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他的情况留在是什么歌

他的情况留在是什么歌

他的情况留在是什么歌

他的情况留在是歌曲《我爱她》里的歌词,是歌曲的开头,后一句是某一节车厢。《我爱她》由王毅秋演唱,黄婷作词,陈威全作曲。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谱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表现形式。词曲一一对应。歌曲的创作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先有文辞,后据之谱曲;二是先曲后词,依声填词;三是通过已有曲或词,重新谱写词曲,属于改编或翻唱。而唱法又分为一人独唱、多人齐唱、多人多声部重唱、对唱、联唱、领唱、齐唱、合唱。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西海情歌 刀郎真情流露 是想问一下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才写出这样的伤感情歌?

只有经历过,受过伤,才能写出如此伤感的情歌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将进酒》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郁贤皓《李白集》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前后。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扩展资料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

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听歌曲《爱在西元前》,猜想两河流域那时人们的生活情况!

世外桃源,和谐,温馨,大自然的感觉。

劳工们搬用各种石块等各种筑房材料,开始建造城镇,宫殿。由于对神的信仰,建造了神庙。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发明了楔形文字。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为了维纪,颁布了《汉谟拉比典》。

古巴比伦——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流域。是一个没有天然险阻可以抵挡入侵者的地方,所以有着多样性的民族文化。 那是一个富饶而又美丽的地方,数学非常发达,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

(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原义“河间地区”,亦称“两河流域”。广义的指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中下游地区,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山。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于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两河三角洲。美索不达米亚为人类最古的文化摇篮之一,灌溉农业为其文化发展的主要基础。公元前四千年已有较发达文化,曾出现巴比伦与亚述帝国。此后又经过波斯、马其顿、罗马与奥斯曼等帝国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主要部分成为的伊拉克。狭义的仅指两河之间的地区。

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称为"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公元前4000年,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新巴比伦城墙。城墙以亮丽的蓝色为底色,由白;黄两色组成的狮子;公牛和龙的图案散布在城墙各处,由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排序着,昂首阔步,栩栩如生。被后世人称为“空中花园”。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中世纪时整个野蛮的欧洲。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92,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公元前689年,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公元前605年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后来,神庙祭师集团当权,终于在公元前538年,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的整体便告结束。

刀郎的歌写出忧伤人真情的流露,我想问下西海情歌他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为谁而唱?

以下段落转自百度刀郎吧

西海情歌故事:

瑛与勇儿都是南方C市某大学的学生.

那一年,他俩一同报名参加了环保志愿者,一同走进安睡中的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

瑛所在的藏羚羊观察站在人比较多的不冻泉,勇儿被安排在条件艰苦的陀陀河观察站.

巍峨的雪山下面是茫茫戈壁,光秃秃的丘陵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分外刺眼。可可西里,因高寒缺氧而被称为“生命禁区”。

观察站只有干净整洁的一顶帐篷 ,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却是“空”和“冷”:除了床,什么都没有;进到里面,潮气和寒气直骨髓,让人无法想像在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的可可西里,这样的条件该怎么住人。

每次勇儿到瑛那里去汇总报表时,总是给瑛讲许多趣闻,从来没有提过一个苦字.而瑛却从别的同伴哪里早己得知陀陀河观察站条件的恶劣,知道勇儿怕自已担心.....而她唯一能做到的也就是默默地为勇儿再次离别准备一切,并把离别后所有的思念写成文字给勇儿带去.

两人就这样默默地爱恋着.....

苦苦地守侯着那份真情.....

勇儿牺牲了----

瑛接到噩耗,己是出事的第二天上午.

那天的阳光是那样刺眼,明晃晃的,照 在雪地里,睁不开眼睛.

也是快到汇总资料的日子了,瑛想象着与勇儿见面的情景,勇上次来的时侯,说他发现了一种很美的植物,会开细小的淡淡的花,纤弱的身体总是伏在石缝中躲避着风雪的的侵扰,他还说要给她带来的.

每天瑛会掐指计算汇总的日子-------

这也是最后的一次汇总,之后他俩便可将资料移交给下批志愿者,他们俩可以双双返回温暖的家了.....

而此时,瑛并不知晓,勇儿却牺牲在收集资料的路上----

不冻泉观察站一次涌来三辆小车和这么多领导,瑛自来到这里也是第一次看到.

这么多领导齐齐的围在她身旁更是第一次,她怔怔地望着这些不熟悉的人,等待着-----当一位领导拿出勇儿全部的东西,包括一个栽在牙缸里的一株小花,默默地放在瑛的床上,瑛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嘴唇颤颤地动了几动,已听不清领导在说什么......只觉得那颗明晃晃的太阳刺痛得已不仅仅是她的眼晴,更是她的心.

瑛,昏了过去------

罗林(刀郎)在一次采风中,听到了流传在西海的这个故事,他感动之余为瑛和勇儿的爱情故事写下了那首<<西海情歌>>------------

许嵩写的每一首歌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这是完整的,希望楼主喜欢: 许嵩以前是一个业余歌手, 他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他的歌无法得到别人的赞同,也没有捧他。一次他在上网,莫名其妙的加了一个好友,是个女的,这个女的很理解他,每次都和他聊天,许嵩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这个女生,女生很心疼他,来到了许嵩住的这个城市,她和许嵩第一次见面了,女孩很漂亮,皮肤很白,长头发,许嵩带她去看电影,去公园玩,他们就如情侣的一般。许嵩渐渐喜欢上那个女孩,女孩也爱上了许嵩。过了一个月,女孩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妈妈,她的家人叫她快回去,她的爸爸出事了,女孩要走了,许嵩很舍不得,当他们最后一次约会是在公园,这也是他们的第七次约会,女孩要走了,女孩哭了,天渐渐黑了,女孩坐9点的火车,就在这时天下了雨,他们没有伞,许嵩把女孩带去躲雨,已经8点半了,女孩必须去车站了,许嵩叫女孩等她,他冲进雨里,到伞店买了情侣雨衣,他们就这样穿在一起。

这时,许嵩的电话响了,他接了是公司打来的电话,电话里面说要和他解约,他的歌得不到支持。许嵩失望了,他最心爱的女孩也要离开他,他失望之极,女孩走了,他回到家写下了《七号公园》,他想女孩留下来,女孩却放开了她的手,他就写下了《我想牵着你得手》,他给女孩打电话叫女孩回来,女孩百般推脱,百般解释,仿佛变了一个人,他挂断了电话写下了《多余的解释》这首歌,他一个人来到了她和女孩约会的地方,一个人很孤单,他写下了《单人旅途》这首歌,他很想知道事情的,他给女孩打电话,女孩不接,他登了QQ,但女孩永远都不上线,他又失去了希望,他又写下了《灰色头像》这首歌,女孩还是没消息。

过了半年,一天早上,有人敲他的门,是那个女孩,许嵩很高兴,但是女孩却是来和他说分手的,许嵩又受了打击,他问女孩是不是他犯了错,女孩不说话,许嵩依然爱着这个女孩,写下了《认错》这首歌,女孩依然不理他,他是在搞不懂女孩,又写下了《城府》这歌。这一天,许嵩又去找女孩,女孩突然从租的房子里拿出一大把凋谢了的玫瑰花像许嵩扔去,说道:“这是你以前送我的玫瑰花,我并没扔,现在还你!!!我们再也没有关系了!!”她关上了门,痛哭!花瓣漫天飞舞,许嵩很揪心,想死,他为了控制自己,写下了《玫瑰花的葬礼》这歌。

他承认女孩不爱他了,他写下了《叹服》这首歌,他安抚自己又写下了《我们的恋爱是对生命的严重浪费》,他想最后见女孩一面,来找女孩,却看到,女孩割腕自杀了,许嵩呆坐在地上,他还找了一个最美的地方,愿他们有最后一次约会他又写下了《看不见的风景》,他不明白女孩为什么要这样,对于女孩的家庭是种悲剧,对于他来说也是悲剧,他又写下了《两种悲剧》这首歌,他的手上哪天还拿着他送给女孩的一封信,他拿出来看写下了《送你的独白》这首歌,他把女孩的死怪在自己的身上,他想如果当时没有放开女孩的手,就没有这些事了,他又写下了《如果当时》这首歌,许嵩哭了,他做了一个梦,梦里听见女孩在哭,他醒来,写下了《伤声》这首歌。

他后悔了,女孩走了,他们又隔得不远,为什么不去找她,女孩会不会应为这样而生气,所以才.........,他又写下了《在那不遥远的地方》。他又拿出那封信,粉红色的信签,勾起了他们粉红的回忆,又写了《粉色信签》这首歌。

音乐神童莫扎特有一首是他在及不情愿的情况下为某乐器写的,作品发表后得到了作者都没有想到的成功。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mò zhā tè,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享年35岁。

艺术生涯

[编辑本段]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据说在他还不会写字的时候便已会作曲了。

(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作曲家J.C.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1768)、《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1770)、《卢齐奥·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

成熟时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剧《假园丁》(1775)和《牧人王》(1775)。

这时已经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为了另谋职位,以便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在曼海姆时,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同情,并接触到当时欧洲重要的曼海姆乐派,听到第一流管弦乐队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在巴黎,他还写了《巴黎》交响曲、交响协奏曲、管弦乐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长笛弦乐四重奏、4首钢琴变奏曲、4首钢琴奏鸣曲等。第2次途经曼海姆时,写了一些宗教音乐3部交响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响协奏曲、小夜曲、嬉游曲、两架钢琴的协奏曲、3首风琴协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

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如奏毒鸣曲式第1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1主题相对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在第1、2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等。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维也纳时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决裂后,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该剧于1782年7月首演,获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的情况下,同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施坦丝·韦伯结了婚。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曲创作的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送给海顿。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也叫兄弟会,是拿破伦在埃及创建的,宣言自由平等,兄弟之爱),是维也纳第八支部的成员。他热心地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写出了许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他写了一部滑稽戏《剧院经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并上演了《费加罗的婚礼》,该剧的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1787年《唐璜》完成并得到演出。 在维也纳,莫扎特发现了J.S.的作品。他对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他后期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然轰动一时,却未能解脱他的经济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继任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请求接任宫廷乐长L.霍夫曼的职位,得到同意,但未实现。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莫扎特生平·

1765年7月,英国伦敦一家报纸刊登了这样一条音乐会预告: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能使全欧乃至全人类感到自豪的神童。8岁的少年使音乐家和有识之士惊叹不已。他的羽管键琴演奏、视奏能力及运用各种乐器的即兴表演和作曲,都使人叹为观止。这位天才儿童的父亲,根据绅士淑女恳切的要求,决定延长滞留时间。为此,各位有了欣赏这位小作曲家和他姐姐演奏的机会......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原籍德国,曾先后生有7个孩子,不过,其中5个都过早地夭折,顽强地活下来并长在的只有最小的儿子沃尔夫冈和他的姐姐安娜。

列奥波尔德是一位颇受人们尊敬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小莫扎特非凡的音乐天赋很早就已引起他的欣喜与关注。有一次,他与一位朋友一起回到自己家中,看到4岁的儿子正聚精会神地趴在五线谱纸上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儿子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在作曲。”孩子的举止使两位大人相觑见笑,面对着纸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们以为这不过是小孩的胡闹。然而,当细心的父亲将儿子的作品认真地看了几眼之后,忽然兴奋地眼噙泪花对客人喊道:“亲爱的,你快来看!这上面写的是多么正确而有意义啊!”天才已经开始了他的创造生涯!

在欧洲音乐史的源远长河中,自幼便显示出音乐才干者并不罕见。可像莫扎特那样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样小的年龄便被公认为“神童”的音乐家,确是再难找寻。他3岁就能在钢琴上弹奏许多他所听到过的乐曲片断,5岁就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轻易地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音高......。如此过硬的绝对音准观念是绝大多数职业乐师一辈子都达不到的。

为使小莫扎特能迅速成长,列奥波尔德竭尽心血,精心栽培。对儿子的学习与训练是极为严格的,除了复杂的音乐理论与演奏技能外,还有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安等等。

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

在鲜花、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苛刻的条件和可怕的考验。为了金钱与荣誉,列奥波尔德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要随时都可以当众演。为了宣扬儿子的天才,他让孩子必须满足听从突如奇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如:当场视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并且,这样的演出几乎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尽管莫扎特乃旷世奇才,尽管他享有极大的荣誉,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并且是一个很糟糕的奴仆。因为他拥有荣誉。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辈海顿那样,每天在前厅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责辱骂,甚至严厉的惩罚。然而,莫扎特毕竟不是海顿,他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不羁的果敢精神。为摆脱大主教的侮辱与控制,他于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个落脚之处,永远离开萨尔斯堡。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这位曾轰动过整个欧洲的金光闪闪的宠儿此刻竟到处碰壁!神童已经长大,已不再是神童。昔日的神童消失了,尽管他的才华随年龄成正比地增长,可现实社会却无情地冷落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萨尔斯堡,而这样一来,大主教当然更加刻薄地对待他。莫扎特的辛酸与窘境是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的人都不难想象的。

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他毅然辞职离去,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极其大胆而英勇。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

列奥波尔德力劝他的儿子向大主教赔礼道歉,重归于好,莫扎特坚决拒绝。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冲出牢笼的莫扎特定居在“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当时他年仅25岁,可离生命的终点却只有10年了。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在莫扎特身上,处处都体现出典型的艺术家天性。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他认为穷人最讲信义,“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人完全不什么叫友谊”。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他易受感动,爱掉眼泪,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

莫扎特挚爱自己的亲人,每当他谈起父母、妻子时,脸上都不由闪现出幸福的光彩,语调也格外恬美。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上,他和妻子双双落下激动的热泪。大家深受感染,都跟着一起哭了。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采又不善持家理财,因而婚后的生活非常穷困。为了维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拼命工作--教课、演出、创作,应接不暇,永无休止。尽管如此,日子还是过得相当窘迫。有一年冬天的一人傍晚,朋友们到他家做客,从窗外看到夫妻俩在屋里愉快的地翩翩起舞,纷纷赞叹不已。待到进屋后才弄明白,他们因无钱买煤,不得不利用跳舞来取暖,以此熬过寒冷的冬季。

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况愈下,身体也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当他最后一部杰出的歌剧《魔笛》(The Magic Flute)首场公演时(1791年9月30日),他已痼疾缠身。

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前来拜,他请大师为他写一首《安魂曲》。陌生人走后,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着眼泪对妻子说,这部作将为他自己而写。“他带着一种狂热的拼死劲儿开始写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莫扎特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中,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是为他自己而作的这样一种念头,他认为自己不能活着完成它了,他鞭策自己来写这部充满死亡景象的杰作,开始了与时间进行的悲剧性竞赛。”一个永远的愦憾是,这场竞赛的胜利者是死神,《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这部传世之作的最终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门生修斯梅尔。

《魔笛》上演后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为濒临崩溃的莫扎特带来难以形容的最后的欣慰。1791年12月4日深夜,他躺在冷冷清清的病榻上,喃喃自语地想象着《魔笛》的演邮:第I幕现在结束了......现在开始夜后的咏叹调.......凌晨1点,他悄悄地阖上了双目。此时,豪华的威登歌剧院灯火辉煌,舒适的包厢座无虚席,维也纳各界人士济济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大师的新作《魔笛》。

出殡那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恶劣的气候迫使几位送葬的亲友都中途返回,只剩下一个掘墓老人赶着灵车踽踽独行......。这是一个埋葬罪犯、流浪汉与贫民的坟场,下葬的墓穴里已有两口他人的棺材。康斯坦采当时重病卧床,没能到场。当她数日后前往坟地时,已无法找到准确的墓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这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了,身后留下尚未还清的1682弗罗林的债务。

比起长寿而在晚成的海顿来,莫扎特刚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歌星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思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说得好:“在音乐历史中有这要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http://ke.baidu.com/view/4431.html?wtp=tt

资料都在这里.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4431.html?wtp=tt

请问『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参考资料:123~~~

歌词什么情况你们就改吧改做我小三是什么歌

小三演唱:冷漠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我也知道那不是因为爱

城市的夜晚如此的灿烂

只是没有你在身边陪伴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从此我不再是你的港湾

当你依偎在他的胸怀

是否已忘记我曾给过的爱

虽然我没有说出来

其实我早已有了预感

给不了你幸福的现在

是我如今最大的无奈

等着你对我说出来

你要的不只是我的爱

我用沉默面对你的坦白

曾经的快乐都烟消云散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我也知道那不是因为爱

城市的夜晚如此的灿烂

只是没有你在身边陪伴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从此我不再是你的港湾

当你依偎在他的胸怀

是否已忘记我曾给过的爱

虽然我没有说出来

其实我早已有了预感

给不了你幸福的现在

是我如今最大的无奈

等着你对我说出来

你要的不只是我的爱

我用沉默面对你的坦白

曾经的快乐都烟消云散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我也知道那不是因为爱

城市的夜晚如此的灿烂

只是没有你在身边陪伴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从此我不再是你的港湾

当你依偎在他的胸怀

是否已忘记我曾给过的爱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我也知道那不是因为爱

城市的夜晚如此的灿烂

只是没有你在身边陪伴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从此我不再是你的港湾

当你依偎在他的胸怀

是否已忘记我曾给过的爱

明年要出国了,但是男朋友要留在国内。我们高中。 我和他很喜欢音乐。推荐些歌,希望歌词符合我们的情况。

分开旅行

曹操<短歌行>全诗,及其翻译,和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一、曹操 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编辑本段]译文1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深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但为君故,沈吟至今。沈同沉)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的是那天上的玉轮,不知何时才中断它的运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通辍)

深深的是我心中的忧思,也许永远都没有止境。(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久别重逢。(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把酒临风,握手谈心,重温那往日的友情。(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讌同宴)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赤壁之战之前

西海情歌 刀郎真情流露 是想问一下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才写出这样的伤感情歌?

只有经历过,受过伤,才能写出如此伤感的情歌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将进酒》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郁贤皓《李白集》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前后。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扩展资料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

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听歌曲《爱在西元前》,猜想两河流域那时人们的生活情况!

世外桃源,和谐,温馨,大自然的感觉。

劳工们搬用各种石块等各种筑房材料,开始建造城镇,宫殿。由于对神的信仰,建造了神庙。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发明了楔形文字。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为了维纪,颁布了《汉谟拉比典》。

古巴比伦——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流域。是一个没有天然险阻可以抵挡入侵者的地方,所以有着多样性的民族文化。 那是一个富饶而又美丽的地方,数学非常发达,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

(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原义“河间地区”,亦称“两河流域”。广义的指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中下游地区,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山。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于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两河三角洲。美索不达米亚为人类最古的文化摇篮之一,灌溉农业为其文化发展的主要基础。公元前四千年已有较发达文化,曾出现巴比伦与亚述帝国。此后又经过波斯、马其顿、罗马与奥斯曼等帝国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主要部分成为的伊拉克。狭义的仅指两河之间的地区。

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称为"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公元前4000年,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新巴比伦城墙。城墙以亮丽的蓝色为底色,由白;黄两色组成的狮子;公牛和龙的图案散布在城墙各处,由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排序着,昂首阔步,栩栩如生。被后世人称为“空中花园”。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中世纪时整个野蛮的欧洲。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92,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公元前689年,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公元前605年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后来,神庙祭师集团当权,终于在公元前538年,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的整体便告结束。

刀郎的歌写出忧伤人真情的流露,我想问下西海情歌他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为谁而唱?

以下段落转自百度刀郎吧

西海情歌故事:

瑛与勇儿都是南方C市某大学的学生.

那一年,他俩一同报名参加了环保志愿者,一同走进安睡中的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

瑛所在的藏羚羊观察站在人比较多的不冻泉,勇儿被安排在条件艰苦的陀陀河观察站.

巍峨的雪山下面是茫茫戈壁,光秃秃的丘陵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分外刺眼。可可西里,因高寒缺氧而被称为“生命禁区”。

观察站只有干净整洁的一顶帐篷 ,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却是“空”和“冷”:除了床,什么都没有;进到里面,潮气和寒气直骨髓,让人无法想像在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的可可西里,这样的条件该怎么住人。

每次勇儿到瑛那里去汇总报表时,总是给瑛讲许多趣闻,从来没有提过一个苦字.而瑛却从别的同伴哪里早己得知陀陀河观察站条件的恶劣,知道勇儿怕自已担心.....而她唯一能做到的也就是默默地为勇儿再次离别准备一切,并把离别后所有的思念写成文字给勇儿带去.

两人就这样默默地爱恋着.....

苦苦地守侯着那份真情.....

勇儿牺牲了----

瑛接到噩耗,己是出事的第二天上午.

那天的阳光是那样刺眼,明晃晃的,照 在雪地里,睁不开眼睛.

也是快到汇总资料的日子了,瑛想象着与勇儿见面的情景,勇上次来的时侯,说他发现了一种很美的植物,会开细小的淡淡的花,纤弱的身体总是伏在石缝中躲避着风雪的的侵扰,他还说要给她带来的.

每天瑛会掐指计算汇总的日子-------

这也是最后的一次汇总,之后他俩便可将资料移交给下批志愿者,他们俩可以双双返回温暖的家了.....

而此时,瑛并不知晓,勇儿却牺牲在收集资料的路上----

不冻泉观察站一次涌来三辆小车和这么多领导,瑛自来到这里也是第一次看到.

这么多领导齐齐的围在她身旁更是第一次,她怔怔地望着这些不熟悉的人,等待着-----当一位领导拿出勇儿全部的东西,包括一个栽在牙缸里的一株小花,默默地放在瑛的床上,瑛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嘴唇颤颤地动了几动,已听不清领导在说什么......只觉得那颗明晃晃的太阳刺痛得已不仅仅是她的眼晴,更是她的心.

瑛,昏了过去------

罗林(刀郎)在一次采风中,听到了流传在西海的这个故事,他感动之余为瑛和勇儿的爱情故事写下了那首<<西海情歌>>------------

许嵩写的每一首歌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这是完整的,希望楼主喜欢: 许嵩以前是一个业余歌手, 他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他的歌无法得到别人的赞同,也没有捧他。一次他在上网,莫名其妙的加了一个好友,是个女的,这个女的很理解他,每次都和他聊天,许嵩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这个女生,女生很心疼他,来到了许嵩住的这个城市,她和许嵩第一次见面了,女孩很漂亮,皮肤很白,长头发,许嵩带她去看电影,去公园玩,他们就如情侣的一般。许嵩渐渐喜欢上那个女孩,女孩也爱上了许嵩。过了一个月,女孩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妈妈,她的家人叫她快回去,她的爸爸出事了,女孩要走了,许嵩很舍不得,当他们最后一次约会是在公园,这也是他们的第七次约会,女孩要走了,女孩哭了,天渐渐黑了,女孩坐9点的火车,就在这时天下了雨,他们没有伞,许嵩把女孩带去躲雨,已经8点半了,女孩必须去车站了,许嵩叫女孩等她,他冲进雨里,到伞店买了情侣雨衣,他们就这样穿在一起。

这时,许嵩的电话响了,他接了是公司打来的电话,电话里面说要和他解约,他的歌得不到支持。许嵩失望了,他最心爱的女孩也要离开他,他失望之极,女孩走了,他回到家写下了《七号公园》,他想女孩留下来,女孩却放开了她的手,他就写下了《我想牵着你得手》,他给女孩打电话叫女孩回来,女孩百般推脱,百般解释,仿佛变了一个人,他挂断了电话写下了《多余的解释》这首歌,他一个人来到了她和女孩约会的地方,一个人很孤单,他写下了《单人旅途》这首歌,他很想知道事情的,他给女孩打电话,女孩不接,他登了QQ,但女孩永远都不上线,他又失去了希望,他又写下了《灰色头像》这首歌,女孩还是没消息。

过了半年,一天早上,有人敲他的门,是那个女孩,许嵩很高兴,但是女孩却是来和他说分手的,许嵩又受了打击,他问女孩是不是他犯了错,女孩不说话,许嵩依然爱着这个女孩,写下了《认错》这首歌,女孩依然不理他,他是在搞不懂女孩,又写下了《城府》这歌。这一天,许嵩又去找女孩,女孩突然从租的房子里拿出一大把凋谢了的玫瑰花像许嵩扔去,说道:“这是你以前送我的玫瑰花,我并没扔,现在还你!!!我们再也没有关系了!!”她关上了门,痛哭!花瓣漫天飞舞,许嵩很揪心,想死,他为了控制自己,写下了《玫瑰花的葬礼》这歌。

他承认女孩不爱他了,他写下了《叹服》这首歌,他安抚自己又写下了《我们的恋爱是对生命的严重浪费》,他想最后见女孩一面,来找女孩,却看到,女孩割腕自杀了,许嵩呆坐在地上,他还找了一个最美的地方,愿他们有最后一次约会他又写下了《看不见的风景》,他不明白女孩为什么要这样,对于女孩的家庭是种悲剧,对于他来说也是悲剧,他又写下了《两种悲剧》这首歌,他的手上哪天还拿着他送给女孩的一封信,他拿出来看写下了《送你的独白》这首歌,他把女孩的死怪在自己的身上,他想如果当时没有放开女孩的手,就没有这些事了,他又写下了《如果当时》这首歌,许嵩哭了,他做了一个梦,梦里听见女孩在哭,他醒来,写下了《伤声》这首歌。

他后悔了,女孩走了,他们又隔得不远,为什么不去找她,女孩会不会应为这样而生气,所以才.........,他又写下了《在那不遥远的地方》。他又拿出那封信,粉红色的信签,勾起了他们粉红的回忆,又写了《粉色信签》这首歌。

音乐神童莫扎特有一首是他在及不情愿的情况下为某乐器写的,作品发表后得到了作者都没有想到的成功。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mò zhā tè,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享年35岁。

艺术生涯

[编辑本段]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据说在他还不会写字的时候便已会作曲了。

(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作曲家J.C.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1768)、《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1770)、《卢齐奥·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

成熟时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剧《假园丁》(1775)和《牧人王》(1775)。

这时已经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为了另谋职位,以便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在曼海姆时,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同情,并接触到当时欧洲重要的曼海姆乐派,听到第一流管弦乐队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在巴黎,他还写了《巴黎》交响曲、交响协奏曲、管弦乐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长笛弦乐四重奏、4首钢琴变奏曲、4首钢琴奏鸣曲等。第2次途经曼海姆时,写了一些宗教音乐3部交响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响协奏曲、小夜曲、嬉游曲、两架钢琴的协奏曲、3首风琴协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

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如奏毒鸣曲式第1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1主题相对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在第1、2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等。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维也纳时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决裂后,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该剧于1782年7月首演,获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的情况下,同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施坦丝·韦伯结了婚。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曲创作的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送给海顿。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也叫兄弟会,是拿破伦在埃及创建的,宣言自由平等,兄弟之爱),是维也纳第八支部的成员。他热心地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写出了许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他写了一部滑稽戏《剧院经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并上演了《费加罗的婚礼》,该剧的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1787年《唐璜》完成并得到演出。 在维也纳,莫扎特发现了J.S.的作品。他对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他后期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然轰动一时,却未能解脱他的经济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继任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请求接任宫廷乐长L.霍夫曼的职位,得到同意,但未实现。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莫扎特生平·

1765年7月,英国伦敦一家报纸刊登了这样一条音乐会预告: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能使全欧乃至全人类感到自豪的神童。8岁的少年使音乐家和有识之士惊叹不已。他的羽管键琴演奏、视奏能力及运用各种乐器的即兴表演和作曲,都使人叹为观止。这位天才儿童的父亲,根据绅士淑女恳切的要求,决定延长滞留时间。为此,各位有了欣赏这位小作曲家和他姐姐演奏的机会......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原籍德国,曾先后生有7个孩子,不过,其中5个都过早地夭折,顽强地活下来并长在的只有最小的儿子沃尔夫冈和他的姐姐安娜。

列奥波尔德是一位颇受人们尊敬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小莫扎特非凡的音乐天赋很早就已引起他的欣喜与关注。有一次,他与一位朋友一起回到自己家中,看到4岁的儿子正聚精会神地趴在五线谱纸上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儿子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在作曲。”孩子的举止使两位大人相觑见笑,面对着纸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们以为这不过是小孩的胡闹。然而,当细心的父亲将儿子的作品认真地看了几眼之后,忽然兴奋地眼噙泪花对客人喊道:“亲爱的,你快来看!这上面写的是多么正确而有意义啊!”天才已经开始了他的创造生涯!

在欧洲音乐史的源远长河中,自幼便显示出音乐才干者并不罕见。可像莫扎特那样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样小的年龄便被公认为“神童”的音乐家,确是再难找寻。他3岁就能在钢琴上弹奏许多他所听到过的乐曲片断,5岁就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轻易地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音高......。如此过硬的绝对音准观念是绝大多数职业乐师一辈子都达不到的。

为使小莫扎特能迅速成长,列奥波尔德竭尽心血,精心栽培。对儿子的学习与训练是极为严格的,除了复杂的音乐理论与演奏技能外,还有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安等等。

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

在鲜花、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苛刻的条件和可怕的考验。为了金钱与荣誉,列奥波尔德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要随时都可以当众演。为了宣扬儿子的天才,他让孩子必须满足听从突如奇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如:当场视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并且,这样的演出几乎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尽管莫扎特乃旷世奇才,尽管他享有极大的荣誉,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并且是一个很糟糕的奴仆。因为他拥有荣誉。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辈海顿那样,每天在前厅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责辱骂,甚至严厉的惩罚。然而,莫扎特毕竟不是海顿,他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不羁的果敢精神。为摆脱大主教的侮辱与控制,他于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个落脚之处,永远离开萨尔斯堡。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这位曾轰动过整个欧洲的金光闪闪的宠儿此刻竟到处碰壁!神童已经长大,已不再是神童。昔日的神童消失了,尽管他的才华随年龄成正比地增长,可现实社会却无情地冷落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萨尔斯堡,而这样一来,大主教当然更加刻薄地对待他。莫扎特的辛酸与窘境是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的人都不难想象的。

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他毅然辞职离去,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极其大胆而英勇。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

列奥波尔德力劝他的儿子向大主教赔礼道歉,重归于好,莫扎特坚决拒绝。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冲出牢笼的莫扎特定居在“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当时他年仅25岁,可离生命的终点却只有10年了。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在莫扎特身上,处处都体现出典型的艺术家天性。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他认为穷人最讲信义,“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人完全不什么叫友谊”。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他易受感动,爱掉眼泪,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

莫扎特挚爱自己的亲人,每当他谈起父母、妻子时,脸上都不由闪现出幸福的光彩,语调也格外恬美。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上,他和妻子双双落下激动的热泪。大家深受感染,都跟着一起哭了。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采又不善持家理财,因而婚后的生活非常穷困。为了维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拼命工作--教课、演出、创作,应接不暇,永无休止。尽管如此,日子还是过得相当窘迫。有一年冬天的一人傍晚,朋友们到他家做客,从窗外看到夫妻俩在屋里愉快的地翩翩起舞,纷纷赞叹不已。待到进屋后才弄明白,他们因无钱买煤,不得不利用跳舞来取暖,以此熬过寒冷的冬季。

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况愈下,身体也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当他最后一部杰出的歌剧《魔笛》(The Magic Flute)首场公演时(1791年9月30日),他已痼疾缠身。

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前来拜,他请大师为他写一首《安魂曲》。陌生人走后,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着眼泪对妻子说,这部作将为他自己而写。“他带着一种狂热的拼死劲儿开始写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莫扎特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中,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是为他自己而作的这样一种念头,他认为自己不能活着完成它了,他鞭策自己来写这部充满死亡景象的杰作,开始了与时间进行的悲剧性竞赛。”一个永远的愦憾是,这场竞赛的胜利者是死神,《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这部传世之作的最终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门生修斯梅尔。

《魔笛》上演后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为濒临崩溃的莫扎特带来难以形容的最后的欣慰。1791年12月4日深夜,他躺在冷冷清清的病榻上,喃喃自语地想象着《魔笛》的演邮:第I幕现在结束了......现在开始夜后的咏叹调.......凌晨1点,他悄悄地阖上了双目。此时,豪华的威登歌剧院灯火辉煌,舒适的包厢座无虚席,维也纳各界人士济济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大师的新作《魔笛》。

出殡那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恶劣的气候迫使几位送葬的亲友都中途返回,只剩下一个掘墓老人赶着灵车踽踽独行......。这是一个埋葬罪犯、流浪汉与贫民的坟场,下葬的墓穴里已有两口他人的棺材。康斯坦采当时重病卧床,没能到场。当她数日后前往坟地时,已无法找到准确的墓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这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了,身后留下尚未还清的1682弗罗林的债务。

比起长寿而在晚成的海顿来,莫扎特刚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歌星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思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说得好:“在音乐历史中有这要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http://ke.baidu.com/view/4431.html?wtp=tt

资料都在这里.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4431.html?wtp=tt

请问『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参考资料:123~~~

歌词什么情况你们就改吧改做我小三是什么歌

小三演唱:冷漠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我也知道那不是因为爱

城市的夜晚如此的灿烂

只是没有你在身边陪伴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从此我不再是你的港湾

当你依偎在他的胸怀

是否已忘记我曾给过的爱

虽然我没有说出来

其实我早已有了预感

给不了你幸福的现在

是我如今最大的无奈

等着你对我说出来

你要的不只是我的爱

我用沉默面对你的坦白

曾经的快乐都烟消云散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我也知道那不是因为爱

城市的夜晚如此的灿烂

只是没有你在身边陪伴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从此我不再是你的港湾

当你依偎在他的胸怀

是否已忘记我曾给过的爱

虽然我没有说出来

其实我早已有了预感

给不了你幸福的现在

是我如今最大的无奈

等着你对我说出来

你要的不只是我的爱

我用沉默面对你的坦白

曾经的快乐都烟消云散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我也知道那不是因为爱

城市的夜晚如此的灿烂

只是没有你在身边陪伴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从此我不再是你的港湾

当你依偎在他的胸怀

是否已忘记我曾给过的爱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我也知道那不是因为爱

城市的夜晚如此的灿烂

只是没有你在身边陪伴

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

从此我不再是你的港湾

当你依偎在他的胸怀

是否已忘记我曾给过的爱

明年要出国了,但是男朋友要留在国内。我们高中。 我和他很喜欢音乐。推荐些歌,希望歌词符合我们的情况。

分开旅行

曹操<短歌行>全诗,及其翻译,和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一、曹操 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编辑本段]译文1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深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但为君故,沈吟至今。沈同沉)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的是那天上的玉轮,不知何时才中断它的运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通辍)

深深的是我心中的忧思,也许永远都没有止境。(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久别重逢。(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把酒临风,握手谈心,重温那往日的友情。(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讌同宴)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赤壁之战之前

标签: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r5yj3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