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啤酒游戏批发商怎么填

啤酒游戏批发商怎么填

啤酒游戏批发商怎么填

啤酒游戏批发商可以直接填批发商1、批发商2。啤酒游戏是1960年代MIT的Sloan管理学院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类似大富翁的策略游戏。在游戏里,有五种角色可让玩家来扮演。其中有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顾客。游戏步骤:由一群人分别扮演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三种角色,彼此只能通过订单或送货程序来沟通。各个角色拥有独立自主权,可决定该向上游下多少订单、向下游销出多少货物。至于终端消费者,则由游戏自动来扮演。而且只有零售商才能直接面对消费者。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一鼎堂啤酒游戏怎么玩的

1、角色分配,五种角色选择扮演一种,每周计划一个决策,订购啤酒。

2、司机2人,司机A负责传递零售商与批发商间的订单与发货单,司机B负责传递批发商与制造商间的订货与发货单。

3、零售角色属性,每周订货一次,发货一次,均在期初进行四。

4、批发商,标准库存为24箱,线下有3个零售商。

5、制造商,每周制造商都可以对自己生产的啤酒量作一次决定,但注意从决定啤酒生产量到啤酒产出至少需要2周。

6、消费者,提供啤酒市场需求量。一鼎堂啤酒是一款类似于大富翁的策略性趣味游戏。

团队游戏:啤酒游戏

  啤酒游戏,是 1960 年代,mit 的 sloan 管理学院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类似「大富翁」的策略游戏。 sloan 管理学院的学生们,各种年龄、国籍、行业背景都有,有些人甚至早就经手这类的产/配销系统业务。

  然而,每次玩这个游戏,相同的危机还是一再发生,得到的悲惨结果也几乎一样:下游零售商、中游批发商、上游制造商,起初都严重缺货,后来却严重积货,然而,消费者的需求变动,却也只有第二周那一次而已!如果成千成万、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参加游戏,却都产生类似的结果,其中原因必定超乎个人因素之上。

  这些原因必定藏在游戏本身的结构里面。啤酒游戏在这游戏里,有三种角色可让你来扮演。从产/配销的上游到下游体系,依序为:

  1.「情人啤酒」制造商

  2.啤酒批发商

  3.零售商

  这三个个体之间,透过订单/送货来沟通。也就是说,下游向上游下订单,上游则向下游供货。

  游戏是这样进行的:由一群人,分别扮演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三种角色,彼此只能透过订单/送货程序来沟通。

  各个角色拥有自主权,可决定该向上游下多少订单、向下游销出多少货物。

  至于终端消费者,则由游戏自动来扮演。而且,只有零售商才能直接面对消费者。

   拓展游戏:拼图

   目的:沟通类、团队训练

   人数:适合 4 人~16 人

   道具:硬纸若干

   说明: 1、按如图所示制作 15 张硬纸,将其打乱分拆成 5 份装入信封。

  2、小组内每人得到一个信封,小组的任务将信封内的卡片拼装成相同形状的正方形。

   规则:

  1、全过程不许交流

  2、每人手里拿到的卡片只许给别人,不能从别人的手里拿卡片(不能帮助别人拼图)。

   任务: 小组内的每个人将散乱的图片评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最快的小组获得胜利。

   陷阱: 每个人自己完成以后认为 ok 了,就不愿将自己的纸片交给别人了。(不能自己完成就算了)。

   点评: 状况共有。

   目标:

  5 个人拼成同样大小的拼图才算完成任务。交换纸片即是交换资源。

  在统一目标的指引下,资源信息要共享,彼此愿意、善于分享,将组织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才是真正的“状况共有”

啤酒游戏最理想的供货模式是什么

共享模式。啤酒游戏最理想的供货模式是共享模式。如果各商家之间可以共享数据,根据整个供应链的情况做出最合适的订单决策,牛鞭效应将被明显缓和。幸运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时信息一体化系统的建成,加强供应链内部企业的交流联系与合作,使得信息共享、系统协作越来越可能实现。

啤酒游戏的影响行为

从这个啤酒游戏的教训,可知:结构会影响系统的总体行为。不同的人,置身于相似的结构当中,倾向于产生类似的结果。但是,参与系统的各个份子,常常只见树而不见林,只能针对眼中所见的 local 信息,做 local 的最佳决策。不幸的,每个人的 local 最佳决策,不见得会导致整个系统的 global 最佳决策。像啤酒游戏里头,不管是下游零售商、中游批发商、上游制造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对自己所能接触的 local 信息,做出最符合本身预期的善意、果决、最佳决策,但结局却是...能怪罪任何一个份子吗?

信息不对称,各自理性判断但没有相互协调。

经济学里,有一个「存货加速器理论」(inventory accelerator theory),正是用来解释这种「需求小幅上扬,却导致库存过度增加,进而引起滞销和不景气」现象的商业景气循环理论。

缺乏这种全面观察的角度,就无法跳脱这种结构所囿限的个体行为。

阅读《第五项修炼》--啤酒游戏、牛鞭效应、存货加速器

今早阅读内容有三: 啤酒游戏、牛鞭效应、存货加速器 。这些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具体如下:

一、啤酒游戏

一)介绍及结果

1.概述:

啤酒游戏是一种生产和配送单一品牌啤酒,出货时间延迟、资讯不足的产销模拟系统中进行的。在该游戏中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小幅变动,而通过整个系统的加乘作用将产生很大的危机 :即首先是大量缺货,整个系统订单都不断增加,库存逐渐枯竭,欠货也不断增加,随后好不容易达到订货单大批交货,但新收到的订单数量却开始骤降。

2.三个角色

游戏通过 零售商、分销商和啤酒厂 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叙述故事的经过,我们能够看到在“啤酒游戏”中,不是有人把事情搞砸,让大家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并不存在, 三个角色的意图都是好得不能再好:都想服务好自己的顾客,都希望产品能在系统中平稳顺利流通,也想避免问题的出现。 每个角色都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合理预测,也都依此做出了决定。这些决定不但有良好的动机,也符合逻辑。没有谁是不尽职的人。尽管如些,但危机还是发生了。 

2.结果

啤酒游戏在数以千计的课堂及管理培训班里演练过:有来自五大洲的不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不同商业背景的人都做过这个游戏。

不管怎么样,每一次演练这个游戏都会引发同样的危机。一开始,是出现无法满足的需求增长,系统在运作过程中积累起大量订货。存货卖光,延迟交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接着,啤酒大量到货,订单却突然减少。在游戏结束的时候,几乎所有参与者都守着卖不出去的大批存货。

如果说,数以千计的参与者,他们有迥然不同的背景,却 都表现出了同质的行为模式 ,那么导致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一定超出了个人范畴,它 源于游戏结构本身。

二).现实中的啤酒游戏

实际上,生产分销系统的现实情况往往比啤酒游戏更糟糕。现实中的零售商可能会同时向三四家分销商订货。在收到一家最先发来的货品之后,就取消给其他分销商的订单。

啤酒游戏中,没有对生产能力设限,在实际情况中,生产商往往不顾生产能力的,满负荷生产,加剧了整个分销系统的恐慌,生产商还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能力,因为他们相信眼下的需求水平会在将来持续下去。一旦需求崩溃,他们会发现自己陷入了 产能过剩的困局。

三)我的理解及运用

啤酒游戏过程中无论多合情合理,可是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库存积压)。无论是什么人参与,结果都一样。这不是因为人的原因,而是游戏结构本身导致的。

结合到昨天说写的“主动积极的幻想”中:如果我们只是对“外部的敌人”采取更积极的攻击性战斗,我们还是在被动反应。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是问题的始作俑者之一,才能达到真正的积极主动。这种主动是我们思考方法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情绪状态的产物。

如啤酒游戏即使我们外部因素积极主动去做出合理的决策,可危机还是一样出现。因为内因是游戏本身的结构问题,这才是问题本源。在游戏中不同角色只是外因,既使积极主动,只是缓解危机晚些暴发而已。所以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跳出来,要找出内因,从内因着手,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牛鞭效应

1.概述

 “牛鞭效应”也叫信息曲解现象。 是指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原始供应商传递的时候,由于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渐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是供应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牛鞭效应”的存在直接加重了供应商的供应和库存风险,扰乱生产商的计划安排与营销管理秩序,导致生产、供应、销售的混乱,解决“牛鞭效应”难题是企业正常营销管理和良好的顾客服务的必要前提。 

2.我的理解:

成因: A信息不对称

    ↓ B供应增幅﹥需求增幅。

影响 :A库存积压

    ↓B资金周转不良

        C供应链运作不良

        D企业倒闭

解决:利用牛鞭效应

        A信息共享

        B减少需求可变性

      C缩短订货期

      D建立战略合作伙伴

运用:信息对称性及关系的重要性。多走访了解他人的需求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存货加速器理论

存货加速器理论的系统分析 建立存货加速器理论的系统数学模型,针对需求小幅上扬,导致库存的过度增加的情况,提出利用状态反馈实现总库存量的最小,从而避免市场剧烈振荡的出现。

总之:

啤酒游戏虽然很简单,却让我们看到游戏本身结构问题而导致同质性的行为表现;同时也启示了我看问题要跳出问题本身,从系统上观察,找出内因,做到因点制宜。如只从外因着手,易造成互相推卸责任之果,不利于问题解决,反而影响关系。

正如亲子教育一样,老师在帮客户做个案时,他经常提醒客户要从系统着手,从杠杆点改变。否则只做某点的变化,关键点不变,整个系统还是停留在原样,这样个案效果不大。

我要多多跳出问题从系统着手,找出关键点,以点带面把结构发生改变,这样个案更有成效 。

啤酒游戏的检讨

真的是「客户需求暴起暴落」吗?啤酒游戏源自 1960 年代 MIT 的 Sloan 管理学院,成千上万的各式各样背景的学员、经理人都实验过,得到的悲惨结果也几乎一样:下游零售商、中游批发商、上游制造商,起初都严重缺货,后来却严重积货。这位配销行销主管推测原因是「客户需求暴起暴落」。他的推测是正确的吗?如果仔细看看客户的购买行为,可发现:只有在第二周购买量变成 8 箱,尔后就一直维持 8 箱的购买量。自第二周起,购买量一直稳定不变,并没有所谓的「客户需求暴起暴落」现象。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该怪罪谁?零售商起初怪罪批发商不快点增加进货,到了后来,却抱怨批发商进过多的货让他们库存自第 16 周起开始暴增,所以不再订货。

批发商一方面怪罪下游零售商,一开始时拼命增加订单,到第 16 周却又取消订单。另一方面他也怪罪上游制造商,一开始一直缺货,第 17 周起却一直进太多的货。 制造商也怪批发商一会儿要太多货、到后来却不再要任何货。只好推测是「客户需求暴起暴落」导致......

但是,从这三个产配销角色里,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自己的理性,尽力做好行动与判断决策。那么,到底该怪谁?

阅读《第五项修炼》--啤酒游戏启示

在啤酒游戏中,不同的人也会做出同样性质的表现。当问题出现,或绩效不如人意时,我们喜欢找出某人或某事来加以责怪。但是,系统的危机往往是由其自身引起的,而不是由于外力或者某些个人的错误。这种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普遍。这就是结构影响行为。

一、改写啤酒游戏

那如何改写啤酒游戏的结果呢?参与者可以抓住2个关键性的规则提示:

1.延迟等待一一“吃两片阿司匹林并等待”的规则

你要记得,你发出的啤酒订单是因为延迟才没有到货。称之为“吃两片阿司匹林并等待”的规则。如果你头痛并且需要吃阿司匹林的话,你不会每过五分钟就吃一次,直至头不痛为止。你需要耐心等待药物起作用,因为你知道,阿司匹林起作用是要有一段时间的延迟的。而许多游戏参与者却每周都在下订单,知道他们的订单积压消失为止。

2.不要恐慌

当供应商不能像正常情况那样送来你需要的啤酒时,你再去发出更多的订单就是更最糟糕的事情,而很多游戏者正是这样做的。当欠货数量激增,客户着急催货时,你需要克制力来控制想发出更多订单的强烈。如果不克制的话,你和别人将来都会吃苦头。

总之:这些关键的提示总是被多数游戏参与者兹记,因为他只有当了解不同岗位的互相影响,才会变得头脑清醒。

要清楚“吃两片阿司匹林并等待”这个原则,你必须明白,到货的延迟是供货商对你的订单量变化作出反应而产生的,是系统固有的。

“不恐慌”。这条提示是要求你懂的。恶性循环的产生是由于你追加的订单加剧了送货延迟。

二、解决和改进问题取决于我们的思考方式

思考方式有3层模式。第一层:对事件的解释,第二层:行为模式解释,第三层:系统“结构上”解释。

从系统角度看,对于任何复杂的情况都有多层面的解释。在某种意义上,所有解释都是“正确的”,但这些解释的用途却各不相同。

1.对事件的解释

对事件的解释,比如“谁对谁做了什么”,注定会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局限在反应式的心态上。

啤酒游戏会给我们提供生存的启示,大多数参与者对整个游戏的经历深感不满,认为这个经历纯粹是反应式的。但是很多人最后还是意识到,这种反应式行为源自于他们自己狭隘的注意力,即只关注眼前一周接一周发生的事件。

大多数人无法承受游戏中的局面:自己的库存严重缺失、接到超大量订单、以及蜂涌而至的啤酒新货。

当我们请他们解释自己决定时,他们一般都会给出典型的“事件解释”:“我在第11周下的订单量达到了事实,因为你受伤给我的。事件解释,我在弟媳中下的订单量达到了40,因为你受伤们给我的订货量达到了36,把我的库存啤酒全提走了。”只要他们继续把焦点放在事件本身,就注定会有这样的反应式的结局。

2.行为模式解释

“行为模式”描述的是看到长期趋势,并判断里面深藏的含义。比如,在啤酒游戏里,从行为模式角度的解释是:“生产和分销系统本来就受到市场波动的制约,会产生不稳定性,这种情况随着你远离零售商,越靠产业链上游去越严重。所以啤酒厂迟早要发生严重的危机。”

理解了行为模式,会帮助你从短期反应是心态中解脱出来;至少这样理解告诉我们,面对长期变化的趋势,我们要能够做出回应的。

3.系统结构上的解释

这是最不常见,但却最有力。它把重点放在回答以下问题上:“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行为模式?”

在啤酒游戏中,结构上的解释必须能够说明,参与者各自下的订单,发的货以及库存之间互如何互相影响,产生了我们观察到的不稳定和放大的作用。他一直遏制下的订单发的货以及库存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产生了我们观察到的不稳定和放大作用。

为此必须考虑到,当系统固有的对新订单延迟关货的情况出现,以及延期又引起更多订单时,将会造成恶性循环。

尽管它不多见,但结构上的解释如果很清晰并得到广泛理解,那就能取很大的作用。

总之:对于大多数游戏者来说,最深层的洞察力通常是来自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产生以及改进的希望,这两者都取决于他们的思考方法。

以事论事为主导模式的组织,是不能持续进行生成性学习。我们需要“结构性”或者系统性思考的概念框架,也就是发现影响行为的结构性原因的能力。仅靠“创造未来”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啤酒游戏的参与者搞清楚影响他们行为的系统结构,他们对于自己改变行为的能力也就看清楚了,就可以采用适应更大系统的订货策略。

三、我的收获

一)要改写游戏抓住2点:

1.延迟反馈。(起药效需等待)

2.不恐慌(越急越坏)

二)思考方式

跳出事件解释,以免互推责任;

从行为模式层解释:长远目的着手,

从系统结构解释:通过行为模式找到核么根源。

要学会深层思考的方式,把目光看远些,看到未来趋势,不是议事论事;而且通过行为深挖行为的成因结构原因。

正如冰山模型一样,我们看到的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要通过事件看到行为,再深挖行为动机一样(系统结构)。

如分析孩子考试分数一样,分数只是表面事件,通过分析的分数,观察他所为,再从他所做的,找到这样做的目的、影响,一一分析,直到挖出最核心一点。

虽然思维方式不好改,可通过三问,相信这样刻意练习,思维也可改。

1.WHAT 事件

2. WHY 行为

3.HOW 结构

孤身下海捞到钱的进来哇..

:“什么样的生意最赚钱?”

毫无疑问人们会回答:房地产啊、教育啊、汽车啊、能源啊、IT数码产品啊。显然这样的回答毫无意义,因为绝大多数商人既然已在船上,就不大容易改行跳上另外的贼船;何况这些“最赚钱的生意”仅仅是使从业者更有可能赚钱而已。

我们要的是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怎样才能让商人在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中赚到比别人更多的钱?因为,这是每个生意人的毕生梦想。

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资金周转快的生意最赚钱。或者说,在同行业中你的资金周转比别人更快,你就最赚钱。”其实生意无不如此,一旦从事了某个行业,目标客户群就固定了,此时你日思夜想、视同生命般重要的核心问题就应该是:如何将东西卖得更快?因为每周转一次,你才能达到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赚钱。你周转得越快,赚的钱才越多。

快速周转,时代使然。商品短缺时代,“囤积居奇”发大财,然而今天谁这样做,谁就是“傻根”;在商品过剩现金为王的今天,最重要的发财手段就是在产品更新换代之前“快速出手,多多出手”,其中最有效的是:低价格。

过去,最有效的赚钱手段是卖高价——提高利润率。今天,最显著的赚钱手段已变成卖低价——提高周转率。过去利润高但是最终赚钱少,因为卖得少;今天利润低但是最终赚钱多,因为卖得多。价格战曾经备受责难,那是因为它损害了尚未开窍的、遵循传统利润模式的别的厂商的利益,但毫无疑问却受到了钞票最热烈的追捧。

“转=赚”,这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商业特征。

“赚=转”,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多暴富者遵循的商业准则。

当然,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周转方式和周转周期。房地产几年才能交差,保暖内衣以一年为期,餐饮业则要求每天达到多次翻台率,以月为周期的行业更是数不清楚。你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加快周转如格兰仕;可以提高品牌含金量刺激购买实现周转如海尔;你可以扁平化如美的;可以零库存如戴尔;也可以像联想用ERP。总之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你必须殚精竭虑,必须食不甘味,必须为改变资金周转率有所作为。

如果说企业的本质是执行,那么生意的本质就是周转。事实上执行和周转都是一种技巧,是技巧就有千变万化。那么,想办法用更好的技巧让它们转得更快吧,美国GE的杰克.韦尔奇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偏远乡镇上卖干副瓜果的小摊小贩也在为这个问题犯难。从这个角度而言,韦尔奇和小摊小贩们的生意本质相同,他们有着同样的商业才智,也面对着同样亘古不变的商业难题。

那么,除了低价,资金究竟怎样才能转得更快?

(一)

一沙一世界。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意,往往蕴含着商业世界最大的真理。

台湾宏碁电脑董事长施振荣在少年时代,曾经帮着母亲卖鸭蛋和文具。鸭蛋3元1斤,只能赚3角,只有10%的利润,而且容易变质,没有及时卖出就会坏掉,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文具的利润高,做10元的生意至少可以赚4元,利润超过40%,而且文具摆着不会坏。看起来卖文具比卖鸭蛋赚钱。

但事实上,施振荣后来讲述经验说,卖鸭蛋远比卖文具赚得多。鸭蛋虽然利润薄,但最多两天就周转一次;文具虽然利润高,但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都卖不掉,不但积压成本,利润更早被利息腐蚀一空。鸭蛋利薄多销,所以利润远远大于周转慢的文具。施振荣后来将卖鸭蛋的经验运用到宏?,建立了“薄利多销模式”,即产品售价定得比同行低,虽然利润低,但客户量增加,资金周转快,库存少,经营成本大为降低,实际获利大于同行。

施振荣卖鸭蛋的门道,背后有着商业的一个普遍定理:资产收益率=利润率×周转率。少年施振荣的商业才智就体现在,他能够同时考虑利润率和周转率。

(二)

但是许多中国人却没有这样的商业才智,他们往往会问:“什么样的生意最赚钱?”无疑他们都把眼睛盯在了利润率上而忽视了周转率,即集中在了利润空间大的项目(行业)上。但利润率大的项目,往往会因价高而周转较慢,此时资金一旦不能良性地、快速地周转起来,终端零售商自己不但会被库存压死,而且整个产业链也会发生危机。

何伯权时代的乐百氏,就曾经遭遇过这样的灾难。1997年何伯权决意从果冻市场分一杯羹。8月份乐百氏果冻上市初期市场反应果真热烈,销售渠道一片急呼:要货!要货!1998年春节前后,市场似乎到了疯狂的顶峰,一个省区往往几十个车皮地要货。何伯权头脑发热了,马上扩大产能,生产线从2条增加到4条、6条、8条。等生产线上的48台机器全部安装完毕投产之时——终端突然全面宣告滞销!原有的乐百氏果冻全拥挤在渠道里,并没有到消费者手中。正常的资金周转没能形成,乐百氏很快掉进了甜蜜的“果冻漩涡”,市场迅速垮掉。数亿资金,血本无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显然,这是另一种版本的“啤酒游戏”。著名的“啤酒游戏”很清楚地告诉了人们,整个产业链上的资金,是如何被积压在库存里周转不灵的:

零售商发现一种“情人啤酒”好卖,于是加大了每周一次的报给批发商的要货量。但批发商向制造商要求增加发货,要4周以后才能得到满足(因制造商扩大生产需要时间)。于是,零售商在这等待的5周里,不断地心急火燎地增加要货。此时,批发商会误认为终端热销,于是他会头脑发热成倍地放大向制造商的要货量,此时制造商也会躁动不安地认为终端旺销,于是他也极大地放大产能,扩大产量。整个产业链被一种逐级放大的错误信息刺激得热火朝天。最后货大量压到终端之时,零售商才会发现市场的实际需求,竟然只有自己堆积如山的库存的一小部分!此时他会突然停止要货,但批发商的库存早已多少倍地增加,而制造商还正在日夜不停地加速生产呢!

——最后的结局是,整个产业链上的流动资金,都变成了可怕的“沉沦资本”,变成了没人要的“死货”而不能周转,厂家、商家,全都亏本。

乐百氏果冻之败,就败在“信息逐级放大”效应导致的库存积压上。

同样的原因,使中国家电行业哀鸿遍野。2004年全国空调库存超过800万台,整个行业库存沉淀的资金在120亿元以上,有人由此预言,这样的库存必然导致大量的企业资金链断裂。果不其然,2004年空调品牌比2003年减少了近90个,而且每一个倒闭的品牌背后都陪葬了大量的经销商。所以美的信奉一句话:“宁可少卖,不多库存。”

库存一多,资金周转就会减慢。

库存再多,资金周转就是做梦。

(三)

我们认为,不同的生意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对施振荣如此,对何伯权也是如此,那就是透过迷乱表象抓住周转实质。然而大多数人对周转又如此漠然,以至权威专家程晓华多次大声疾呼:“这是大多数企业最容易忽视,但恰恰又是非常关键甚至是致命的一个问题!”

今天,资金周转率的竞争已经成为现代商业竞争的核心,所以你必须时刻清醒地知道:第一,你有多少钱每天躺在仓库里睡大觉?库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是多少?第二,你的资金每年周转多少次?每周转一次,你的收益有多大?

一句话:怎样才能让你的资金周转得更快?这已成为一个历史性命题。

7天一次的超高速库存周转,使其大赚钞票;库存超过7天,产品立即处理掉。“IT产品永远在跌价。如果货物3个月没卖掉,那就是损失;如果7天卖掉,就能卖到最好的价格、最好的利润。”

周转讲究的是速度。陆地上速度最快的是“磁悬浮列车”。

速度,也正是宏图三胞最为诱人的绝杀秘技。成立仅3年、总部位于南京的宏图三胞在华东拥有35家分店,营业额高达25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IT零售卖场。2004年7月,创造了7天零售额超过1.2亿元的业界奇迹!一骑绝尘,将所有傻了眼的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

宏图三胞究竟以什么样的方法,实现了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周转?

众所周知,传统电脑城遍布天下。它们都是宏图三胞最大的竞争对手。

但是电脑城采取的模式往往是租赁制,即电脑城只提供场地,而产品和物流由租赁的经销商自行解决。在这种模式下,单打独斗的各个经销商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其在物流方面也缺乏话语权。散乱的经营最终使厂商、电脑城、经销商、消费者四方的利益,都难以得到真正满足。

而宏图三胞却不一样,它将自己定位为大型终端零售商,整个卖场自己经营。宏图三胞选择这样的定位,是因为多年以来,以沃尔玛、家乐福、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强势渠道已经成为一种质量和信誉的品牌象征,对终端市场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样,IT厂商如果想要进入华东市场,就无法忽略宏图三胞35家强势连锁卖场一手揽尽重点市场的巨大控制力。此时厂商已别无选择,要进入市场,就必须进入宏图三胞。

战略定位不同导致规模效应不同,最终宏图三胞获得的规模利益是:

①厂家供货量大、价格低。这是宏图三胞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加速周转最重要的条件;

②更加优惠的账期。现金持有量大大增加,现金周转更加良性;

③产品买断。巨大的销售量让厂家愿意让宏图三胞独家销售其新产品;

④产品特供。由宏图三胞向厂家定制的特有产品。

这些利益,传统电脑城里面的经销商都不可能获得,当他们的产品卖不动的时候,宏图三胞已经不知周转多少次了。

仅仅是因为决策者战略定位不同,两种业态就有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参考资料:http://bbs.e-ao.com/X_eao001_Get.asp?UserID=2406]

电脑监控行业,怎么刺激,才能让这个行业生意好起来?

怎样才能让商人在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中赚到比别人更多的钱?

这个问题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这是每个生意人的毕生梦想。

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资金周转快的生意最赚钱。或者说,在同行业中你的资金周转比别人更快,你就最赚钱。”其实生意无不如此,一旦从事了某个行业,目标客户群就固定了,此时你日思夜想、视同生命般重要的核心问题就应该是:如何将东西卖得更快?因为每周转一次,你才能达到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赚钱。你周转得越快,赚的钱才越多。

快速周转,时代使然。商品短缺时代,“囤积居奇”发大财,然而今天谁这样做,谁就是“傻根”;在商品过剩现金为王的今天,最重要的发财手段就是在产品更新换代之前“快速出手,多多出手”,其中最有效的是:低价格。

过去,最有效的赚钱手段是卖高价——提高利润率。今天,最显著的赚钱手段已变成卖低价——提高周转率。过去利润高但是最终赚钱少,因为卖得少;今天利润低但是最终赚钱多,因为卖得多。价格战曾经备受责难,那是因为它损害了尚未开窍的、遵循传统利润模式的别的厂商的利益,但毫无疑问却受到了钞票最热烈的追捧。

“转=赚”,这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商业特征。

“赚=转”,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多暴富者遵循的商业准则。

当然,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周转方式和周转周期。房地产几年才能交差,保暖内衣以一年为期,餐饮业则要求每天达到多次翻台率,以月为周期的行业更是数不清楚。你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加快周转如格兰仕;可以提高品牌含金量刺激购买实现周转如海尔;你可以扁平化如美的;可以零库存如戴尔;也可以像联想用ERP。总之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你必须殚精竭虑,必须食不甘味,必须为改变资金周转率有所作为。

如果说企业的本质是执行,那么生意的本质就是周转。事实上执行和周转都是一种技巧,是技巧就有千变万化。那么,想办法用更好的技巧让它们转得更快吧,美国GE的杰克.韦尔奇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偏远乡镇上卖干副瓜果的小摊小贩也在为这个问题犯难。从这个角度而言,韦尔奇和小摊小贩们的生意本质相同,他们有着同样的商业才智,也面对着同样亘古不变的商业难题。

那么,除了低价,资金究竟怎样才能转得更快?

(一)

一沙一世界。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意,往往蕴含着商业世界最大的真理。

台湾宏碁电脑董事长施振荣在少年时代,曾经帮着母亲卖鸭蛋和文具。鸭蛋3元1斤,只能赚3角,只有10%的利润,而且容易变质,没有及时卖出就会坏掉,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文具的利润高,做10元的生意至少可以赚4元,利润超过40%,而且文具摆着不会坏。看起来卖文具比卖鸭蛋赚钱。

但事实上,施振荣后来讲述经验说,卖鸭蛋远比卖文具赚得多。鸭蛋虽然利润薄,但最多两天就周转一次;文具虽然利润高,但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都卖不掉,不但积压成本,利润更早被利息腐蚀一空。鸭蛋利薄多销,所以利润远远大于周转慢的文具。施振荣后来将卖鸭蛋的经验运用到宏?,建立了“薄利多销模式”,即产品售价定得比同行低,虽然利润低,但客户量增加,资金周转快,库存少,经营成本大为降低,实际获利大于同行。

施振荣卖鸭蛋的门道,背后有着商业的一个普遍定理:资产收益率=利润率×周转率。少年施振荣的商业才智就体现在,他能够同时考虑利润率和周转率。

(二)

但是许多中国人却没有这样的商业才智,他们往往会问:“什么样的生意最赚钱?”无疑他们都把眼睛盯在了利润率上而忽视了周转率,即集中在了利润空间大的项目(行业)上。但利润率大的项目,往往会因价高而周转较慢,此时资金一旦不能良性地、快速地周转起来,终端零售商自己不但会被库存压死,而且整个产业链也会发生危机。

何伯权时代的乐百氏,就曾经遭遇过这样的灾难。1997年何伯权决意从果冻市场分一杯羹。8月份乐百氏果冻上市初期市场反应果真热烈,销售渠道一片急呼:要货!要货!1998年春节前后,市场似乎到了疯狂的顶峰,一个省区往往几十个车皮地要货。何伯权头脑发热了,马上扩大产能,生产线从2条增加到4条、6条、8条。等生产线上的48台机器全部安装完毕投产之时——终端突然全面宣告滞销!原有的乐百氏果冻全拥挤在渠道里,并没有到消费者手中。正常的资金周转没能形成,乐百氏很快掉进了甜蜜的“果冻漩涡”,市场迅速垮掉。数亿资金,血本无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显然,这是另一种版本的“啤酒游戏”。著名的“啤酒游戏”很清楚地告诉了人们,整个产业链上的资金,是如何被积压在库存里周转不灵的:

零售商发现一种“情人啤酒”好卖,于是加大了每周一次的报给批发商的要货量。但批发商向制造商要求增加发货,要4周以后才能得到满足(因制造商扩大生产需要时间)。于是,零售商在这等待的5周里,不断地心急火燎地增加要货。此时,批发商会误认为终端热销,于是他会头脑发热成倍地放大向制造商的要货量,此时制造商也会躁动不安地认为终端旺销,于是他也极大地放大产能,扩大产量。整个产业链被一种逐级放大的错误信息刺激得热火朝天。最后货大量压到终端之时,零售商才会发现市场的实际需求,竟然只有自己堆积如山的库存的一小部分!此时他会突然停止要货,但批发商的库存早已多少倍地增加,而制造商还正在日夜不停地加速生产呢!

——最后的结局是,整个产业链上的流动资金,都变成了可怕的“沉沦资本”,变成了没人要的“死货”而不能周转,厂家、商家,全都亏本。

乐百氏果冻之败,就败在“信息逐级放大”效应导致的库存积压上。

同样的原因,使中国家电行业哀鸿遍野。2004年全国空调库存超过800万台,整个行业库存沉淀的资金在120亿元以上,有人由此预言,这样的库存必然导致大量的企业资金链断裂。果不其然,2004年空调品牌比2003年减少了近90个,而且每一个倒闭的品牌背后都陪葬了大量的经销商。所以美的信奉一句话:“宁可少卖,不多库存。”

库存一多,资金周转就会减慢。

库存再多,资金周转就是做梦。

(三)

我们认为,不同的生意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对施振荣如此,对何伯权也是如此,那就是透过迷乱表象抓住周转实质。然而大多数人对周转又如此漠然,以至权威专家程晓华多次大声疾呼:“这是大多数企业最容易忽视,但恰恰又是非常关键甚至是致命的一个问题!”

今天,资金周转率的竞争已经成为现代商业竞争的核心,所以你必须时刻清醒地知道:第一,你有多少钱每天躺在仓库里睡大觉?库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是多少?第二,你的资金每年周转多少次?每周转一次,你的收益有多大?

一句话:怎样才能让你的资金周转得更快?这已成为一个历史性命题。

7天一次的超高速库存周转,使其大赚钞票;库存超过7天,产品立即处理掉。“IT产品永远在跌价。如果货物3个月没卖掉,那就是损失;如果7天卖掉,就能卖到最好的价格、最好的利润。”

周转讲究的是速度。陆地上速度最快的是“磁悬浮列车”。

速度,也正是宏图三胞最为诱人的绝杀秘技。成立仅3年、总部位于南京的宏图三胞在华东拥有35家分店,营业额高达25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IT零售卖场。2004年7月,创造了7天零售额超过1.2亿元的业界奇迹!一骑绝尘,将所有傻了眼的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

宏图三胞究竟以什么样的方法,实现了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周转?

方法之一:规模效应

众所周知,传统电脑城遍布天下。它们都是宏图三胞最大的竞争对手。

但是电脑城采取的模式往往是租赁制,即电脑城只提供场地,而产品和物流由租赁的经销商自行解决。在这种模式下,单打独斗的各个经销商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其在物流方面也缺乏话语权。散乱的经营最终使厂商、电脑城、经销商、消费者四方的利益,都难以得到真正满足。

而宏图三胞却不一样,它将自己定位为大型终端零售商,整个卖场自己经营。宏图三胞选择这样的定位,是因为多年以来,以沃尔玛、家乐福、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强势渠道已经成为一种质量和信誉的品牌象征,对终端市场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样,IT厂商如果想要进入华东市场,就无法忽略宏图三胞35家强势连锁卖场一手揽尽重点市场的巨大控制力。此时厂商已别无选择,要进入市场,就必须进入宏图三胞。

战略定位不同导致规模效应不同,最终宏图三胞获得的规模利益是:

①厂家供货量大、价格低。这是宏图三胞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加速周转最重要的条件;

②更加优惠的账期。现金持有量大大增加,现金周转更加良性;

③产品买断。巨大的销售量让厂家愿意让宏图三胞独家销售其新产品;

④产品特供。由宏图三胞向厂家定制的特有产品。

这些利益,传统电脑城里面的经销商都不可能获得,当他们的产品卖不动的时候,宏图三胞已经不知周转多少次了。

仅仅是因为决策者战略定位不同,两种业态就有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方法之二:扁平直供模式

IT厂商们最近两三年突然发现,渠道扁平化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的代理商和卖场模式突然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传统模式不仅让厂商成本升高,而且还令产品周转变得异常缓慢,并最终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于是宏图三胞采取了直供模式。

“上游厂商→宏图三胞连锁店→消费者”这样的扁平直供结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成本降低,使流转速度与效率大幅提升。同时还意味着,卖场的货物“新鲜度”良好。面对每天都可能折价的商品而言,卖新货是获得利润最好的方法。宏图三胞营销副总裁花贵侃就曾表示:“转得快就意味着赚得快,这个公式就是‘转=赚’。”

过去从产品制造到市场销售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厂家→办事处→分销商→经销商→用户”,至少5个步骤。厂家从设计产品、市场调查到筹备生产制造,整个周期大概是50~120天,过于漫长,厂家还需要承担共计12%~22%的市场推广费用。而这些费用全部要加在零售价格上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如果市场上仅仅只有传统电脑城,消费者没有比较别无选择也就罢了,但偏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电脑城就只好哀叹“既生瑜何生亮”。

宏图三胞的直供方案很简单,基于它对用户需求的了解,直接告诉厂家采购需求,这样厂家装配生产周期只需要十几天,可迅速适应换代极快的IT市场。而且厂家省了广告费、周转资金、可能的积压损失以及给分销商与经销商的费用,砍掉中间环节后的市场推广费用仅为6%~12%,为走电脑城渠道的一半。成本降低、速度提高,终端低价格竞争力立马显现。

周转当然就快了起来。

方法之三:库存信息化管理

库存,是所有企业表面看不见的死结,上游厂商如此,终端零售商也是如此。

长期以来,卖场类零售业由于销售量大,及时掌握库存往往很难。比如,国美、苏宁曾经因做开业促销常把仓库里的货卖完,而卖场内的销售人员却还在不停地开票。为了让这种尴尬局面不再发生,现在国美、苏宁应对的方法是,有多少货就事先开好多少张票。这样,当销售员手中的小票撕完了,也就知道没货了。

这显然还是很被动。

国美苏宁等如此,宏图三胞面临的考验就更大:当天的库存到底有多少货?多少库存最符合市场需求而不造成积压?库存周转率是多少?资金周转率是多少?怎样才能实现零库存?这一切,只能靠信息化管理来解决。

多次失败之后,宏图三胞最后成功地实施了一套完整地整合业务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信息管理“XP系统”。这套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神经”,贯穿了产品采购、销售、调拨、组装生产、出入库等整个供需链流程。比如:

①总部十几名操盘手专职监控以分公司为单位的实时数据,可在一瞬间查看到各地卖场的实际库存、销售价格,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统计、分析与管理,从而操纵所有卖场产品的实际库存量和最低销售价格。

②当库存降到最低线时就往里调货,及时保证安全库存量,并在入库时为它贴上识别条码。这样,任何的出入库动作都可以只认条码不认包装。这个条码甚至包含了货架信息:在几区几号货架的第几层,配送员从此不用再乱找,库存与销售变得井井有条。

③出货的时候,有一道工序,是用条码机刷一下,即通知信息系统:此商品库存数减一。随即财务、物流、采购、配送等环节立即产生相应的信息处理动作,而且系统总能显示库房里准确的实际存货数。

系统实施后,库存准确率达到99.8%,产品库存比实施前下降30%左右,实现了7天一次的超高速库存周转,最快捷的资金周转使其大赚钞票。库存超过7天,产品立即处理掉。“IT产品永远在跌价。如果货物3个月没卖掉,那就是损失;如果7天卖掉,就能卖到最好的价格、最好的利润。并且永远卖新鲜货,快就永远比慢强。”

一年内,宏图三胞的资金周转将达到50次,也就是说,可以赚50次钱!

国内有没有其他企业能做到这样的速度?好像没有。据统计,中国企业资金周转率平均一年只有2.5次,而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零售商,其资金周转一年大致为20~30次。

所以如果连宏图三胞都不赚钱,那么中国可能就没有企业能赚钱了。

一个侧重的是库存周转率,一个干脆直接在资金周转率上做文章;一个要求进出的每个环节都要快,一个则要求一些环节协调地慢下来。两种周转,相克相生;两种周转,两种境界。

让生意的每个环节都快起来,仿佛是每一个生意人的梦想。但有些生意人却希望自己的某些环节慢一些,慢得有节奏有规律。换句话说,慢可以“用别人的钱赚钱”——这也是每一个生意人的梦想——它最显著的效果是:大量地产出现金。这是另一种周转的技巧。

啤酒游戏发生了什么

啤酒游戏发生了这些事:

1、零售商跟随市场变动大量订购啤酒。

2、经销商同步增加了更大的订单量。

3、批发商同步增加了更大的订单量。

4、制作商制作了更多的啤酒。

5、市场需求突然降低,所有人手里都是卖不出去的啤酒。

标签: 游戏 批发商 啤酒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v7zd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