宣鉴禅师的“呵佛骂祖”, 说,“我这里无祖无佛,达摩祖师是一个老臊胡,释迎牟尼佛是干屎撅,文殊和普贤菩萨是担粪汉”等等,这是把慧能的思想发展到极端的一个典型。但尽管极端,还是没有跳出慧能的思维轨迹。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慧能以后,佛教在理论上,再也没有超出慧能的人物出现。 大体就是这些。

菩提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是什么意思

这个与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所做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有些相似

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由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世上本无物-何处惹尘埃-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对于第一句,我可以理解它指的是人的身体就像是一颗菩提树,而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我们需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和来抗拒外面的,抵制各种,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这是一种入世的心态,亦是佛家强调修行的一种超脱。

但对于后一句,说实话,我还没有真正参透内中的玄机与奥妙之处。朋友对我讲这其中暗指人生的烦恼和困惑都是来自于自己,静静想想也是,人生的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于非分和过度的追求,种种会使人内心的明镜蒙上尘埃。故古人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既不抱怨贫贱又不仇视富贵,而对世俗,不随波逐流,面对权贵,又如雪峰坚守自己的高洁。这,是勇敢,也是骨气,更是一种豁达,而所有的一切都出自本心。

或许,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充满了太多的,我们这种普凡大众还不能够做到古人那样的洒脱,可以放弃一切的追求,只有精神的意境,但我们可以也应该以一种宽阔的胸怀,长远的眼光,去辨正分析这个世界的问题,排解自身的庸扰,人生不如意,十有,面对挫折,面对苦难,我们一样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豁达的情怀,我们虽有无限的失望,但还有无限的希望,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

正如前人所讲: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w78en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