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托斯卡纳女公爵玛蒂尔达

托斯卡纳女公爵玛蒂尔达

托斯卡纳女公爵玛蒂尔达

托斯卡纳女公爵玛蒂尔达(Matilda of Tuscany)是生于1046年,逝于1115年的意大利贵族,她在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军事和宗教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她是托斯卡纳伟大的领袖和军事指挥官之一,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因为在投身教皇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得到称号“教父之母(Mother of the Reform)”,并被尊重为皇帝的女领袖。

尽管玛蒂尔达的身世一开始并不显赫,但她却承袭了父亲的领地——托斯卡纳,从而成为了一个著名领袖。她出生后的几年里,玛蒂尔达的父亲在意大利政治环境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并在之后让她接过自己的衣钵成为领袖。然而,她的领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外敌的威胁之下,她本人也遭受了很多的挫折和困难。

玛蒂尔达的生命中转折点出现在她与教皇的深刻友谊上。这位女领袖因为投身教皇斯波莱托三世的改革而变得著名。教皇的改革活动旨在改善教会的腐败和通过程序化政治来减少权力,并确保教会能够在世俗领导人中保持一种独立的地位。玛蒂尔达成为了这项改革中的忠实支持者,并通过她的军事能力和政治影响力来帮助教皇推行改革。

除了投身教皇改革以外,玛蒂尔达还被认为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领袖,她对社会和宗教的承诺非常深刻。这位女领袖因此特别受到了教皇的崇敬,而且她的身份和地位也使她成为了意大利最为强大的领导人之一。

玛蒂尔达在她的生命中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重大的事件,但她的政治、军事和宗教的影响力却长存到了今天。她被认为是一个杰出的中世纪女性,因为她打破了传统的性别界限,成为了上流社会中被广泛尊重和敬仰的领袖。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英格兰历史上被囚禁最久的王室成员是谁?

她出身显赫,容颜倾世,甚至还有一颗仿佛为王者而生的大心脏。她爱打扮,爱骑马,也像所有少女一样怀过春梦。在科技水平落后,人均寿命低下的年代,她不算短寿。但她的一切希望,却在花一样的年纪,就已经结束。

她的母亲是布列塔尼女公爵康斯坦丝,因此她的父亲若弗鲁瓦也成为布列塔尼公爵。若弗鲁瓦还是英格兰金雀花王朝开国之君亨利二世的第三子,上有兄长幼王亨利、理查,下有弟弟约翰。

当时金雀花王朝的领地包括安茹、阿基坦、布列塔尼、诺曼底、英格兰等地。当她于1184年出生时,她的父亲以她的祖母英格兰王后埃莉诺的名字为她命名。当时,她的大伯幼王亨利刚英年早逝不久;她才2岁时,年纪轻轻的父亲也暴亡了。当时她只有一个妹妹玛蒂尔达,作为女公爵的大女儿,她似乎是布列塔尼的继承人,于是她的祖父亨利二世赶紧把她带回了英格兰。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次年她的母亲生下了她的弟弟,阿尔蒂尔。在男尊女卑的年代,阿尔蒂尔成为了布列塔尼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而她的妹妹玛蒂尔达不久也夭折了。

埃莉诺不孤单,身边有3名侍女,那是约翰配给的;还有25个骑士,是当初一同被俘的。但有一次,骑士们集体逃狱了,然而运气不好,其中22个被俘,被约翰下了地牢就再也没出来。

中世纪时期英格兰和神圣罗马帝国哪个强

中世纪全盛时期--神圣罗马帝国

人们通常以卡洛林王朝绝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的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向德意志过渡的开始。康拉德一世被视为第一位德意志国王,但当时的正式称号是“法兰克国王”,后改称“罗马国王”,11世纪开始称 “罗马帝国”,13世纪后称为“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时又附加“德意志民族”于前,即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但要注意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并不是真正的德国皇帝,而被认为是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即罗马的皇帝。只是其统治地区大多在今天的德意志境内而已。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定语言也不是德语,而是拉丁语。

帝国是选举制的君主国,国王由高级贵族选出,同时奉行“血统法”,即:新国王应同其前任有血缘关系。但是,该原则时遭夭折;重复选举的情况屡见不鲜。中世纪时帝国不设都城,国王以巡游为治。帝国无赋税,国王收入主要来自托付他管理的“帝国财产”。甚至于他的权威并不理所应当地得到承认:只有靠军事实力和巧妙的联盟,他才能获得部族中强大的公爵们的尊敬。康拉德的继承者,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919-936)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儿子奥托一世(936-973)更是青出于蓝。奥托使自己成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962年他在罗马加冕为皇帝一事就显示了他的权势之盛。97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约翰一世最终承认了奥托的西罗马帝国皇帝头衔。

从此,德意志国王就有登基为帝的资格。观念中的皇权是无所不包的,它赋予拥有者以统治整个西方世界的权力。然而,这种观念从未完全在上成为现实。为了接受教皇加冕,国王非亲自前往罗马不可。这就开始了德意志国王的意大利。他们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统治维持了300年之久,因而在德国的治国大计上不能遇事躬亲。奥托的继承者们统治期间为此经受了严重的挫折。1024年,随着没有一个儿子的萨克森王朝末代君主亨利四世驾崩,萨克森王朝灭亡。同年,施佩耶尔伯爵亨利的儿子康拉德二世当选为国王,开始了法兰克尼亚王朝在德国的统治。

亨利三世时(1039-1056),法兰克尼亚王朝达到鼎盛,尤其是帝国皇帝对教皇的控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亨利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皇格里高利六世。德国人克莱门特二世被选为新教皇,并为亨利三世加冕。此后他又多次废立教皇。亨利三世一直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

然而,亨利四世(1056-1106)却无法维持这一局面。他坚持要控制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所有主教的任免权,并拒绝让得到教皇支持的米兰大主教就职,为此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生激烈冲突。格列高利七世,长期以来是教会改革的中心人物,决心使教皇的权力凌驾于世俗统治者之上。亨利四世召集全德意志主教在沃尔姆斯开会,宣布格列高利七世是一个伪僧侣,并将之废黜。但是,响应亨利四世的主教很少,普通民众更对皇帝的行为深感不安。作为报复式的回应,格列高利七世于对亨利四世处以绝罚。对亨利四世致命的打击来自德国诸侯,他们抓住机会发动叛乱。在特里布尔会议上,大多数公爵表示如果亨利四世不能在一年之内恢复教籍,他们就不再承认他的合法性。民众也拒绝帮助皇帝;因为他已被逐出教门。亨利四世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反叛的诸侯。到1077年,情况已很明显:除非亨利四世能重获教籍,他的皇位就将被。格里高利七世有一天在奥格斯堡用餐时突然得知亨利四世正在接近他的驻地,于是便匆匆逃往他的一位朋友托斯卡纳女伯爵玛蒂尔达的领地卡诺莎城堡。然而,亨利四世真正的意图是请求教皇的宽恕。接着便发生了著名的“卡诺莎悔罪”事件:亨利四世在城堡外的冰天雪地中(据传说,是赤脚)站立了三天;从到,恳求教皇原谅他的一切罪过。格列高利七世处于两难之中,明知亨利四世不可能信守他的承诺,但终于取消了绝罚。

亨利四世确实没有咽下他受到的耻辱。在他重新得到人民的支持,并使诸侯没有借口反对他之后,他迅速讨伐叛乱者。诸侯们已经选出了一个新国王:士瓦本公爵鲁道夫。亨利四世在吃了几个败仗之后,将鲁道夫抓获,并砍下了后者的一只手。格列高利七世认识到情况有变,于1080年再次对亨利四世处以绝罚。亨利亦再度宣布废黜教皇,并任命一名敌对教皇克莱芒三世,随即率大军进军罗马。亨利四世成功地占领了罗马,在那里接受了伪教皇克莱芒三世的加冕。格列高利七世弃城而逃,转而向诺曼人首领求援。结果诺曼人确实赶走了亨利四世,但他们同时洗劫了罗马。格列高利七世在中死去。

亨利四世很快面对着新的叛乱。继任教皇与德国诸侯联合;亨利四世为此再度侵入意大利,但未能取胜(1090年)。在与威尔夫家族(士瓦本公爵鲁道夫的家族)和解后,他才得以从意大利返回德国。1093年,他的长子康拉德曾经发动叛乱。在诸侯的怂恿下,他的幼子亨利蠢蠢欲动,企图取代他的地位。1105年,这个阴谋取得了成功,王储推翻了自己的父亲,成为新国王亨利五世。亨利四世遭到儿子的监禁,但后来成功逃脱,并在列日招募到一支忠于他的军队。但正在他准备夺回王位时,亨利四世突然去世了。新任教皇帕斯卡尔二世下令不得为亨利四世举行葬礼。但列日的百姓们蔑视教皇的命令,把他们的皇帝隆重地安葬了。

1138年开始了施陶芬王朝的百年统治。腓特烈一世(1152-1190)在同教皇、意大利北部诸城市以及同他在德国的主要对手-萨克森公爵雄狮亨利希的斗争中重新振兴了皇室。然而,在他统治期间,领土开始四分五裂,最后削弱了权力。1189年腓特烈一世在与教皇和解后,与狮心王理查和腓力二世·奥古斯都一起领导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然而,他竟未能到达圣地。他在小亚细亚的萨列法河中意外溺死。腓特烈一世的继承人亨利希六世(1190-1197)和腓特烈二世(1212-1250)时期尽管皇室权力强大,这一发展仍在继续。宗教的和世俗诸侯成了拥有半主权的“邦君”。

随着施陶芬王朝的衰亡(1268),西方的无所不包的皇权实际上已然终结。德国内部各种纷争的力量使它无法成为民族国家,而当时这一过程却正在西欧其他国家中进行。这是德国人成为“后起民族”的根源之一。

其后,崛起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成功夺取了帝国皇位。

中世纪的英格兰

:

诺曼王朝到约克王朝

公元

1066-1485

中世纪的英格兰充满了无休止的内战、

与外敌作战、

政变和王室与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

亨利一世

(

历史上被称为儒雅王,他之所以知识渊博是因为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当时他

的哥哥威廉被指定为王储并接受了治国的培养

)

在其当政期间致力于改革和稳定,同时化解

盎格鲁萨克森和盎格鲁诺曼阶层的矛盾。但因为儿子

William

1120

年的不幸身故,王国

发生了没有继承人的危机,所以他的改革大业有所停滞。

经过了一番权利的争夺,

直到亨利二世继位,

英格兰的王室从平民贵族手中夺回了权利,

教会的立法权的一部分也从教会转回到国王手中。

这个时期,

英格兰的经济可以自给自足,

粮食谷物和牛羊供给充足。

国家的主要对外贸

易是羊毛出口,北部英格兰地区出产的羊毛源源不断出口到

Flanders

城,并在那里加工成

布匹。当时的外交很大程度上受到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15.世纪,英格兰纺织产业初具

规模,并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亨利二世之后,理查一世

(

狮心王

)

继位,喜战的他在执政期间发动了多次战争,包括第

三次十字军东征,

与法国菲利普二世进行的领土保卫战。

而他的弟弟约翰

(

之后的一任国王,

被称为无地王

)

就没有如此幸运了。约翰在诺曼底战败,而且在之后的多次对法交战中皆以

失败告终。

在王国内部,

他冷淡封建贵族和教会高层的做法也激起了内部的矛盾,

终于导致

1215

年的军事政变和《大宪章》

(Magna Carta)

的签定,《大宪章》中对王权进行了有效的

约束。

中世纪时期,爱德华一世

(1272-1307)

是一个成功的国王。他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加强政

府的权利,

还召集英格兰议会的第一次正式会议。

他还征服了威尔士,

并试图利用一次继承

争议获得对苏格兰的控制权,

虽然此举最后酿成了一次耗费巨大,

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场战

争一直打到爱德华二世,并最终在

Bannockburn

惨败,此后又断断续续直到爱德华三世期

间签定《

1328

年北安普顿条约》才彻底结束。

1349

年,英格兰爆发了黑死病,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因此而丧生。英国内部的战争,

如对威尔士的爱尔兰的战争,

还有英法百年战争都发生在这个阶段。

英法百年战争最终以英

国的胜利而结束,其中威尔士的力量功不可没。

之后的国王理查三世在任期间,

给予了贵族更多的土地,

土地同时也意味着权利,

所以

贵族们也愿意向国王效忠。再之后,就是的亨利六世,他因为个性软弱和思维有问题,

而导致了在任期间爆发了内战,

即玫瑰战争。

虽然战争规模不大,

但对国王的权利形成了很大冲击

总的来说是罗马强

亨利二世的后代信息

亨利二世(1133年—1189年)(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

(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同阿基坦女公爵埃丽诺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在位期间确立对爱尔兰统治权)

1、理查一世(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英格兰国王1189年—1199年)

(参加十字军东征,获得狮心王的称号。阿基坦叛乱时身亡。身为国王十年,在英格兰的时间只有六个月)

2、约翰王(1167年—1216年)(英格兰国王1199年—1216年)

(“无地王”,在贵族胁迫下签署《大宪章》,布汶战役被法国击败,失去大部分领地)

3、亨利三世(1207年—1272年)(英格兰国王1216年—1272年)

4、爱德华一世(1239年—1307年)(英格兰国王1272年—1307年)

5、爱德华二世(1284年—1329年)(英格兰国王1307年—1327年)

(征服苏格兰失败,承认其。被王后伊莎贝拉和小舅子法王查理四世谋害)

6、爱德华三世(1312年—1377年)(英格兰国王1327年—1377年)

(发动英法百年战争,在克莱西和普瓦提埃大破法国骑士团,获得法国西南的大片土地)

7、理查二世(1367年—1400年)(英格兰国王1377年—1399年)

(黑太子爱德华之子。远征爱尔兰时被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拘捕,并废黜,由亨利即位)

朱重八为了反贪,杀了十多万人都么有效果,为何到清朝却没人敢贪?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免不了贪污的麻烦,并且因为封建轨制缘由,少量土地被王宫贵族和吞并,阶层冲突日益严峻。最初叛逆四起招致亡国。

明代末年也是因为各地藩王鱼肉苍生,贪污严峻,搞得生灵涂炭,招致沦亡。但是明太祖朱元璋树立大明后,实在不断在展开铁腕反腐。其采取的手腕简直残暴到极限。

开始,他规则贪污10两银子,就能够判刑。

但是明代是历史上俸禄最少的,少的都不敷一家子用饭

初级靠官俸很难保持生存,而初级则基本不可能靠官俸保持其奢华生存。以是处所官的实际支出大多来自处所税收的截流(俗称“火耗”),而京官的很多支出来自处所官捐赠。

举例来说,一个县官,正七品,年俸90石米,也就是6372千克米,每人1年就算吃掉180千克米(在这个时候不可能那末少),这些米也只够35团体吃一年。更恐怖的是,有40%的米他是拿不到的,那一部分就光明磊落地被天子折换成此外工具,比方绢布、棉布,以至一些系统的小工具。

越不让人贪,越有人贪,朱元璋还狠,基本抓到就是杀,并且杀的手腕是剥皮抽筋,做成稻草人,放在公堂上。并且是有几杀几!

然后,明代的法令,苍生能够间接告发,一旦发明贪腐、立功,能够间接扭送官府衙门。

这招最狠,你看到赃官能够间接抓起来送到都城杀头。全部朱元璋时期,对赃官痛下杀手,据统计,被杀掉的赃官多达15万之多,简直将天下杀了个遍。但是轨制基本不是贪不贪的麻烦,当个官饭都吃不饱,那我当官做甚么?以是朱元璋反贪从结果来看很不抱负。

以是,有明一朝,贪腐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明末李自成从都城家里抄出来的银子不是得了那末句谚语:“崇祯摔倒,自成吃饱”

可是这个麻烦,却在清代被轻松处理了

清代统治者的反贪之道

清代所有的文武百官皆为皇家的“主子”,以是的支出要末来源于天子赏的,要末是天子眼皮子底下许可你拿的。

比方康熙年间的江宁织造府曹家(曹雪芹笔下《红楼梦》原型),乾隆年间的和?。

雍正天子即位后还实行了一系列手腕:

第一,抄家。雍正被称为抄家天子,且不止抄,一不小心还牵连九族的抄。常常到最初都是满门抄斩,扑灭。

第二,观斩。这个最狠,每到捉住赃官,满门抄斩时,雍正天子全都让都去观斩,听说事先很多观斩后间接吓尿。

康熙暮年国库绰绰有余,留给了雍正800万两白银,而雍正天子身后却给乾隆天子积聚下8000多万两白银了。

而乾隆天子终身挥金如土的全是他老子留给他的本钱,他身后嘉庆天子接办的又是一个国库充实,朝政糜烂不胜的清王朝。

乾隆游船图

以是说,乾隆年间的乱世表象,实在应该是康雍两朝积聚的资本还有朝政糜烂的持续效应而已。

汉武帝屡次布置对匈奴的会战,可是大部分来讲都是惨败。中国浪费,户口减半。在征和三年的时分(前90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带七万汉军反击,败,投诚匈奴。然后汉武帝下《罪己诏》,中止和匈奴作战。你休战了,可是他人不休战啊。汉武帝逝世那年,公元前87年,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

汉武帝

那末我们能够判别:后期汉军固然占优势,但没有覆灭匈奴主力,匈奴不久后转入反扑。很多人津津有味的是,汉武帝开疆,攫取大漠以南的地盘,设立酒泉、五原等郡,但这基本就不是稳定的疆域,是两边的交战区,匈奴随便往复。他原本就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疆域,这对他影响不大。就连汉代的旧疆域,长城内的定襄郡、雁门郡、上谷郡,匈奴都能够攻入。

匈奴

汉武帝和匈奴两全其美,汉代户口减半,匈奴丧失漠南,固然照旧入侵,却已没法在漠南放牧,这对游牧民族来讲是个宏大损伤。汉宣帝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设立西域都护府,将新疆从匈奴幅员酿成汉代幅员。搀扶亲汉南单于,北匈奴西迁,南匈奴臣服,今后内外蒙归入汉代疆域,六十余年无边患

汉宣帝

那末为什么汉武帝仍是被很多人喜好呢,一是的确把匈奴打跑了,不会动不动就南狩,最初也间接招致了匈奴消逝N年,一直到匈奴入侵欧洲.比如你和隔邻的匪徒开端打斗,固然你也被打的很惨,可是匪徒也惨。二是树立了民族血性。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汉族的信心就是在汉武帝期间树立起来的。三是为昭宣元,树立了国度军事轨制,使得后代三朝有和平的保证。国度的和平是的树立在军事上的。

汉武帝雕像

汉武帝对匈作战,攫取河南地,河西走廊,漠北之战后,匈奴右翼遭到毁灭性打击,抢夺重点才开端向西域目标倾斜,全部和平实际上加大了国度财务收入,影响了经济发展,假如赢了,汉武帝会下罪己诏、片面休战吗?

意大利的纹章史与其他国度差别,因为意大利以一个国度的方式存在并没有太久的史书。罗马帝国沦亡后,在十多个世纪的时间里,意大利支离破碎,各个地区都由外地的大家属或王室统治着??

北有伦巴第和帕尔马,中有托斯卡纳,南有那不勒斯与西西里,这几个地区辨别由意大利史上最出名的大家属统治,提及意大利的纹章,当然也离不开这几个王谢望族。

伦巴第?威尼托王国

1814年,东部米兰地区和威尼托地区划归奥地利,并组成了一个新的伦巴第?威尼托王国而置于奥皇的主权之下。

1859年的意大利一致和平,伦巴第局部被划入意大利王国。然后,1866年,威尼托也被归入这个新的一致国度。

哈布斯堡家属

伦巴第及威尼托在拿破仑和平期间一度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局部。当拿破仑一世于莱比锡战斗遭到败绩当前,列强旋即举办维也纳集会。在集会中,欧洲列国制定围堵法国的准绳,以避免法国再度扩展。奥地利帝国因此而得到奥属尼德兰的疆域。以是,列强在集会中再制定抵偿准绳,把意大利的伦巴第及威尼托从头划予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作为抵偿,即为此国度之树立。

纹章的左上和右下代表米兰、伦巴第地区;右上和左下代表威尼斯、威尼托地区;两头为奥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家属。

佛罗伦萨-托斯卡纳

公元1115年,跟着受崇高罗马帝国所封的托斯卡纳家属最初一名承继人玛蒂尔达女侯爵的绝嗣,托斯卡纳离天子的间隔愈来愈远了。依照玛蒂尔达女侯爵的遗言,托斯卡纳地区被献给了教皇。

跟着佛罗伦萨树立起共和国,还有美第奇家属的兴起,佛罗伦萨逐步掌握了全部托斯卡纳地区,终极,美第奇家属在1532年被西班牙哈布斯堡崇高罗马帝国天子查理五世封为佛罗伦萨公爵,还有1569年被教皇保护五世承以为托斯卡纳至公。

美第奇家属

美第奇家属的纹章就比如药丸一样,依据意大利语还有拉丁词根来看,美第奇(Medici)和配药师的词源靠近,据揣测,他们发财的时分就是配药师。

不外,美第奇家属的族谱上说本人是骑士的后世,而这位骑士已经跟着查理大帝,在一次和平中打败了伟人,得到了查理大帝的欣赏,纹章上的白色就是事先他与伟人格斗时留下的印记。

△1465年从前美第奇家属纹章。

△1465年因美第奇家属的法兰西王后而得以运用法兰西王室三鸢尾花的美第奇家属纹章。

△朱利亚诺迪洛伦佐?德?美第奇(1479年至1516年),内穆尔公爵。

△洛伦佐迪皮耶罗德?美第奇(1492年至1519年),佛罗伦萨的统治者和乌尔比诺公爵。

△亚历山德罗德美第奇(1510-1537),佩内公爵和佛罗伦萨公爵。

△科西莫一世?美第奇(1519-1569),1537年到1574年任罗伦萨公爵,从1569年起担当托斯卡纳第一至公爵。

△美第奇托斯卡纳至公(1723-1737)。

△美第奇教皇。

△美第奇枢机主教。

△凯瑟琳?德?美第奇(1519- 1589)。

△玛丽?德?美第奇(1575- 1642)。

△安娜玛丽亚?路易莎?德?梅迪奇(1667-1743)。

哈布斯堡?洛林家属

最初一任美第奇家属的托斯卡纳至公吉安?加斯托内?德?美第奇死于1737年,且生前并没有指定承继人。经历几轮的协商,托斯卡纳至公终极授与了洛林的弗兰茨?斯特凡公爵,这位查理六世之子,厥后的弗兰茨天子,还有玛丽娅?特蕾西亚的丈夫。

△洛林的弗兰茨?斯特凡(1708-1765)。1745年的圣罗马天子和1737年的托斯卡纳至公。

△利奥波德二世(1747年至1792年)。1790年至1792年的崇高罗马天子,1765年到1790年匈牙利国王、奥地利至公和托斯卡纳至公。

△费迪南德三世(1769年至1824年)。托斯卡纳至公。

波旁家属

1801年,哈布斯堡-洛林的费迪南三世被拿破仑废黜,托斯卡纳遂并入拿破仑竖立的埃特鲁尼亚王国,由帕尔马公爵费迪南之子路易承继王位。1807年,埃特鲁尼亚王国被并入法兰西帝国,托斯卡纳至公之位遂由拿破仑的mm埃莉莎?波拿巴承继。

△埃特鲁尼亚国王。

哈布斯堡?洛林家属

1814年跟着法兰西帝国的毁灭,托斯卡纳的费迪南三世复辟。至公国不断继续到1859年的意大利一致和平,并于1860年并入撒丁王国。

△费迪南德三世(1769-1824)。王位选民和萨尔茨堡公爵(1803-1806),维尔茨堡至公(1806-1814)。

△托斯卡纳至公。

帕尔马

帕尔马1106年前为帕尔玛主教实践掌握的自在城市都会。1167年参加伦巴第同盟。跟着教皇党和天子党的妥协,在临时处于天子阵营的帕尔马,终究在1248年为教皇党所掌握,因为遭到了腓特烈二世的围困,天子输掉了这场战斗。

14世纪到15世纪,帕尔马是意大利争斗的。在法国1500~1521年完毕统治后,帕尔马不断处于教皇的统治之下。

法内塞家属

1545年,教皇保罗三世将帕尔马和皮亚琴察从教皇国中别离出来,作为公爵领地授与他的私生子皮埃尔?路易吉?法内塞。法内塞家属的统治延续到1731年,直到最初一名男性成员安东尼奥?法内塞的逝世。

△教皇保罗三世(1468-1549)。

△皮埃尔?路易吉?法内塞(1503~1547)。帕尔马和皮亚琴察公爵、卡斯特罗公爵

△奥大维?法内塞(1524~1586)。

△拉奴其奥?法内塞(1569-1622)。

△弗朗西丝?玛丽亚?法内塞(1678-1727)。

波旁家属

1731年,家属最初男性成员安东尼奥?法内塞逝世后,他的侄女,波旁王室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王后,伊莉莎白?法内塞为她的儿子卡洛斯夺取到了帕尔马和皮亚琴察公国的承继权。

△帕尔马公爵1732-1735。

△帕尔马公爵1748-1803。

△伊特鲁里亚之王1802-1807。

△卢卡公爵1824-1847。

△帕尔马公爵1847-1860。大盾牌纹章依次为:阿拉贡、西西里、奥地利、下勃艮第、法内塞家属、美第奇家属、上勃艮第、佛兰德斯、蒂罗尔和布拉邦特。

哈布斯堡家属

1735年,在承继了那不勒斯王位今后,为了均衡权利,卡洛斯不能不将帕尔马和皮亚琴察公国交给奥地利王室。

△帕尔马公爵和皮亚琴察(1735-1740)。

△奥地利的玛丽?路易丝(1791-1847)。

那不勒斯与西西里

那不勒斯王国在上常与西西里王国结合,干系十分亲密,曾组建两西西里王国。1860年,依据支流,南北意大利一致,它们的统治才完毕。

△两西西里王国纹章。

安茹家属

安茹的查理是那不勒斯国王。他的家属被称为第二安茹家属或许叫卡佩-安茹家属。因为那不勒斯和安茹相距甚远,欠好办理。因而查理的儿子查理二世就把安茹作为女儿玛格丽特的妆奁送给了瓦卢瓦伯爵查理。

△安茹伯爵。

△安茹的查理(1226?1285)。

△查尔斯?马特尔?安茹(1271-1295)。

△塔兰托王子。

△君士坦丁堡的天子。

欧特维尔家属

欧特维尔家属是一个诺曼贵族和骑士世家,来自法国科唐坦半岛,11-12世纪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树立过王国和领邑。1061年罗贝尔与其最年老的弟弟罗杰一同入侵西西里。拿下西西里首府帕勒莫后,罗贝尔授与罗杰西西里伯爵。

△罗杰一世(1031-1101),大伯爵。

△罗杰二世(1095-1154),西西里国王。

霍亨斯陶芬家属

霍亨斯陶芬家属是崇高罗马帝国1138――1254年的统治家属,该家属共有三位到罗马加冕的天子。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和腓特烈二世统治期间,霍亨斯陶芬家属权利最盛,与罗马教廷打开权利妥协,并入侵意大利,获得意大利北方西西里岛的统治权。

△亨利六世,崇高罗马帝国天子。

△曼弗雷德(1232-1266),西西里国王。

阿拉贡家属

1276年佩德罗三世继位后征服了西西里与撒丁岛,使阿拉贡王国成为地中海的强国。1416-1458年阿方索五世在位时,阿拉贡王国征服了那不勒斯,王国的幅员扩展到意大利半岛。

△阿拉贡国王彼得大帝。

△弗雷德里克二世或三世(1272-1337),西西里国王。

△阿拉贡的马丁(1356-1410),阿拉贡国王。

△阿拉贡的费迪南德二世(1452- 1516)。

这就是中世纪群雄盘据的意大利纹章史。近代经历再起活动今后,以撒丁王国为完成了意大利一致,这才基本上发生一个一致的王朝――萨伏依王朝。意大利史书上也只有这一个一致的王朝,它在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树立今后被。

这是1861-1946年意大利王国的纹章,这时分才真正有了意大利国度这个观点。由意大利的纹章史,我们能够充沛看出中世纪欧洲列国扑朔迷离的干系。就好像《权利的游戏》里普通,统治的权杖频仍瓜代,却培养了迷人的史书。

?戳阅题目直通往期内容?

德意志之鹰――德国纹章概述

最华美的纹章史――法国王室

不列颠之狮――英国王室纹章演化史

你与贵族之间,只差这么一个图案!――现代欧洲纹章概述

【赐骨? 新媒体】出品? 盗版必究

诺曼底公爵罗贝尔·柯索斯的生平简介,罗贝尔·柯索斯怎么死的?

罗贝尔·柯索斯(Robert Curthose)或罗贝尔二世(Robert II)(约1051年或1054年-1134年2月10日),诺曼底公爵(1087年-1106年),曾试图获得英格兰王位,但失败。他的绰号柯索斯来自于诺曼底法语Courtheuse,意思为短袜。事实上经常被译为英文"Shortstockings" ,马姆斯伯里的威廉和奥尔德里克·维塔利斯(Orderic Vitalis)记载罗贝尔的父亲威廉曾嘲笑他为"brevis-ocrea(短靴子)"。

罗贝尔是第一位诺曼英格兰国王征服者威廉和佛兰德斯的玛蒂尔达的长子,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参与者。他任诺曼底公爵期间和他在英国的兄弟们不和,并最终导致诺曼底的土地被英格兰兼并。

罗贝尔的出生日期经常被以为是1054年,但也有大概是1051年。幼年时与曼恩(Maine)的女继承人玛格丽特订婚,但在他们完婚之前玛格丽特就去世了,罗贝尔直到四十多岁都没有结婚。

年轻时,罗贝尔在军事训练中留下了勇敢和技艺精熟的记录。但无论怎么说,他也有懒散和软弱的性格,不满的贵族和法王利用此挑起了罗贝尔和父亲威廉之间的不和。罗贝尔不满足于分配给他的决定权,和父亲以及兄弟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1063年,鉴于罗贝尔和玛格丽特的婚约,他的父亲使之成为曼恩伯爵。这块伯爵领地大约被罗贝尔的父亲控制直到1069年,后来爆发的叛乱使该领地重回曼恩的休五世手中。

1077年,由于罗贝尔的两个弟弟威廉·鲁夫斯和亨利的一场恶作剧,把发臭的水泼在了他身上,罗贝尔第一次发起对父亲的叛乱。罗贝尔在被激怒和同伴鼓动之下和他的兄弟们爆发了争吵,由于威廉的调解,事件被暂时阻止。威廉未能执行对他的兄弟们的处罚,罗贝尔被进一步激怒了,以为他的尊严受到了损害。隔天罗贝尔和其追随者尝试攻占鲁昂的城堡,但没有成功。当威廉发出命令逮捕他们时,罗贝尔和其追随者前往提木新寨(Chateauneuf-en-Thymerais)的休那里避难。当威廉开始进攻他们的在雷马拉尔(Rémalard)的据点时,他们再次逃走。罗贝尔逃往他的舅舅佛兰德斯伯爵罗贝尔一世那里,其后他洗劫了克桑(Vexin)伯爵领地并造成混乱,罗贝尔的父亲威廉国王和法王菲利普一世结盟,制止了儿子的叛乱。当威廉国王发现罗贝尔的妈妈玛蒂尔达王后暗地资助儿子钱财之后,双方关系未能缓解。在1079年的一场战役中,罗贝尔在战斗中使威廉国王落马并将其击伤,直到他确认是父亲的声音后才停止攻击。遭受耻辱的威廉国王诅咒他的儿子,然后停止围攻回到了鲁昂。1080年复活节,在玛蒂尔达王后的努力下,父子间达成了和解并休战直到1083年玛蒂尔达王后去世。罗贝尔在妈妈去世后似乎非常快就离开了宫廷,花了数年时间游历法国、德国和佛兰德斯。他访问义大利追求托斯卡纳的女继承人玛蒂尔达(生于1046年),但没有成功。

在作为一个四处漂泊的骑士的这段时间,罗贝尔生有好几个私生儿女。他的私生子理查德似乎花费了一生中许多时间在他的叔叔威廉·鲁夫斯的皇家宫廷。1099年,理查德在一次打猎事故中在新森林被杀,翌年,理查德的叔叔威廉国王同样在此丧命。罗贝尔的一个私生女后来嫁给了圣桑的赫利亚斯(Helias of Saint-Saens)。

1087年,征服者威廉在鲁昂围攻战中因意外落马而受伤死亡。在他死时,据说想剥夺长子的继承权,但被劝说将诺曼领地分给他两个年长的儿子。威廉将诺曼底公国给予罗贝尔,将英格兰王国给予威廉·鲁夫斯。幼子亨利被给予金钱去购买土地。在两个年长的儿子当中,同时在海峡两岸拥有土地的贵族以为罗贝尔意志薄弱,他们往往选择支援罗贝尔,因为他们更容易挫败他的权威。在他们的父亲去世的时候,两兄弟达成协议互为继承人。然而,和平只持续了不到一年,在1088年,男爵们加入到罗贝尔一方并发起取代鲁夫斯的叛乱。叛乱没有成功,部分原因是罗贝尔从没露面去支援英国的叛乱者。

罗贝尔把雷纳夫·弗朗巴尔(Ranulf Flambard)视为自个的亲信顾问,他先前在罗贝尔父亲那里担任同样的职位。后来雷纳夫·弗朗巴尔成为了威廉·鲁夫斯的一个精明但十分被厌恶的财政顾问直到1100年威廉死亡。

1096年,罗贝尔出发前往圣地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据说在启程时他很贫穷,经常因为缺乏衣服而待在床上不外出。为了筹集参加十字军东征的费用,罗贝尔将自个的公爵领地以10000马克抵押给他的兄弟威廉。

罗贝尔和威廉同意互相指定对方为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假定继承人。因此,当威廉二世于1100年8月2日死亡以后,罗贝尔应当继承英格兰队王位。但当时他正在十字军东征的回程途中,娶了一个富有年轻的新娘并筹集资金以赎回自个的公国。因此,罗贝尔的兄弟亨利才能由他自个夺取了英格兰的王位。

在返回途中,弗朗巴尔和一些盎格鲁-诺曼男爵劝说罗贝尔领导一场对英格兰的入侵,以从他的兄弟亨利手中夺回王位。1101年,罗贝尔和他的军队在朴次茅斯登陆,但由于他在英国缺乏普遍的支援加上入侵战术失误,使得亨利可以反抗这场入侵。罗贝尔在奥尔顿条约中通过外交方式放弃了对英国王位的要求。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有人说罗贝尔是一个杰出的战场指挥官,但却是一个糟糕的将军。罗贝尔在诺曼底的统治(或者说糟糕的统治)以及他对英格兰失败的入侵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要高于他的才能。

家庭

在从十字军东征返回的路上,罗贝尔娶了康佛沙诺(Conversano)伯爵,布林迪西的杰弗里的女儿西比拉(Sybilla)(另一位诺曼底公爵罗贝尔·吉斯卡尔Guiscard的侄孙女)为妻,他们的子女有:

威廉·克里托(Clito),生于1102年10月25日并成为诺曼底公国的继承人。威廉·克里托的一生中充满不幸,他于1119年和1125年两次尝试侵入诺曼底均告失败,他的第一次婚姻,和安茹伯爵的女儿的婚事也应为叔叔的诡计而被取消,甚至他后来继承的佛兰德斯伯爵领地也管理不善。威廉·克里托死于1128年,没有子女,因此完全的丧失了诺曼的继承权(至少直到亨利一世逝世)。

西比拉经常被当时的编年史家赞美和歌颂,她在生下孩子后非常快又死去了。马姆斯伯里的威廉以为她的死亡是勒的太紧的结果,Torigny的罗贝尔和奥尔德里克·维塔利斯提出她是死于谋杀,而这正是她丈夫的一个艾格尼丝·吉法德(Agnes Giffard)为首的一些贵妇的阴谋。

罗贝尔至少还有两个私生子女,理查德1099年在新森林死于打猎(像他的叔叔一年后那样),一个女儿嫁给了圣桑 (Saint-Saens)的赫利亚斯(Helias)。

亨利四世的教会冲突

1075年,亨利四世与教会的冲突表面化。他坚持要控制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所有主教的叙任权,并拒绝让得到教皇支持的米兰大主教就职,为此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生激烈冲突。格列高利七世,长期以来是教会改革的中心人物,决心使教皇的权力凌驾于世俗统治者之上。 1075年底,格里高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预米兰大主教职位的确定和授职,否则将受到逐出教会的惩罚。这就爆发了一场形式为授职权 之争的皇帝和教皇之间的公开冲突。1076年1月,亨利四世召集全德意志主教在沃尔姆斯开会,宣称格列高利七世是一个伪僧侣,宣布废黜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在给教皇写的回信中,亨利四世写道:“你呀,我们所有的主教以及我们大家都宣判你有罪,滚下来!离开你不配占有的使徒座位!应该让另外一个无需借助神圣教规的外衣来掩盖恶行而以真正圣彼得的教谕教导人的人来登圣彼得的宝座。朕亨利,蒙上帝恩宠的国王,以及我们主教们都对你说,滚下来,滚下来!”但是,响应亨利四世的主教很少,普通民众更对皇帝的行为深感不安。作为报复式的回应,格列高利七世于1076年2月22日对亨利四世处以破门律:开除、废黜和放逐亨利四世。按照破门律,被惩罚者不在一年之内获得教皇的宽恕,他的臣民都要对他的解除效忠宣誓。对亨利四世致命的打击来自德国诸侯,德意志部分诸侯立即以选举国王的行动作为支持。在特里布尔会议上,大多数公爵表示如果亨利四世不能在一年之内恢复教籍,他们就不再承认他的合法性。民众也拒绝帮助皇帝;因为他已被逐出教门。亨利四世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反叛的诸侯。到1077年,情况已很明显:除非亨利四世能重获教籍,他的皇位就将被。

“卡诺莎悔罪”事件

格里高利七世有一天在奥格斯堡用餐时突然得知亨利四世正在接近他的驻地,于是便匆匆逃往他的一位朋友托斯卡纳女伯爵玛蒂尔达的领地卡诺莎城堡。然而,亨利四世真正的意图是请求教皇的宽恕。接着便发生了著名的“卡诺莎悔罪”事件:亨利四世在城堡外的冰天雪地中(据传说,是赤脚)站立了三天;从1月25日到1月27日,恳求教皇原谅他的一切罪过。格列高利七世,处于两难之中,明知亨利四世不可能信守他的承诺,终于取消了破门律。卡诺莎事件意味着罗马教廷权力达到顶峰,但也是亨利四世一个成功的策略。破门律取消,对皇权约束之工具解除了,反对皇帝的联盟也垮台了。此后,“卡诺莎之行”在西方世界成了忍辱投降的代名词。 亨利四世确实没有咽下他受到的耻辱。在他重新得到人民的支持,并使诸侯没有借口反对他之后,他迅速讨伐叛乱者。诸侯们已经选出了一个新国王:士瓦本公爵鲁道夫。亨利四世在吃了几个败仗之后,将鲁道夫抓获,并砍下了后者的一只手。格列高利七世认识到情况有变,于1080年再次对亨利四世处以绝罚(破门律)。亨利亦再度宣布废黜教皇,并任命一名敌对教皇克莱芒三世,随即率大军进军罗马(1084年)。亨利四世成功地占领了罗马,在那里接受了伪教皇克莱芒三世的加冕。格列高利七世弃城南逃萨来诺,他向盘踞在西西里的诺曼人首领罗贝尔·吉斯卡尔求援。吉斯卡尔欣然从命。结果诺曼人确实赶走了亨利四世,但他们同时洗劫了罗马。格列高利七世在中死去(1085年)。

罗马教皇是西欧中世纪的最高统治者吗?

是。

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中,政教矛盾一直存在,政权与教权一直是此消彼长,处于激烈的斗争中。开始,罗马教皇和神职人员总是从属于世俗的君主或领主的。但到十一世纪末,其地位大大改观。教会利用世俗封建主的相互格斗和厮拼而有力的增强了经济和力量,希求确立对整个欧洲的统治。不过世俗的皇帝和君主们是不甘心充当教会走卒的。他们对教会的支持与合作,说到底,无非是个利用。所以,一旦他们感到教会势力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时候,便要采取断然措施相抗衡,以至于不惜诉诸武力,总之,在中世纪,教会权(神权)与王权之间的斗争是尖锐复杂、旷日持久的,二者之间的斗争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是五至八世纪的酝酿期;第二阶段是九到十三世纪,教权高涨,与政权形成对垒之势,期间教权达到颠峰状态,随后便开始由胜转衰;第三阶段是随着君主国家的形成和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萌发,王权逐步得到加强,教权节节败退,王权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917897.html?tp=8_01

亨利四世的人物身世

亨利四世是罗马帝国皇帝海因里希三世的长子,母为普瓦图的阿格尼丝。他的父亲海因里希三世为了确保他能继承王位,召集诸侯提前选举还是个幼儿的亨利四世为自己的继承人。1054年7月17日,年仅四岁的亨利四世在帝国首都亚琛由科隆大主教赫尔曼二世加冕为国王。1055年,他又在父亲的授意下当选为巴伐利亚公爵。当海因里希三世于1056年意外地去世时,亨利四世年仅六岁。他的寡母普瓦图的阿格尼丝为他摄政。1062年,科隆大主教安诺二世劫持了年幼的亨利四世,胁迫阿格尼丝太后交出政权。安诺成为帝国的摄政后,窃取了王室领地的公爵们势力强大起来。安诺并在1065年强迫亨利四世与萨伏伊伯爵奥托一世之女伯莎(都灵的)结婚。亨利四世在1069年公开提出要与伯莎离婚,未获教宗允准。这一切都使亨利四世更加仇视安诺。1070年,与亨利四世关系紧密的不来梅大主教阿德尔伯特取代了安诺的位置。

亨利四世致力于在帝国境内加强皇帝的权力。然而,实际情况是,德意志诸侯们势力强大且不愿服从任何一位君主,教会则在罗马教廷发起的克吕尼改革中变得越来越有性。 1073年,教宗亚历山大二世去世,年届五旬的希尔德布兰德,成为众望所归的教皇候选人,并在枢机主教的一致拥护下成为新任教宗格里高利七世。刚一登基,便颁布了著名的《教宗训令》(Dictatus papae),该训令的宗旨是教宗永无谬误,其中“他可以罢免皇帝”一条使得世俗与宗教权力的界限被打破,亨利四世与教会的冲突表面化。 亨利四世巩固国王在萨克森权力的措施(修建城堡,派遣王室卫队驻扎)引起1073年—1075年的萨克森叛乱,他不能冒险同时与这两者对抗,在叛乱时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并承诺支持教会的改革。

1075年六月,亨利四世在战场上击溃了萨克森人的反抗。 1075年底,格里高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预米兰总主教职位的确定和授职,否则将受到逐出教会的惩罚。亨利四世坚持要控制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所有主教的叙任权,并拒绝让得到教宗支持的米兰总主教就职,为此与教宗格里高利七世发生激烈冲突。

格里高利七世,长期以来是教会改革的中心人物,决心使教宗的权力凌驾于世俗统治者之上。这就爆发了一场形式为授职权之争的皇帝和教宗之间的公开冲突。1076年1月24日,亨利四世召集26位德意志和北意大利的主教在沃尔姆斯(Worms)举行宗教会议,宣称格里高利七世是一个伪僧侣,宣布废黜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但是,响应亨利四世的主教很少,普通民众更对国王的行为深感不安。

作为报复式的回应,格里高利七世于1076年2月22日对亨利四世处以绝罚:开除、废黜和放逐亨利四世。 被绝罚者不在一年之内获得教宗的宽恕,他的臣民都要对他解除效忠宣誓。 对亨利四世致命的打击来自帝国诸侯,1076年10月,在特雷布尔举行的帝国议会上,大多数诸侯表示如果亨利四世不能在一年之内恢复教籍,他们就不再承认他的合法性。将在1077年2月2日奥格斯堡举行的帝国议会,邀请教皇亲自出席作为裁决者,以见证诸侯们的最终决定。民众也拒绝帮助国王;因为他已被逐出教门。

亨利四世没有足够的兵力所有反叛的诸侯。到了1077年,情况已很明显:除非亨利四世能重获教籍,他的皇位就将被剥夺。

格里高利七世已出发参加在奥格斯堡举行的帝国议会,当格里高利七世得知亨利四世正在接近他的驻地时,便匆匆逃往支持他的托斯卡纳女藩候玛蒂尔达的领地卡诺莎城堡避难。 然而,亨利四世真正的策略是请求教宗的宽恕。 接着发生的便是著名“卡诺莎悔罪”事件:亨利四世在城堡外的冰天雪地中(据传说,是赤脚)站立了三天;从1月25日到1月27日,恳求教宗原谅他的一切罪过。格里高利七世,处于两难之中,明知亨利四世不可能信守他的承诺,但终究取消了绝罚。卡诺莎事件意味着罗马教廷权力达到顶峰,但也是亨利四世一个成功的策略。

帝国议会没有召开,希望亨利下台的诸侯们还是选举士瓦本公爵莱茵费尔登的鲁道夫为对立国王,这个人是亨利四世的姐夫,帝国分成了两派,爆发了内战。 双方缠斗了近两年,亨利四世才逐渐掌握主动。 既然绝罚已经被取消了,还在战场上获得优势,这时亨利四世派人给远在罗马的格里高利七世送去口信,要求他承认自己为皇帝,并绝罚鲁道夫。 他以威胁的口吻,如果上述两个条件不能得到满足,自己将册封一位对立教皇!

1080年,格里高利七世认识到情况有变,立即就做出了决定:再度绝罚亨利四世并承认鲁道夫为国王。1080年10月,鲁道夫殒命沙场,敌对诸侯们群龙无首。 已届而立之年的亨利终于可以有机会去报卡诺莎屈辱的一箭之仇了,他挥师南下,德意志的军队三度围攻罗马,格里高利七世组织教皇国的士兵们殊死抵抗,直到1083年,亨利才占领了梵蒂冈城堡,并逐渐吞噬其它罗马城区。1084年,进占罗马,一部分枢机主教临阵倒戈,投靠了德意志人,亨利四世亦再度宣布废黜教宗,并任命克雷芒三世为教宗,在那里接受克雷芒三世加冕。

格里高利七世弃城南逃退守到圣安杰罗城堡,他向盘踞在西西里的诺曼人首领罗贝尔·吉斯卡尔求援。教皇的新盟友,这些彪悍的诺曼人从意大利南部驰援罗马,并将德意志军队赶出了城市。 这些欧洲地区最后的蛮族军纪败坏,取得胜利后在罗马城中大肆抢劫,激起市民的不满,包括引狼入室的教皇也失去了罗马人的拥护。 格里高利七世无奈只能离开罗马,在诺曼士兵的保护下逃到了意大利南方,1085年在中去世。

亨利四世很快面对着新的叛乱。继任教宗维克托三世与帝国诸侯联合;亨利四世为此再度侵入意大利,但未能取胜。在与韦尔夫家族的韦尔夫一世和解后,他才得以从意大利返回德国。1093年,他的长子康拉德曾经发动叛乱。在诸侯的怂恿下,他的幼子海因里希蠢蠢欲动,企图取代他的地位。1105年,这个阴谋取得了成功,王储推翻了自己的父亲,成为新国王海因里希五世。亨利四世遭到儿子的监禁,但后来成功逃脱,并在列日招募到一支忠于他的军队。但正在他准备夺回王位时,亨利四世突然去世了。

新任教宗帕斯卡尔二世下令不得为亨利四世举行葬礼。但列日的百姓们蔑视教宗的命令,把他们的皇帝隆重地安葬了。

以下各国的世系表

日本世系简表

前660~前585,神武天皇

前585~前581,空位

前581~前549,绥靖天皇

前549~前511,安宁天皇

前510~前476,懿德天皇

前476~前475,空位

前475~前393,孝昭天皇

前392~前291,孝安天皇

前290~前215,孝灵天皇

前214~前158,孝元天皇

前158~前98, 开化天皇

前97~前30, 崇神天皇

前29~70, 垂仁天皇

71~130, 景行天皇

131~190,成务天皇

190~191,空位

192~200,仲哀天皇

201~249,神功皇后摄政(可能即卑弥呼女王)

249~270,一兴女天皇

270~310,庆神天皇

310~312,空位

313~399,仁德天皇赞

400~405,履中天皇,苏我、物部氏执政

406~411,反正天皇珍

412~453,允恭天皇济

453~456,安康天皇兴

456~479,雄略天皇武(一说死于489)

480~484,清宁天皇(一说即位于490)

484, 皇女饭清丰听政

485~487,显宗天皇(一说即位于497)

488~498,仁贤天皇(一说即位于505)

498~506,武烈天皇

507~531,继体天皇

531~535,安闲天皇

535~539,宣化天皇

540~571,钦明天皇

572~585,敏达天皇

585~587,用明天皇(587苏我氏灭物部氏,苏我氏独掌大权)

587~592,崇竣天皇

592~628,敏达天皇之后推古女天皇丰御饭炊屋姬尊

593~621,圣德太子摄政

628~641,舒明天皇

642~645,皇极女天皇

645~654,孝德天皇,苏我氏执政结束,建元大化,史称“大化革新”(大化645)

655~661,齐明女天皇(皇极女天皇复位改名)

661~671,天智天皇中大兄,661~668称监国

672, 子弘文天皇大友(白凤672)

673~686,天智天皇弟天武天皇大海人(朱乌686)

687~689,空位

690~697,持统女天皇

697~707,孙文武天皇(大宝701,庆云704)

707~715,元明女天皇(和铜708)710定都奈良,史称“奈良时期”(710~794)

715~724,元正女天皇(灵龟715)720开始使用“日本”国名

724~749,圣武天皇(神龟724、天平729、天平感应749)

749~758,孝谦女天皇(天平胜宝479、天平宝字757)

758~764,淳仁天皇,被废

764~770,称德女天皇(孝廉女上皇复位改名)(天平神护765,神护景云767)

770~781,光仁天皇(宝龟770,天应781)

781~806,恒武天皇(延历782)794迁都平安,史称“平安时期”(794—1191)

806~809,平城天皇(大同806)

809~823,嵯峨天皇

823~833,淳和天皇

833~850,仁明天皇(承和834、嘉祥848)

850~858,文德天皇(仁寿851、天安857)

858~876,清和天皇(贞观859)藤原氏掌权(858~1167)

876~884,阳成天皇(元庆877,仁和885)

884~887,光孝天皇

887~897,宇多天皇(宽平889)

897~930,醍醐天皇(昌泰898、延喜901,延长923)

930~946,朱雀天皇(承平931,天庆938)

946~967,村上天皇(天历947,应和961,康保964)

967~969,冷皇天皇(安和968)

969~984,圆融天皇(天禄970,天延973,贞元976,天元978,永观983)

984~986,花山天皇(宽和985)

986~1011, 一条天皇(永延987、永祚989、正历990、长德995、长保999、宽弘1004)

1011~1016,三条天皇(长和1012)

1016~1036,后一条天皇(宽仁1017、治安1021、万寿1024、长元1028)

1036~1045,后朱雀天皇(长历1037、长久1040、宽德1044)

1045~1068,后冷泉天皇(永承1046、天喜1053、康平1058、治历1065)

1068~1072,后三条天皇(延久1069)让位

1072~1086,白河天皇(成保1074、承历1077、永保1081、应德1084)

1086~1107,堀河天皇(宽治1087、嘉保1094、永长1096、承德1097、康和1099、嘉承1106)

1107~1123,鸟羽天皇(天仁1108、天永1110、永久1113、元永1118、保安1120)

1123~1141,子祟德天皇(天治1124、大治1126、天承1131、长承1132、保延1135、永治1141)

1141~1155,弟近卫天皇(康治1142、天养1144、久安1145、仁平1151、久寿1154)

1155~1158,弟后白河天皇(保元1156)

1158~1165,二条天皇(平治1159、永历1160、应保1161、长宽1163,永万1165)

1165~1168,六条天皇(仁安1166)1167,平氏掌权

1168~1180,高仓天皇(嘉应1169、承安1171、安元1175、治承1177)

1180~1183,子安德天皇(养和1181、寿永1182)

1183~1198,后鸟羽天皇(元历1184、文治1185、建久1190)1185平氏掌权结束,源赖朝掌权建镰仓幕府(1192~1333)

1198~1210,土御门天皇(正治1199、建仁1201、建永1206、承元1207)

1210~1221,顺德天皇(建历1211、建保1213、承久1219)1219镰仓幕府源氏亡,北条氏掌权(1219~1333)1221, 仲恭天皇

1221~1232,后堀河天皇(贞应1222、元仁1224、嘉禄1225、安贞1227、宽喜1229、贞永1232)

1232~1242,四条天皇(天福1233、嘉祯1235、历仁1238、延应1239、仁治1240)

1242~1246,后嵯峨天皇(宽元1243)

1246~1259,后深草天皇(宝治1247、建长1249、康元1256、正嘉1257、正元1259)

1259~1274,弟龟山天皇(文应1260、弘长1261、文永1264)

1274~1287,后宇多天皇(建治1275、弘安1278)

1288~1298,伏见天皇(正应1288、永仁1293)

1298~1301,后伏见天皇(正安1299)

1301~1308,后二条天皇(乾元1302、嘉元1303、德治1306)

1308~1318,花园天皇(延庆1308、正和1312、文保1317)

1318~1339,后醍醐天皇(元应1319、元享1321、正中1324、元德1329、元弘1331、正庆1332、建武1333、延元1336)1333灭北条氏,镰仓幕府终。1336足利尊氏反,另立天皇,遂分南北朝,后醍醐天皇为南朝(1336~1392)

1339~1368,后村上天皇,

1368~1383,长庆天皇(建德1370、文中1372、天授1375、弘和1381)

1383~1392,后龟山天皇(元中1384)退位,以传国神器授北朝,于是57年之局,复归统一

北朝(1336~1392)

1336~1348,后醍醐天皇子光明天皇(建武1336、历应1338)足利尊氏造反所立的天皇,足利尊氏设室町幕府(1338~1348)

1348~1352,崇光天皇(观应1350)

1352~1371,后光严天皇(文和1352、延文1356、康安1361、贞治1362、应安1368)

1371~1382,后圆融天皇(文中1372、永和1375、康历1379、永德1381)

1382~1412,后小松天皇(至德1384、嘉庆1387、康应1389、明德1390、应永1394)1392南朝结束,南北复归统一

1412~1428,称光天皇(正长1428)

1428~1464,后花园天皇(永享1429、嘉吉1441、文安1444、宝德1449、享德1452,康正1455、长禄1457、宽正1460)

1464~1500,后土御门天皇(文正1466、应仁1467、文明1469、长享1487、延德1489、明应1492)1467起史称“战国时期”(1467~1591)

1500~1526,后柏原天皇(文龟1501、永正1504、大永1521)

1526~1557,后奈良天皇(享禄1528、天文1532、弘治1555)

1557~1586,正亲町天皇(永禄1558、元龟1570、天正1573)1573足利氏亡,室町幕府终,织田信长掌权(1573~1582),丰臣(羽柴)秀吉掌权(1585~1598),结束混乱

1586~1611,后阳成天皇(文禄1592、庆长1596)1603德川家康掌权,建江户幕府(1603~1867)

1630~1643,明正女天皇

1643~1654,后光明天皇(正保1644、庆安1648、承应1652)

1654~1663,后西天皇(明历1655、万治1658、宽文1661)

1663~1687,灵元天皇(延宝1673、天和1681、贞亨1684)

1687~1709,东山天皇(元禄1688、宝永1704)

1709~1735,中御门天皇(正德1711、享保1716)

1735~1747,樱町天皇(文元1736、宽保1741、延享1744)

1747~1762,桃园天皇(享历1747、宽延1748、宝历1751)

1762~1770,后樱町女天皇智子(明和1764)

1770~1779,后桃园天皇(安永1772)

1779~1817,光格天皇(天明1781、宽政1789、享和1801、文化1804)

1817~1846,仁孝天皇(文政1818、天保1830、弘化1844)

1846~1867,孝明天皇(嘉永1848、安政1854、万延1860、文久1861、元治1864、庆应1865)

1867~1912,明治天皇睦仁(明治1868)1868征灭幕府,维新成功,天皇亲政,1868迁都江户改称东京,定国名为“大日本帝国”1910吞并朝鲜

1912~1926,大正天皇(大正1912)

1926~1988,昭和天皇裕仁(昭和1926)1945二战投降,改国名为“日本”,1947实行君主立宪制

1989~, 平成天皇明仁(平成1989)

罗马人的哲言

改革派掌握教廷的权力

利奥九世登位后,开始大力推行改革。他最有效的措施是对

教皇的直接顾问——枢机主教团的组成进行重大改革。枢机主教

这一名称原本用于指永久性地担任某一教职的神职人员。但在格

列高利一世时期(590—604),这一称呼在罗马已变成专门性的

了。从无法确定的某一时期起——肯定要比君士坦丁皈依教

早,罗马每一个区都有一座教堂,或被认为,或被指定为最重要

的教堂,最初很可能是专门施洗的地方。这些教堂被称为“教区”

教堂,在其中任职的长老或首席长老称“枢机神父”,即罗马城的

主要神父。同样,三世纪时,罗马分成几个慈善事业区,各区的

首脑也被称怍“枢机助祭”,即执事长。在较后的时代中,不过可

以肯定不会晚于八世纪,邻近的罗马地区,即“罗马郊区”的主教,

被称为“枢机主教”。这种把枢机主教团分为“枢机主教”、“枢机

神父”和“枢机助祭”的办法延续至今。由于这些人都是罗马及其

近郊的重要神职人员,因此远在把“枢机主教”专门或主要用于称

呼他们之前很久,他们已成为教皇的主要助手和顾问了。

利奥九世当上教皇后,发现枢机主教的职位全由罗马人充任,

他们所代表的贵族各派,也就是在亨利三世干预以前长期控制教

皇职位的那些派别,都不同情改革。利奥九世从西方其它教

国家中选出几名有改革热情的人,委任他们担任教会高级神职。

这样,枢机主教团发生了很大变化,也赞同改革了,在他周围有

了一批忠实的助手。从此,在相当大程度上,枢机主教团不只代

表罗马一个地区,而代表整个西方教会,、这一步具有十分深远的

影响。这批新委任的人中有三人特别重要。一位是洛林的隐修

士亨伯特,他任枢机主教期间一直带头反对平信徒授任圣职,

直到1061年去世,他是推动教皇的一股力量。另一位是于格

(洁白的),他原是图尔附近的隐修士,此人寿长,活到1098年

后才去世。他任枢机神父一生中很长一段时期都积极支持改革,

但在最后二十年成了希尔德布兰及其继承人最大的冤家对头。最

后一位是希尔德布兰本人,他陪同利奥九世从德国到罗马,担任

副执事,在很大程度上,他是罗马主教财政管理负责人。利奥九

世还委任了另一些有才能,有改革热情的人担任罗马及近郊的要

职,只是没有上述三人那么出名。

希尔德布兰(Hildebrand)当时也进入了枢机主教团,他是中

世纪教皇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此人五短身材、貌不惊人,但才智

很高、意志坚定、有无限的谋略,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他在

1020年前后生于托斯卡纳一个贫寒家庭,受教于罗马阿文亭山上

圣马利亚克吕尼隐修院,早年就受到最彻底的改革思想的鼓舞。

当格列高利六世遭驱逐时,他陪伴这位不幸的教皇到德国(见边

码201页),以后又从德国随同利奥九世重返罗马。这时他很可能

已是隐修士,但他是否在克吕尼隐修院待过至今还有疑问。不过

当时他年纪尚轻,要说这位充满活力的利奥九世主要是受他的影

响那就错了,利奥反倒是他的老师。

利奥九世奋力投入了改革工作。他同克吕尼隐修院长雨果、

还有彼得·达米安尼和洛林的弗里德里希等改革的主要领导人都

保持着热诚的关系。他到德国和法国各地旅行,召开宗教会议,

加强教皇权力。1049年,他在罗马召开首次复活节宗教会议,用

最严厉的词语谴责神职买卖和神职人员结婚。同年他又在兰斯召

开宗教会议,肯定了合乎教规的选举原则:“不经神职人员和人民

选举,任何人不得担任教会领导职务。”他通过这些旅行和会议,

大大提高了教皇的影响。

在发展同意大利南部及同君士坦丁堡的关系方面,利奥九世

的运气不佳。自1016年以来,诺曼人逐渐征服了亚平宁半岛的

南部,当他们得寸进尺提出领土要求时,遭到这位教皇的反对,

宣称这些地区是属于教皇管辖的。教皇干预这些地区的教会,尤

其是干预当时一直效忠于君士坦丁堡的西西里教会,引起了君

士坦丁堡的刚愎自用的牧首米恰尔·色路拉里乌斯(Michael

cerularius,1043—1058任职)的反对,他联合保加利亚都主教利

奥,关闭了当地采用拉丁礼仪的教堂,并通过都主教利奥写的一

封信攻击拉丁教会,信中不仅指责他们犯有福提乌斯提出的老罪

名(见边码第194页),还谴责他们在圣餐时使用无酵饼,而这在

九世纪时的西方已成为普遍习俗。利奥九世为了反击,于1054

年派枢机主教亨伯特和教皇大臣洛林的弗里德里希前往君士坦丁

堡,他们把开除米恰尔·色路拉里乌斯及其追随者出教的一道命

令放在圣索非亚教堂的大祭台上。这一行动通常被认为是希腊教

会和拉丁教会的正式决裂。1053年利奥的部队被打败,他本人

被诺曼人俘获。这次大难之后不久,他便去世了,时间是1054

年。

利奥九世死后,亨利三世便委任另一名德国人,艾赫斯泰特

主教格布哈德为教皇,称维克多二世(1055一1057在位)。他虽

然对改革派很友好,但他更衷心地拥护他的这位皇帝恩主。1056

年,这位伟大的皇帝意外地去世,维克多二世为确保亨利三世年

仅六岁的儿子亨利四世平安继位,做了大量工作,帝国当时由皇

太后艾格尼丝摄政。此事过后不到一年,维克多二世也去世了。

教廷摆脱帝国的控制

亨利三世对教会的控制无疑弓I起彻底的改革派的不满,他们

之所以还能容忍,部分是由于教皇要不这样就不能摆脱罗马贵族

的控制,部分是由于亨利在许多方面是同情改革运动的。亨利本

人已牢固树立起他对德国教会和教皇本人的控制权,因此,他对

改革运动的必然后果似乎很不清楚。如今他去世了,一位软弱的

摄政替代了他。在这些改革者看来,时机已成熟,应该着手削弱

帝国的控制,如果可能,则应彻底结束这一控制。

在这次改革中所提出的主教叙任权之争,外表上是一场神职

人员任命方式之争。谁来推选?在封建制度下,神职包括教会

和世俗两方面的权力,谁有这种特权可以授予神职?随着蛮族

入侵、集权的日益衰落,教会越来越为地方贵族所控制,

这些人既行使世俗权力,也行使宗教权力,类似于日尔曼人的

家长”。例如私人小礼拜堂成为乡村教堂,举荐神父的权力便

操纵在这些世俗赞助人手中。另一方面,主教们渐渐地拥有大

片领地,随着德国和其它国家王权的增长,他们都成了国王的

附庸。

主教叙任权之争只是表面现象,实质上它包含着两种权力观

念的根本冲突。一方面是祭司对神圣的僧侣等级的看法,他们主张

教会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的控制。而在封建制度下,教会要充分维

护这一权利是不可能的。因此,十一世.纪早期的改革运动满足于

抨击国王用权杖和戒指(宗教权力的象征)授予圣职,而对世俗政

府有权授予教会统治各阶层的现世权力却没有提出疑问。但到十

一世纪末,教会对权利的要求发生了性的变化,大大迈进一

步,甚至根本否定封建的从属关系。例如,乌尔班二世在克莱蒙

会议(1095)上禁止神职人员像陪臣那样效忠于国王或其他平信

徒。正如我们后面将见到的那样,这是教会永远做不到的,教会

不得不满足于把宗教权力同世俗权力在实际上划分清楚。

与教会这种看法相对立的是帝王的等级统治。帝王们声称他

们行使的权力是神授的,他们远远不仅仅是普通平信徒。由于上

帝的膏立,他们被神秘地提升到平信徒之上而拥有祭司的职责。

实际上,他们站在社会的顶峰,象征着为王的,而且由于

的封授,他们代表他身上的属天和属世诸性质。因此,他们通过

隶属于他的神职人员和贵族既对世俗事务,又对宗教事务行使统

治权。在这场论争中,这种帝王等级统治的理论遭到改革派尖锐

的攻击。他们认为帝王仅仅是平信徒,因此从属于教会。最终帝

王必将服从宗教权威,就像教会服从世俗权力一样,他们必须放

弃这种王权理论中极端的权力要求。

维克多二世一死,罗马人在改革派神职人员带领下选举洛林

的弗里德里希为教皇,称斯蒂芬九世(105Z一1058在位),这次

选举没有同德国摄政协商。这位新教皇是彻底的改革家,他是洛

林公爵戈弗雷的兄弟,而戈弗雷是德国王室的仇敌,他同托斯卡

纳女伯爵比阿特丽斯的婚姻使他成为意大利北部最强大的贵族。

在斯蒂芬统治期间,枢机主教亨伯特撰写《反神职买卖三书》,颁

布了改革纲领,他在文中声称平信徒授任神职一律无效,特别抨

击了平信徒叙任制,即由皇帝把戒指和权杖授予当选的主教,以

示就职。如果这些原则都获胜的话,那么皇帝在德国的权力基础

将被削弱。顽固坚持这一主张只能导致一场极大范围的斗争。因

此,斯蒂芬不敢贸然行事。他派希尔德布兰和卢卡主教安瑟伦前

往德国,以取得皇太后艾格尼丝对他当选教皇一事的认可。就在

此事刚被批准时,斯蒂芬便在佛罗伦萨去世了。

斯蒂芬之死引起了一场危机。罗马贵族重又坚持其原有的选

立教皇位的权力,并在他死后仅一周便把他们的同党选为教皇,即

本笃十世。改革派枢机主教们出逃。他们的事业这时似乎失

败了,全靠希尔德布兰的坚定及手腕才挽救了危局。他设法

取得托斯卡纳的戈弗雷及部分罗马人的支持,赞同佛罗伦萨主教

格哈德为教皇候选人。格哈德也是改革派,是戈弗雷的同乡,都

是洛林人。这次罗马少数派的代表取得了摄政艾格尼丝的同意。

于是希尔德布兰便在锡耶纳召集改革派枢机主教开会,就在那

里,选举格哈德为教皇,称尼古拉二世(1058一1061在位)。在

托斯卡纳的戈弗雷军队的支援下,不久这位新教皇便控制了罗马。

在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实权人物是希尔德布兰,其次是亨伯特

和彼得·达米安尼枢机主教。 。。

当时的问题是如何使教皇挣脱罗马贵族的控制而又不致陷入

皇权掌握中。必须找到某种切切实实支持教皇的势力。托斯卡纳

的帮助可以认为是有把握的。比阿特丽斯及其女儿玛蒂尔达会坚

持不懈地给予支持。但仅靠托斯卡纳的帮助是不够的。在希尔德

布兰巧妙的引导下,尼古拉二世同诺曼人建立了真诚的关系,这

些人曾给利奥九世制造了众多的麻烦,而这时,尼古拉承认他们

占有征服的土地,接受他们为教皇的臣民。同样又出于希尔德布

兰的谋略,教皇同伦巴底一个民主派,即称为帕塔里阿派的,建

立起亲密关系,此事主要由彼得·达米安尼和卢卡主教安瑟伦经

办。帕塔里阿派一直是当地反对改革、拥护皇权的高级教士的对

头。这些新联盟增强了教皇的实力,尼古拉二世便于1059年在

罗马召开会议,明令禁止任何情况下平信徒授任神职。

1059年罗马宗教会议上颁布了一道教令,对教皇选举作了

规定,这是尼古拉二世任教皇期间发生的最有影响的事件。这是

至今仍有效的最古老的一条成文法规。尽管其问曾有相当大的改

动,但直到今天,教皇选举仍照此进行。在理论上,教皇也同其

它主教一样,应由他所在教区城市的神职人员和人民选举产生。

这就是所谓合乎教规的选举。实际上,这种选举意味着为统治罗

马的势力所控制。这一新法规的目的是要消除这种危险。在

形式上,它是把尼古拉本人当选情况写成法律。①它的主要作者

似乎是枢机主教亨伯特。该法规规定,教皇去世时,应首先由枢

机主教们考虑继承人选,然后再同其它枢机神职人员协商。只有

当他们选举后,才让其它神职人员和人民投票。该文献故意使用

一句含糊不清的保障语:“属于我们敬爱的儿子亨利的荣誉和尊

严”,这当然是指年轻的亨利四世,但对皇帝在教皇选举中的作用

则未作任何规定,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选举教皇的权利完全掌

握在枢机神职人员手中,主要掌握在枢机主教手中。更有甚者,

它还规定教皇可以由任何地方的教会中产生,如情况需要,选举

可以不在罗马而在其它地方举行,教皇不管在何地当选,一经选

出便立即拥有其职位赋予他的各项权力。这在教皇选举方式上的

确是一次,它将使教皇职权摆脱前此受到的控制。

这些上和上的新成果刚一取得,尼古拉二世便于

1061年去世,他的死使改革濒临危险。同年,充满朝气的枢机

主教亨伯特也去世了。希尔德布兰比从前更加成为改革派的主导

力量。尼古拉死后不到三个月,他便使其朋友、卢卡主教安瑟伦

当选为教皇,称亚历山大二世(106l一1073在位)。但德国的主

教们都仇视新的教皇选举法,伦巴德人的高级神职人员也不喜欢

教皇支持帕特里亚派,罗马贵族更因失去对教廷的控制而忿恨不

满。这些敌对势力联合起来,并于1061年在德国巴塞尔召开大会,

经摄政皇太后批准选立帕尔马主教卡达努斯为教皇,取名霍诺里

上世。在随后的斗争中,霍诺里厄斯几乎取胜;但1062年德国发

生,小亨利四世的领土和监护地内的主要权力落入了野心勃

勃的科隆大主教安诺手中。安诺希望得到改革派好感,便用自己

的影响力以帮助亚历山大,后者于1064年在曼图亚召开的德国和

意大利高级神职人员会议上被宣布为合法教皇。这样,希尔德布

兰的大胆的战胜了的德国。

亚历山大二世在希尔德布兰的指导下,明显地推进了教皇的

权力,科隆的安诺和美因茨的西格弗里德是德国最有权势的两位

高级神职人员,他们因买卖神职陵迫苦修补赎。亚历山大二世还制

止了亨利四世废黜皇后贝尔塔的企图。他赞同征服者威廉海盗式

的远征,结果诺曼人于1066年征服了英国,他又进一步帮助威廉

实现其在英国主要教区安插诺曼人为主教的计划。他还认可意大

利南部的诺曼人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他们征服西西里。与此同

时,亨利四世在1065年成年,他远不是位软弱的君王,不久就显示

出自己是德国最足智多谋的统治者之一。教皇关于任命神职人员

的不可避免地会同德国君主操纵神职叙任衩这一历史的惯例

发生激烈的冲突,因为他们的帝国权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此

为依靠的。这场冲突实际上发生在对米兰大主教的任命上,这一职

位对控制意大利北部具有头等重要性。亨利委任卡斯蒂利奥内的

戈弗雷担任此职,此人曾被亚历山大指控犯有鬻卖神职罪。米兰的

帕塔里阿派则推举一位叫阿托的人,亚历山大马上承认他为合法

的米兰大主教。亨利根本不顾教皇这一行动,仍于1073年让戈弗雷

去就任这个有争议的职位。这场斗争便全面展开了。在这场争斗

中皇,帝动用了帝国的权力;支持教皇的激进改革派则采用他

们声称所具有的权利进行斗争。亚历山大认为亨利是位有良好愿

望的青年,不过被坏顾问引入歧途,因此他并没把亨利本人革除教

籍,只把他最亲近的几位顾问定以鬻卖神职罪而革除教籍。此后

没几天,亚历山大便去世了,把这场重大争端留给了他的继承人。

希尔德布兰和亨利四世

希尔德布兰之当选为教皇并没按尼古拉二世时期所制订的新

规定进行,这令人难以理解。当亚历山大二世的葬礼在圣约翰·

拉特兰官举行时,人群一阵欢呼,拥立希尔德布兰为教皇,他

们几乎像那样把他抬到带锁链的圣彼得教堂,就在那里,他

登上了教皇的宝座,取名格列高利七世(1073--1085在位)。他就任

后,对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的原则作了最极端的解释以

说明教皇的权力。他把教皇看作是由神封立的普世的最高统治

者,所有的人必须服从他,一切尘世间的君王都得对他负责,这

不仅对他们灵性有好处,而且也对他们世俗统治有利。当时有本

很有名的书《者》,尽管其作者很可能是枢机主教多伊德迪特,

而不是希尔德布兰,但此书完全表达了希尔德布兰的原则:“罗马

教会由上帝一手创造,”“只有罗马教皇一人有权被称为普世的主

教”,“只有他一人能废立主教”,“只有他一人可以使用(即处置)

皇帝的徽记”,“允许他废黜皇帝”,“他本人不为任何人所审判”,

“他可以解除臣民对坏人的效忠”。①这完全是一种统治世界的理

想。从后来的经历看,可以说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是非

教的,但希尔德布兰及其同时代的人都没有这样的经验。这

种通过服从君临一切的精神权力使人类社会得到新生的想法,不

失为是一种伟大的理想,就其本身而言,是值得受到那些怀有这

一理想的人的重视的,也值得尝试,因为只有通过尝试才能揭示

出这种思想有无价值。

希尔德布兰任教皇的最初几年,形势对教廷有利。当时亨利

四世的臣民萨克森人因有许多冤情而发生叛乱,而其它地区的贵

族对他也心怀不满,亨利穷于应付,无暇顾及意大利。1074年

他在纽伦堡的教皇使节面前悔罪。答应服从教皇。1075年希尔德

布兰在罗马召开复活节宗教会议,他重申不许平信徒授任神职的

禁令,否认亨利有权任命主教。几个月后,亨利的运气有了转

机。1075年6月,他击败萨克森人,显然控制了德国的局势,于

是他对教皇的态度迅速改变。亨利又一次委任米兰大主教。1075

年12月希尔德布兰对此作出反应,他写了一封信严词责问亨利。①

1076年1月24日亨利在沃尔姆斯召开会议,有支持他的贵族和主

族参加,会上背叛的枢机主教于格(洁白的)(Hugh the White)对

希尔德布兰进行人身攻击。德国大部分主教也加入这一行列,猛

烈斥责希尔德布兰,否认他有教皇的权力②——这一行动迅速取

得伦巴德人的高级神职人员的赞同。

希尔德布兰的回答成了中世纪最著名的教皇法令。1076年2

月22日,他在罗马召开宗教会议,把亨利革除教籍,禁止亨利在

德国和意大利行使统治权,并解除其臣民对他的效忠誓言。③这

是对教皇权威前所未有的最大胆的维护。亨利给希尔德布兰写了

一封措词尖刻的信作为回答,他在信中写遭:“如今没有教皇,只

有一个伪僧侣”,他要希尔德布兰“下台,将永世受诅咒”。④

如果亨利四世有统一的德国做后盾,结果也许会是轻而易举

地推翻希尔德布兰。但德国并不统一。萨克森人和亨利的其它政敌

趁机给他制造麻烦。甚至主教们虽在名义上不承认教皇的权威,

但实际上对此不能不加考虑。亨利无法对付这股越来越强大的反

对势力。1076年10月,德国贵族在特里布尔(Tribur)召开大

会,会议宣布如果亨利的教籍在一年内得不到恢复,便要废黜其

帝位。他们还邀请教皇参加1077年2月在奥格斯堡举行的新会议。

会上将对段个德国的和宗教形势作通盘考虑。亨利处于失去

王位的巨大危险中。他如何使自己摆脱绝罚令成了至关重要的问

题。希尔德布兰拒绝了一切恳求,要在奥格斯堡解决这些问题。

亨利四世如今决心迈出最富有戏剧性、最具有意义的一

步。亨利要在这位教皇到奥格斯堡参加会议前见到他,向教皇强

求他急欲得到的赦免。亨利在这年隆冬季节越过阿尔卑斯山,在

意大利北部、教皇去德国的必经之地找寻他。希尔德布兰因不知

亨利是来讲和还是来征讨,便躲进坚固的卡诺莎城堡避难,该城

堡属于他最热烈的支持者、托斯卡纳的马蒂尔达女伯爵,此人是

比阿特丽斯的女儿(见边码第206页)。亨利来到那里,一连三天-

赤足站在城堡大门口,以示忏悔。陪伴教皇的人都为他求情,教

皇于是在1077年1月28日撤销了对亨利四世的绝罚令。在许多方

面看来,这是国王上的胜利,他使德国反对派陷入混乱状

态。他制止了在教皇领导下将于奥格斯堡召开的会议,这次会议

本来将取得成功。教皇的计划落空了。然而,在人们的记忆中这

件事一直是中世纪皇帝在教权面前受到的最大的羞辱。①

1077年3月,亨利的德国政敌推选士瓦本公爵卢道夫为对立

国王,但此事并不是由希尔德布兰唆使。接着爆发内战。此时,

教皇在两位权力要求者之间搞平衡,希望为自己争取到最后决断

权。最后,希尔德布兰为形势所迫,只得作出选择。他于1080年

8月在罗马召开宗教会议,第二天绝罚亨利,并废黜了他的皇

位。②同样的武器第二次使用便难以奏效。在德国,人们对

此事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教皇这一次行动收效甚微。亨利

于1080年6月在布里克先(Brixen)召开宗教会议作为回答,会上

废黜希尔德布兰,③并推选希尔德布兰的死对头、拉文纳的威伯

特大主教为教皇,以取代希尔德布兰。威伯特自称克雷芒三世

(1080--1100在位)。卢道夫于10月战死,亨利在德国的力量因此

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他决心除掉希尔德布兰。1081年亨利入侵

意大利,但他占领罗马却是三年后的事。日耳曼人和伦巴德人军队

占压倒优势,希尔德布兰上的支持者力量薄弱,无法长期坚

持有效的抵抗。罗马人以及至少有十三位枢机主教都倒向得胜的

德国国王及他选立的教皇一边。1084年8月,威伯特登上教皇宝

座,又给亨利加冕为皇帝。希尔德布兰此时显然已被击败,但他

还占据着圣安吉罗堡(san Angelo),拒绝作任何妥协。5月,诺

曼人军队赶来为希尔德布兰解了围。但这批粗野的支持者焚烧抢

劫了罗马,以及他不得不随他们撤退。1085年5月25日他在萨莱

诺去世,离这次痛苦的不到一年。

希尔德布兰同其它国家的关系,由于详述其同德国的这场大

斗争,所以无暇提及。也许说一句就够了,因为他太全神贯注于

对付亨利四世,所以对英国和法国国王没有把事情做得如此之

绝,但他在这两国要达到的目标是同样的,他试图把各地的高级

神职人员都置于自己控制下。在他指示下,大量的教会法规被编

纂成集。他强制在罗马教会推行神职人员独身制,不仅在理论

上主张,而且必须切实做到。如果说他的方法是世俗的、不择

手段的——无疑确实如此,但任何灾难都始终不能使他放弃自

己的主张,退而求其次,即使是在明显失败的情况下,他也赢

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他为教皇权力所确立的理想在他身后长期流

传。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elwj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