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韩信点兵茶道的意思

韩信点兵茶道的意思

韩信点兵茶道的意思

「韩信点兵」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故事,讲述了韩信利用智慧和计谋成功点兵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韩信点兵」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智慧和巧思的典故。而「韩信点兵茶道」则是将茶道与韩信点兵故事相结合,以茶道的仪式和文化来表达韩信智慧的内涵和价值观。在茶道中,以点茶、先敬为尊的礼仪和品茶的技巧、调和茶香的方法,与韩信点兵之道有所关联。因此,「韩信点兵茶道」是一种结合茶道文化和传统典故的文化创意形式。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韩信点兵什么意思

问题一:韩信点兵,什么意思? 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常与多多益善搭配!寓意越多越好!

刘邦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

韩信:“最多十万。”

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

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

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

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问题二:韩信点兵法的算法是什么意思?要详细! 背景:韩信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4人;站7人一排,多出6人。韩信马上说出人数:1049。

韩信已经知道死了四五百了,具体多少不知道/

古代时候有个《孙子算经》有几句乘法口诀: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意思是 3人一数剩下余数*70。5人一数剩下余数*21。七人一数剩下余数*15。然后+105.加到你感觉对啦就知道了。因为已知死了四五百了。

所以算法是这样的:2*70+4*21+6*15=314人

314+105+105+105+105+105+105+105=1049人。因为已知死了四五百人嘛。

问题三:茶道里什么叫做韩信点兵? 伺人把壶在茶杯上斟茶时,成心地将茶壶在杯子上往返地斟出的动作,茶道的术语叫:关公巡城也。点马者,即点兵,就是在“巡城”的动作之后,待茶壶内的茶水只剩下很小一点时,茶水在壶嘴一点一滴地流出,茶道术语称为“韩信点兵”也。择英良者,此指幸运儿也,是“点兵”时,最后一滴茶水落到谁的杯内,他就是荣幸的。

问题四: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意思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典故】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 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 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 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据记载,汉高祖刘邦曾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臣多多益善耳”,意思就是:“越多越好”。后来,“多多益善”就成了一个成语,意即越多越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公元前193年),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起义军入咸阳,他收取秦 *** 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楚汉相争时,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汉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后封侯。定律令制度,协助高祖灭诸异姓诸侯王。做《九章律》。原来,这句话与萧何举荐韩信有关。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听了他的建议,任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统率汉军,东征西战,终于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于是,刘邦封韩信为楚王。萧何发现了韩信这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可以说是“成也萧何”。韩信衣锦还乡后,找到了曾经帮助过他的洗衣服的老大娘,重金报答了她。他还赏了先前让他遭受胯下之辱的那个屠夫,让他做了个小官。韩信回想起来就说:“要是我当初和他拼了命,哪儿还会有今天呢?”刘邦虽然封了韩信为楚王,但一直对他心怀疑虑,生怕他造反。于是,陈平给刘邦出了主意,让他假称巡游南方,然后借韩信朝见的时候诱捕他。刘邦依计而行,动身去南方巡游。刘邦来到韩信封地的边境,要韩信去朝见。韩信觉察了刘邦的意图,但觉得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就坦然去见刘邦。可是,他刚到刘邦的下榻地,刘邦就大怒说:“有人告你谋反哩!”就命人把他押了起来。韩信长叹一声,说:“常言说的好:‘抓到了狡猾的兔子,猎狗就被人煮着吃了;射下了高飞的鸟儿,好用的弓箭就被收起来了;灭亡了敌对的国家,有功的谋臣就被杀掉了。’现在天下平定了,我就该死了!”刘邦把韩信押回了长安,但实在没有他谋反的证据,无法杀他,所以只好削夺了他的王位,降他为淮阴侯。韩信知道刘邦忌恨他,所以经常称病而不参加朝见。他还日夜怨恨不满,看不起樊哙、周勃这些人,不屑与他们相提并论。但是他越是心高气傲,也就越增添刘邦对他的疑心。后来,巨鹿太守陈回长安述职,前来拜访韩信,韩信就劝他谋反,自己在长安做内应。不久,陈果然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去讨伐他。韩信称病没有跟去,却在长安暗暗组织起一群囚犯,准备偷袭吕后和太子。一切都......>>

问题五:韩信点兵什么意思 一个成语,你只要知道是多多益善就行了

问题六:“韩信点兵”的本意和寓意分别是? 秦王暗点兵问题和韩信乱点兵问题,都是后人对物不知其数问题的一种故事化。

物不知其数问题出自一千六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原题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二,五五数之三,七七数之二,问物几何?

这道题的意思是:有一批物品,不知道有几件。如果三件三件地数,就会剩下两件;如果五件五件地数,就会剩下三件;如果七件七件地数,也会剩下两件。问:这批物品共有多少件?

变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就是:有一个数,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2。求这个数。

这个问题很简单:用3除余2,用7除也余2,所以用3与7的最小公倍数21除也余2,而用21除余2的数我们首先就会想到23;23恰好被5除余3,所以23就是本题的一个答案。

这个问题之所以简单,是由于有被3除和被7除余数相同这个特殊性。如果没有这个特殊性,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也更有趣得多。

我们换一个例子;韩信点一队士兵的人数,三人一组余两人,五人一组余三人,七人一组余四人。问:这队士兵至少有多少人?

这个题目是要求出一个正数,使之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4,而且希望所求出的数尽可能地小。

如果一位同学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问题,也能利用试验加分析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增加条件推出答案。

例如我们从用3除余2这个条件开始。满足这个条件的数是3n+2,其中n是非负整数。

要使3n+2还能满足用5除余3的条件,可以把n分别用1,2,3,…代入来试。当n=1时,3n+2=5,5除以5不用余3,不合题意;当n=2时,3n+2=8,8除以5正好余3,可见8这个数同时满足用3除余2和用5除余3这两个条件。

最后一个条件是用7除余4。8不满足这个条件。我们要在8的基础上得到一个数,使之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为此,我们想到,可以使新数等于8与3和5的一个倍数的和。因为8加上3与5的任何整数倍所得之和除以3仍然余2,除以5仍然余3。于是我们让新数为8+15m,分别把m=1,2,…代进去试验。当试到m=3时,得到8+15m=53,53除以7恰好余4,因而53合乎题目要求。

我国古代学者早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例如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在他著的《算法统宗》(1593年)中就用四句很通俗的口诀暗示了此题的解法: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甘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正半月暗指15。除百零五的原意是,当所得的数比105大时,就105、105地往下减,使之小于105;这相当于用105去除,求出余数。

这四句口诀暗示的意思是:当除数分别是3、5、7时,用70乘以用3除的余数,用21乘以用5除的余数,用15乘以用7除的余数,然后把这三个乘积相加。加得的结果如果比105大,就除以105,所得的余数就是满足题目要求的最小正整数解。

按这四句口诀暗示的方法计算韩信点的这队士兵的人数可得:

70×2+21×3+15×4=263,

263=2×105+53,

所以,这队士兵至少有53人。

在这种方法里,我们看到:70、21、15这三个数很重要,稍加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特点是:

70是5与7的倍数,而用3除余1;

21是3与7的倍数,而用5除余1;

15是3与5的倍数,而用7除余1。

因而

70×2是5与7的倍数,用3除余2;

21×3是3与7的倍数,用5除余3;

15×4是3与5的倍数,用7除余4。

如果一个数除以a余数为b,那么给这个数加上......>>

茶艺表演中的韩信点兵是什么意思?

茶艺表演中

韩信点兵

是均分或将剩余的茶汤进行重新分配,

使得每个杯子里的茶汤一样多。

歇后语韩信点兵的意思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 谁知道铁观音功夫茶茶艺二十八式的解说词嚒?

第一道: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  

第二道:冰心去凡尘 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三道:玉壶养太和 铁观音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只宜用80摄氏度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润莲心 好的铁观音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凤凰三点头 冲破铁观音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碧玉沉清江 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观音捧玉瓶 佛教故事是中传说观音菩萨场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

安。  

第九道:春波展旗 这道程序是铁观音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在品铁观音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

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慧心悟茶香 品铁观音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春波展旗”之后,要闻一闻茶香。铁观音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淡中品致味 铁观音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铁观音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第十二道:自斟乐无穷 瓶茶有三乐,一曰:独品得神,一个人面对青山绿水或高雅的茶室,通过品茗,心驰宏宇,神交自然,物我两忘,此一乐也;二曰:对品得趣。两个知心朋友相对品茗,或无须言即心有灵犀一点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肠,此亦一乐也;三曰:众

品得慧。孔子曰:“三人行有我师”众人相聚品茶,互相沟通,相互启迪,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道德知识,这同样是一大乐事。在品了头道茶后,请嘉宾自己泡茶,以便通过实践,从茶事活动中去感受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无穷乐趣。 

小编:新康茶友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泡茶四句话是什么?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尝汤色,品啜甘霖。

关公巡城

在喝茶仪式中指的是依次来回向各客人杯中斟茶,茶壶便似巡城之关羽——常常会先将各个小茶杯呈“一”字或“品”字、“田”字排开,采用来回提壶斟茶。

目的是为了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以免厚此薄彼,且低斟可以使香气不至于过多散失。细细品来,用“关公巡城”形容此过程可谓十分形象了。

韩信点兵

喝茶时,数番“关公巡城”后茶汤将尽,要从壶嘴一滴一滴地向外滴,这时的剩余茶汤醇厚浓香,是茶汤中的精华,需要转着均匀地斟到每一盏中。这种手法被称为“韩信点兵”,既可以显示茶中公道,也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

孟臣淋霖

孟臣,全名惠孟臣,明清时期的制壶好手,《中国艺术家徵略》有记载其善摹古器,书法亦工,尤善制宜兴砂壶,款署真书“文杏馆孟臣制”六字,笔法亦不俗。

孟臣所制作的紫砂壶令历代茶人叹为观止,视若至宝,因此后人也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为孟臣罐。所谓“孟臣淋霖”顾名思义便是用沸水浇淋茶壶壶身,意在温壶。待茶叶放进去以后,香气馥郁,用沸水冲泡,高扬芬芳。这一基础仪式,充分体现了主人的专业与细心。

功夫茶文化

白鹤沐浴(洗 杯),乌龙入宫(落 茶),悬壶高冲(冲 茶),春风拂面(刮 沫),关公巡城(倒 茶),韩信点兵(点 茶),鉴尝汤色(看 茶),品啜甘霖(喝 茶)。

韩信点兵是什么意思

一般是歇后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连起来用。

字面意思是:韩信带兵打仗,将士越多越好。后来的引申义则为,形容越多越好,也有单取”多多益善“的。

典故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更接近原话的应该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韩信点兵什么意思

越多越好。韩信点兵是来自于淮安民间的说法,是在刘邦问韩信带兵多少好,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越多越好,所以流传出了韩信点兵的成语。其他有关于历史人物的成语有背水一战、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一鼓作气、纸上谈兵、东山再起、养虎为患等。

韩信点兵文言文翻译

1. 韩信点兵解释以及相关故事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韩信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可以.”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将军,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得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一面则佯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弟子,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

2.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个歇后语是什么意思啊

汉元年(前206),韩信背楚投汉,随汉王刘邦来到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这位曾经“乞食漂母”、“ 胯下受辱”的七尺伟男并非懦夫,而是大智若愚的将才.被刘邦委以“治粟都尉”小职的韩信常在丞相萧何面前谈及自己的报负,萧何发现韩信为“国士无双”的军事奇才,便苦苦向汉王举荐.刘邦终于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在汉中设坛拜将,把统帅三军的大权授予韩信.雄才大略的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夺三秦,后又遂鹿中原,消灭项羽,为刘邦夺得天下,成为西汉王朝开国功臣.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从实战中加深了对韩信的认识,经常同韩信探讨带兵打仗策略,同时评论诸位将军带兵能力.一次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益善耳”(《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段对答说汉王问:“以你之见,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你最多带十万.”汉王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我多多益善,”即越多越好.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归纳成“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汉五年(前201)五月,刘邦剪灭群雄,卒定天下,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南宫大摆酒宴犒劳开国功臣.庆功宴上,汉王大加赞扬韩信的功劳:“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史记·高祖本纪》).刘邦也公认,自己带兵不如韩信.后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被人们简化为“多多益善”.现在,这句约定成俗的词组是指越多越好.。

韩信点兵的意思

民间传说着一则故事——“韩信点兵”。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有一次,韩信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楚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首先我们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後再加3,得9948(人)。

在一千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道算术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按照今天的话来说: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这个数.

这样的问题,也有人称为“韩信点兵”.它形成了一类问题,也就是初等数论中的解同余式。

① 有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4余1,问这个数除以12余几?

解:除以3余2的数有:

2, 5, 8, 11,14, 17, 20, 23….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

2,5,8,11,2,5,8,11….

除以4余1的数有:

1, 5, 9, 13, 17, 21, 25, 29….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

1, 5, 9, 1, 5, 9,….

一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唯一的.上面两行余数中,只有5是共同的,因此这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5.

如果我们把①的问题改变一下,不求被12除的余数,而是求这个数.很明显,满足条件的数是很多的,它是 5+12×整数,

整数可以取0,1,2,…,无穷无尽.事实上,我们首先找出5后,注意到12是3与4的最小公倍数,再加上12的整数倍,就都是满足条件的数.这样就是把“除以3余2,除以4余1”两个条件合并成“除以12余5”一个条件.《孙子算经》提出的问题有三个条件,我们可以先把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然后再与第三个条件合并,就可找到答案.

②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符合条件的最小数.

解:先列出除以3余2的数:

2, 5, 8, 11, 14, 17, 20, 23, 26…

再列出除以5余3的数:

3, 8, 13, 18, 23, 28….

这两列数中,首先出现的公共数是8.3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15.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就是8+15×整数,列出这一串数是8, 23, 38,…,再列出除以7余2的数 2, 9, 16, 23, 30…

就得出符合题目条件的最小数是23.

事实上,我们已把题目中三个条件合并成一个:被105除余23.

那么韩信点的兵在1000-1500之间,应该是105×10+23=1073人

中国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

术曰:「三三数剩一置几何?答曰:五乘七乘二得之一百四。

五五数剩一复置几何?答曰,三乘七得之二十一是也。

七七数剩一又置几何?答曰,三乘五得之十五是也。

三乘五乘七,又得一百零五。

则可知已,又

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即得。」

孙子算经的作者及确实著作年代均不可考,不过根据考证,著作年代不会在晋朝之后,以这个考证来说上面这种问题的解法,中国人发现得比西方早,所以这个问题的推广及其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简单扼要总结:

1.算两两数之间的能整除数

2.算三个数的能整除数

3.用1中的三个整除数之和减去2中的整除数之差(有时候是倍数)

4计算结果即可

韩信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4人;站7人一排,多出6人。韩信马上说出人数:1049

如多一人,即可凑整。幸存人数应在1000~1100人之间,即得出:

3乘5乘7乘10减1=1049(人)

关公巡城的茶道

安溪铁观音的泡饮方法

铁观音茶的泡饮方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首先,必须严把用水,茶具,冲泡三道关。“水以石泉为佳,炉以炭火为妙,茶具以小为上”。

冲泡按其程序可分为八道:

白鹤沐浴 (洗 杯):用开水洗净茶具;

观音入宫 (落 茶):把铁观音茶放入茶具,放茶量因个人口感而定可以为7克/8克/10克等,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悬壶高冲 (冲 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

春风拂面 (刮泡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 清新洁净;

关公巡城(倒 茶):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

韩信点兵 (点 茶):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

鉴尝汤色 (看 茶):观尝杯中茶水的颜色

品啜甘霖 (喝 茶):乘热细缀,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浅斟细饮。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喉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

如何将一壶茶汤,能均匀地洒人各杯之中,这是泡茶的功力所在。在这方面,最讲究的要数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了。这些地方冲泡功夫茶,每克茶的开水用量仅为20毫升左右,与冲泡其他茶相比.用茶量增加两倍左右。这样高的用茶量会使每壶茶汤的浓度,前后之间很难达到一致,以致浓淡不一。为此,当地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就是其中之一。其做法是,一旦用茶壶冲泡好功夫茶后,在分茶汤时,为使各个小茶杯中的茶汤浓度均匀一致,使每杯茶汤的色泽、滋味、香气尽量接近,做到平等待客,一视同仁,为此,先将各个小茶杯,或“一”字,或“品”字,或“田”字排开,采用来回提壶洒茶。如此,提着红色的紫砂壶,在热气腾腾的城池(小茶杯)上来回巡逻,称之为“关公巡城”,既形象,又生动,还道出了这一动作的连贯性。又因为留在茶壶中的最后几滴茶,往往是最浓的,是茶汤的最精华醇厚部分,所以要分配均匀,以免各杯茶汤浓淡不一,最后还要将茶壶中留下的几滴茶汤,分别一滴一杯,滴入到每个茶杯中,人称“韩信点兵”。

“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目的是使一壶茶汤,如何通过分茶,使各杯茶汤能达到均匀一致,这种动作是泡茶技巧和艺美的表现,更是饮茶文化中的一种美学展示。

标签: 韩信点兵 茶道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jl3o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