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中秋节要纪念谁

中秋节要纪念谁

中秋节要纪念谁

1.嫦娥。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嫦娥的节日。相传在古代,后羿射日得到不死药后,为了保护药,嫦娥吞下仙药后飞向了月亮。为了纪念这一传说,人们在八月十五摆上香案祭祀,形成了中秋节。

2.抗元起义纪念日。中秋节是为了纪念抗元起义的。抗元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起义,发生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的统治,在中秋季节,将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中秋节吃月饼纪念这个历史性的胜利。

3.后羿。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后羿。后羿是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为了保护百姓免受大自然的侵害,他用神弓射下了九个太阳,使得人民免受太阳的折磨,为了纪念后羿,人们在这一天举行了中秋节活动。

4.吴刚折桂。吴刚折桂是为了纪念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因为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但被砍的地方却始终合拢。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秋节是纪念谁?

      如果问,端午节是纪念谁的,大家都会说是纪念屈原的。而要问“中秋节是纪念谁的”,可能会不禁愣一下。

      如果真的说中秋节是为了纪念谁的,那么,只能从神话传说中去找答案了,这个答案就是:为了纪念嫦娥。

一、中秋节与嫦娥

      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有一种说法是中秋节与一则神话传说有关,这个神话传说就是“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以致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出现了,他登上了昆仑山顶,拉开神弓,一下子就射下来9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因此,后羿受到百姓的爱戴。后来后羿就娶了嫦娥做妻子,两人非常恩爱。

      一天,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就能即刻成仙。后羿把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不料,这个不死药被一个小人看见了,他就乘机嫦娥交出不死药。在危急之时,嫁娥一口吞下了仙药,很快就飞向了月亮。

      后羿知道这件事后,悲痛欲绝。他仰望夜空,呼唤嫦娥的名字。这时,他发现皎洁的月亮上,有一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就拼命追月,可是他无论如何也追不到月亮跟前。

      没有办法找到嫦娥,为了表达思念之情,后羿只好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最爱吃的鲜果,遥祭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知道嫦娥成仙这件事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就在民间传开了。

      由这个传说可以看出,中秋节的来历是与嫦娥有关的,因此,从这意义上说,这个节日也是为了纪念嫦娥的。

二、中秋节的来历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此夜,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日为阳气之祖,称为太阳,月为阴精之宗,称为太阴。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之礼。直到唐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后来民间也在中秋时节赏月拜月,寄托情怀,形成传统的八月中秋节。

三、中秋节习俗

      祭月、拜月和赏月。古人云:“月到中秋分外明”。其时天高气爽,皓月当空,因而又称为“月夕”。古时候,我国历代帝王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即使民间,也有中秋祭月、拜月和赏月之风。魏晋以来,赏月习俗已广泛流传。到了唐代,可谓达到鼎盛时期。

 

      八月十五吃月饼,是中秋佳节的一大特色。月饼在很早以前叫小饼或甜饼,本是祭奉月神的贡品。元朝末年,统治阶级残酷压迫人民,又怕人民起来造反,于是将百姓家里的金属器具一律没收,只准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引起众愤。朱元璋和刘伯温组织农民揭竿而起,进行反抗。他们把起义的消息藏匿于月饼之中,并约定在中秋之夜一起动手,终于导致了元王朝的覆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起义的成功,便在中秋节互相馈赠月饼。

四、最好中秋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宋代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诗词里写得最好的一首。诗人对亲人抒发了怀念之情,同时也对天下一切人表示了美好祝愿。

中秋节是纪念谁?

有个说法是纪念嫦娥。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的“举杯邀明月”,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在中秋节,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是纪念谁的?

中秋节是纪念嫦娥的节日,也是家家户户团圆的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标签: 中秋节 纪念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p75g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