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功利主义道德观名词解释

功利主义道德观名词解释

功利主义道德观名词解释

1.功利主义道德观是指将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观点。代表人物有边沁、穆勒等。作为概念,功利主义一词是穆勒提出来的。但作为伦理思想,却渊源于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社会政治学说,甚至可追溯到 17 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伦理学说。19 世纪,英国的边沁提出功利原则。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功利主义的名词解释_发展历程_主要派别_应用

  功利主义的名词解释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主要哲学家有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等。

  功利主义的发展历程

  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

  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 (Richard Cumberland)、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姆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 (Cesare Beccaria) 以及休谟(Hume)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密尔提出。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19世纪末期的功利主义代表人物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认为功利主义来自对“常识”的道德系统的反省。他论证多数的常识道德被要求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上。他也认为功利主义能解决常识学说的模糊和前后矛盾而产生的困难和困惑之处。在20世纪功利主义虽然经过摩尔 (G.E. Moore) 的批判,但英美哲学家与英国自然科学家兼伦理学家图尔明(Stephen Edelston Toulmin)、牛津大学的诺埃尔·史密斯 (Patrick Nowell-Smith)、厄姆森 (J.O. Urmson)以及澳大利亚的斯马特 (J. J. C. Smart)等人仍为功利主义辩护[2] 。

  功利主义的主要派别

  功利主义根据应用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情境

  情境功利主义强调的是“在此时此刻这个情境下,该怎么做才能促进全体快乐值。”而不是问若将此道德律推广到每个人身上会对全体快乐值造成什么影响。

  举个例子,像说谎一般来说是不对的行为,但在某些情境下,情境功利主义者会认为说谎是对的,像善意的谎言、为保守而说谎等。

  对情境功利主义的定义可以参考下面一句话:

  “某个行为仅在全体快乐值不低于其他等同行为所产生的全体快乐值时为善,此为情境功利主义。”

  普遍

  普遍功利主义重视的是“若每个人都按照我现在遵守的道德律作出行为,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最明确的例子是“穷人可不可以夺取富人的财富?”按照情境功利主义,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可以促进最大快乐值,但普遍功利主义提醒我们,若每个人都这么作,那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3]

  规则

  其学说认为,若每个人都永远遵守同一套道德规范,就能产生最大快乐值。常见的应用可见于交通规则,不能像情境功利主义那样,视哪种方法能取得最大快乐值而决定该往左开还是往右开,而是根据既定的规范[3] 。若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规则,那么交通就能安全便利(最大快乐值)。 但需要注意这个规则制定时的合理性。也有批评学者认为实际是变化的,这种规则若不能紧跟变化会最终走向不合理。

  有人认为,普遍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本质上都属于情境功利主义的一种。

  功利主义的应用

绝对主义道德观和 功利主义道德观 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例子吗?

首先来说绝对主义道德观:

绝对主义,absolutism,顾名思义,就是永不改变的,认为人们的善恶观念和道德规范是永恒不变的超历史的范畴,例如:古希腊柏拉图把善作为一种永恒不变的真理,不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改变。而我国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 ,也是伦理绝对主义的一种表现。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但:社会是随着时间变化的,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无对错之分,哲学不是数学,没有绝对的对错,例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考试同学作弊,我举报,但我失去了所有朋友。到底是否应该举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而功利主义道德观为:

道德的标准是功利,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它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

例子:像说谎一般来说是不对的行为,但在某些情境下,情境功利主义者会认为说谎是对的,像善意的谎言、为保守而说谎等。

而根据这种标准,会有一个世纪难题,也是最简单的例子:电车问题,你是选择撞死五个人,还是控制它,撞死一个无辜的人。功利主义,因为其本质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幸福指数最大化),所以选择的,一定是撞死那一个人。


区别:

但一定是对的么? 在罗翔老师看来,如果可以这样分的话,五个人分别少了胳膊、腿、肝、肾、手,那直接随便抓一个人奉献,来挽救这五个人的性命,牺牲一个人救五个人,你愿意么???(前提是,这些人没有高低贵贱,而且一定能救活)(这里没有答案,不用顾虑你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和错误。)

因为:功利主义会选择利益最大化,所以会牺牲一个人,救五个

而绝对主义,因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牺牲一个无辜的人,是错的,所以不会这样做。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我个人认为: 现实生活中,多一点功利主义(因为生活中多为结果论),个人生活中,多一点过程论(不属于以上两个,硬要说就说变化主义吧 哈哈)。分析的时候,多一点相对主义(考虑多种情况),判断的时候,多一点绝对主义(下判断只说最优解)。

如何理解“功利主义”的道德观?

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中,功利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追求最大化的幸福或快乐。因此,只要行动能够带来最大的幸福或快乐,就是合理和道德的。在这个意义上,追求功利是合理的,因为行动本身并不是非道德的,而是看它所导致的后果。如果某个行动的后果是带来最大限度的幸福或快乐,那么这个行动就是符合道德准则的。

然而,个人的利益追求不应该忽视社会集体利益,人们需要在满足自己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与环境的影响。如果某个行动有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这个行动就是非道德的。

因此,功利主义的理论并不是一概而论的,它需要在具体情况下进行评估和衡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们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以找到尽可能符合社会价值的结果。

在人类行为中,功利心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个体来说,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收益是理性的,可以帮助个体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不过,当一个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伤害他人或者违公共福利的时候,这是不道德的。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协调功利心和道德观念,充分考虑个体的自由和利益,同时也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虑人的公共利益。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章和道德准则,引导人们的行为符合公共利益与社会价值的原则,同时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具有良好的道德和文明价值观的和睦共处。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nle3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