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中国第一副春联是谁写的

中国第一副春联是谁写的

中国第一副春联是谁写的

中国第一副春联是谁写的:答案是孟昶。

中国第一副春联是谁写的:答案是孟昶。

最早的春联是蜀后主孟昶发明的,他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春联,又叫“春贴”、“门对”等。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

中国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国第一副春联是什么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作者是五代后蜀的皇帝孟昶。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在除夕让学士在桃木板上写的这两句,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意为新的一年继续接受着上年的恩赐,新春佳节一起期盼春天常在。

语句非常应景,虽然不甚工整,但由于名人的大v效应,很快便流行来。孟昶于是成为中国春联创作第一人。

孟昶写完春联的第二年,赵匡胤北宋的伐蜀大军势如破竹,和以往历次伐蜀一样,一攻破剑门,蜀国马上就投降,毫不拖泥带水。

北定四川后,派来一位知成都府,成为四川的最高长官。此人名叫吕胤,字余庆,因避太祖讳,以字行,也就是都叫他吕余庆。

吕余庆签发了一道地方命令,四川人民既然已经成为大宋子民,以后每年二月二十六,都要过“长春节”,这个节是赵匡胤的生日。

史上第一副春联的作者是谁

关于我国春联的起源和发展,说法大都比较一致,但对我国第一春联的作者到底是谁,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有文字记载的说法至少有4种:

《古今诗话》云:“昶子善书礼,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按此说,则联语为“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黄修复《茅亭客话》所载同此。

《洛中记异录》云:“孟蜀于宫城近侧,置一策勋府,时昶之子喆居之。昶以岁末自书桃符云:‘天降馀庆,圣祚长春。’喆拜受,置于寝门之左右。”按此说,则联语为“天降馀庆,圣祚长春”,作者乃孟昶本人。

《谈苑》云:“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按此说,则联语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作者乃辛寅逊。

《宋史·蜀世家》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按此说,联语与《谈苑》说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逊而是孟昶了。《宋史·五行志》和《蜀梼杌》所载同此。明清以来,一般都采用最后一说。

第一副春联是谁写的

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皇帝孟昶写的。

春联的发展历程第一幅春联内容,是谁写的?

上一期,我们讲了春联的来历。然而,人们又是怎样想起了写春联、帖春联呢?第一幅中国春联是出自谁的手呢?这一华夏所独有的文苑奇葩又是怎样枝繁叶茂发展至今的呢?

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一般认为是略有文学才华的五代后蜀亡国之君孟昶所书。以往,每逢除夕,孟昶都令翰林学士作词写在桃符上,挂在自己卧室的门外。公元963年除夕之日,孟昶叫翰林学士辛寅逊题“桃符”。辛寅逊写完了,孟昶一看,直摇晃脑袋,不满意,便亲自提笔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确,而且收尾两字连起来便是“新春”,意思是新的一年开始了,万事大吉;春节一到美好的春天就来了,万事如意。从此,孟昶题写的这一联“桃符诗句”,便被人们公认为是我国的第一幅春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幅最早的春联被世人视为“卜语”、“预言”又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孟昶是位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皇帝,他根本不问国家的事情,这样的皇帝怎么能“长春”呢?在他写完了上面那幅春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被宋朝所亡。宋朝派余庆任成都知府,宋太祖赵匡胤的诞生日又称为长春,这与孟昶春联中的“纳余庆”“号长春”的奇异巧合

《燕京岁时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祀之后而渐次粘贴、张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到了宋朝,春联创作已蔚然成风,民间过年张贴春联也已经相当普遍。大家、大文学家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绘了人们张贴春联的情景,是对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据说不用“桃符”而改为现在用红纸书写的春联,真正称作“春联”始自明初以及明太祖朱元璋。到了明朝初年,春联就更盛行了。这与朱元璋推崇倡导春联有很大的关系。朱元璋出身农家,自幼喜欢对联,后登基做了皇帝,极力推崇春联。

据《簪云楼杂说》记载: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那年,忽于除夕前传旨,要官僚百姓不论贵贱,一律要在门口贴一幅春联,他将亲自微服出巡,细加品评。

一天,他出访,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就查问原因。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还没有找到代笔人。朱元璋一时高兴,就让户主取来笔墨纸砚,代为写了一联, 这联很切合阉猪人的身份,并从猪暗示人,很幽默。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于帝王的提倡,春节帖春联之风盛行。每逢春节来临,千家万户总要在自家门前张贴一幅用红纸书写的求吉利保平安的春联,不如此,似乎就没有那过年的气氛。

清朝宫廷内每年腊月二十六日挂春联,载体选用白绢,并镶以锦边(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裱于框架之中。联语大多由词臣撰拟,由翰林书写,待至正月十六后撤去;王公府第则用白宣纸镶红边或蓝边。满族人一直到乾隆时期,接受汉族习惯逐渐变多,满族平民的春联才渐渐变成红的,但也用所在旗的颜色镶边。而宫廷的对联一直是白色,目前在沈阳故宫里还保存着多幅清代春联,每年春节期间依然悬挂。

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春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书写春联用纸更加讲究,而且名流云集,高手如林,出现了像纪晓岚、翁方纲、袁枚、郑板桥、谭嗣同等对联名家。正如袁枚《随园诗话》中所载那样:“沿途听爆竹,逐驿读春联。”清代出版了对联书200余种,包括联语、集锦、墨迹和个人作品。可以说,春联伴随着对联的发展,到清朝全面风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春联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春联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更加普及和发展,更加焕发出它的生机和活力。

本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加强对对联,包括春联的搜集、整理、研究、宣传,国家成立了全国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楹联学会。

中国春联近两年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其外延更加拓展,内涵更加丰富。

上海黄浦区老西门楹联学会,举行海峡两岸学生“百人百联”书法展,是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形式的一种创新。

南京举行城门挂春联颁奖仪式,使具有650年历史的古城墙焕发了生机,九座城墙门两边高高挂起涵古融今的大红春联,掀起了全市民众拍摄留念的热潮。

北京、云南玉溪教育部门,还专门发文件,让楹联文化进入学校大课堂。

湖北宜昌市兴山县书协与兴山教育局携手到高桥镇大槽村写春联送福200余件。

由电视台、中国楹联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央视网承办的全球春联征集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第四届(2017鸡年)全球春联征集活动现已正式启动。

在楹联界工作者与各界人士携手奋进的努力下,我们对春联文化持续繁荣的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

上一期:【春联知识】中国春联的来历

下一期内容预告:春联记录历史变迁

公众号:从零开始学书法

我国的第一幅春联是啥?作者是?

我国文字记载最早春联

时间:公元964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

作者:后蜀主·孟昶

上联:新年纳余庆;下联:佳节号长春

新年到家家要贴对联,中国历史上第一副对联是什么呢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王安石的诗《元日》中说的“ 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桃”“和“符”指的就是这个”桃符“。

据史载,对联中的春联最早产生于五代十国时期,蜀绍主孟昶(音:厂)于964年春节亲笔题写一副对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吕余庆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

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幅对联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第一幅对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

题桃符乃古时风俗,元旦(即今春节)那天用桃木板写上传说中的“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驱鬼避邪。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

扩展资料: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孟昶写的第一副春联是什么?

孟昶写的第一副春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公元964年的春节,孟昶写了一副春联,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改在红纸上用毛笔写黑字或金字,书法酣畅,对仗工整,愈发美观。

孟昶是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按《福庆长公主墓志铭》,孟昶应为孟知祥第五子,可能孟知祥前两子早夭没有序齿)。母亲李氏,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嫔妃,李存勖将李氏赐给了孟知祥。

春联的习俗来源

古时候的对联,因为是从右向左书写,所以上联在门右边。现在,由于书写习惯从左向右,所以,也有把上联贴在门左边的。

究竟应贴在哪边?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阴平、阳平)。

然而有很多字读音相似,所以贴对联,其实有很多细节。

中国第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孟昶撰

孟昶所书的这副对联是题写在桃符上的。题桃符乃古时风俗,元旦(即今春节)那天用桃木板写上传说中的“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驱鬼避邪。据《山海经》记载,传说神荼、郁垒兄弟俩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树下,这桃树曲蟠三千里,万鬼出没于东北方的鬼门。神荼、郁垒见有恶鬼,便把他们绑去喂虎。于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人们便将神荼、郁垒视作“卫凶”的“门神”。直至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对联后,桃符就由原来驱魔除鬼的字牌,变为作者用来表达某种主题思想的一种特殊文体,这便是“春联”的开端。一般认为,联语始于五代的后蜀。

关于此联,有四种说法:

《古今诗话》云:“昶子善书礼,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按此说,则联语为“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黄修复《茅亭客话》所载同此。

《洛中记异录》云:“孟蜀于宫城近侧,置一策勋府,时昶之子喆居之。昶以岁末自书桃符云:‘天降馀庆,圣祚长春。’喆拜受,置于寝门之左右。”按此说,则联语为“天降馀庆,圣祚长春”,作者乃孟昶本人。

《谈苑》云:“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注:宋军)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按此说,则联语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作者乃辛寅逊。

《宋史·蜀世家》则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说联语与《谈苑》说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逊而是孟昶了。《宋史·五行志》和《蜀梼杌》所载同此。

明清以来,一般都采最后一说。“末年”,乃孟昶“归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从这时起,过春节贴联语,渐成一种民间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足以证明这一点。

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

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这样看来,此联只不过是迎春祈福之辞,没有什么新意。

严格说来,此联在平仄上也不甚合律。尽管人们都认为它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联语,但它如此出名,并非由于它是首创,更不是因为艺术水平高,而是宋人认为它是谶语,预示了宋将灭蜀。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我国第一副对联写的是什么?

我国第一副对联写的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据史载,最早的对联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在五代以前被叫做“桃符”,人们为了“辟邪降幅”、除旧立新,用桃木做成小板钉在门板上,这就是最古老的春联。在宋代,人们将桃木换成了纸;而在明代,被最终定名为“春联”,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对联的发展高峰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的影响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谁写下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标签: 春联 第一副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v7z5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