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交叉审计项目的选定原则

交叉审计项目的选定原则

交叉审计项目的选定原则

1、选用审计方法必须与其特定的目的相适应,否则审计的结果就会与其特定的目的和要求相背离。

2、选用审计方法必须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反对主观臆断和脱离实际的做法,否则不但会降低审计工作效率,还可能影响审计效果。

3、审计按照审计的主体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前者是指各部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

后者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所进行的审计。

由于各种审计主体的性质及其所担负的任务不同,它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4、审计按照审计方式或审计工作的地点,可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由于审计工作地点的不同,它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也就不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1、选用审计方法必须与其特定的目的相适应,否则审计的结果就会与其特定的目的和要求相背离。

2、选用审计方法必须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反对主观臆断和脱离实际的做法,否则不但会降低审计工作效率,还可能影响审计效果。

3、审计按照审计的主体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前者是指各部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

后者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所进行的审计。

由于各种审计主体的性质及其所担负的任务不同,它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4、审计按照审计方式或审计工作的地点,可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由于审计工作地点的不同,它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也就不同。

1、选用审计方法必须与其特定的目的相适应,否则审计的结果就会与其特定的目的和要求相背离。

2、选用审计方法必须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反对主观臆断和脱离实际的做法,否则不但会降低审计工作效率,还可能影响审计效果。

3、审计按照审计的主体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前者是指各部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

后者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所进行的审计。

由于各种审计主体的性质及其所担负的任务不同,它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4、审计按照审计方式或审计工作的地点,可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由于审计工作地点的不同,它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也就不同。

1、选用审计方法必须与其特定的目的相适应,否则审计的结果就会与其特定的目的和要求相背离。

2、选用审计方法必须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反对主观臆断和脱离实际的做法,否则不但会降低审计工作效率,还可能影响审计效果。

3、审计按照审计的主体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前者是指各部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

后者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所进行的审计。

由于各种审计主体的性质及其所担负的任务不同,它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4、审计按照审计方式或审计工作的地点,可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由于审计工作地点的不同,它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也就不同。

审计方法选用的原则是什么

(一)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1.依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的具体情况选用审计方法

一般地,进行财务审计时,主要运用查账的方法,如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函证法等;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则既要运用财务审计的一般方法,又要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及现代管理方法,如经济活动分析、技术经济分析、决策分析和数学分析等。但就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而言,则应具体分析以后才能决定选用何种方法。

2.依据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选用审计方法

被审单位情况不同,需要选用的审计方法也不相同。

3.依据不同的审计类型选用审计方法

一般地,不同类型的审计或同一类型的不同审计项目,或是同一审计项目,可能都需要经过不同途径获取多种证据。不同证据要用不同方法才能获得。如实物证据的获得必须运用盘点法,第三方的外来证据要运用函证法或询问法等。

4.依据审计人员的素质来选用审计方法

审计作为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专门知识,又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但是,审计职业人员同其他事业人员相比,也并无“先见之明”,要真正让每个职业审计人员都成为“通才”,是很难做到的。因此,为充分利用每个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又能保证收集到所需的合理证据,在选用审计方法时必须考虑审计人员的素质,即看看该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否与运用该方法时所需具备的能力相适应。

5.依据审计方式选用审计方法

审计方式不同,选用审计的方法也不同。如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报送审计,则一般就不需要运用盘存法去核实资产(特例除外);而进行就地审计时,则盘存法核实资产的实有数,常常是必须经过的步骤。如在进行全面审计时,则一般可以采用逆查法和抽查法;若进行专题审计,则一般要用详查法、顺查法等。如要真正彻底查清问题,则需要很多方法配合使用。因此,在选用审计方法时,应该考虑审计的方式。

6.依据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和审计成本选用审计方法

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不同,需要办理的审计手续也各不相同,保证程度越高,办理的审计手续也要求越精密,从而也就决定了审计方法选用。如若要保证审计结论100%可靠,则必须进行详查,其结果也就必然要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如果保证程度是90%,那么就可以采用抽样审查。

审计成本也决定了审计方法的选用。审计人员既要考虑成本的限度,同时又要考虑由于降低成本而对审计结论产生的影响,通过综合比较后,再决定应选用的审计方法。

(二)选用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应相互联系地看问题,有系统观点

一般而言,对某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时,并非运用某一种方法就能解决问题,往往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因而在审计时应结合其他审计项目综合考虑,将顺查法与逆查法、详查与抽查、查账与调查、分析推理与核实等方法结合运用,以彻底查清所有问题。

2.要善于抓住本质

运用某些审计方法,有时看到的往往只是些表面的现象。审计人员要善于通过这些现象,揭示其本质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选用审计方法。如在财务决算审计时,重要内容之一是要检查盈利情况,若从利润表看,也许反映的利润额是相当可观的,甚至远远超过了计划数或承包数,但仅凭这个就做出该单位的经营情况很好、盈利水平高的结论,可能还过早。只有核实利润额确实是真实时,才能做出上述结论。这时就应相应检查收入的真实性和成本的正确性,这就需要运用分析法、审阅法、核对法,必要时可能还要运用函证法、盘存法等。

3.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由于广大职工对被审单位的情况相当熟悉,因此,他们也很有发言权。审计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熟悉企业的所有情况往往困难较大。若能依靠群众,则在审计方法的选用上要少走很多弯路。

审计项目计划的管理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整体考虑。从时间上说,何时审计何种项目,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计划管理时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这样既可避免某段时期审计项目过于密集、审计任务难以完成,又可集中有限的审计资源,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审计。从空间上说,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应注重审计机关内部及审计机关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密切配合,避免重复监督,减少审计的真空地带,实现资源整合的最优化。坚持整体性原则,要求下级服从上级,业务部门归口综合管理部门,局部服从全局。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减少资源损耗,最终实现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目标。

(二)科学性原则。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涉及到审汁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讲究科学性,努力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妥善安排。

(1)科学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要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和审计工作发展纲要,紧紧围绕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合理选择审计重点。如运用风险评估法,对各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按照一定标准评定出各项目的风险系数,最终以风险高低为依据来选择被审计单位,并编制相应的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项目之后,首先应通过调查审计对象,准确掌握审计对象的总体情况,以便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其次应了解审计人员及审计设备的具体情况,根据审计资源的状况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统筹协调、合理均衡地安排审计任务和审计进度,避免重复、减少交叉,克服计划编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指导审汁工作。

(2)科学执行审计项目计划。要把审计项目计划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到实处。在分解下达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注意平衡工作量,可以根据审计种类以及任务繁简,分配工作任务。

(3)科学检查和评价审计项目计划。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的效率和效果,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计划执行及时准确度、计划执行进度偏差率、项目所投入资源总量、项目审计成果等。此外,还应及时报告计划执行进度、审计的主要成果、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与建议等,争取做到周动态、月小结、季通报、年终考核。

(三)严肃性原则。按照审计计划工作的要求,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必须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 计划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确有必要调整的计划,必须履行相应手续,待批准后方可作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审计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审计工作顺利完成。

(四)灵活性原则。随着审计对象、审计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审计项目计划也应作出相应调整。灵活性与严肃性并不矛盾,在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五)人本原则。审计人员是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主体,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全体审计人员的积极参与。在进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时,要注重通过培训等手段,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人和”才是管理成功的关键。

审计方法选用的原则是什么

审计方法选用的原则:

1.

依据

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的具体情况选用审计方法。一般地,进行财务审计时,主要运用查账的方法。

2.

依据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选用审计方法。被审单位情况不同,需要选用的审计方法也不相同。

3.

依据不同的审计类型选用审计方法。一般地,不同类型的审计或同一类型的不同审计项目,或是同一审计项目,可能都需要经过不同途径获取多种证据。

4.

依据审计人员的素质来选用审计方法。审计作为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专门知识,又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5.

依据审计方式选用。审计方式不同,选用审计的方法也不同。

6.

依据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和

审计成本选用审计方法。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不同,需要办理的审计手续也各不相同,保证程度越高,办理的审计手续也要求越精密,从而也就决定了审计方法选用。

审计方法的定义:审计方法(Auditmethod)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审计方法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而不只存于某一审计阶段或某几个环节。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开始,直至出具审计意见书、依法做出审计决定和最终建立审计档案,都有运用审计方法的问题。

审计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

应相互联系地看问题,有系统观点

2.

要善于抓住本质

3.

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审计项目计划,是指审计机关每年对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作出的统一安排。

审计项目计划由文字说明和表格两部分表述。文字说明的内容包括:上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完成情况,本年度计划编制依据、主要任务指标和完成计划的主要措施。表格的内容包括:各项计划任务指标、责任单位、完成时间等。

审计项目计划一般包含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授权项目、领导交办项目和自行安排项目等。第三条 审计机关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按照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实施审计监督。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是指审计机关编制、协调和调整审计项目计划,报告、检查和考核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等。第五条 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审计署负责管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和署本级审计项目计划,指导全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统一由各级审计机关的综合部门具体负责。第六条 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要贯彻执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审计工作的方针、。第七条 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坚持充分利用审计资源,突出重点,安排任务均衡和避免重复、交叉的原则。第八条 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由审计署各专业审计司于每年10月底提出安排意见,综合机构汇总提出计划草案,11月份征求有关地方审计机关和署派出机构的意见,经审计长办公会议审计后下达。第九条 审计署有关专业审计司、署派出机构和地方审计机关应当积极落实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任务。

审计署有关专业审计司负责制定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按规定会签,并报经署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审计署有关专业审计司、署派出机构根据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和实际情况,编制本单位的审计项目计划,于2月底前报审计署综合机构汇总协调,并报署领导审批下达。

省级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和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于3月底前报审计署备案。第十条 审计机关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事项,除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和审计调查事项外,应当在规定的审计管辖范围内安排。第十一条 上级审计机关直接审计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要列入本级审计项目计划,并及时通知有关地方审计机关。第十二条 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审计机关应当努力完成。第十三条 审计项目计划如确有必要调整,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报批:

(一)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审计署有关专业审计司提出调整意见;审计署本级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审计署有关专业审计司、署派出机构提出调整意见,于每年8月底前报送审计署综合机构协调,并报署领导审批后,于9月底前下达执行。

(二)地方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下达计划的审计机关审批。

(三)领导交办项目及时报批、调整。第十四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制度。

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由审计署有关专业审计司、署派出机构和省级审计机关向审计署提出书面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执行进度、计划执行及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以及措施、建议等。

审计署有关专业审计司、署派出机构和省级审计机关应当分别于每年10月和次年4月向审计署提出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综合报告。第十五条 各级审计机关应当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编报、计划执行情况反馈和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计划安排的合规、合理性,计划完成质量和效果等。第十六条 各级审计机关应当积极推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计划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审计署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他审计不同,是一种受托审计,审计对象的确定及审计任务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干部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在这种情况下,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坚持按一定的原则进行,是能够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质量的。本人认为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争取主动、协商一致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为干部任免提供依据,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只是一家部门的事,因此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部门必须改变过去经济责任审计是委托审计,不好作计划、不能作计划的观点和被动等任务上门的做法,把制定计划作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时,主动与组织人事、纪检等部门沟通,了解年度内这些部门在干部监督和管理方面的重点及要求和干部调整动向,向他们说明年度内审计力量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定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然后将计划初稿分别送有关部门,或者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的意见,最后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正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执行。

  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原则

  审计部门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时,应该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原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审计部门自身要改变过去来者不拒、大包大揽的做法;另一方面要改变领导及组织部门过去提出的凡离必审、凡调必审、凡任必审等观点。在此基础上,对审计范围内确需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分类排队,从本地审计部门的实际和本地干部管理监督现状出发,分别轻重缓急,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和部门开展审计,力争做到少而精,使计划切实可行。

  留有余地、谨慎调整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年度工作计划的调整和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制定计划时一方面要留有余地,尤其是任务量不能安排过满,为实施过程中的调整、变更及任务的追加打好“伏笔”。另一方面要维护计划的严肃性,计划调整变更的幅度不能过大,除特殊的原因必须调整的外,一般情况下不得调整。对有关部门临时性追加的项目,要区别情况对待,范围外的、属于“马后炮”的、时间要求紧迫的坚决拒审,属正常范围内的追加也应该把握尺度,严格控制在年度总计划量的5%以内,防止调整和追加项目冲击计划项目,使计划流于形式。

  综合平衡、长短结合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同时审计部门任务量的来源很多,既有上级指令性任务和授权任务,又有地方交办的任务,还有部门之间的委托任务和协调任务。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审计期间任务量和审计资源的均衡配置,做到统筹兼顾,长短结合,年度计划与长期计划均衡。把当年计划与前几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未来几年审计工作规划一起统筹考虑,采用滚动式计划法,确定当年计划。既保证能对审计范围内的审计对象,在一定的时间内轮审一遍,又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不至于集中在某一年度,确保审计资源的高效利用。

  统一管理、集散有度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有其严肃性,必须实行统一管理,但并不是说这些计划和任务一定要由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去完成。在制定计划时就要考虑结合利用各种审计资源,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与财务收支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任务结合起来。凡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交叉的,由综合部门制定计划时统筹考虑,合二为一,指定同一部门完成。一方面防止对同一单位重复进点审计,给被审计单位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综合利用审计力量和审计成果,降低审计成本。二是把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结合起来,要发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的作用。

  目标明确、责任到位的原则

  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控制任务量,更重要的是为了确保审计质量。因此,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除了确定合理的审计任务量外,还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措施和相关责任,以此来控制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除了用表格的形式分配任务外,还必须编制详细的文字说明,明确目标和责任。这样既能使任务落到实处,又便于年终考核。同时,必须要求各项目责任单位在年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严密的审计项目作业计划,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总目标和有关责任能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审计人员,以确保审计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我们实施审计质量管理的十项原则

质量管理是体系,而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审计质量决定审计职业发展战略,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就是我们实务工作者的审计质量观。在这里,我们无意囊括审计质量在每种情形下可能需要考虑到的所有具体内容,仅以我们身处这个体系之中所感受到的一些条理性概念与同行进行交流……

“十五”期间的武钢,将建成国内的汽车板和硅钢片生产基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风险的钢铁产品市场和新一轮建设高峰,武钢需要自己的内部审计在这一变革中重塑自我,与时俱进,对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提供有效的监管保证和建设性评价,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我们的决策层看到了现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拥有一支有实力的内部审计队伍,对于企业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也同时拥有了一笔注重内控、诚信经营、致力于公司治理的品牌资产,而内部审计的成效直接取决于这支团队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所凝聚的审计质量。

我们对审计质量的理解是广义的,它包括审计项目的质量和审计人员的业绩。 作为一个复杂的质量保证体系,它应体现如下十项原则:

一、关注需求的资源配置

企业的满意度是评价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指标……

企业战略的真谛是对风险的把握。内部审计关注风险,标志审计工作性质的重大转折及更加有效地配置审计资源。我们通过识别、评估重大的风险暴露,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体现了审计质量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需求的质量特征。

我们选择审计项目的原则是把有限的审计资源优先应用到风险较大的项目上,每年都要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关注企业需求的风险调查。我们不回避风险和出现的问题,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它无异于对我们的质量隐患视而不见,而主动面对风险反而会降低我们自己的审计风险。

我们在日常审计活动中尤其关注在市场变化、变化、技术飞跃、供应渠道改变、业务流程再造中易发的突变现象及风险,建立预警评价指标。对于出现风险征兆的项目实行“审计备案”及《审计要情》制度,以规避风险。在风险处理中,推行业主统一保险,防止保险多头办理而造成的保障重复或保障脱节 ,以降低保险成本。

我们正是以“防范胜于查处,监督寓于服务”的理念,遇到问题找方法,致力于发挥“经济良医”和“管理顾问”的服务作用,使各级领导及部门将审计视为管理资源,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二、全程导向的领导作用

领导应是标杆……

在一个有效的审计质量保证体系中,审计的作用、和积极参与,对建立并保持该体系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

几年来,我们领导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我们具体的领导行为和各种措施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得每一个审计人员都真正认识:如何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唯有质量!从而形成对审计职业发展和质量追求的远景、期望和规范,并能以自觉的行动与一起为之奋斗。

我们致力于审计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要求各级审计负责人必须身体力行,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不断学习与实践,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以胜任能力进行实质性的督导,带领全体审计人员快乐投入审计创新实践,力争把每一个审计项目做成精品。 领导在扁平化的审计质量管理中,成为设计师、教练和公仆。

今天的审计部已经成为全国表彰的学习型群体, 我们近年培养及配备的通晓财务、经济、管理、法律、工程、技术等各类专业人才,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审计实力阵容。为实现审计质量目标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

三、质量管理中的全员参与

一流的审计质量需要全体审计人员高忠诚度、高职业素质、高亲和力的凝聚……

审计质量管理是全体审计人员共同参与实施的质量工程,“木桶效应”意味着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质量最差的审计报告将代表整个审计部门的质量水平。审计人员对自己责任的轻视,也将导致质量问题。因而对全体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质量意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教育,激发职业责任感是我们渗透于每项工作中的动力与合力。

新创建的审计部第一举措就是明确提出“创学习型组织”的战略目标,旨在使审计人员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我们建立的“善待员工”数据库,记录每一个员工成长的历程;我们为每个员工设计努力的目标,为其发展提供资源条件。

我们不间断地接受着当代最新管理实务技术的学习,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了数千人的全国性的内审知识竞赛及数百人的CIA知识技术能手选拔赛。 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尽可能把命令和布置变成对员工的培训,业务督导层层负责,领导讲课形成制度,集思广益的《武钢审计网站》发布,上下沟通的《审计通讯》交流,团队学习的深度会谈,头脑风暴激发创意,营造着一种鼓励员工互相交流、不断学习的良好环境,把每个人的思路和做法变成全体人员的共同财富和资源,赢得了员工将组织的振兴视为己任的情感交织,一大批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在公司形成影响,实现了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对企业管理及效益的持续贡献。

四、审计环境的营造与改善

审计质量的提升需要良好的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是影响内部审计完成自身职能的一切外部条件的集合。在一个企业,如果报喜不报忧,不讲真话的风气盛行,将导致对管理缺陷的视而不见,甚至以过充功。在这种企业文化的环境下,审计质量只能是空谈。

武钢的内部审计环境在国内得到首肯,以下十个方面体现了武钢决策者注重自律的战略目光和对国有资产负责的境界,体现了决策者对内部审计“增值”预期的明智。

1、内控优先的领导意识;2、审计的机构框架;3、直达高层的信息通道;4、人才齐备的审计阵容;5、国际接轨的审计职能; 6、维护权威的审计决定; 7、爱岗敬业的工作环境;8、忠诚职业的激励;9、内外交流的学术环境; 10、管理得人心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审计环境化为审计人员知恩图报、无欲则刚的职业忠诚,以及迅速提高素质,适应企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武钢内部审计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不断探索实践内部审计的质量效益型道路。

五、质量标准的自我评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从审计质量目标到实现程度是可以度量的,但有时是定性的表示,因为审计质量控制的效应是远期的。

国家审计署最近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详尽规范了从审计方案编制到审计档案归集的质量要求,为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提供了操作指南。但目前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评价,更多地是建立一种自律的评价制度。

如何提升组织整体执行能力,我们建立了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的审计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它包括管理制度系统、职责条例系统、工作流程系统、岗位业务程序系统在内的标准系统; 包括文件办理系统、会议反馈系统、联系单制、例会制在内的指令办理系统;包括统计系统、计算机系统、审计档案系统在内的文档系统;包括善待职工数据库、人员去向牌制、工作日写实、部务公开制、绩效考核制在内的人本管理系统。这一措施使本部的质量管理行为和职工业绩行为都处于精化管理的有序、上进状态,并与组织目标始终一致,确保目标实施和规范。

审计原则

审计原则是指导审计工作的基本理论,是组织审计工作、处理审计事项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无论进行任何审计都必须全面的贯彻各项审计原则,才能实现其审计职能和发挥审计作用,地完成审计任务。

审计原则是指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时应遵循的法规和标准。

特点介绍

其一,它是审计者的行为规范而非对他人的约束; 

其二,它适用于审计全过程而非对审计某一环节的要求;

其三,它属于原则性的指导理论而非具体的行为规范。

也就是说,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在内的一切审计行为,都必须是审计者在自觉遵守并坚持审计原则的过程中进行的。

关系

审计原则、审计前提与审计标准的关系

审计前提、审计原则与审计标准三者是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三个层次。审计前提即审计假定,它是审计人员事先对审计工作有关项目和内容所作的推断及设想。

这些合理的推断与设想有的来自惯例,有的来自受审单位的责任制状况,有的来自审计证据的特点,有的来自受审的责任制状况,有的来自例外的特殊事物,它们都必须建立的客观、科学和符合情理的基础之上。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它并不是虚无的臆造,而是科学的推断与设想,是审计事例的科学总结,能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提供条件。

审计前提、审计原则与审计标准之间的关系。审计前提是其他二者的前提条件和必要的补充,但是审计前提中的有关事项对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并无特别的约束力;

而审计原则是在审计前提条件下,对有关事项作出的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定,是审计工作人员及开展审计工作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绳;

审计标准是在审计原则的指导下对有关审计业务作出的具体规定,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具体的规范。三者层次不同,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我国审计准则体系。

如何在审计创新中确定基层审计项目

一、 传统审计项目确定的的路径特点 国家基层审计机关在传统审计项目的安排上,主要的路径是依据资金流动趋向和资金使用单位来确定审计项目,这种审计项目确定方式的好处在于审计职能是“审核会计”,法定资料比较齐全,能直截了当指明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它的缺点就是忽视了资金的本质特征,不能从经济宏观层面来反映社会和领导需要的热点问题,不能体现现阶段审计承担的监督使命,传统审计项目主要体现审计以下路径和特点: 1.传统项目内容和名称较为单一,如审计项目往往表达为××财务收支的审计,单位选择对象往往是一个项目一个单位,它所论事的原则是延着财务走,不为过多地涉及业务。 2.审计内容接触点停留在资金层面上,审计以财务内容为主,审计操作接触对象是财务人员,不会过多地涉及业务领域,审计不能深层次地反映和暴露管理和绩效问题。 3.判断问题性质的依据是财政制度,原因分析较少,比较死板,不够灵活。 二、科学选项是审计转型的客观要求和完成审计任务的前提条件 从现阶段审计任务和承担的社会责任看,审计已深化了监督职能使命,与其他部门一样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根据宏观经济的需求,寻找社会热点问题,完善审计内部业务流程和规章,转换理念、创新思维,尤其是审计为完成任务采用本身的工作流程方式,审计自己是否也存在“绩效”的问题,是否在做事方法与工作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种简要的默契,在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是完成我们审计工作任务唯一的表达形式,确定审计项目好坏直接影响审计工作任务。 如何完成审计监督任务,一直是国家审计机关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国家机关行政管理领域,财政资金是保证行为有效运行的基础,财政资金本身不是一个主流,它是行政行为的“附属产品”,通过对行政管理的行为分析,资金使用的背后往往都会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存在,至于行政行为的理由与资金需要服务是否“数字化匹配”,这就是国家监督部门要监督的行政事务,审计既然是国家监督部门之一,就不能单纯从资金角度来分析资金的优、劣根性,要从行政管理的事项来判断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合理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时代,传统财务审计模式较为适应,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时代后,国家机关管理职能也在发生变化,审计对象各种层出不穷的管理事物在我们周围发生,导致行政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也在逐渐变革,这在客观上要求审计部门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 审计项目是审计内容的高度概括,当审计在转型过程中由传统财务收支审计走向绩效审计时,审计内容实质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金层面不再是唯一的审计内容,要走向资金与业务的“立体”层面,并对业务事项与资金需求进行逻辑性判断和分析,传统财务收支内容单一,归类成审计项目比较容易,但审计转型后审计内容涉及业务变得丰富多彩,呈现多样性,归类审计项目的难度就加大,这就给我们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安排上出现了新的难题,只有转变审计项目工作机制,科学切割、组合、归类审计项目,才能实现新的现代绩效审计目标。 三、 如何规划绩效审计项目 无论是传统审计项目和现代绩效审计项目,审计项目名称和类别是决定审计内容的主要途径,审计内容又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监督窗口,审计项目在计划落实过程中,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从未知开始,通过调查走访,凭职业人员特性了解另星的审计内容,然后选择某一部分或者哪方面是重要的工作内容,然后组合、归类成审计项目,对于审计目标审计项目是起点,对于审计计划审计项目是终点,审计项目是对审计内容的高度概括,落实审计项目计划是基层审计单位最基本和最前道的工艺和流程,审计项目如何高度概括审计内容,审计内容如何以最丰富的问题来支撑审计项目,这也是放在审计机关面前最重要的课题,因此,审计创新要从绩效审计项目和内容开始,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把审计传统单一的项目和内容进行综合归类,在具体做法上可把握: 1.审计项目名称形态要拓展,只要在内容上与审计绩效相关的,都可以罗列别样的名称,如学校财务状况、办市场、土地资源收费管理,土地出让方式调查,费用也可以归类到某一方面,如公务招待费、出国旅游费(考察费),在专项资金审计上,也可把相同的名称合并归类,如水利资金使用的水库、桥梁、河道。 2.审计单位上,要善于合并和概括,把经营相同业务的部门进行合并,如一定量的学校规模,可分中学、小学、高中,也可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开展专项调查;对房地产纳税、交费完成情况和土地资源的需求,可把房产单位作为焦点搞专项审计调查;对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可把相同业务的中介机构、与行政挂钩程度展开调查。 3.在审计内容上,要善于打破常规,财政资金方方面面涉及所有行为,行为具有多样性,而且是在社会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拓展新的行政事项,审计人员要有高度的敬觉性关注的发展变化,在身边的日常事务上,延伸资金性质的管理内容,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民生影响较大的事项,如选择农贸市场,就要想到物价高长的原因,放心菜的监督管理办法在那里。 四、正确处理好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关系 审计项目计划确定从权限上看,有自定项目和上级审计项目之分,因审计人员的资源有限,审计在不同的时期要把握不同的重点,充分体现审计资源和审计目标的关系。 1.处理好上级审计机关的项目关系 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安排上,有上级审计机关的同步项目,在基层审计机关项目安排方式上,一般由内部科室自行把握确定,科室负责人确定审计项目的工作思维流程一般在明确上级审计项目的前提下,善后根据科室内部力量来安排自定审计项目,工作的重点是首先保证上级审计项目的实施,在多余的审计资源中再来安排自定审计项目,因此,在基层审计安排自定审计项目时,要从提高审计资源效率出发想问题,避免自定审计项目与上级审计项目对审计内容的重覆。 2.处理好机关内部不同科室的项目关系 基层审计机关不同科室的项目安排,主要是通过各自管辖的单位来选择和安排审计项目,这种审计单位管辖划分在只是在一个大概的静态概念范围内,在审计实际工作过程中,肯定为存在着管辖边界不清或相叠,从而造成审计监督网区重复或漏监的情况,这就要求基层审计局对科室确定项目进行筛选和确认的环节,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审计项目重复或漏监的发生,使审计项目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难分内部审计项目优劣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审计内部项目方案进行评选,基层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的思考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宏观分析和认识能力,这种能力在分析审计内容和撰写审计报告也是十分需要的。 3.处理好内部不同审计项目类别的关系 审计项目有过去的单一性转向审计项目的多样性,绩效审计、专项审计、环境审计都是这几年转型的产物,从审计着力点来看,审计离不开审计单位和审计内容,不同审计项目的组合也无非是对审计单位的归类和审计内容的横向切割,组成不同的审计项目类型,审计内容的横向切割有科学的分类规范,不科学的做法会导致审计效率不高和浪费现象的发生,这本身与审计要求别人的标准是不相符的,要兼顾审计的各种类型,并能体现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社会热点。 4.处理重点和一般审计项目的关系 基层审计机关在项目安排上,审计项目是主要体现审计职能的主要形式,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上,还是不够重视,缺少一定流程和工作内容,基层审计机关要把审计项目的安排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来安排,分步骤、分阶段,处理好重点和一般审计项目的关系,上级也应该每年有指导性的文件精神。

编制年度内审项目计划的关注点

1、遵循“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是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的指导思想。突出重点一是要围绕本单位生产经营目标和重点,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管理审计;二是要围绕领导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审计;三是要围绕加强干部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凡是有利于促进企业深化改革,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审计项目,都应列入年度审计计划。

2、深入现场调查了解,是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的关键环节。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前,审计人员要深入现场调查,了解产品过程中的材料领用、生产组织、成本费用归集和分配、在产品及完工产品情况;对工程项目要了解工程概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以及竣工时间等等。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要结合审计力量的多少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统筹兼顾,使审计项目完成时间有一定均衡性。经过调查了解,对将要列入年度审计计划的项目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审计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能作出一定的估计,只有这样制定的审计计划才能翔实、全面、有效。

3、审计方式运用灵活多样,是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的重要前提。为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在审计方式运用上必须灵活多样,可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和企业领导的不同要求,选择是就地审计,还是送达审计;对列入上级审计部门年度计划的审计项目,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异地交叉审计。而在审计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审计调查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要充分利用审计调查。

4、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是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的根本保证。为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对审计人员可以动态分工、优化组合,对审计项目可以打破行业界限,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调节。如可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对有工程项目审计的,可计划安排借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审计;对有产品项目审计的,可计划安排借用产品制造方面的工程师参与审计,这样既可以调剂余缺,解决审计人员知识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又可以提高审计质量,缩短审计时间。除审计人员合理配置外,装备的配置也很重要,因此,审计部门配置笔记本电脑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减轻现场审计人员手工计算的工作量,降低误差概率,又可以节约审计时间,弥补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几个原则

原则一,权责对等的原则。权责对等是职级设计的基本要求,权是领导干部实施管理职能的基本权力,责则是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有权无责导致权力的滥用,有责无权就无法使权力落到实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不能是有权无责,从而造成评价的缺位;也不能有责无权,导致评价越位。权责对等原则设置指标体系是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原则二,协商一致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正,全面履行职责。为了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从到地方普遍建立了由纪检、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参加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非审计机关一家的事,无论是审计项目的确定、审计计划的落实和审计结果的利用都必须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当然,其指标体系的确立也应由这些部门共同协商,以保证指标体系范围的宽窄适度。

原则三,审计手段能够实现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依据,从干部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越多、范围越广,干部使用的准确性就越高、风险就越小。但经济责任审计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审计,它的实施主要依靠审计部门、借助于审计手段,因此,评价指标必须是审计手段能够实现的,不然的话,既会带来审计风险,也会由于无法审深审透造成评价失误,进而影响组织、人事部门正确使用干部。对于评价干部必不可少而常规审计手段又无法审深审透的个别指标,可借助于联席会议制度或通过其授权,实施联合审计。

原则四,分开设置的原则。分开设置有两层含义:一是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存在很大差异,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分开进行。二是就单一种类的指标来说,也应分为基本指标、选择性指标和前瞻性指标等不同层次。基本指标是指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完成的审计指标;选择性指标是充分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而设计的指标,该种指标依不同委托单位的特殊要求而设计,一般来说这类指标仅靠审计机关一家难以审深审透;前瞻性指标是从发展的观点设计的一类指标,该指标从目前看并非可行,但随着社会及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深入,在未来有可能审计的指标,条件成熟的地区或部门也可进行试点。

原则五,纵向指标与横向指标相结合,以横向指标为主的原则。纵向指标是指自己与自己相比的指标,包括今年与去年、本期与前期、现任与前任的比较指标。横向指标是指同类行政单位、同类企业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的比较指标。纵向指标考核事业的进步与否,横向指标则考核其发展的速度。一般情况下,纵向与横向指标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当变化不一致时,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应以横向指标为主。这些比较指标不必重新计算,可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生成。

原则六,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的原则。定量指标是指能够用数值表示的指标,包括绝对数与相对数,如财政收入增长量与财政收入增长率、利润与利润率等。定性指标是指不能够直接用数值表示的指标,如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与有效性。对于定性指标也要给以一定的权重,使其定量化,以避免评价时的随意性或以偏概全。

标签: 项目 审计 选定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r5vo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