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五姓七望现在还存在吗

五姓七望现在还存在吗

五姓七望现在还存在吗

五姓七望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五姓七望又叫做“五姓七族”,形成于隋唐时期,其中五姓为:李、崔、卢、郑、王,七望为:陇西、赵郡、清河、范阳、博陵、荥阳、太原。五姓七望是古代的名门望族,而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古代的阶层制度。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五姓七望现在还存在吗

五姓七望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五姓七望又叫做“五姓七族”,形成于隋唐时期,其中五姓为:李、崔、卢、郑、王,七望为:陇西、赵郡、清河、范阳、博陵、荥阳、太原,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

隋唐是什么时期

隋唐时期为公元581年—907年,是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期之一。

隋文帝是开国皇帝,在这一时期,国家繁荣强盛,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好局面,人们把隋文帝时期称为“开皇之治”。

隋唐时期采取开放,大量地吸收外域的有用文化,这时的科学技术、天文历法等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

五姓七望怎么消失的?

五姓七望被唐太宗李世民灭了。

五姓七望一直都认为自己的地位很高,是众多家族之首,在民间也很得民心。五姓七望一直认为自己是权贵,很是高傲,就算是皇家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唐朝时期,五姓七望的子弟纷纷选择考取功名,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有点甚至占据重要地位。本就是权贵的五姓七望在朝廷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无论哪一位皇帝上任,也不敢轻易和五姓七望的世家大族起冲突。

五姓七望的名声对百姓以及的影响太大,因而历代皇帝都会选择适当地打压这些族中子弟。由于仕途艰难,五姓七望的子弟更多的选择了在文学上的发展。许多唐朝的大文豪都是出自这五姓七望的家族,例如,王勃、卢照邻、李峤等,占据了唐朝诗人的半壁江山。

五姓七望,又作五姓七族。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族。

中国历史上尊贵的“五姓七望”,连贵族都没资格高攀,是你的姓吗?

姓氏是会伴随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东西,在时间的发展下,不少新的姓氏诞生,也有不少复姓演化成了单字姓,现如今统计来看,单字姓以及双字姓总数量接近一万个。值得一说的是,现在的姓已经没有了古代的阶层制度,因为在古代有着“五姓七望”的说法,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姓氏的人,都是古代的名门望族,等同于有了一张上流人物的名片,据说连古代的皇室,都没资格娶“五姓七望”中的人,想来还真是一种特权了。

其中“五姓”代表着:李、崔、卢、郑、王。而“七望”代表着:陇西,赵郡,清河、范阳、博陵、荥阳、太原。简单来说,“七望”代表的,便是七个家族。

首先,李氏便是陇西李氏跟赵郡李氏。

在公元400年的东晋时期,“李”姓一开始的字为“理”,最后才慢慢演变成了“李”这个字。

其中陇西李氏中最为知名的人物之一,就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他笔下的《无题》更是爱情诗中的代表:“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前面两段,足以谈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

而赵郡李氏中,最为知名的人物中就有唐代著名音乐人李龟年。诗圣杜甫就写过一首《江南逢李龟年》,不难想象,李龟年在唐朝那个诗人辈出的年代,同样也是明星一般的存在。

再来就是崔氏,它起源于东汉,就是三国鼎立之前的那个东汉。

崔这个姓,在如今算不上是一个很常见的姓氏,但他出过的名人却是不容小觑,它满打满算一共出了12位宰相,其中就包括唐太宗宰相,崔仁师。

太原王氏,根据人口普查显示,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然而在古代,王这个姓可真是不一般,有富饶家庭,也有名门贵族,这个姓真就如同字面意思一样,有着“王者”的气质。

在东汉时期的王允,便是就是出自太原王氏。

之后还出现了三位东晋皇后,孝武帝皇后王法慧,简文帝皇后王简姬,晋哀帝王穆之,算得上是“五姓七望”中出皇后出得最多的一个姓氏了。

范阳卢氏,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个人物便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除此之外还出了10位宰相,其中就包括8位唐朝宰相,可以说是唐朝的宰相被卢姓承包了。

荥阳郑氏,这个初始于西汉时期的姓氏,同样是出过10位宰相,如此一来便是奠定了郑氏这个姓在贵族中的地位。

随着朝代的更迭,姓氏在一个人的身上渐渐变成了一个符号,不再成为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整体而言这也算得上是一个进步,毕竟中国现在处于一个新时代,那种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已然成为了历史。

相信没人会不觉得这不是一个好时代,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社会。

五姓七望和关陇八大家是什么?

“五姓七望”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关陇八大家”是陇西李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兰陵萧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和清河崔氏。

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就出自“关陇贵族集团”,其含金量十足。现在欧洲还存在着不少贵族,但是我国,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贵族了。我国古代,出现过不少名门望族。最著名的是“五姓七望”和“关陇八大家”。

注意:

五姓七家里有一家荥阳郑氏,荥阳离洛阳并不太远,在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附近,这是战国时魏国的国都大梁城附近,就快到秦国的家门口了。

而五姓七望里的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都是赵魏故地平原上的大族。

比较特殊的是陇西李氏,陇西李氏原本是陇西的实力派,但是这个家族后面因为仕宦迁离了陇西,融入了山东士族的圈子,最后成为山东士族的一员。

而关陇贵族里包含两大块,一是关中士族,京兆韦氏、京兆杜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这六家比较著名,这都是关中版块的。二是代北虏姓,也就是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族。

琅邪王氏是琅邪郡的士族代表,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沂,这块地方在春秋战国时属于鲁国,后面被楚国吞并,琅邪王氏衣冠南渡,成为东晋门阀的开启者,历东晋南朝红盛,在侯景之乱后开始走向衰落。琅邪王氏通常都是与陈郡谢氏并提的,陈郡属于洛阳版块,但是陈郡谢氏南渡了,成为江左政权的重要实力派,侯景之乱后走向衰落。

五姓七望被谁砍完的,五胡乱华后衣冠南渡,为什么五姓七望屹立如山

五胡乱华后衣冠南渡,为什么五姓七望屹立如山?

先,你要知道五姓七望仅仅是说的隋唐时期的山东门阀...而且并不是说天下士族只有他们..

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永嘉之乱的南渡衣冠,所以是“侨姓” 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东南本土士族 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也就是五姓七望 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关中本土贵族 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魏晋胡人贵族

五姓七望的中国最后的贵族

中国历史上的士族,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于是,在一种感觉上认为:士族,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因为,就历史事实看,中国士族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唐朝时,尤其是中晚唐,士族不仅没有暗淡;相反,却再次奇异地辉煌起来——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回光返照”。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汉族士人讲求门第出身,这种影响波及胡人政权,以至于鲜卑建北魏,出于与 *** 高门达成合作的考虑,亦极重视门第,在孝文帝时代,曾十分隆重地对 *** 腹地——“山东”地区的士族进行排名:“魏主(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这里的“山东”(崤山以东),主要囊括今天的山西一部、山东、河北大部与河南。在时人眼里,“山东士族”最高门也即天下士族最高门了。排姓氏时,陇西李氏担心不在尊位,故乘驼星夜赴洛阳,但到时“四姓高门”已定: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没有陇西李氏。其实,在当时,陇西李氏亦十分显贵,孝文帝定士族,陇西李氏(虽然当时其房支已内迁至“山东”各地)虽未列“四姓高门”,但其李宝一支亦被定为甲族,最终也成“四海大姓”之一。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崔、卢、郑、王名列“四姓高门”,与当时掌握重权的陇西李冲有密切关系:“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特别是太原王氏,更是得到李冲的推荐。但王家的影响力在北魏时已减退,至唐时更是大衰,“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鈒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故唐时新“四姓”已为崔、卢、李、郑。

崔、李均有两支,所以唐时“四姓”中的崔、李到底是指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中的哪两支一直为后世所争议。就崔氏而言,曹魏前,清河崔氏的影响力低于博陵崔氏,但自曹魏时起,清河崔氏开始赶超,因至北魏时出现崔宏、崔浩、崔鸿这样的人物而使家族名望达到顶峰,一举超越了博陵崔氏。当时,清河崔甗对范阳卢元明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陵)崔(氏)、赵(郡)李(氏)何事者哉?!”但到了唐朝,博陵崔氏影响日深,再次超越了清河崔氏。唐初作《氏族志》,以出身博陵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户,且整个唐朝,来自博陵的宰相也超越了来自清河的宰相,博陵崔氏遂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至于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在北魏时,前者的地位要高于后者,同是到了唐朝,后者亦反超前者。在北魏时,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并肩前进:“(帝)纳陇西李冲女为夫人,纳崔、卢、郑、王‘四姓’女充后宫。赵郡李氏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以五姓为首。”有唐一代,赵郡李氏更为显赫,出宰相17人,于世家大族中为最多。博崔、赵李之荣盛,是依整个唐朝而综观的,若按传统理解,唐初时的“崔、卢、李、郑”,仍指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不过,由于自唐起博崔、赵李已正式成为超级豪门,所以有唐一代更流行下面的新说法——“五姓七家”: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五姓七家”的概念在唐朝时的广泛流向,使得自魏晋而建立起来的唐朝士族实际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自中唐开始,人们世家大族的观念进一步深固,士庶高寒之间仍有着极深的鸿沟。“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如按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他们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于是有盛唐宰相薛元超的一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薛家已属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之一,但仍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见其影响。贞观中,太宗皇帝无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说:“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当时,太宗多次发出包含迷惑与愤怒的质问:“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于是,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编修者无视皇室,而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后在太宗的干预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对“山东士族”进行了压制,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 实际上,唐朝皇帝在抑制“山东士族”时是极不自信的,因为同时皇室又自称其祖出自陇西李氏且以此为荣。高宗时代,依旧打压世家大族,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禁婚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结果依旧不如意,不但不能禁止他们互相为婚,反倒在无形中增加了这些大族的资本:“其后天下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皆称‘禁婚家’,益自贵。”他们不仅蔑视诸姓,即使皇室也不能入其眼(皇室虽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但受怀疑,且有胡化之风,不为崔卢所重)。唐文宗时,皇帝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为此文宗无语:“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即使是到了文宗时代的晚唐,人们的门阀观念不仅没有减弱,相反更为严重。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盛唐时,“五姓”在朝廷上并无绝对优势。原因一是,当时建唐的功勋——“关陇军事集团”仍有很大势力;二是皇帝有意压制;三是大力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导致不少庶族朝臣出现,而当时“五姓”多以门荫入仕,不适应且不接受科举考试这种新的出仕方式;四是寒门出身的朝廷权臣的嫉恨(如武周时宰相许敬宗和李义府所为)。但“安史之乱”后,唐朝中枢进行了重建,“五姓”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比如荥阳郑氏,盛唐时为宰相者难寻身影,而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乱”前任宰相的仅有2人,事变后进入中唐,则陆续有8人为宰相。世家大族之所以重新崛起,与掌握了科举权有密切关系,再有就是在适应了科举考试制度后,世家大族深厚的家风与知识传统使他们在考试中占有特别的优势。如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要知道,唐朝时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是最难的,录取人数又少,卢氏能有此成绩,自是借助于家风与知识之厚。但高门大族中亦有始终蔑视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贵族观念的,比如以荫入仕的宰相赵郡李德裕和荥阳郑覃,李德裕“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尤恶进士”,荥阳郑覃更是建议废除进士制度。

五望七姓在唐朝时的家主都是谁!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李广出身陇西李氏,(?-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什么是五姓七望?

五姓包括:崔 卢 李 郑 王

其中崔氏和李氏有两个郡望,这两个姓最为显贵 两者加起来就成七望了,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陇西李氏(今甘肃省东南部)、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到了汉朝,崔业袭爵,居于清河。崔业的弟弟崔仲牟,则另居于博陵安平,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为博陵崔氏之始。 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 博陵崔氏自汉至宋,显宦不断。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崔玄暐,曾参与“神龙政变”,迫周皇武则天退位,迎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国号。崔玄暐后被封为博陵郡王、与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敬晖一起被时人称为“五王”。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范阳卢氏: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山东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遭到李世民刻意打压,之后又拒绝皇室联姻,五姓七望为何如此高傲?

五姓七望一直都认为自己的地位很高,是众多家族之首,在民间也很得民心。五姓七望一直认为自己是权贵,很是高傲,就算是皇家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唐朝时期,五姓七望的子弟纷纷选择考取功名,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有点甚至占据重要地位。本就是权贵的五姓七望在朝廷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无论哪一位皇帝上任,也不敢轻易和五姓七望的世家大族起冲突。

五姓七望的名声对百姓以及的影响太大,因而历代皇帝都会选择适当地打压这些族中子弟。由于仕途艰难,五姓七望的子弟更多的选择了在文学上的发展。许多唐朝的大文豪都是出自这五姓七望的家族,例如,王勃、卢照邻、李峤等,占据了唐朝诗人的半壁江山。

唐朝一直都以科举制来挑选人才,正好五姓七望家族的子弟们都以才情出名,面对这样大好的机会自然不会错过。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给一直被打压的五姓七望的人入朝为官的机会,重新回到鼎盛时期的状态。之后,五姓七望的子弟又重新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在朝廷中占据重要位置,五姓七望仅宰相就出现过二十位左右,更不用说其他的一些了,光一个家族就出现过百名进士。

五姓七望不仅在文化上的地位高,在上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加上世家大族自身高傲,更在意门当户对。他们更喜欢家族之间联姻,这就导致家族之间关系更亲密了。

衣冠(1)如山(1)

古代姓氏中尊贵的“五姓七望”:你是名门望族之后吗?

在隋唐这一历史阶段,虽然已经开始推行科举制,但是,对于唐朝的官吏,依然主要来自于世家大族。比如博陵崔氏在当时一共诞生了15位宰相。在这一历史时期,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也被称为“五姓七族”、“五姓七家”。

陇西李氏

首先,李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总人口超9500万。对于李姓来说,最显赫的两大郡望就是陇西和赵郡。就陇西李氏来说,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领。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兴盛的伟大时代。也即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皇帝都可以划入陇西李氏中,所以有“天下李氏出陇西”的说法。

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唐朝中期,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的子孙担任宰相一职。乾隆皇帝也曾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唐朝时的范阳主要指今河北省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此外,对于唐朝叛将安禄山,就曾担任范阳节度使。

赵郡李氏

赵郡治所位于今河北赵县。赵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战国名将李牧(今邢台隆尧人),他曾率兵两次击败秦国。在古代历史上,赵郡这一建制开始于东汉时期,此后各朝有沿置,其治在今河北之赵县。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以故地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位列“五姓七望”之中。

博陵崔氏

在历史上,崔姓这一姓氏主要来源于姜姓,始祖传为姜太公,山东临淄(淄博)为崔姓的发源地。比较有意思的是,唐初修订《氏族志》时,依习惯把崔氏列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后大怒,下令改皇室李姓为第一,皇戚族长孙氏(以长孙无忌为代表)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

太原王氏

在古代历史上,王姓也是一个人口大姓,现在的人口数量仅次于李姓。就王姓来说,有太原王氏、琅邪王氏这两大望族,但是,在唐朝初期,太原王氏因为和陇西李氏比较亲密,所以更加兴盛。太原王氏这块沃土中终于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而且唐高宗的王皇后即出自太原王氏。

清河崔氏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一带)不仅是张姓的发源地,也诞生了清河崔氏这一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南北朝时期,清河崔氏中的崔浩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五姓七望是什么意思?

五姓七望,又作五姓七族。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族。

影响力

中国历史上的士族,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汉族士人讲求门第出身,这种影响波及胡人政权,以至于鲜卑建北魏,出于与汉人高门达成合作的考虑,亦极重视门第,在孝文帝时代,曾十分隆重地对汉人腹地。

“山东”地区的士族进行排名:“魏主(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这里的“山东”(崤山以东),主要囊括今天的山西一部、山东、河北大部与河南。

在时人眼里,“山东士族”最高门也即天下士族最高门了。排姓氏时,陇西李氏担心不在尊位,故乘驼星夜赴洛阳,但到时“四姓高门”已定: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没有陇西李氏。

其实,在当时,陇西李氏亦十分显贵,孝文帝定士族,陇西李氏(虽然当时其房支已内迁至“山东”各地)虽未列“四姓高门”,但其李宝一支亦被定为甲族,最终也成“四海大姓”之一。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崔、卢、郑、王名列“四姓高门”,与当时掌握重权的陇西李冲有密切关系:“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特别是太原王氏,更是得到李冲的推荐。但王家的影响力在北魏时已减退,至唐时更是大衰,“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鈒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故唐时新“四姓”已为崔、卢、李、郑。

五姓七望和关陇八大家是什么意思?

“五姓七望”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关陇八大家”是陇西李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兰陵萧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和清河崔氏。

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就出自“关陇贵族集团”,其含金量十足。现在欧洲还存在着不少贵族,但是我国,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贵族了。我国古代,出现过不少名门望族。最著名的是“五姓七望”和“关陇八大家”。

影响力

中国历史上的士族,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盛唐时,“五姓”在朝廷上并无绝对优势。

原因一是,当时建唐的功勋,“关陇军事集团”仍有很大势力;二是皇帝有意压制;三是大力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导致不少庶族朝臣出现,而当时“五姓”多以门荫入仕,不适应且不接受科举考试这种新的出仕方式;四是寒门出身的朝廷权臣的嫉恨(如武周时宰相许敬宗和李义府所为)。

但“安史之乱”后,唐朝中枢进行了重建,“五姓”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比如荥阳郑氏,盛唐时为宰相者难寻身影,而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

“安史之乱”前任宰相的仅有2人,事变后进入中唐,则陆续有8人为宰相。世家大族之所以重新崛起,与掌握了科举权有密切关系,再有就是在适应了科举考试制度后,世家大族深厚的家风与知识传统使他们在考试中占有特别的优势。

如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要知道,唐朝时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是最难的,录取人数又少,卢氏能有此成绩,自是借助于家风与知识之厚。

但高门大族中亦有始终蔑视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贵族观念的,比如以荫入仕的宰相赵郡李德裕和荥阳郑覃,李德裕“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尤恶进士”,荥阳郑覃更是建议废除进士制度。 

什么是五姓七望?

五姓包括:崔 卢 李 郑 王

其中崔氏和李氏有两个郡望,这两个姓最为显贵

两者加起来就成七望了,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陇西李氏(今甘肃省东南部)、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到了汉朝,崔业袭爵,居于清河。崔业的弟弟崔仲牟,则另居于博陵安平,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为博陵崔氏之始。

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

博陵崔氏自汉至宋,显宦不断。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崔玄暐,曾参与“神龙政变”,迫周皇武则天退位,迎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国号。崔玄暐后被封为博陵郡王、与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敬晖一起被时人称为“五王”。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范阳卢氏: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山东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望族的五姓七望

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今甘肃省东南部)、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标签: 五姓 七望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el5vx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