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含羧基的偶联剂有哪些

含羧基的偶联剂有哪些

含羧基的偶联剂有哪些

含羧基的偶联剂有多元醇醚酸、聚醚酸、聚脲酸、聚酰胺酸、聚羧酸等。这些偶联剂广泛应用于填料表面处理、涂层、防腐、复合材料等方面,在材料工程、化工、建筑等不同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偶联剂的作用机理

了解钛酸酯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可以帮助你正确选用各类品种。

四价元素是最好的分子建筑者,例如四价钛碳---构成了生命的基础。同样钛化学表明,四价钛可以使化学家们合成出各种分子类型的钛酸酯作为偶联剂,它们除了能为不同的填充剂和聚合物体系提供良好的偶联作用外,还显示其它各种功能。

钛酸酯偶联剂的分子可以划分为六个功能区,它们在偶联机制中分别发挥各自的作用。 六个功能区如表1所示:功能区① (RO)m -起无机物与钛偶联。

钛酸酯偶联剂通过它的烷氧基直接和填料或颜料表面所吸附的微量羧基或羟基进行化学作用而偶联。

由于功能区①基团的差异开发了不同类型偶联剂,每种类型对填料表面的含水量有选择性,各类型特点:

1、单烷氧基型;

单烷氧基钛酸酯在无机粉末和基体树脂的界面上产生化学结合,它所具有的极其独特的性能是在无机粉末的表面形成单分子膜,而在界面上不存在多分子膜。

因为依然具有钛酸酯的化学结构,所以在过剩的偶联剂存在下,使表面能变化,粘度大幅度降低,在基体树脂相由于偶联剂的三官能基和酯基转移反应,可使钛酸酯分子偶联,这就便于钛酸酯分子的变型和填充聚合物体系的选用。

该类偶联剂(除焦磷酸型外)特别适合于不含游离水,只含化学键合水或物理键合水的干燥填充剂体系,如碳酸钙、水合氧化铝等。

2、单烷氧基焦磷酸酯型:

该类钛酸酯适合于含湿量较高的填充剂体系,如陶土、滑石粉等,在这些体系中,除单烷氧基与填充剂表面的羟基反应形成偶联外,焦磷酸酯基还可以分解形成磷酸酯基,结合一部份水。

3、配位型:

可以避免四价钛酸酯在某些体系中的副反应。如在聚酯中的酯交换反应,在环氧树脂中与羟基的反应,在聚氨酯中与聚醇或异氰酸酯的反应等。该类偶联剂在许多填充剂体系中都适用,有良好的偶联效果,其偶联机理和单烷氧基型类似。

4、螫合型:

该类偶联剂适用于高湿填充剂和含水聚合物体系,如湿法二氧化硅、陶土、滑石粉、硅酸铝、水处理玻璃纤维、灯黑等,在高湿体系中,一般的单烷氧基型钛酸酯由于水解稳定性较差,偶联效果不高,而该型具有极好的水解稳定性,在此状态下,显示良好的偶联效果。

功能区② -(--O……)--具有酯基转移和交联功能。

该区可与带羧基的聚合物发生酯交换反应,或与环氧树脂中的羧基进行酯化反应,使填充剂、钛酸酯和聚合物三者交联。

酯交换反应性受以下几个因素支配:

1、钛酸酯分子与无机物偶联部份的化学结构;

2、功能区③上的OX基团的化学结构;

3、有机聚合物的化学结构;

4、其它助剂如酯类增塑剂的化学性质。

钛酸酯在聚烯烃之类的热塑性聚合物中不发生酯交换反应,但在聚酯,环氧树脂中或者在加有酯类增塑剂的软质聚氯乙烯塑料中,酯交换反应却有很大影响。酯交换反应的活性太高会造成不良后果,例如象KR-9S那样的钛酸酯,当加入到聚合物中后,能迅速发生酯交换反应,初期粘度急剧升高,使填充量大大下降,而象KR-12那样的钛酸酯、酯交换反应的活性低,没有初期粘度效应,但酯交换反应可随着时间逐渐进行,这样不但初期的分散性良好,而且填充量可大为增加。

在涂料中可利用钛酸酯偶联剂的酯交换机制来交联固化饱和聚酯和醇酸树脂,从而可得到一种不泛黄的材料(因为不含不饱和结构),由于酯交换作用可以表现触变性,因此有较高酯交换活力的KR-9S具有触变性效果,TTS也有一定程度的酯交换能力。

功能区③ OX--连接钛中心的基团。

这一部位的OX基团随基结构不同,对钛酸酯的性能有不同影响,例如羧基可增加与半极性材料的相溶性,磺酸基具有触变性,砜基可增加酯交换活性,磷酸酯基可提高阻燃性,聚氯乙烯的软化性;焦磷酸酯基可吸收水份,改进硬质聚氯乙烯的冲击强度,亚磷酸酯基可提高抗氧性,降低聚酯或环氧树酯中的粘度等。

功能区④ R---热塑性聚合物的长链纠缠基团,钛酸酯分子中的有机骨架。

由于存在大量长链的碳原子数提高了和高分子体系的相溶性,引起无机物界面上表面能的变化,具有柔韧性及应力转移的功能,产生自润滑作用,导致粘度大幅度下降,改善加工工艺,增加制品的延伸率和撕裂强度,提高冲击性能,如果R为芳香基,可提高钛酸酯与芳烃聚物的相溶性。

功能区⑤ Y---热固性聚合物的反应基团。

当它们连接在钛的有机骨架上,就能使偶联剂和有机材料进行化学反应而连接起来,例如双键能和不饱和材料进行交联固化,氨基能和环氧树脂交联等。

功能区⑥ )n 它代表钛酸酯的官能度,n可以为1-3,因而能根据需要调节,使它对有机物产生多种不同的效果,在这一点上灵活性要比象硅烷那样的三烷氧基单官能偶联剂大。

从上述六个功能区的作用,可以看出钛酸酯偶联剂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它本身既是偶联剂,也可以是分散剂、湿润剂、粘合剂、交联剂、催化剂等、还可以兼有防锈、抗氧化、阻燃等多功能,因此应用范围很广,胜过其它偶联剂。

【求助】EDC和NHS的混合液需要现配现用吗?

我都是现配的,因为EDC容易失活,或者你可以像三楼说的直接加固体,我是因为用的量实在太少 对的。我是临用前配成母液

铝酸酯偶联剂的基本知识

英文名称:aluminate

coupling

agent

铝酸酯的结构式为:(C3H7O)x·Al(OCOR)m·(OCOR²)n·(OAB)y

熔点:60~90℃

热分解温度:300℃

溶解性:溶于溶剂汽油、醋酸乙酯、甲苯、松节油等

铝酸酯品种:有SG-Al821(二硬脂酰氧异丙基铝酸酯)、DL-411、DL-411AF、DL-411D、DL-411DF、防沉降性铝酸酯ASA。ASA含有可与活泼氢反应的基团,因而能与含羟基、羧基或表面吸附水的无机填料发生键合作用,改善无机填料与有机聚合物的亲和性和结合力,从而产生防沉效果,还可提高粘接强度。

如何用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偶联到

我曾经做过小分子和蛋白质的偶联,有一些自己总结的综述,你可以参考以下:

人工抗原合成常用的载体

载体表面应首先应具有化学活性基团,这些基团可以直接与抗生素(antibiotic)或农分子偶联,这是化学偶联制备抗原的前提;其次,载体应具备一定的容量,可以偶联足够的分子;载体还应该是惰性的,不应干扰偶联分子的功能;而且载体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且应该是廉价易得的。

常用来作为合工抗原的载体蛋白质有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蛋白(OVA)、钥孔血蓝蛋白(KLH)、人血清白蛋白(HSA)及人工合成的多聚赖氨酸(PLL)等。这些蛋白质分子中的α和ε-氨基(等电点8和10)、苯酚基、巯基(等电点为9)、咪唑基(等电点为7)、羧基(等电点2~4,大部分来自天冬氨酸或谷氨酸的β-和γ-羧基)等在等电点pH条件下,一部分成为质子,另一部分未质子化的亲核基团则具有反应活性,可与半抗原中的对应基团结合。当然,这些基团的反应性也取决于蛋白质各种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AS)分子中含有大量的赖氨酸,故有许多自由氨基存在,且在不同pH和离子强度下能保持较大的溶解度。此外,这些蛋白质在用有机溶剂(如吡啶、二甲基甲酰胺)溶解时,其活性基团仍呈可溶状态,因此,这两种蛋白质是最常用的载体蛋白质[30]。近年来,有研究报道用人工合成的多聚肽(最常用的是多聚赖氨酸)作载体,表现出能增加半抗原的免疫原性,从而使产生征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可能性增加,被广泛应用[31,32]。

1.2.2人工抗原合成方法

小分子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效果会受到偶联物的浓度及其相对比例、偶联剂的有效浓度及其相对量、缓冲液成分及其纯度和离子强度、pH以及半抗原的稳定性、可溶性和理化特性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是在条件温和的水溶液中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共价结合,不宜在高温、低温、强碱、强酸条件下进行。一般是由半抗原上的活性基团决定偶联合成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如下:

1.2.2.1分子中含有羧基或者可羧化的半抗原的偶联

1)混合酸酐法(mixed anhydride method):也称氯甲酸异丁酯法。半抗原上的羧基在正丁胺存在下与氯甲酸异丁酯反应,形成混合酸酐的中间体,再与蛋白质的氨基反应,形成半抗原与蛋白质的结合物

2)碳二亚胺法(CDI):碳二亚胺(EDC)使羟基和氨基间脱水形成酰胺键,半抗原上的羧基先与EDC反应生成一个中间物,然后再与蛋白质上的氨基反应,形成半抗原与蛋白质的结合物(见图1.5)。EDC被称作零长度交联剂之一,因为它作为酰胺键的形成介质并没有形成手臂分子。

此连接方法十分简便,只需将载体蛋白质和抗原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适当的溶液中,然后加入水溶性碳化二亚胺,搅拌1~2h,置室温24h,再经透析即可。如果半抗原分子中不含羧基,可通过某些化学反应引入羧基。在引入羧基后,也可用上述方法进行偶联。

1.2.2.2含有氨基或可还原硝基半抗原的偶联

1)戊二醛法:双功能试剂戊二醛的两个醛基分别与半抗原和蛋白质上的氨基形成schiff键(-N=C<,在半抗原和蛋白质间引入一个5碳桥。这一反应条件温和,可在4~40℃及pH6.0~8.0内进行,操作亦简便,因此应用广泛。戊二醛受到光照、温度和碱性的影响,可能发生自我聚合,减弱其交联作用,因此最好使用新鲜的戊二醛。

2)重氮化法:用于活性基团是芳香胺基的半抗原,芳香胺基与NaNO2和HCl反应得到一个重氮盐,它可直接接到蛋白质酪氨酸羧基的邻位上,形成一个偶氮化合物(见图1.6)。

1.3.2.3含羟基半抗原的偶联

1)琥珀酸酐法:半抗原的羟基与琥珀酸酐在无水吡啶中反应得到一个琥珀酸半酯(带有羧基的中间体),再经碳二亚胺法或混合酸酐法与蛋白质氨基结合,在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间插入一个琥珀酰基(图1.7)。

2)羰基二咪唑法:N,N’-羰基二咪唑是引入羰基的高活性试剂,在肽合成中首次表明了是形成极好的酰胺键试剂[33]。含羟基的分子同羰基二咪唑反应,形成中间体咪唑基甲酸酯,它能和N-亲核试剂反应,得到N-烷基化的甲酸酯键,通常蛋白质通过N-端(α-氨基)和赖氨酸侧链的(ε-氨基)和分子形成不带电的类似尿烷的衍生物,具有极好的化学稳定性。

1.2.3影响人工抗原质量的因素

人工抗原免疫原性的好坏,与多种因素有关。对不同的物质,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常常需要在得到抗体后对免疫偶合物的具体合成方法进行重新调整。但总的说来,影响人工抗原质量的因素主要有:

1) 偶联比

偶联比过去人们认为,联接到蛋白质分子上的半抗原数目要尽可能多。但实验证明,过多的半抗原并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这是因为载体上覆盖的半抗原分子过多时,可能不利于载体与淋巴细胞表面结合,不能使载体引起免疫反应。实际上,每个载体分子连接上一个半抗原分子就足以产生抗体。有人认为,以BSA为例,连接到蛋白分子上的半抗原数以5~20为宜。而荣康泰等用不同的载备对氧磷的人工抗原时,却发现各种载体的分子量不论是否接近,最佳结合比都不尽相同,并建议为了取得最佳免疫效果,应逐个确定各种载体的最佳结合比。

2) 偶联桥

有研究者认为,一定长度的手臂的介入,有助于半抗原暴露在外面,利于所产生抗体专一性的增强,如吴颂如等[34]发现,通常愈远离载体蛋白的基团,其特征反应愈明显。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发现,手臂结构对免疫检测经常有不利的影响,有时产生的抗体对手臂结构亲和力特别强,对待测小分子亲和力却很弱,因此造成对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干扰。Sionf等[35]认为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避免因偶联桥而造成的不足:一是半抗原上相同位点结合蛋白质,但免疫原和包被抗原用不同的偶联桥;二是免疫原和包被抗原用相同的偶联桥,但与不同半抗原位点结合。Frieia[36]研究农酶免疫分析多年,他认为最好的偶联桥是3~6个直链的碳原子结构。

3)半抗原的分子空间结构

用来作半抗原的分子最好有分支结构,直链分子难以产生抗体。此外,有些抗生素(antibiotic)或农有多个可供蛋白质偶联的位点,但据研究报道,不同位点与蛋白质结合制备的人工抗原产生的抗体效价及亲合力都有差别,这可能是因为不同位点结合导致半抗原呈现的空间结构不一样的原因。如合成灭草松和吡虫啉人工抗原时,当利用半抗原不同位点与载体结合时产生的抗体效价和亲合力明显不一样[37、38]。因此,如果一个分子内有多个不同的结合位点时,最好尽可能利用不同位点都合成出人工抗原,然后,通过比较,筛选出最好的人工抗原用于制备抗体作为检测。

1.2.4人工抗原的质量评定

1.2.4.1浓度测定

人工抗原的绝对含量常以蛋白质的相对浓度表示(如每ml抗原溶液中含有蛋白质多少mg)。因此测定人工抗原的浓度与测定人工抗原溶液中蛋白质的相对含量(mg/ml)是一致的(这里也反映出人工抗原越纯,检出的浓度值愈准确)。常用的方法有紫外吸收法、Folin-酚法、双缩脲法、微量凯式定量法、染色结合法和荧光法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1.2.4.2纯度鉴定和结构分析

鉴定农人工抗原最常用的方法是紫外光谱扫描法,如果人工抗原的紫外吸收图谱不同于原载体蛋白和半抗原的紫外扫描图谱,则可初步证明人工抗原合成成功。

半抗原与载体分子反应后是否真正的连接在一起,如果发生连接,它们的连接基团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图或质谱分析得到解决。

利用吸附与分配层析和电泳技术可鉴定人工抗原的偶联的纯度。前者适应范围广,但鉴别的灵敏度较低。后者是用于大分子大分子酶标记物和某些半抗原偶联物的纯度鉴定。如果电泳图谱上只出现一条电泳带,则表明人工抗原达到电泳纯,否则说明人工抗原中含有有利的未偶联的物质。

1.2.4.3偶联比的测定

1)分光光度法

根据赵肃清等人的说法[39],如果半抗原的紫外最大吸收大于220nm(蛋白质在220nm以下会产生肽的强紫外吸收,如果半抗原的紫外最大吸收少于220nm,则与蛋白质肽的吸收发生重叠),则可根据蛋白质及其半抗原特定的吸收峰的光密度值和各自的摩尔消光系数,计算出结合到每个蛋白质分子上的半抗原分子数(可以参考文献[30]中的279-283页计算)。

2)标记抗原示踪法

在制备半抗原-蛋白质结合物时,向反应液中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标记半抗原,反应完成后,未结合的半抗原经透析除去,测定透析前后的放射性强度,就可以计算出结合百分比。再依反应时加入的蛋白质摩尔数即可知半抗原结合到蛋白质上的分子数。如果不用透析,也可取一定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蛋白质沉淀剂或有机溶剂以提取结合的半抗原,测定半抗原-蛋白质结合物的放射性。同样可以计算出半抗原与蛋白质的偶联比。

氯甲酸异丁酯与羧酸反应机理

氯甲酸异丁酯与羧酸反应机理为反应后会生成混合酸,然后再与胺反应得到相应的酰胺。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氯甲酸异丁酯是一种常见的用于大规模生产的酰胺偶联剂,这种试剂价格低廉,与羧酸形成的混合酸酐在与胺的反应中表现出很高的选择性,其副产品为异丁醇和二氧化碳。氯甲酸异丁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于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

附着力促进剂的选择.指标.应用_附着力促进剂BY05

附着力促进剂的选择、指标、应用

1 附着力促进剂的分类

涂膜与底材之间可通过机械结合、物理吸附,形成氢键和化学键,互相扩散等作用结合在一起。这些作用所产生的黏附力,决定了漆膜与底材间的附着力。这种附着力应是漆膜和底材之间各种结合力(黏附力)之总和。

附着力不好时应采取如下的措施,底材打磨、降低涂料施工黏度,或者提高施工温度,或烘干均因能提高机械结合力及扩散作用而提高附着力。

使用附着力促进剂,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附着力促进剂主要有以下三类。 (! )树脂类附着力促进剂

目前很多公司提供含羟基、羧基、醚键或氯代树脂、磺酰氨基等溶剂型树脂,它与一般树脂有较好的混容性,又与底材可形成一定的化学结合,因而在涂膜与底材间形成化学结合力。这些助剂自身又在涂膜中通过互溶、缠绕等作用与涂膜结合在一起,因而提高了附着力。

树脂类附着力促进剂还有丙烯酸" 环氧基类、丙烯酸" 氨基类等。用于水性漆、塑料PP 、 PE 的附着力促进剂也有相应的品种。 (2)硅烷偶联剂类附着力增进剂

无机底材亲水的极性表面在环境中极容易吸附上一层水膜,使涂料内的疏水基料很难对底材润湿,因此,很难有好的附着力。硅烷偶联剂的应用可以揭示化学键结合对于黏接作用的重要意义,加有少量硅烷偶联剂的涂料,在涂布施工后,硅烷向涂料与底材的界面迁移,此时遇到无机表面的水分,可水解生成硅醇基,进而和底材表面上的羟基形成氢键或缩合成Si-O-M (M代表无机表面)共价键;同时,硅烷各分子间的硅醇基又相互缩合形成网状结构的覆盖膜。

硅烷通式以RsiX 3代表,当X 为乙氧基、R 为乙烯基时,硅烷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分子

式为

水解

缩合

氢键 结合

共价键形成

在含有硅烷的涂料中,能在漆料与底材界面相互作用,形成硅烷与漆基相互渗透的网状结构,增强了内聚力和耐水侵蚀的稳定性。显然,上述硅烷通式中的R 也非常重要,基料的活性基团应与硅烷的R 基团有牢固的化学键,至少R 也应是长链物,发生紧密的缠绕作用以使涂膜与底材整体化。

(3)钛酸酯偶联剂类附着力增进剂无机底材往往是由于表面吸附了一层水分而影响附着力,与硅烷偶联剂相似,单异丙氧基钛酸酯的结构通式为i-C 3H7OtiR 3。式中R 为长链脂肪酸酯基、磷酸酯基等;分子中的异丙基也易与无机底材表面的吸附水经水解而结合,形成化学键;R 基也易与漆料中聚合物分子或发生化学反应而结合,或经缠绕而物理结合。因而钛酸 酯偶联剂也发挥附着力促进剂的作用。

2 附着力促进剂的功能与作用机理 2.1 附着力促进剂的功能和作用机理。 表1

附着力促进剂的功能和作用机理

① 几种界面作用力的量值 2.2 各种作用力的键能

表2 各种作用力的键能

3 附着力促进剂的基本特性 3.1 提供化学键结合的条件

从本节前面列出的几种界面作用力量值可以看出、化学键、氢键的强度要比范德华力强得多。因此像树脂类和偶联剂类附着力促进剂常常有可反应的基团:如氨基、羟基、羧基、醚键等。

3.2 具有促进附着力作用的偶联剂的结构硅偶联剂的通式为:RnSiX4-n 。其中,R 为不能水解的反应性的有机官能团,X 为可水解基团。

钛酸酯偶联剂的通式为:RnTi(OX)4-n。。其中,R 为不能水解的反应性有机官能团或长链 脂肪酸酯基、磷酸酯基等,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缠绕与漆基结合,而OX 基也可以通过水解与基材结合。所以无论是硅偶联剂还是钛偶联剂,当R 为可反应基团时,都具有较明

显的附着力促进作用。表3列出了基料树脂与偶联剂中R 基团的反应性,以利读者针对性的选用。

表3 基料树脂与偶联剂中R

基团的反应性

4 附着力促进剂 4.1 EP 2310 附着力促进树脂

组分:专用聚酯树脂 性能及用途

本品用作改进多种涂料体系(即使用于苛刻底材上的)附着力促进剂,具有较宽的相容性和溶解性,可用于大量含溶剂体系。如醇酸树脂、丙烯酸树脂、氯乙烯共聚物、甲基苯乙烯共聚物和硝化棉等体系,具有提高附着力的作用。它溶于芳烃、酯、酮、二醇醚和二醇醚酯类。脂肪烃类可在混合溶剂中用做稀料。

4.2 EP 2325 附着力促进剂

组分:聚酯树脂 性能及用途

本品为溶剂型涂料附着力增进剂。它具有较宽的相容性,可用于醇酸树脂、丙烯酸树脂、氯乙烯共聚物、甲基苯乙烯共聚物和硝化棉等。它溶于芳烃、酯、酮、二醇醚和醇醚类。 4.3 EP 2440附着力促进树脂

组分:专用聚酯树脂 性能及用途

本品为溶剂体系的添加剂,用以改进对底材和多层体系涂料层间附着力。本品溶于酯、 酮、二醇醚酯类及芳烃类。 4.4 LTH附着力促进树脂

组分:专用聚酯树脂

性能及用途

本品是一种硬质树脂,在水中溶胀很少,具有高度的耐光和耐候性,并且显示出高耐皂化 性。用它可提高一系列涂料在金属和一些塑料纸上的附着力。附着力改进程度取决于基料的 性质,对色漆比清漆附着力改进更明显。在所有基料中,LTH 对氯乙烯共聚物的附着力提高最为显著。在氨基醇酸烘漆、丙烯酸和聚氨酯涂料和其他大部分特殊混合的涂料中都有很好的效果。

用法用量:相当于基料量的5 – 15% 4.5 LTW 附着力促进树脂

组分:专用聚酯树脂

性能及用途

本品是一种高度耐光、耐候的软树脂,20℃时纯的LTW 是极稠的、稍稍发黏的玻璃状物质,随温度升高这些性质逐渐降低。本品供货形式是60 %的二甲苯溶液。本品具有广泛的相容性,用于改善不同基料对金属和无机物以及某些塑料的附着力、涂料的层间附着力。对于有些基料,还能提高室温和低温时的柔韧性。同时,还能够在不使黏度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提高

光泽和固体分。

LTW9对色漆的附着力提高作用要比清漆明显。在所有基料中,LTW 对氯乙烯共聚物的附着力提高最为显著。由于LTW 对附着力有促进作用,因此它适用于底漆。它还能改善印刷油墨对不同底板的附着力。在涂料中特别是在双级分涂料中,通常附着力都能得到提高。可通过其含有的自由羟基、羧基或双键参与到双组分涂料中。 用法用量:相当于基料量的10-20%

4.6 Tilcom P12 Tilcom IA 10附着力促进剂

组分:钛酸酯偶联剂

性能及用途: Tilcom P12, 为液体,闪点12℃。Tilcom IA 10 为浅液体,闪点12℃。此两个助剂具有增强涂料的耐热性、提高漆膜对底材的附着力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溶剂型涂料,如醇酸漆、环氧漆、聚氨酯漆等。 用法用量:添加量为1 – 4 %。可于研磨前或后加入。

4.7 K-FLEX 188, K-FLEX 148, K-FLEX 191-90, K-FLEX 128,涂膜促进剂 组分:聚酯基二醇 性能及用途

K-FLEX 聚酯二醇是线型的脂肪族结构,分子量分布狭窄并均一。为了本品与氨基及异氰酸酯交联剂获得高反应性而进行固化,建议用作丙烯酸、醇酸、环氧和聚酯配方中的改性剂。用于高固体分涂料可提高硬度、附着力及固体含量,并能进行快固化。

K-FLEX 188 适用于金属件的装饰、汽车底面漆及合成用预聚物。对各种底材包括塑料均有好的附着力,耐水、耐湿热、耐盐雾,还可提高固体分,快干。

K-FLEX 148用于高固体分涂料,用于金属件的装饰、一般工业品及汽车涂料。可提高固体分,改进硬度、柔韧性、光泽,并可降低黏度。

K-FLEX 191-90 可用于双组分聚氨酯及卷材涂料。

K-FLEX 128用于一般工业品、家电及金属装饰。其黏度较低,柔韧性好。具有低的VOC 值。 4.8 Lanco-Intercoat VPP 154、Lanco-Intercoat VPP 155附着力促进剂

组分:氯代烯烃 性能及用途

本品是用于聚丙烯底材的附着力促进剂。它具有改善对聚丙烯底材的附着力,干燥快,预处理后可较长期存放而不失效。当将它用于聚丙烯底材的预处理,该底材可接着涂各种涂料、胶黏剂或印刷油墨。在某些情况下,它可直接加入涂料、胶黏剂或油墨中,它们和几种烯烃共聚物、低黏度氯化橡胶相容。

用法用量:当直接加入涂料中,按涂料配方总量的,0.1-3.0% 4.9 PLUSOLIT AT、PLUSOLIT H附着力促进剂 组分:PLUSOLIT AT 为饱和聚酯树脂

PLUSOLIT H 为饱和聚酯树脂

性能及用途

以上两种助剂是可以增强烘漆附着力的添加剂。对改善漆膜在铝或铝合金表面的附着力尤为显著。主要用于改善油性及水性一次涂装的附着力,可增加涂膜之延展性。可以高温烘烤,不会变色,对烘漆的耐候性及黏度不会造成影响。 用法用量:PLUSOLIT AT 黏度低,很易溶于烘漆的体系中,使用方便。添加量为体系总量的1-3%。于研磨前、后加入均可。适用于大部分树脂,如油性醇酸、聚酯、丙烯酸等烘漆系PLUSOLIT H 用量为体系总量的2 %。适用于油性醇酸烘漆系统。

注意当以上两助剂用于水性烘漆时,必须先将其用10-20的二甲基乙醇胺中和。

如用于氧化锌处理的钛白或氧化铁黄、氧化铬绿等颜料时,可能会使涂膜光泽降低。

4.10 ADDID 900、ADDID 901附着力促进剂

组分:氨基硅烷

性能及用途

ADDID 900、ADDID 901能提高涂层对各种基材的黏附力。推荐用于环氧和聚氨酯漆。对其他类型涂料也有增强黏附力的作用。以上两种助剂也可以用于微碱性的水性体系,同样也可

以获得增强附着力的作用。

用法用量:ADDID 900的添加量为体系总量的0.1-0.3%, ADDID 901 的用量为体系总量的1.0-5.0%。

4.11 Silquest硅烷偶联剂系列附着力促进剂 组分:

性能及用途:

以上各助剂皆为液体。都属活性硅烷。可以与涂料的基料聚合物反应形成强固的化学键。从而提高涂料的强度、附着力、耐候性、耐擦洗性、耐划伤性。这些硅烷在聚合物的合成过程中也可以作为链传递剂和交联剂。

用法用量:为涂料总量的0.1-1.0%。最佳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4.12 WorLee_Add 322涂膜促进剂 性能及用途:

本品可增加环氧漆的附着力及耐盐雾性。可使双包装有机硅涂料于室温固化。

用法用量:(按总配方量计)WorLee_Add 322-1为1.0-4.0%,WorLee_Add 322-1为0.5-2.0%。

4.13 Spezial- Primer PP 5130、Spezial- Primer PP 7550、Spezial- Primer PP 7560附着力增进剂。

性能及用途:

本类产品均用作聚丙烯底材包装膜、铝材等之附着力增进剂。

用法用量均必须稀释至2.5%有效成分后再使用,用于对底材表面进行处理。

4.14 Spezial- Primer AP 1010、Spezial- Primer AP 1020 附着力增进剂。 性能及用途:

本类产品是用于聚丙烯或EPDM 等材料或其混配材料的附着力增进剂。主要是汽车工业 的保险杆、减震器、挡泥板等材料。AP 1010 也可以做成气溶胶。 用法用量:不稀释进行喷涂、浸涂、流涂、辊涂或印刷。

4.15 PE 6800、V 7084/1 附着力增进剂 性能及用途:

PE 6800 是在未处理的聚乙烯底材上准备涂漆或印刷之前的附着力增进剂。

V 7084/1 是在未处理的聚丙烯底材上准备涂漆印刷,黏贴或金属镀层之前的附着力增进剂。具有很好的附着力。

用法用量:PE 6800 使用前应用二甲苯稀释至固体分2.5%。

V 7084/1 使用前应用二甲苯或其他芳烃溶剂稀释至1:1。然后进行喷、浸、流、印、滚等处理。

氯甲酸异丁酯与羧酸反应机理

氯甲酸异丁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用于大规模生产的酰胺偶联剂,这种试剂价格低廉,与羧酸形成的混合酸酐在与胺的反应中表现出很高的选择性,其副产品为异丁醇和二氧化碳,相对无害。三乙胺是作为碱或者说缚酸剂使用

EDCI是什么试剂

EDCI是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

英文名: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

英文别名:EDC.HCL、EDAC、EDCI、EDC、hydrochloride;WSC hydrochloride;N-Ethyl-N'-(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

化学分子式是C8H17N3.HCl。

扩展资料

EDCI的性状:白色结晶粉末,极易吸潮。水中溶解度>20g/100ml,溶于乙醇。需要贮藏在2-8°C的惰性气中运输。

EDCI的用途:

1、EDCI是可溶于水的碳二亚胺,在酰胺合成中用作羧基的活化试剂,也用于活化磷酸酯基团、蛋白质与核酸的交联和免疫偶连物的制取。使用时的pH范围为4.0-6.0,常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或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连用,以提高偶联效率。

2、有机化学中用EDCI和催化剂4-二甲氨基吡啶(DMAP)使羧酸与醇发生酯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EDC.HCL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EDC

含有四个羧基的化合物除了EDTA还有什么?

太多了,只要画四个羧基然后随便连接就可以了

大姐,最近一直开会比较忙,真的很对不起还是一直没有办法去一趟试剂商店看看药品名单。

你要的可能是螯合配体,可能这个方面需要咨询一下什么高校的老师什么的。

如果随便说一个如1,2,4,5-四羧基苯之类的肯定不能得到你的认可

本人配位化学这方面看来还是不是很强。

edta好像是柔性链的四配位体,根据想要设计的配位结构,先自行设计一种配位体,然后想办法看看试剂商店(最好是老美的、小鬼子的)看看有没有或是有没有合成的原料,羧基化合物很好合成,最高氧化态,产率应该不会很低

不经意的回答给你带来了麻烦,真的抱歉

化学结构中含有羧基的药物有

太多了。。比如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有羧基

标签: 偶联剂 羧基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q090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