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德育的特点

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德育的特点

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德育的特点

1、重视个体自由和平等:启蒙思想家认为个体应该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反对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并倡导男女平等和民主政治。

2、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们应该运用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推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3、注重实用教育和职业培训:启蒙思想家强调教育应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的就业能力。

4、崇尚人性的善良和理想:启蒙思想家认为人性本善,但因为社会制度和环境等原因而导致的罪恶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可以通过教育来避免和纠正。

他们倡导人们追求真理和公正,崇尚理想与人道主义精神。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1、重视个体自由和平等:启蒙思想家认为个体应该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反对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并倡导男女平等和民主政治。

2、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们应该运用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推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3、注重实用教育和职业培训:启蒙思想家强调教育应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的就业能力。

4、崇尚人性的善良和理想:启蒙思想家认为人性本善,但因为社会制度和环境等原因而导致的罪恶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可以通过教育来避免和纠正。

他们倡导人们追求真理和公正,崇尚理想与人道主义精神。

1、重视个体自由和平等:启蒙思想家认为个体应该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反对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并倡导男女平等和民主政治。

2、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们应该运用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推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3、注重实用教育和职业培训:启蒙思想家强调教育应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的就业能力。

4、崇尚人性的善良和理想:启蒙思想家认为人性本善,但因为社会制度和环境等原因而导致的罪恶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可以通过教育来避免和纠正。

他们倡导人们追求真理和公正,崇尚理想与人道主义精神。

法国启蒙运动政治思想的特点

1,18世纪30年代初叶,从英国返回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开始介绍,传播牛顿的物理学、数学和洛克的哲学以及自由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2,18世纪50年代,唯物主义者以崭新的理论武器投入战斗,形成了启蒙运动的高峰。3,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首先是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4,在思想领域,传播资产阶级的和民主构成运动的主流。5,平等问题在法国启蒙运动的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6,启蒙运动的反封建斗争已经脱去了宗教的外衣,直接在制度上封建制度作战。

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简述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并简

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

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

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

⑤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怦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方面

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

1、主张宗教上的无神论、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上的民主政体、经济上的自由放任。

2、法国启蒙运动提倡理性而非外界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为准备了思想条件;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3、对宗教神学和制度的批判更为激烈和深入。对封建主义、等级特权、教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批判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成果。

扩展资料

法国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斗争对象是封建制度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势力。

启蒙运动是法国大的前夜,它在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后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最终使法国走进现代文明发达国家行列。

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及到封建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

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王朝与天主教会。

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把封建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

消灭王权和贵族特权。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实现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国启蒙运动

启蒙主义文学特点 及含义 以及发展史

18世纪

文学的基本特征:

1、 18世纪

仍占重要地位,但

成就最高。

2 、有鲜明的倾向,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

3、把

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

等。 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总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法律、道德、宗教、哲学和科学对文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它们又作为思想内容,包含在每一部文学作品当中。

启蒙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涉及哲学、宗教、学、经济学、伦理学、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在启蒙运动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启蒙主义文学产生了。

十八世纪是启蒙的时代,一个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一样,大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孟德斯鸠是法学家、社会学家,同时又是小说《波斯人信札》的作者;伏尔泰是哲学家、历史学家,同时又是著名作家,一生中创作大量的史诗、悲剧、小说等文学作品;狄德罗是哲学家、美学家,同时又是一名文学家;卢梭是哲学家、教育学家,同时又是才华出众的作家。

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启蒙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批判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宣扬启蒙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倾向,强烈的战斗气息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启蒙运动主要思想主张、思想特点、性质是什么?

思想主张:①提倡用理性而不是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②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不再信奉传统的偶像与教条。 思想特点:理性主义(理性即人的的思考和自主判断,它强调要以人的的思考和自主判断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须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这种强调人的观点和人文主义是一样的,但是这种思想是有依据的,它的依据是真实和科学,这是人文主义所没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理性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根据理性主义进一步人不应该受到封建神学的束缚,更不应该受到封建的束缚。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强调理性思考,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批判主

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定,追求民主、权利平等

和个人自由,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构想。 启蒙运动的性质:启蒙运动是欧洲继文艺复兴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为了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确立资本主义统治而做的舆

论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准备。启蒙运动在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法国成为

启蒙运动的中心,到60年代达到。

18世纪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与特点

----西方文学与文化之二十

1. The history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Europe, the 18th century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it is not only a transition from feudalistic Europe to Bourgeois Europe, it is also a transition from an old Europe to a new one.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although feudalism was still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the bourgeois class was gaining more ground, and eventually they seized the governing power from the former and bourgeois governments were set up in some countries. Since the Renaissance the clash between the bourgeoisie and the feudalists had never been quiet. Now, after about 300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new born bourgeoisie was no longer a young kid, and they were strong enough to dominate their fate. However, the struggle itself was a bitter one.

During this historical period, England and France were still two leading countries, especially England. In England, bourgeois revolution took place as early as in the 17th century, and in 1642, the king was even beheaded. Cromwell became the Lord Protector. However in 1688, after the death of Cromwell, the so-called “Glorious Revolution” took place, and the royal family who fled to France were welcomed back to England and a joint rule of the country formed, i.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or limited monarchy. So the revolution in England was not a complete one at all. But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was very quick in England, Watt’s invention of steam engine and in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middle of 18th century made such quick development possible. After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England became the strongest country in Europe.

France was the strongest country on the continent, but ring most of the time in this century, it was a feudalistic country of strict hierarchy. People in this country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ranks, and the bourgeoisie belong to the third. The third class, with the largest population, possessed least fortune or property. So there was a very great tension between the first, the second class and the third. The king and the monks and the nobles dominated the country. The result of such a tension was the Great Revolution took place in this country in 1789.

2. Enlightenment

Enlightenment is a cultural and thought movement took place in Europe in a very large scale in 18th century. To a great extent, Enlightenment was the proct of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the time of 18th century, the human beings ha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a lot of great scientific discoveries had been made. Since the Renaissance, the man had an unprecedented certainty and confidence about himself and the nature. Man was believed to be powerful, just as Rene Descartes says, “I think therefore I am.” Man was thought as powerful is because he has the “REASON”.

As a historical category, the term "Enlightenment" refers to a series of changes in European thought and letters. It is one of the few historical categories that was coined by the people who lived through the era (most historical categories, such as "Renaissance," "early modern," "Reformation," "Tokugawa Enlightenment," etc., are made up by historians after the fact). When the writers, philosophers and scientist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referred to their activities as the "Enlightenment," they meant that they were breaking from the past and replacing the obscurity, darkness, and ignorance of European thought with the "light" of truth. However, it is hard to determine the beginning to the Enlightenment, just as we can’t really identify an end point either.

The root of “enlightenment” is light; its verbal prefix is “en-“ and its verbal suffix is “-en”, and after it is a noun suffix “-ment”. So literally, “enlightenment” is such a movement that the bourgeois intellectuals wanted to shed their light of REASON upon the obscure, dark and unenlightened medieval age and feudality. Their purpose was to overthrow the domination of feudality and establish their own “Republic of Reason”, capitalism. There is a similarity between Enlightenment and the Renaissance, i.e. these bourgeois intellectuals were all against feudalism and the Church, but the difference is also obvious. During the Renaissance, the new-born bourgeoisie did not have such an ambition as to overthrow feudality, what they wanted was only just a cooperation with the kingships. But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bourgeoisie were strong enough to act against feudality.

The main components of Enlightenment thought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The universe is fundamentally rational, that is, it can be understood through the use of reason alone;

2. Truth can be arrived at through empirical observation, the use of reason, and systematic doubt;

3. Human experience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understanding of truth; authority is not to be preferred over experience;

4. All human life, both social and indivial, can be understood in the same way the natural world can be understood; once understood, human life, both social and indivial, can be manipulated or engineered in the same way the natural world can be manipulated or engineered;

5. Human history is largely a history of progress;

6. Human beings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e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rational facilities;

7. Religious doctrines have no plac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1 。历史

在整个历史上的欧洲, 18世纪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一个过渡到封建欧洲资产阶级欧洲,它也是一个过渡到一个老欧洲的一个新的。在这一历史时期,但仍然是在封建主义的主导地位,资产阶级是获得更多的理由,并最终抓住了他们的执政权力来自前和资产阶级设立了一些国家。自文艺复兴之间的冲突资产阶级和feudalists从来没有平静。现在,经过约300百年的发展,新出生的资产阶级已不再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他们强大到足以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斗争本身是一个痛苦的一个。

在这一历史时期,英国和法国仍然两个主要国家,特别是英格兰。在英国,资产阶级发生,早在17世纪,并在1642年,国王,甚至被斩首。克伦威尔成为上帝保护。然而,在1688年,去世后,克伦威尔,所谓的“光荣”发生,和王室成员逃往法国谁受到欢迎回到英格兰和联合统治的国家组成,即君主立宪制或有限君主制。因此,在英格兰不是一个完整的。但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英格兰,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工业的18世纪中叶提出这样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产业以后,英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在欧洲。

法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在非洲,但在大部分时间在本世纪,这是一个封建国家的严格等级。人们在这个国家可以分为三个队伍,资产阶级属于第三。第三类,人口最多,拥有至少财富或财产。所以是一个非常伟大之间的紧张关系第一,第二级和第三。国王和僧侣和贵族统治的国家。由于这种紧张大发生在这个国家在1789年。

2 。启示

启蒙运动是一个文化和思想运动发生在欧洲的一个非常大的规模在18世纪。在很大程度上,启蒙运动的产物,是社会进步和提高科学和技术。到18世纪时,人类有一个更好地了解自然,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了一些进展。自文艺复兴,该名男子已经安排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和信任自己的性质。男子被认为是强大的,正如笛卡尔说: “我想故我在。 ”男子被认为是有力的,是因为他有“理由” 。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而言, “启示”是指一系列的变化,欧洲的思想和信件。这是为数不多的历史类别,是由人民谁经历了时代(大多数历史类,如“文艺复兴” , “早期现代” , “改革” , “德川启示”等,都是由历史学家的事实后) 。当作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十八世纪的活动提到的“启示” ,他们意味着,他们打破过去以取代默默无闻,黑暗,愚昧的思想与欧洲的“光”的。然而,很难确定开始的启示,正如我们不能真正确定一个终点的。

的根源, “启示”是根据其口头前缀是“恩”和其口头后缀是“恩”后,它是一个名词后缀“精神” 。因此实际上, “启示”就是这样的一个运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想摆脱轻理智的遮掩,中世纪的黑暗和无知的年龄和feudality 。其目的是推翻统治feudality和建立自己的“共和国的理性”

参考资料:Wordsworth教授的BLOG

18世纪启蒙文学的特点

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欧洲封建斗争最激烈的历史阶段,同时期在文坛上,与这一伟大运动相呼应,出现了启蒙文学。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 由于启蒙运动的兴起,反映到文学上就要求文学艺术为启蒙思想服务。”从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启蒙思想家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

启蒙思想对这一-时期文学主流的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蒙文学家们抛弃了17世纪以来在欧洲占据优势的、以忠君爱国为主要内容的古典主义文学,形成了关注普通人生活和理想等方面内容为主的新的文学风格,这一风格具有许多新的特征。

第一,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文学作品成为启蒙思想家宣传思想的有利形式。而且,这些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他们以理性作为战斗武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贵族和教士,从而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丑陋,起到了教育广大民众,提高人民热情的作用。

第二,启蒙文学体裁形式众多,同时丰富和发展了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书信体、对话体、市民悲剧等众多形式,体裁的多样对启蒙思想家更好地宣传启蒙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启蒙文学把第三等级的人和普通民众作为正面人物来描写,侧重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理想,而那些王宫贵族、教皇、高级教士等则成为被批判和嘲笑的对象。

第四,启蒙文学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分析特色,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偏少,而重在启蒙思想的宣传和普及。

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内容及其特点

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战争与法国大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作了思想准备和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认为启蒙运动的目的是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期)。这个时代的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派、改革派皆是启蒙先锋,但他们只是松散、非正式、完全无组织的联合。而当时的启蒙知识的中心是巴黎,法语则是共享语言。

影响: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2、为法国大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

4、激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5、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6、促进近代科技进步。

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

德育的历史形态与特征分析

德育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民族或文化中演绎的轨迹并不完全相同,但如果我们做粗线条的描绘,德育的历史形态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习俗性德育

习俗性德育是在学校教育产生以前存在于原始社会中的德育形态。

从总体上看,原始社会的德育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在原始社会,维护氏族、部落的团结或存在是整个社会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道德教育作为调解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成为维护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时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并具有人人参与的全民性。第二,在原始社会,由于劳动、生活、教育是一体的,道德教育以培养年轻一代对神灵、首领的虔敬,对年长者的尊敬,对氏族与部落的责任的理解,对原始宗教仪式的掌握,以及形成其他社会习俗所鼓励的道德品质等为主要目标。因此,德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的。如儿童通过日常生活以及参加宗教或节庆的仪式、歌舞、竞赛等形式接受道德教育。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希腊人歌颂诸如虔敬、好客、勇敢、节欲、自制等品德,而其中最受重视的是虔敬和孝顺。

习俗性德育形态在学校教育产生之后仍然以不同形式得以延续。美国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柏克曾经指出:“古罗马的道德教育同样是一种民俗性或习俗性的品德教育……那些强化道德品质的宗教仪式主要以家庭中的守护神和家神为主要对象,由于这类要求都十分严格,因而家庭中的宗教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很大。”[1]与此相似,中国的先秦时期学校教育中所开设的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与道德教育关系密切的礼、乐之教实际上也具有非常浓重的仪式、习俗的色彩。《周礼·师氏》中记载,国学要教国子以“三德”、“三行”。其中“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乡学中则实行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等七项人伦之教。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出自日常生活习俗的内容。在当代社会,肇始于原始社会的习俗性德育也以“民间德育”、“生活德育”的形式而广泛存在。如家庭生活及其故事对儿童的自然德育,庙会、节庆等群体性民俗活动、网络游戏中的德育影响等,都带有习俗性德育的特征。不过,由于人们往往将较多兴趣聚焦于学校德育,“民间德育”、“生活德育”等习俗性德育形态常常被教育研究所忽略。

习俗性德育或者原始德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其“生活化”。由于它与生活的一体、一致,其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往往是化的现代学校德育所难以望其项背的。与此同时,习俗性德育往往非常生动,不少活动具有生活的美感。正如约翰·S.布鲁柏克所说:“希腊时期的宗教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美感要多于敬畏,它在教育上的影响力与其说是教条性的或道德性的,不如说是仪典性或调解性的。”[2]在中国,西周教育以礼教为中心,但也是礼、乐互补,正如《乐记》所说的实行所谓“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的美育策略。今天在节庆、聚会中实现的德育也同样具有生活化和生动活泼的特点。因此,“有效”、“有趣”,是习俗性德育的突出优点。但这一形态道德教育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其缺点也恰恰来源于它的“生活化”特点,即除了德育的自觉性、系统性较差之外,习俗性德育的缺点主要是实际上的强制性和非批判性。由于习俗道德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它具有全社会认同、“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性质。在古希腊,智者们受到排挤、打击,苏格拉底甚至因“煽动青年”的罪名被处死就是明证。除了不容许批评之外,对那些不合规矩的行为惩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尽管宗教并没有令人敬畏的性质,然而希腊人却毫不犹豫地把敬畏与肉体惩罚当作了一种有益的手段,借以帮助人们使个人符合道德的社会准则。”[3]所以,习俗性德育只能算是德育发展的一个原初的起点。

(二)古代学校德育

这里的古代学校德育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这是一个神秘性、等级性、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神秘性是指学校德育或多或少的“宗教或类宗教特性”。所谓“宗教或类宗教特性”是指包括德育在内的全部学校教育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完全从属于宗教组织。在欧洲,“随着教成为官方宗教,最终它拥有了这样的权力:可以使异教学校要么关闭,要么被纳入教会系统中来。”[4]在印度,在世界,学校德育的情况基本相似。古代中国是一个例外,但人们也已将孔孟之道神圣化,将“儒学”变为“儒教”,也有“类宗教”的性质。“宗教或类宗教特性”还指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上的宗教性。由于学校教育受制于教会等宗教势力,将信仰与道德联系起来,在信仰的前提下谈道德学习成为这一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特征。在欧洲,世俗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完善,为进入天堂做好准备。在中国,人们将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归结于“天理”,道德教育最终落入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窠臼。所以,在德育方式上,古代的道德教育具有某种神秘性质。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中国的大儒王阳明,为了“明天理”而到了“格竹致病”的程度。正是觉得格物的路子不对,王阳明才毅然另辟蹊径走向“复归本心”的心学理路,但心学同样具有神秘的性质。

等级性是指在古代社会,学校德育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到整个教育目的、教育过程都是受制于上流社会或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的。由于生产力低下等原因,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的主体、目的和内容都从属于统治阶级。只有上流社会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有属于统治阶级的僧侣、或从属于统治者的知识分子才有施教的权力;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神职人员和等“治才”,教育内容也是围绕这一目的去组织。出于等级性的统治秩序维护的需要,也由于个人德性在统治效率上的作用(号令天下与表率天下正相关),这一情况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对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其结果是,古代教育几乎等同于道德教育。在教世界,教育的目的是皈依上帝和人性的救赎,读、写、算等只是修养以及与上帝沟通的工具;在中国,德性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主题,极端的时期还出现过“举孝廉”的例子;在印度,一个儿童能否被古儒接受,取决于孩子的德性——因为只有品德优良的人才有条件学习《吠陀经》,如此等等。

经验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德育实践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较多采取不成规模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也主要是对宗教或圣贤经典思想的解释、理解与实践;二是从教育思想的角度看,由于心理学、教育学时代尚未到来,有关德育的思想虽然很多,但理念、猜想的成分很多,缺乏“科学”的证明。加上“第一是信仰,第二才是理性”[4]的特性,这一时期的学校德育有更多的色彩,而逐渐失去了习俗性德育原本存在的生动性。儿童往往被认为是“欺骗上帝的小滑头”,“为了不让孩子堕落,把他们的意志彻底粉碎吧!只要他刚刚能够说话,或者甚至在他还根本不能说话的时候,就要粉碎他的意志。一定要强迫他按命令行事,哪怕因此而不得不连续鞭打他十次。”[5]因此,牺牲理解、强调记诵是全部教育也是这一时期德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急求!!!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十八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日益上升为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准备夺取政权,同劳动人民结成联盟,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启蒙运动”。从哲学上看,法国启蒙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十八世纪上半叶,自然神论反封建神学的斗争。第二阶段,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战斗的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

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思想

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家的特点:高举“理性”旗帜,以自然神论的观点,着重从上批判封建制度;但是,带有很大的妥协性和保守性。

一、孟德斯鸠哲学

孟德斯鸠(1689——1755)是大资产阶级思想代表,在上反对君主,向往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的学说,即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立。

1、自然神论。他承认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但上帝创造世界之后不再干预世界,只能按照世界万物自己固有的必然规律而行动。这就否定了上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2、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法律制度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国土大小、气候、土壤等决定的。领土狭小的国家适于共和制;国土大小适中的国家适于君主政体;国土过大的适于政体。地理环境决定论不是从神出发,而是从人的现实生活环境出发,研究、法律。这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错误的。

二、伏尔泰哲学

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大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他反对封建制度,用户君主立宪制,反对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并揭露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和反动社会作用,主张废除教会法庭,没收教会土地。

在哲学上:1、自然神论。在他看来,牛顿给物质世界描绘了一幅正确图景,即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在上帝的最初推动之后便按照自己的固有规律运动着。2、继承洛克唯物经验论,认为“一切观念都通过感官而来”,感觉是外界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3、向法国大力介绍了牛顿和洛克的哲学以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三、卢梭哲学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激进的思想家,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代表。他提出了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理论,对资产阶级起了动员和鼓舞作用。

1、哲学思想。卢梭基本上是一位自然神论者,有一些唯物主义因素,但同时又仍未摆脱许多唯心主义有神论观念,还包含着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观点。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宇宙的本原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永恒的实体,物质实体是消极的、惰性的,精神实体是积极的、能动的,宇宙万物的运动是上帝最初推动的结果,即物质运动的“第一原因”是上帝,但上帝不能创造或消灭物质。在认识论上,卢梭强调感觉经验,反对天赋观念论。他认为人的知识都是后天获得的。他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的理解”和“理性的理解”,认为感觉比理性更重要。

2、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卢梭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社会历史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从平等到不平等,再到平等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最初生活在“自然状态”中,人们之间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没有私有财产,人人自由、平等。随着生产的发展,财富的不断增加,出现了私有制,从此,人类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的不平等的“社会状态”。私有制的确立带来了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又经历了三个小阶段:其一私有制的确立以及由此产生的之间的不平等;其二富人组织,出现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其三权力腐化,变成统治,产生了主人和奴隶之间的不平等,封建制度仍是社会不平等发展的顶点,它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反面——走向第三阶段的平等,因为人民有权用暴力推翻暴君的统治,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王国”。卢梭的这个社会发展观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但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3、社会契约论。卢梭反对“君权神授”的神学观点,也反对十六、十七世纪流行的资产阶级君主理论,他从天赋的观点出发,提出一种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学说。卢梭认为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人民订立契约,组成国家,制定法律,目的在于保障自己的自由、平等,生命和财产等天赋权力;主权应属于人民,如果国家破坏了社会契约,篡夺了人民的主权,人民便有权推翻它;最好的国家政体是民主共和国。

“百科全书派”的战斗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一方面法国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即法国封建主义制度同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矛盾激化,另一方面,也是同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相联系的,即各门自然科学开始摆脱“形而上学”形成的科学部门,牛顿力学得到了普及。笛卡尔的物理学和洛克的经验论也提供了理论来源。因此,时把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能够克服十七世纪唯物主义的神学不彻底性,把哲学和结合起来,把反宗教的无神论和战斗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完备、比较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适当时西欧最先进最的哲学。

但是,它仍然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范畴,有着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和唯心史观的缺陷。

“百科全书派”的特点:高举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大旗,对法国封建制度的一切方面进行无情的抨击和批判,为法国大作了的准备。

可见,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发展是沿着对宗教的怀疑论,经过自然神论,达到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结合的方向进行的。这场启蒙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产生了以狄德罗和霍尔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比起十七世纪唯物主义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第一,克服了十七世纪唯物主义中的神学不彻底性,达到了公开的无神论;第二,把旧唯物论思想推进到新的水平。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从主要探讨认识论问题,推进到力图在唯物论一元论基础上解决心物关系问题,促成了向本体论和认识论统一阶段的转变。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上,从割裂推进到统一,力图用物质本身的运动和转化来证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从而,清除了“第一推动力”的观点。摒弃了一些含混乃至错误的概念,如,实体、偶性、反省等概念,提出了一些特有的概念,如,异质、感受性、环境等概念,特别是能比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物质这个根本概念,为进行理论思维提供了前提。第三,不仅像十七世纪把哲学与结合起来,而且还把哲学和社会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为摆脱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趋进做出了贡献。

由此可以看出十八世纪哲学的基本特点:第一,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第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结合;第三,具有突破机械唯物主义的趋向。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虽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和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但它为法国大作了准备。它是十七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过渡形态,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唯心辩证法形成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和前提条件。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gvwe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