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元宵是啥

元宵是啥

元宵是啥

元宵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它是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也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观灯,而汤圆则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汤圆是由糯米制成的球形食品,也称为元宵,因此元宵有时也指汤圆。

元宵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它是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也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观灯,而汤圆则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汤圆是由糯米制成的球形食品,也称为元宵,因此元宵有时也指汤圆。

元宵是汤圆,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在某些地区是由红薯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什么是元宵?

元宵的别称和雅称是: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

元宵由糯米制成(在某些地区是由红薯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

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汤圆跟元宵的区别

汤圆一般将糯米面和好,像包饺子一样将馅包入再团圆,馅料通常是芝麻、花生加糖制作;南方的汤团(北京人按四川习惯叫做汤圆)做法完全不同,倒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

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体甜馅料,将馅料切成小块,蘸上水,在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也有滚了一圈糯米粉后蘸水,再继续在糯米面中滚),使其自然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可以用机器滚大规模地生产。

元宵是什么东西啊?

元宵有两层意思,一为中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为一种食物名称。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在不断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08年,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是什么意思?

元宵节,“元”指第一、开始的意思,如每年1月称做元月;“宵”指夜,春宵、通宵。另外,这一天又叫上元节、灯节。每逢这天,许多人家都挂起五彩缤纷的花灯,而表示吉祥的食品“元宵”更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缺的美食。

农历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时,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元宵是什么,能吃吗

元宵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属于元宵节节日食俗。可以吃。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有史以来的习俗之一,意为“团团圆圆”。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然而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

元宵是通过很复杂的制作过程然后一点点滚出来的,很费时费工。而且煮出来了的元宵汤是混的,汤喝起来很好喝。而汤圆则是早期南方的一种小食品,现在制作和煮起来相对比较方便。在口感上,元宵比汤圆的要粗一些,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

首先需将和好并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元宵是什么

元宵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属于节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晒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

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江米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均为不同的食品。

最传统的元宵,不是水煮的,而是油炸的,初名焦槌(应为讠追),后名油槌。宋代的《太平广记》里曾有一段故事,记录了这种美食的做法。

以“烂面”(即软面)、“南枣”(枣泥)、“麻油”(即香油)为料,其实就是以枣泥为陷,以软面包裹,再用香油炸。书中说“其味脆美,不可名状”,想来有点麻团的意思,只是没有芝麻,被古人称为“油画明珠”。

元宵指的是什么

元宵指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用糯米粉做成的球形食品。由元宵节的应时食品而得名。

元宵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之一   ,属于节日食俗。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做法、元宵的吃法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滋补。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

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南方人做汤圆时,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

煮“元宵”也有技巧:轻轻捏。下锅前,用手轻捏“元宵”,使其略有裂痕,这样煮出来的“元宵”,里外易熟,软滑可口。开水下。锅内水开后,放入“元宵”,用勺背轻轻推开,让“元宵”旋转几下,就不粘锅底。文火煮。

“元宵”入锅煮至浮起后,要迅速改用文火,否则,“元宵”不断翻动,受热不均匀,外熟内硬不好吃。点冷水。“元宵”入锅后,每开一次应点入适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滚非滚的状态。开两三次后,再煮一会儿,即可捞出食用。这样煮出的“元宵”质软不硬,香甜可口。

元宵是什么?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是什么?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 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 中元 、 下元: 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是什么啊?

元宵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属于元宵节节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晒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

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江米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均为不同的食品。

吃元宵同样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节俗。明清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后,就开始吃元宵。元宵用糯米细粉制成,圆形,内包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白糖为馅。江南称为“汤团”。苏州人称为圆子、杭州人称为“上灯圆子”。

在祭祀祖先之后,家人老乡一起享用圆子,取其团圆的意义。当代中国无论南北,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天上明月,碗里元宵,象征着团圆吉利。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享受阖家团圆的美意。

元宵啥意思

元宵的意思介绍如下:

【元宵 yuán xiāo】:1.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晩上叫"元宵"。亦称"元夜"﹑"元夕"。唐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 2.汤圆的别名。旧俗元宵节要吃汤圆,所以称汤圆为"元宵"。相似词:夜宵 宵夜 宵小 年宵 良宵 通宵 通宵达旦 宵衣旰食。

元宵的相关造句如下:

一、元宵节街上张灯结彩。

二、元宵夜的街上火树银花。

三、元宵节赏花灯吃汤圆是民间的古老习俗。

四、元宵佳节,市场上热闹非凡。

五、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挂灯笼。

六、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大家都急着看花灯呢!

七、元宵灯会上展出的花灯,色彩斑斓,光怪陆离。

八、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花灯,出门赏月、逛花市。

九、元宵节,顾名思义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团圆的节日。

十、元宵节到了,全国各地都在张灯结彩庆祝元宵佳节。

十一、元宵节晚上,全城的街头巷尾,家家都张灯结彩,挂起了大红灯笼。

十二、每年的元宵灯节,中正纪念堂前一片火树银花,好不美丽!

十三、元宵佳节,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十四、元宵之夜,五一大楼门前悬挂的两盏熊猫花灯相映成趣。

十五、元宵晚上,家家户户灯火辉煌。

标签: 元宵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gv5z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