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生万物

生万物

生万物

三生万物,来源于《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首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什么生万物(原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世界构成的朴素解释,大概意思是说世界是由某种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构成的,万物最后都可分解成这种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在探索这种基本粒子。因为世界太丰富多彩了、太复杂了。人类对世界万物先是一个一个分析研究,然后分类汇总,发现内在联系,不免会产生这样的遐想:这么复杂的世界万物,每一种都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吗?会不会有一种共同的物质,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复杂的世界万物呢?

东、西方的宗教都采取神创论作为基石,认为有一个万能的天神创造了这个世界。但是既然世界如此复杂,天神如果无法创造出某种具有同样属性的基本粒子组建这个世界,就得DIY世上每一个物件,大到山川江海,小到一草一木,那还不得把天神累个好歹呀。

受限于观察手段,人类对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的探索,都是从肉眼可见或身体可感知的身边物体开始的,中国古代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的,古希腊人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水火气土”四种元素构成的。这当然不足以解释世界,而且五行也好,四元素也罢,依旧是不同的元素,它们是不是由同一种更小的基本粒子构成?显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最早的原子构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最小的粒子“原子”构成。这在现在听起来很是先进,但在古希腊这不过是世界构成论众多猜想中的一种,无法证实或证伪。直到两千多年后,才由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从科学的角度加以论证。所以我们公认道尔顿是原子之父。

道尔顿之后两百多年,人们一直认为原子就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直到卢瑟福发现了阿尔法粒子并用轰击实验验证了原子并非基本粒子的猜想,原子物理学又有了飞速发展。

现在中学课本一般都讲到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认为这三者就是构成世界的最小粒子了,并且还画出的原子结构图。其实以现在人类所掌握的观测手段,我们并不能观测到原子内部的结构,所有原子结构只是在科学实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猜想。

原子依旧由三种粒子组成,这与世界是由一种粒子组成的假想多少有些不符。人类也没有放弃继续探寻的步伐,于是又有了夸克等理论。或许是还无法得到更多的证实,或许是过于尖端,总之进一步切分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理论,并没有在中学课本中涉及。

不过人们倒是越来越坚信,世界是由某种单一的粒子构成的,不管是无机物也好,有机物也罢,不管是生物也好,死物也罢。我们的身体,与山川江海,与花草树木,与猪狗牛羊,甚至与伤害我们的细菌病毒,都是由某种共同的基本粒子构成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从基本粒子层面看,分什么青山与我,还不都是在大自然这所工厂中由同一种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

由最简单的基本粒子,一步步构成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不正契合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只是对于基本粒子也就是“一”的来源,老子多解释了一句,认为“一”是“道”生的,结果就成了唯心主义。

其实对于“一”的来源,现代人也解释不清,就像我们只论证了宇宙源于一场大爆炸,却还没有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源于哪里,以我们坚信的唯物主义,总不能无中生有吧。

其实我们也在发明着这样的基本粒子,然后繁衍出一个庞大的人造世界,这就是数字世界。

在数字世界中,基本粒子就是二进制的0或1,一个0或1就是数字世界中的一个最小粒子。而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数字世界,都是由这简单的0和1组成的。

不信,我给你捋捋。

以你日常在数码产品如手机上接触到的信息而言,微信支付的钱数,是0和1组成的;聊天看到和输入的文字,是0和1组成的;拍照产生的图片,是0和1组成的;语音通话,是0和1组成的;追的剧,是0和1组成的……

而在这些信息背后的处理程序,依旧是由0和1组成的。每天我们产生海量的0和1,并且在网络上传送着。

至于背后的细节,限于篇幅这里无法细讲,如有时间后续我也许会分门别类详述。

最简单的0和1,构成了最复杂的数字世界,数字技术为何如此成功,我认为是因为它的内在原理完全契合世界构成的机制。由最简单的基本粒子,一步步构成越来越复杂的世界。

与一步步由0和1搭建起的数字理论大厦相比,硬件技术的进步倒在其次了。最早的电脑、手机为何不能播放视频,不是没有将视频数字化的技术,这样的技术很早就有了,只等着电脑、手机的处理能力达到可以播放视频的水平,就可以将这些技术推广应用。

最早,我们是从观察世界中抽象出理论,到一定程度,理论就从现实中出来,自成体系,反过来指导我们观察、改造世界。人们从观察中总结、推演出宇宙运行的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很多时候,理论总是跑在了技术前面。原子弹的研制是如此,可控核聚变的推进是如此,在数字领域,几乎所有的过程都是如此。

发现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也只有人类,将受上天垂青赋予我们的理性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

“天可生万物”下一句是什么?

“天可生万物”下一句是:亦可治万物

这句话出自刘禹锡的《天论·上》

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翻译:大自然有能力生长万物,人有能力治理万物。

全文: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则曰:“天与人实相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穷厄而呼 

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阴骘之说胜焉。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

剌异,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④,未尝择善;跖、蹻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

茫乎无有宰者。”故自然之说胜焉。余友河东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

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云。

译文:

世上谈论天的有两种观点,固执于天是“昭昭”神明的人则说:“天和人的关系实际上如

同影子随着物体,回响应着声音一样密不可分,上天降祸一定是因为人犯了罪过而降临,上天

赐福必定是因为人有了善行而来到,人在困顿窘迫而呼喊,上天一定可以听到,内心痛苦时向

天祈求,上天一定会回答,如同有个神灵确然在主宰似的。”所以(有神明)暗地里安排人的命运

的说法就盛行了。坚持天茫然无知、没有意志的人说:“天与人实在是毫不相干的。雷霆震击

到牲畜、树木身上,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罪;春雨滋润毒堇、苦荼,并不是选择善类。柳下跖、

庄蹻一直被看做奸邪盗贼的代表人物,怎么很顺利?孔丘、颜回作为圣贤之人,怎么遭受困

厄?这些都说明天是苍苍茫茫而没有什么主宰的。”所以,天是自然物质的说法就盛行了。我

的朋友河东人柳子厚写了《天说》来反驳韩愈的言论,文章确实有文采,大概是因为有感慨而

谈论,所以没有说完整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写《天论》来对他们的辩论作最终的结论。

什么是1生2,2生3,3生万物?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一、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二、译文

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或者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三、注释

1、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2、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3、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4、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5、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6、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具体见百度百科有详细解释

天可生万物后面一句是什么?

这是刘禹锡《天论·上》里面的名句:

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翻译:大自然有能力生长万物,人有能力治理万物。

《天论》是刘禹锡重要的哲学论著。他反对天命论,坚持天人相分说,认为天能生万物却不能治理万物,人为万物之灵,虽不能生万物却可以治理、改造万物,强调了“人”的重要性。

全文:

《天论·上》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於昭昭者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穷厄而呼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阴骘之说胜焉。泥於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刺异:霆震於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未尝择善。跖、乔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故自然之说胜焉。余之友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云。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壮而武健,老而耗毛;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揪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斩材坚,液矿硎;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当其赏,虽三族之贵,万锺之禄,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而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何也?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人事耶?惟告虔报本、肆类授时之礼,曰天而已矣。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招,奚预乎天耶?」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辱,时以不辜参焉。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耶?天也。福或可以诈取,而祸亦可以苟免。」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夫实已丧而名徒存,彼昧者方挈挈然提无实之名,欲抗乎言天者,斯数穷矣。

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耶?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耶?任人而已。」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今人以一已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

天论中

或曰:子之言天与人交相胜,其理微,庸使户晓,盍取诸譬焉。刘子曰:若知旅乎?夫旅者,群适乎莽苍,求休乎茂木,饮乎水泉,必强有力者先焉;否则,虽圣且贤,莫能竞也。斯非天胜乎?群次乎邑郛,求荫於华榱,饱於饩牵,必圣且贤者先焉;否则,强有力莫能竞也。斯非人胜乎?苟道乎虞、芮,虽莽苍,犹郛邑然;苟由乎匡、宋,虽郛邑,犹莽苍然。是一日之途,天与人交相胜矣。吾固曰:是非存焉,虽在野,人理胜也;是非亡焉,虽在邦,天理胜也。然则天非务胜乎人者也。何哉?人不宰则归乎天也。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吾於一日之途而明乎天人,取诸近也已。」

或者曰:若是言之,则天之不相乎人已,信矣。古之人曷引天为?答曰:若知操舟乎?夫舟行乎潍、淄、伊、洛者,疾徐存乎人,次舍存乎人。风之怒号,不能鼓为涛也;流之溯洄,不能峭为魁也。适有迅而安,亦人也;适有覆而胶,亦人也。舟中之人未尝有言天者,何哉?理明故也。彼行乎江河淮海者,疾徐不可得而知也,次舍不可得而必也。鸣条之风可以沃日,车盖之云可以见怪。恬然济,亦天也;黯然沈,亦天也;阽危而仅存,亦天也。舟中之人未尝有言人者,何哉?理昧故也。

问者曰:吾见其骈焉而济者,风水等耳,而有沈有不沈,非天曷司欤?答曰: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後势行乎其间焉。一以沈,一以济,适当其数,乘其势耳。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本乎徐者其势缓,故人得以晓也;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晓也。彼江海之覆,犹伊淄之覆也。势有疾徐,故有不晓耳。问者曰:子之言数存而势生,非天也,天果狭於势耶?答曰:天形恒圆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之存乎?恒高而不卑,恒动而不已,非势之乘乎?今夫苍苍然者一受其形於高大而不能自还於卑小,一乘其气於动用而不能自休於俄顷,又恶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耶?吾故曰: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天与人,万物之尤者耳。

问者曰:天果以有形而不能逃乎数,彼无形者,子安所寓其数耶?答曰:若所谓无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为体也不妨乎物,而为用也恒资乎有,必依於物而後形焉。今为室庐,而高厚之形藏乎内也;为器用,而规矩之形起乎内也。音之作也有大小,而响不能逾;表之立也有曲直,而影不能逾。非空之数欤?夫目之视,非能有光也,必因日月火炎而後光存焉。所谓晦而幽者,目有所不烛耳。彼狸犭生犬鼠之目,庸谓晦而幽耶?吾故曰: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焉有天地之内有无形者耶?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必因物而後见耳。乌能逃乎数耶?

标签: 万物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elono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