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著名的宝塔诗

著名的宝塔诗

著名的宝塔诗

著名的宝塔诗:答案是《茶》。

著名的宝塔诗:答案是《茶》。

宝塔诗最有名的一首是元稹所作的《茶》。这首诗以形式美著称,共七句,第一句一个字,后面每一句比上一句多出两个字,就像积木搭出来的宝塔一样。诗中描写了茶的香味、颜色和品饮方式,表达了对茶的喜爱和赞美。这首诗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中的宝塔诗:

宝塔镇河妖

智深神不过

尺五五分肌肤

貌若天仙骨如藤

这首诗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芳官秘意赴相会 衣子登楼悟禅闲”一回,描写了贾宝玉在梦中所见的一个宝塔和蕉叶女子,被誉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之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宝塔诗最有名的一首

宝塔诗最有名的一首是:元稹所作的《茶》。

宝塔诗,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即如塔形、山形。

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七体诗”。又称一七令,词牌名。唐白居易分司东都时,群贤会兴化亭送别。酒酣,各赋诗,自一字至七字为句,除第—句外,各二句,共五十五字。后谱为词,即以《—七令》。

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

宝塔诗的起源:

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七令》(词牌)。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

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

宝塔诗的诗歌形式美,对后世新诗的发展影响极大。如现代文学史记载,像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著名诗人都曾经在创作新诗时采用过像宝塔、阶梯等诗行排列的形式,显得新颖别致。

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这是值得推广和遵循的。就拿宝塔诗来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确发挥了无比的艺术魅力,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样式。

宝塔的诗句宝塔的诗句是什么

宝塔的诗句有:刹连多宝塔,宝塔宝楼阁。

宝塔的诗句有:宝塔中天构,涌出多宝塔。注音是:ㄅㄠˇㄊㄚˇ。结构是:宝(上下结构)塔(左右结构)。拼音是:bǎotǎ。词性是:名词。

宝塔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宝塔bǎotǎ。(1)佛教徒所建用以藏佛舍利的塔。因装饰有佛教七宝,故称宝塔。现泛指一种类似多层塔楼的远东建筑,常具有华丽的装饰,典型地在分层处挑出翘曲的屋檐,屋角有向上的翘角。

二、引证解释

⒈佛塔。原为美称,后泛称塔。参见“佛塔”。引《法华经·宝塔品》:“尔时多_佛於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唐王维《为舜_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降出天门,升于宝塔。”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四:“本以众宝装饰,故称宝塔,今则瓦砖所成动称宝塔矣。”陈毅《延安宝塔歌》:“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

三、国语词典

佛塔。词语翻译英语pagoda德语Pagode(S)_法语pagode

四、网络解释

宝塔佛教建筑物。原为葬佛舍利之所。固有七宝装饰,故称宝塔,后为塔的美称。《法华经。见宝塔品》:“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横二百五十由旬,从地踊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五千栏_,龛室千万,无数幢幡以为严饰,垂宝璎珞,宝铃万亿而悬其上。”

关于宝塔的近义词

浮屠浮图

关于宝塔的诗词

《如梦里·宝塔登来一望》《龙湫宝塔·古塔峥嵘鳄水头》《褒禅山有于湖所题宝塔二字》

关于宝塔的成语

沙上建塔塔尖上功德怀宝迷邦抱宝怀珍象牙之塔聚沙成塔

关于宝塔的词语

金银财宝抱宝怀珍积沙成塔雁塔高标怀宝迷邦麒麟登塔文房四宝雁塔名标东南之宝雁塔新题

关于宝塔的造句

1、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

2、二座悬陡的石桥,进入佛国寺,两座造型迥异的多层石塔,名为多宝塔和释迦塔。

3、远处,一威武的高塔矗立在天地之间,骐骥过隙间,九层宝塔也开始有血光涌现。

4、目前,大多数寺庙和宝塔都处在恶劣的环境下,而且急需抢修保护,否则它们就会坍塌。

5、巍巍宝塔屹立在山巅。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宝塔的详细信息

古代像《茶》这种很美的宝塔诗,还有哪些?

宝塔诗,正如其名字,诗词的整体结构像宝塔排列一样工整,富有美感。“宝塔诗”是一种风格独特的诗体,更是诗词界的一朵奇葩,它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它一言起句,依次逐句增加字数。除第一行仅有一行(通常只有一个字),作为题目以外,后边的都为每行两句,直至最后一行为七字句作为塔底而结束。所以,宝塔诗的原称为“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 这种诗歌整体很美,且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快便流行开来。

古代除了像《茶》这种很美的宝塔诗以外,还有很多。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写过一首至今仍流传下来的宝塔诗,原诗为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大和三年,在长安兴化池亭饮酒时宴席上所作,主客有李绅、元稹、张籍等共九人,当时白居易已经年近半百,准备辞去官职,隐退洛阳,他的这些好朋友来长安送别他,为他践行,好友们有感而发,为白居易写诗抒情,白居易就做了这首宝塔诗以回赠。

此外,比较著名的宝塔诗还有:令狐楚的《赋山》。原诗为: 

《山》

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老深寻,谢公远攀。

山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对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余麋鹿闲。

这首诗里面描述了峻山,沧海,白云,简单几句就描述得极具画面感。甚至加入了谢灵运游山玩水等典故。读起来酣畅淋漓,很有艺术感。

宝塔诗如何读?开山满桃山杏山好景山来山客看山里山僧山客山山中山路转山崖

山中山路转山崖,山客山僧山里来,山客看山山景好,山杏山桃满山开。首句起韵,用的是ai韵,第一句的崖在这里读作ai二声。

求宝塔诗一首

一七令·茶

唐代: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译文:

茶,香叶,嫩芽。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载碗中浮饽沫。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不论古人或者今人,饮茶都会谈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饮茶有助醒酒。

扩展资料:

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

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每一句都各自成对。

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字至七字诗·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宝塔诗

宝塔诗《茶》的作者是谁-简介

  导语:你知道宝塔诗茶的作者是谁吗?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宝塔诗茶的作者简介,欢迎阅读。

  宝塔诗《茶》的作者是:元稹。

  【内容简介】

  唐代著名的茶诗,应当一提的还有元稹,元稹与白居易同期,号称元白。元诗形式有巧思,茶诗也不例外。他曾写过一首宝塔诗,从一字到七字,颇为新奇,题目即《茶》 :

  茶

  香叶,嫩芽。

  茶诗客,爱僧家。

  碾碉白玉,罗织红纱。

  铫铛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谈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此诗格局构思巧妙,而且把茶与诗人、僧人的.关系,饮茶的功用及意境,烹茶、赏茶的过程都写了进去。虽因受格局,不及卢仝茶诗的深刻和气魄,也算难得的巧诗。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拓跋什翼犍第八子彭城王拓跋力真的后代,隋朝兵部尚书、益州总管长史、平昌郡公元岩六世孙。父元宽,母郑氏,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元稹十五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又官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遭到贬谪。穆宗登基,官职不断升迁。长怯邺年(八二二),和裴度一同拜相,不久出为同州刺史,最后任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元稹诗作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元稹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宝塔诗,即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直至七字,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诗歌形式,著名宝塔诗《茶》的作者是

宝塔诗《茶》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

宝塔诗《茶》怎么读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追问我问的是怎么读

历史上有名的宝塔茶诗的作者是

历史上有名的宝塔茶诗的作者是谁

对联的典故出自苏东坡;郑板桥后补横批:客分三等。宋代大文豪苏东城平生喜欢访僧问禅,有一次脱掉官服,换上便衣到某座寺庙中去游玩拜会。

这座庙的方丈看到来人貌不出众,穿戴寻常,坐在自己位子上没有动,只是懒洋洋地抬手让小和尚给他看座,算是打了个招呼:“坐,茶。”

苏东城看到方丈如此慢待自己,有些不高兴,便想戏弄一下这个以衣冠取人的僧人,于是吩咐站在一边的小和尚:“取善簿来。”意思是要布施一些香火钱。

善簿取来以后,苏东坡当着方丈的面,提笔写道:香火钱100两。方丈在旁边伸着脖子看到,心中一喜,热情地站了起来:“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

苏东城一笑,又在善簿上落款:东城居士苏轼。那方丈一看吓了一跳,他没想到眼前这个看似寻常的人居然是名动天下的大学士苏轼,急忙向他深施一礼,满脸堆笑地说:“请上坐。”又急忙吩咐:“快快,上好茶。”

两人落座以后,方丈素闻苏东城诗词书画冠绝天下,千金难求,于是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请他为庙里题字。苏东城爽快地答应了,信笔在备好的纸上写下了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上茶,上好茶。宋代大文豪苏东城平生喜欢访僧问禅,有一次脱掉官服,换上便衣到某座寺庙中去游玩拜会。

这座庙的方丈看到来人貌不出众,穿戴寻常,坐在自己位子上没有动,只是懒洋洋地抬手让小和尚给他看座,算是打了个招呼:“坐,茶。”

苏东城看到方丈如此慢待自己,有些不高兴,便想戏弄一下这个以衣冠取人的僧人,于是吩咐站在一边的小和尚:“取善簿来。”意思是要布施一些香火钱。

善簿取来以后,苏东坡当着方丈的面,提笔写道:香火钱100两。方丈在旁边伸着脖子看到,心中一喜,热情地站了起来:“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

苏东城一笑,又在善簿上落款:东城居士苏轼。那方丈一看吓了一跳,他没想到眼前这个看似寻常的人居然是名动天下的大学士苏轼,急忙向他深施一礼,满脸堆笑地说:“请上坐。”又急忙吩咐:“快快,上好茶。”

两人落座以后,方丈素闻苏东城诗词书画冠绝天下,千金难求,于是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请他为庙里题字。苏东城爽快地答应了,信笔在备好的纸上写下了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上茶,上好茶。

请高手讲解一下下面的两首茶诗 谢谢

在从多咏茶诗中,形式奇特者要数唐代诗人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诗》,双称“宝塔诗”:

宝塔诗就是从塔顶读,依次读下层即可,又无其他回文之类的联意。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典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宝塔形送别诗,因为白居易要升任东都洛阳,作者与王起诸公举行欢送会。宴席上各以“一字至七字”作一首咏物诗,标题限用一个字。白居易本人也当场写了一首《竹》诗作答。

《茶诗》作者从自然可见的茶叶外形描写起,生发到茶道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态,从茶自身视角以拟人化手法写它与外界关系:

“香叶嫩芽”又专爱与“诗客僧家”为伴,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忘却尘世的烦恼,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根雕”与“罗织”则写茶叶的炒制与筛选步骤,“铫煎”与“碗转”两句,写出“铫子”煮茶、用“碗”转动漂去水面上的茶沫尘花之类。

末四句是全诗题旨所在,“夜后”与“晨前”说茶与晨昏相伴,与朝霞明月相处,夸张手法运用恰到好处。最后两句,点出茶道最高理想境界是:既能够“洗尽古今”,又能展望“醉后”的未来;既能拂去过去的不称心事,又会在忘却中“人不倦”,醉中有醒,警觉日后行为的指向,鞭策前进。

《茶诗》贯穿着我国儒家积极入世的传统文化意识,怀抱着“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隐含着对白居易此去东郡的希望。

宋朝杜小山的茶诗叫什么名字

寒夜 【宋】 作者:【 杜耒 】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

寒夜 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下无余肴,柜中无陈酿,于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硬窗,又是另一种境界。

这是宋朝诗人杜耒描写在寒冷的夜里,主人点炉煮茶,以茶当酒待客的诗句。客主围着红红的火焰,每人手中一杯清香的热茶,边品茗边交谈。其乐融融、其情浓浓,这是令人钦羡的儒雅风习,又是让人神往的高雅享受。

宝塔诗茶怎么解读

宝塔诗:顾名思义是宝塔形状的诗,底大顶细,杂体诗的一种。诗为“一七体”,即诗的第一句为诗题一字,以下逐句递增字数,由二、二,三、三至七、七。唐代诗人元稹的《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醉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兮。

解读:这首诗是一首宝塔形送别诗,因为白居易要升任东都洛阳,作者与王起诸公举行欢送会。宴席上各以“一字至七字”作一首咏物诗,标题限用一个字。白居易本人也当场写了一首《竹》诗作答。 《茶诗》作者从自然可见的茶叶外形描写起,生发到茶道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态,从茶自身视角以拟人化手法写它与外界关系: “香叶嫩芽”又专爱与“诗客僧家”为伴,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忘却尘世的烦恼,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根雕”与“罗织”则写茶叶的炒制与筛选步骤,“铫煎”与“碗转”两句,写出“铫子”煮茶、用“碗”转动漂去水面上的茶沫尘花之类。 末四句是全诗题旨所在,“夜后”与“晨前”说茶与晨昏相伴,与朝霞明月相处,夸张手法运用恰到好处。

望采纳!

形容茶叶的诗句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

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玉蕊一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

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关于元稹的宝塔体诗

这个是词。不是诗~~

词牌名《一七令》

我读过的最后一句是“将知醉乱岂堪夸”

此词是元微之和白居易在兴华亭为送别而聚会时,共同为题而填的

此词按内容可以分为3个层次,前五句为第一层,概括介绍茶叶的来源、性格和受人喜爱,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次,写烹茶饮茶,不仅细腻刻画了煮茶的方法,而且描绘了经过煎煮后茶的颜色和芬芳,最后四句为第三个层次,用拟人化的手法刻画茶的功效并予以赞扬。

单说最后一句~我觉得可以用“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来解释

历史上有名的对联

中国对联博大精深,历史底蕴深厚,有很多有名的对联,这里列举几个比较有名的: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吏耶?儒耶?仙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怅然涕下;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

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此联为窦序撰岳阳楼联。

还有就是“纪晓岚”是对联达人!

元稹茶宝塔诗的意境

《宝塔诗茶》意境

这首唐代茶诗,具有形式美、韵律美、意蕴美,在诸多的咏茶诗中别具一格,精巧玲珑,堪称一绝。在形式上,全诗巧用汉字形体,搭造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令人耳目一新。在韵律上,全部押的是险韵,一气呵成,展现了高超的驾驭文字的功力。

在意蕴上,用明月、朝霞、罗织、红纱诸意象,给人华而不奢、色彩斑斓而不目眩、纤巧清丽的视觉享受。在寓意上,“慕诗客,爱僧家”,又定出了茶与禅的相通缘由,以“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作结,颂茶叶之功,为古今之人洗心涤虑,不知疲倦;惟醒时可赞,醉后则不能表达清楚。

全诗妙在似是精心堆砌,又似漫不经心;即似深思熟虑,又似随手挥洒;即似文字游戏,又似精妙之作;即有深邃意境,又是平白如话。

《宝塔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茶》译文

茶,分为清香的叶和细嫩的芽;诗人喜欢茶的高雅,僧家看重茶的脱俗;烹茶时用精致的茶碾和细密的红纱茶筛;煎出柔和美丽的,再小心的撇去茶末;深夜泡上一杯可与明月对饮,早上泡上一杯可以笑看朝霞;从很久之前人们就在饮茶,茶不仅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倦,还能缓解酒醉,实乃佳品。

《宝塔诗茶》作者简介

元稹[zhěn](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宰相。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标签: 宝塔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r5gw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