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谢绛为什么要兴修水利

谢绛为什么要兴修水利

谢绛为什么要兴修水利

谢绛兴修水利是为了仁政惠民,改善当地水利条件。

谢绛任邓州知州,他正视远水不解近渴之现实,建成了六门堰,惠及广大百姓。

谢绛为人稳重,深于涵养,而以文学知名,学记博深、长于制诰、论议透辟,尤为儒林所宗。

所至之处,大兴学舍。

在河南时,修建国子学,亲自执教,远道来学者达数百人。

平时乐施好客,卒后家无余资。

与欧阳修、梅圣俞、尹洙等亦在西京或其附近,相与登山临水,著文赋诗。

他在高中进士以后,曾与欧阳修等人共事多年,与梅尧臣等相友善,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酬唱诗词、游览名山。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谢绛兴修水利是为了仁政惠民,改善当地水利条件。

谢绛任邓州知州,他正视远水不解近渴之现实,建成了六门堰,惠及广大百姓。

谢绛为人稳重,深于涵养,而以文学知名,学记博深、长于制诰、论议透辟,尤为儒林所宗。

所至之处,大兴学舍。

在河南时,修建国子学,亲自执教,远道来学者达数百人。

平时乐施好客,卒后家无余资。

与欧阳修、梅圣俞、尹洙等亦在西京或其附近,相与登山临水,著文赋诗。

他在高中进士以后,曾与欧阳修等人共事多年,与梅尧臣等相友善,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酬唱诗词、游览名山。

傅青主文言文阅读

1. 《傅青主善医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

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某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

”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

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

然君久着和、缓①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 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履之。

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

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

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 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

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傅善医而不耐俗,病家多不能致。

然素喜看花,置病者于有花木之寺观中,令与之善者诱致之。 傅既至,一闻病人 *** ,僧即言为羁旅贫人,无力延医,傅即为治剂,辄应手愈。

某妇忽患腹痛,辗转地上。其夫求之傅,乃令持敝瓦缶,置于妇榻前,捣千杵,服之,立止。

一老人痰涌喉间,气不得出入,其家具棺待殓。傅诊之,曰:“不死。”

令捣蒜汁灌之,吐痰数升而苏。 凡患泻者,遇傅无不瘳。

用药不依方书,每以一二味取验。有苦痨瘵者,教之胎息②,不三月而愈。

(选自《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有删改)【注】①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②胎息:像婴儿在母胎中一样不用口鼻而用脐呼吸,是一种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急治任旋里 行李B.医虽小道,攻之不精 研究C.病家多不能致 达到D.令与之善者诱致之 交好答案:C(致:招来、招请)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就诊于太医院某 乃令持敝瓦缶,置于妇榻前 B。

乃具告所言 乃脑髓亏耗C。 试为汝诊之 谓非为鄙人所误耶D。

问王归意,以疾告 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 答案:D(以:介词,把;A于:介词,到/在;B乃:副词,于是、就/是、原来是;C为:介词,替、给/被。)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傅青主善医的一组是(3分)①果尔,奈何? ②王大喜,求方。

③傅诊之,曰:“不死。”④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

⑤服之,立止。 ⑥每以一二味取验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答案:B(①是傅青主对王尧病情的担心;④是傅青主对太医诊断的肯定。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尧患头痛病,被京城的太医判为不治之症,一个月后必死。傅青主叫他试着用青年人戴过的毡笠熬成药膏,早晚服食,竟然把病治好了。

B.太医见到病愈的王尧,大为吃惊,深有感慨。 既佩服傅青主医术高超,又自愧学艺不精,几乎误人性命,此后,这个太医干脆不再从医了。

C.傅青主平素喜欢看花,因而他让人想方设法先把病人安置在有花木的寺院之中,傅青主来了之后,了解情况,给病人诊治下药,手到病除。D.傅青主善于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因病施治,不拘一格,用药不多,妙手回春,很有特色。

他还教病人运用“胎息”法调治痨症,效果很好。答案:C(“把病人安置在有花木的寺院之中”不是傅青主的意思。)

2. 傅青主善书画文言文全文翻译

此文出自《清碑类钞》傅青主徵君山因擅长书画著称,但是不轻易为人作画.曾经有个朋友来求画,傅青主说:“画画虽是微末的功夫,但是要用画笔描摹造化,我每次作画,都要先选择时机,不是良辰的画不会下笔.今天违逆了您的意思,不如约在中秋的晚上,如果天气晴朗爽快,没有风而且月色明亮,就装备纸笔为您作画.”到了那一天,天气果然晴爽,朋友很高兴,知道傅青主喜欢喝酒,就和他痛饮一番,从开饭一直喝到下午太阳偏西才罢了席.于是命令侍者研了浓墨,拼了两张几案,铺上一丈多长的玉版纸,又拿出铁界尺压在纸的四角,说等到月上东山,好秉烛作画.过了一会,月亮出来了,他很高兴,命令侍者取来一大钵研好的浓墨放在旁边的几案上,让周围的人都退下,独自提笔作画.朋友站在远处偷偷地窥视,纸件他手舞足蹈,做疯狂状.朋友便偷偷溜到他的背后,用力报住他的腰.傅青主大叫起来,叹息说:“你败了我的兴啊,有什么办法!”于是把笔扔掉把纸揉烂不再画了.朋友见他一头一脸都是墨,汗如雨下,急忙拿水来替他洗干净,派人送他回去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傅青主善书画清

小题1:C小题2:C小题3:B小题4:(1)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沉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2)(我)想写下这首诗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长书写。 (意思译对、语言通顺1分;“书”、“顾”译对各1分。)

小题1:(丐:请求)小题2:略小题3:(“非遇良辰不下笔”不等于“每次创作都必须选择晴爽月明的中秋良辰”)小题4:略参考译文:傅青主凭书画著称,但不轻易为人创作书画。 曾经有个朋友来求画,傅青主说“画画虽是微不足道的技艺,但是要用画笔描摹自然,我每次作画,都要先选择时机,不遇良辰不会动笔。

今天难以违背您的意思,就约定在中秋夜,如果天气晴爽,没有风而且月色明亮,就准备纸笔为您作画。”到了那一天,天气果然晴爽,朋友很高兴,知道傅青主喜欢喝酒,就和他痛饮,从午后一直喝到太阳偏西才停止宴饮。

于是让侍者研了浓墨,拼了两张几案,铺上一丈多长的玉版纸,又拿出铁界尺压在纸的四角,说等到月上东方,好拿着蜡烛作画。过了一会,月亮出来了,他很高兴,让侍者取来一大钵研好的浓墨放在旁边的几案上,让周围的人都退下,独自提笔作画。

朋友站在远处窥视,只见他手舞足蹈,那样子像发了狂似的。 朋友径直快步地走到他背后,用力抱住他的腰。

傅青主狂叫起来,叹息说:“你败了我的清兴啊,怎么办!”于是扔掉笔揉烂纸停止作画。朋友见他满头是墨,汗如雨下,急忙拿水替他洗干净,派人送他回去。

京师打钟庵落成,庵里的和尚仰慕傅青主的名声,请求他题写庵上的匾额。 因为那和尚品行不好,傅青主不答应。

那个和尚深知甲某和傅青主关系很好,便用重金引诱甲某,让他向傅青主转求。甲某不敢冒然转求,又考虑到无法回报和尚,后来想到一个办法,于是买来好酒请傅青主宴饮,又预先作了一首五绝诗,把“打钟庵”三个字嵌入诗中,趁着微醉,自己拿笔写起这首诗,多次书写,又多次亲自撕毁丢弃。

傅青主斜视他笑了起来,甲某说:“家中有个屏风,想写下这首诗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长书写。”当时傅青主已醉,便说:“我替你书写,怎么样?”甲某高兴地说:“非常荣幸。”

傅青主马上要来纸张,放手写了起来。甲某请求说:“你既然赐予我书法,就再请你写下自己的名字。

”傅青主笑着答应了。甲某挖下“打钟庵”这三个字交给和尚,和尚把它贴刻在门额上。

有一天,傅青主偶然从庵前经过,惊讶地发现匾额上题写着自己的名字,笔法的确是自己的,他注视着,沉思很久,忽然回忆起先前替甲某书写的屏风诗有这三个字,才醒悟到被甲某出卖了,于是就与甲某断绝交情。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1.A(省,阅览) 2.B(A、副词,“才”/连词,“却”;B、连词“而”,表修饰;C、副词,“将”/连词,“并且”,D、助词,表肯定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 3.D(①写傅山的聪颖;②写继咸赠诗傅山;④写他人对傅山的敬重。)

4.B(不是对自己被救的遗憾,是对冤情的愤懑。) 5. (1)明朝末年,国家开始,那些称为大官有学问的人,大多迂腐不值得一提,傅山对这些人感到很气愤。

(“明季”1分,“搢绅”1分,“不足道”1分,“愤”1分)(2)大学士冯溥首先来拜访他,其他公卿也都来探望,傅山躺在床上,不安排(准备)迎接、送行的仪式。(“过”1分,“毕”1分,“具”1分)(3)他的儿子傅眉,比他先去世,因此他把儿子的诗也附在这本诗集后面。

(“子眉”1分,“卒” 1分,“焉”1分)。

5. 魏徵传.八下语文文言文阅读答案

2008年镇江市【甲】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太宗新即位,励精(①)政道(②),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④)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⑤)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选自《旧唐书· 魏征传》 )【注释】①励精: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② 政道:施政的方略.③雅:素来 ④经:治理⑤劳:慰劳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l)孰视之( )( 2)皆以美于徐公( ) (3)王之蔽甚矣( )(4)思竭其用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文:15.对两位君主纳谏时的描写,【甲】文是“王曰:‘善.’”【 乙】 文中与这句话相对应的是. ( 2 分)16.邹忌和魏征作为大臣,向齐威王和太宗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答:17.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为什么会发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的感概?( 2 分)答:13.( 4 分)( 1 )同“熟”,仔细 (2 )认为 (3 )受蒙蔽 (4 )完,尽(答对一个给l 分)14 .( 2 分)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美”“私”等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l 分)15.(2分)(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答“欣然”亦可)16.(3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邹忌向齐王进谏时,善于借助生活中的小事,采用设喻、暗示等委婉讲道理;而魏征向唐太宗进谏时,尽其所能,知无不言,无所顾忌.(要点:①设喻、暗示或委婉,得2分.②尽其所能,知无不言,无所顾忌.或“敢于直谏”得1分.意思对即可)17. ( 2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唐太宗非常思念和感激魏征,因为魏征不仅有才能,而且很正直,敢于讲真话,是忠臣、贤臣,所以尽管有时说些逆耳忠言,也能深得胸襟开阔的唐太宗的器重和厚爱.(要点:① 答“唐太宗对魏征的思念和感徽之情”,得l 分;② 答“魏征是敢于讲真话的忠吞、贤臣” ,得l 分. 惫思对即可)戴震难师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日数千言不肯休.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C.曰:“几二千年矣.”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B.“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上梁山后对宋江说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话.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赞颂的理想人间.D.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神佛等都是《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称谓.参及评分标准:8.D 9.D 10.C 11.D。

6. 【《三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原文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③语④僚属⑤,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⑥,上厕则阅小辞⑦.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⑧,闻于远近,亦笃学⑨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⑩尔.注释 (1)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西洛:西京洛阳. (3)尝:曾经. (4)语:告诉. (5)僚属:官府的辅助官. (6)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 (7)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8)琅然:声音清脆. (9)笃学:十分好学. (10)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11)经史:经书和史书. (12)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13)因:于是.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感悟 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成功来自勤奋,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富阳5大名人事迹

▲富阳历史名人---一代名相李宗勉

南宋理宗朝时,有一位名闻遐迩的宰相.他的名字叫李宗勉·出生在本市常安古城村。

他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后代,父亲原来也是做官的,因为触犯了王法。

被刺配充军流放。

当时李宗勉还是个孩子。

李宗勉的母亲郑氏.在家境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对李宗勉精心抚养,严格管教,还请了有名的老师.教他读书。

由于李宗勉天资聪慧,读书刻苦,学业大进。

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参加京城(杭州)的礼部会试,竞得了第一名,又经殿试成进士。

李宗勉考中进士后,被放官江西运干。

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经大理学家真德秀的推荐,被召任礼部架阁,又迁著作佐郎,编写正史。

这样李宗勉有机会评论国是,表示政见。

这时,在金的统治地区山东,发生了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红袄军,投靠南宋,要求资助,对金、蒙作战。

A李宗勉认为:山东之旅(指李全)"名日忠义"实则"狡诂"。

要朝廷警惕,后来。

李全领导的红袄军,果然投降蒙军,发兵进攻扬州的南宋军。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理宗执政,李宗勉进宝章阁。

寻召除尚书郎中兼左司,拜监察御史。

这时,蒙宋联合灭金,金亡。

河南已被蒙古军侵占。

南宋朝廷中有一部分人,主张立即兴兵,收复三京。

李宗勉却认为:收复三京现在还不是时候,理由如他<谏出师汴洛疏>中所说的:"士卒未精锐,资粮未充衍?器械未犀利,城壁未缮修。

"并建议:"愿爱日力以修内治,合人谋以严边防。

师未可遽出,宜观衅而动。

"可是,当时的理宗没有听取李宗勉的意见,在赵葵等人的鼓动下,出师汴洛,终因粮运不继,导致溃退。

蒙古灭金以后,大举南侵,这时的宋理宗一心想达成和议,以求苟安。

有的大臣将领也是贪生怕死,如皇帝派史嵩之任淮西制置使去前线督战,他却把督府设在远离战场的鄂州.放弃了战略要地淮西,并力主和议。

李宗勉指出:"如果一位主将,整天以和字放在心上,势必处处退却,不敢向前,亦将遭来祸患。

"

李宗勉功进参知政事,拜左丞相、兼枢密使,掌握国家军、政大权,但他虽居相位,仍清廉自恃,家若贫士,被誉为公清之相。

李宗勉死后,皇帝赐谥文清。

葬富阳城北的小隐山。

▲富阳的历史名人---清节著称的李祧

北宋南宋间,朝野传颂着一位品学兼优,居官廉直,淡泊寡欲和清节之名的清官,他的名字叫李鞔(tao)。

靴,字彦渊,常安古城村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后代。

靴的祖父李勉,父亲李厚仁都是进士出身,朝廷命官。

靴从小受过极好的家庭教育,天资颖慧,学习刻苦,知识渊博,尤长诗词。

崇宁二年(公元110B年)登进士第,又中大观三年(公元l109年)宏词科(又称拔萃宏词科、博学宏词科,这是比进士更高一级的考试)。

曾写过许多诗,有<题净土院香岩阁>等诗传世。

李鞔不仅有诗名。

而且以居官廉直和清节之名著称。

宋代,为了加强中外交流,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

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温州、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等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工作。

宣和初(公元lll9年)李靴登进士第、中宏词科、被遣提举广东市舶司,掌管外贸中的税收工作,按当时的国家规定:税收抽取货物少者十五分之一,多者十分之四,是宋代的一大笔重要收入。

市舶司这个不可多得的"美差",为许多人所唾涎和羡慕。

但李鞔在市舶司的数年中,一直保持"居官廉直,珍货一无所取"的优良作风,他的清廉行为,当时许多人都不理解,当李鞔奉召离任回京时。

当地盗贼也认为在李鞔身上有"油水可捞",就趁他回京途中打劫,当强行打开箱笼一看,里面除了一些书籍之外,别无其他珍贵之物,强盗们大失所望而走。

从此,李鞔廉洁之名,传闻朝野。

李鞔除比部郎寻迁吏部,做审计工作,他办事认真,不徇私情,廉洁奉公,又有文名,因此,在朝廷内威信很高。

当朝奸相秦桧,为了拉拢和利用他,就主动要自己的儿子取桃女为娈。

一般的若能与当朝宰相结亲,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

可是,却被李鞔谢绝了。

因为此事李鞔得罪了秦桧,被调离了吏部,改任将作监。

这是监督国家工程项目的官,官职虽然小,但仍然掌管一部分技术和物资,有贪心的人,照样可以图工作之便,捞到好处。

但李鞔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公私分明。

奸相秦桧上次碰了壁。

仍不甘心,还想拉拢他,就换了一个花招,说要让"自己的儿子,拜李鞔为师!"李鞔气愤地说:"我是为天子做监工的,难道是为宰相教子的吗?"。

弄得秦桧下不了台。

但是,李鞔也知道,得罪了秦桧对自己不会有好处的,对自己的仕途也不再抱更大希望,为了避免麻烦,他就向朝廷提出要求,离京去外地工作,"持宪闽部易江东"。

他人已离开京城,但他廉直之节.广被人们传颂。

李鞔晚年,辞官回故里,仍然是两袖清风,家如贫士,乡人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告诉人们说,"做人一生,就是要傲到:绝贪、绝痴、绝嗔,这三绝。

今贪与痴已绝,独嗔未尽去。

"因榜其小室日去嗔。

所著有<去嗔居士集>载人宋史。

七十七岁卒,葬于富阳壶源万春山。

▲富阳历史名人---谢家三代五进士

北宋时,富阳曾出过谢涛、谢绛、谢景初、谢景温、谢景平祖孙三代五位进士,他们不仅为官清正,而且都是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

在当时文坛上有很高的声誉。

谢涛,字济之,以文章而知名,登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进士。

官侍御史、太子宾客等。

北宋初,四川农民起义失败后,田庐荒废,时有诏令"有能占田而倍人租者,舆之。

"因而,大片肥沃之田,均被地方豪强所占,大批流民无家可归,无田可耕。

时任华阳令的谢涛,收了诏书,把田还给了原主人。

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谢涛善文章,长诗词,年轻时喜与人戏文论诗,时有江夏王才叔自负其文,对谢涛说:你能省一字我就佩服你了。

谢涛为他削了二十字,才叔虽不乐,但没有办法胜他。

谢绛,字希深,谢涛之子。

中进士后,官至知制诰、知邓州等。

谢绛以文学著名,比父高于一筹。

文学家、史学家杨亿见其文章出众,荐他为秘阁校理,同修真宗国史。

仁宗天圣年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大片土地被淹,百万人流离失所,次年天又太早,加之盖天铺地的蝗虫,庄稼颗粒无收。

官为吏部南曹的谢绛,将《论事疏》呈给了仁宗皇帝,建议"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

"后来,被仁宗愉快地采纳了。

谢绛十分重视教育,到了哪里,就大兴学舍,常请诸郡立学,在河南修国子学,教诸生,自远而至者数百人。

富阳城北的小隐山,在谢涛、谢绛手里,就建有小隐书室。

通判河南、开封府时,谢绛与欧阳修、杨子聪、尹师鲁、王几道等一批名人,同游中岳嵩山。

他写了一篇《游嵩山寄梅殿丞》的长诗。

谢绛为改变唐末五代以来浮艳诗风的首创人之一。

谢绛四十六岁卒于邓州,时家无余资,有文集五十卷。

谢景初,宇师厚,谢绛之长子。

登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进士。

知越州馀姚县、以屯田郎致仕。

知馀姚县时,因姚北濒海,经常遭到海潮冲决,田庐淹没。

谢景初积极筹划,集资筑堤,以捍水患。

当时,又发生了地方豪强侵湖为田的事件,景初立即上报禁止;并且制定《湖经》,公布于众。

凡有占湖、争水的,就按《湖经》中的规定处理。

位于馀姚县城东北六十里的上林湖,经过景初的治理,成了一个优美的风景区。

谢景初还曾向富阳的纸农商传授了先进的腌、漂及制作技术,改进过的富阳书笺纸,质量有很大提高,被称为"谢公笺",一直被宫廷采用。

谢景温,字师直,谢绛之次子。

皇祜元年(公元1049年)进士。

历官县令、知开封府、刑部尚书等。

他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

并博学洽闻,长于诗,有《游云门》山水长诗传世。

与范仲淹、欧阳修关系密切。

年七十七卒于河阳。

谢景平,字师宰,谢绛之三子。

登皇桔五年(公元1053年)进士。

终秘书丞,好学善著书,所撰诗书传说数十篇。

▲阳历史名人---吴越擎天柱杜棱、杜建徽父子

唐末,群雄割据,天下大乱。

l瞄安钱谬练乡勇捍卫乡梓.造就了吴越国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其问杜棱、杜建徽父子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杜棱,字腾云,新登人。

唐乾符年间黄巢起义波及两浙,杭州练诸县乡兵自保,杜棱领武安营为东安都将,倾心事奉钱锈。

润州牙将刘浩劫持刺史周宝叛归薛朗,杜棱奉命讨贼,夺取常州,救回周宝,除官常州制置使。

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两浙制置使董昌叛立为王,钱锣率八都之军讨之,董昌乞救于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杨命大将田颓、安仁义犯浙。

朝廷表钱谬为镇海节度使、杜棱副之,全力抗击。

杜棱便于战略要冲东安(即今新登)依山筑城御守,与淮南军浴血奋战,东安军凭高制胜,毙敌盈千。

其时,东安周围诸如紫溪、火堡、建宁、静江等地因无险可守而纷投东安,赖以存活。

于是,杜棱声名大振,进官行军司马,累迁润州刺史。

杜棱生有三子,日建思、建孚、建微,均为吴越国股肱,尤以建徽功勋卓著。

杜建徽,字延光,少强勇,有志节。

尝于山庄构筑小茆斋为戏,署其栋为"军州押衙"。

其父督责日:大丈夫何止为一军事押衙耶?建徽诺诺连声。

青年时期,随东安军从父征伐。

每战,皆单衣入阵,所向披靡,军中谓之"虎子"。

及杜棱官常州,东安军归建徽节制,严整无改父风。

杜棱父子尽忠于钱镑。

昭宗光化年间,淮南降将徐绾复叛,钱镑据内城死战。

杜棱率常州兵,杜建徽率东安军同时驰援,叛军据守外城拒之,焚烧民居以挫援军锋芒。

建徽飞骑突进火窟,以火钩拉开火木,拓出通道,大军继进,遂解杭城之围。

睦州刺史陈晟(原余杭都将,本市洞桥镇陈村人)病故,其弟陈询拥军自立,暗通淮南杨行密以抗钱镑。

建徽为询姻姬 (连襟),驰书切责,劝谕回心。

钱锣不察,派人密伺建徽。

建徽坦然陈说:"陈氏负恩背义,徽既姻娅,理当见疑。

然累书敦谕,皇天后士苟或鉴照,则拔城获书方明徽心。

"不久,有睦州吏来降,持建徽遗询书,钱镑览毕,嘉叹久之。

每朝会,必指建徽日:"此杜丞相,今日忝有一方,多其力也。

"即表建微为武安都将兼领泾源节度使。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为后梁,年号开平,钱锈欲退保会稽,罗隐、杜建徽等竭力谏阻,拥立钱锣为吴越国主,改元天宝,杜建徽进爵郧国公领吴越国丞相。

此后,杜建徽全力辅助

钱镪治理两浙,拓新杭城,为钱氏四代霸图创下基业。

杜氏父子在家乡新登的传说和遗迹甚多。

新登镇观音弄有杜公祠(现为新登镇小分部),三十年代尚有杜氏父子塑像,壁间留有前人赞诗,日:"押衙生小署山中,人阵群夸虎子雄。

曾与文章分秀气,岂徒乡里说元戎。

累书果尔邀天鉴,一剑居然拜父风。

退保会稽梁未讨,丰碑谁表四王忠。

"这可作为杜建徽一生行状的写照。

另有杜公井,杜墓山,太师坞等莫不与杜氏父子有关。

▲富阳历史名人——凌 准

安史之乱后,唐室衰微,朝 *** 败,有识见的大臣欲挽狂澜于既倒,乃有王俖、王叔文变法之举。

但他们依靠的基础却是那个积病不起的顺宗李诵,即位才八个月就被禅让,以致改革迅速破产。

二王论死,参与变法的八个骨干,全被贬逐到偏远恶州为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司马事件”。

我们富阳的凌准是八司马之一。

凌准,字宗一,新登镇东山坞凌家畈人。

系三国时东吴大将凌统之后。

少有志节,读书为文,著有《后汉春秋》二十万占,草撰了《六经解围》及《人文集》等。

弱冠之年,思谋建功立业,乃上书宰相以自荐。

宰相召之属对,“日试万言”,遂擢为崇文馆校书郎。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部哗变,拥立太尉朱’挑为帝,国号“大秦”(后改为“汉”),德宗李适 (ku6)仓惶出逃。

那宁军奉命讨贼,凌准全力辅佐节度使韩游瑰谋画方略,建有战功。

叛平后,加官大理评事御史,赐绯鱼袋,历迁节度判官、殿中侍御史等职。

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浙东观察使贾全倾慕凌准的才能,奏请他转官浙东廉使判官。

凌准到任,“抚循疲人,按验污吏”,颇得百姓尊敬。

贞元二十年德宗病重,太子李诵视事,宰相王1丕及其侄太子太傅王叔文秉政,为整肃朝政,积极罗致人才,准备变法革新。

于是,凌准被飞檄征召进京,担任翰林院侍从学士,“备君顾问”。

次年正月,德宗驾崩,党争顿趋激烈,以宦官俱文珍为首的顽固派,欲阻李诵登位,“乃议秘三日后下遗诏”,意图拖延时日,篡改遗诏。

凌准“独抗危词,指画其十有六七不可”。

二王然其议,乃于次日发丧,在灵前拥立李诵即位,改元永贞。

于是,“六师万姓安其分”,俱文珍等阴谋破产。

大局安定,二王的改革全面实施,凌准调人中枢为王叔文助手,进官尚书郎,旋迁尚书都外郎,仍以文章侍从,并由本官参度支。

为了使国库收支平衡,减轻百姓负担,凌准实施了一连串的改革:加强盐铁专管(盐铁使系王叔文兼任),严禁私采、私贩;降低盐价,废除苛税、杂献;撤消扰民的“宫市”,惩办贪官污吏,“调发出纳有条不紊,一时奸利衰止。”

二王的变法,沉重地打击了宦官及大地主的势力,使顽固派寝食不安,俱文珍便勾结了西川节度使韦皋突然举事,迫使顺宗李诵禅位于其子李纯,残酷地变法集团。

王叔文处斩,王1丕被流死于首途,柳宗元、凌准等八人贬往远州僻壤。

这年九月,凌准出守和州(今安徽和州)刺史,甫抵任所,后命继至,左迁连州(今广东连县)司马。

在连州,凌准哀伤地度过了最后三年。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冬天,一代英才凌准,结束了他五十七年的人生历程。

文言文三版

1. 文言文“三版”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三版”即“三板”。

“版”是通假字。三板:1、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

《战国策·赵策一》:“智伯从韩、魏以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宋苏轼《徐州谢奖谕表》:“百堵皆作,盖僚吏之劬劳;三板不沉,本朝廷之威德。”

清吴伟业《清江闸》诗:“石高三板浸,鼓急万夫争。”2、亦作“三版”。

即舢板。近海或江河上用桨划的小船。

唐钱起《江行无题》诗:“一湾斜照水,三版顺风船。”宋陆游《舟中作》诗:“蘧蒢作帆三版船,渔灯夜泊阊门边。”

清郁永和《采硫日记》卷上:“二十三日乘三板登岸。”原注:“三板即脚板也。

海舟大,不能近岸,凡欲往来,则乘三板。至欲开行,又拽上大船载之。”

3、。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高如我三板儿的人物也出不得手,强如我十倍儿的声名道着处有。”

2. 文言文“三版”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三版”即“三板”。“版”是通假字。

三板:

1、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战国策·赵策一》:“智伯从韩、魏以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宋苏轼《徐州谢奖谕表》:“百堵皆作,盖僚吏之劬劳;三板不沉,本朝廷之威德。”清吴伟业《清江闸》诗:“石高三板浸,鼓急万夫争。”

2、亦作“三版”。即舢板。近海或江河上用桨划的小船。唐钱起《江行无题》诗:“一湾斜照水,三版顺风船。”宋陆游《舟中作》诗:“蘧蒢作帆三版船,渔灯夜泊阊门边。”清郁永和《采硫日记》卷上:“二十三日乘三板登岸。”原注:“三板即脚板也。海舟大,不能近岸,凡欲往来,则乘三板。至欲开行,又拽上大船载之。”

3、。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高如我三板儿的人物也出不得手,强如我十倍儿的声名道着处有。”

3. 初中3年的所有文言文(语文版的)

S版语文: 9A 20.秋 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1.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2.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 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 曰:“寡人无疾。”

扁鹊 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 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 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 死。 23.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4.诗词五首 使至塞上 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泊 秦 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 *** 花。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七单元 25.《论语》十则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 子贡。

4.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必背古文,古诗词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修四必备古诗文: 必修三的必备古诗文有: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登高——杜甫、琵琶行——白居易{去年我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仅让背第2段}、锦瑟——李商隐、马嵬(其二)——李商隐{这首诗在《高中必备古诗文》里有、但我的老师没有让我们背,还请再确认}、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劝学——荀子、过秦论——贾谊{我们在学时尽让记住最后一句、为最经典的一句}、师说——韩愈. 必修四的必备古诗文有:雨霖铃——柳永、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定风波——苏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醉花阴——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 蜀道难作者: 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琵琶行》(不背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há má)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李商隐诗两首虽然没让背,但是出题会考啊,悲剧= =。

所以还是背吧,在说真的很有名)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寡人之于国也 (我们老师要求全篇背)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1).河内凶(2),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4)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7)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8).”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9).”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 三篇文言文+译文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遂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即使快乐但不能长久,便离开。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义气和志气,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矣,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变得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原文】

王戎早慧,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这些都蛮简单的

6. 文言文 三上 译文

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教学设计>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译文: 钱惟演(谥号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

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

谢绛(字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7. 求3篇文言文

《海瑞清廉》

原文: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译文: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跟他一起在南京做官的同乡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民怀一人。苏民怀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寇淮清廉》

原文:寇淮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处士魏野赠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洎准南迁时,北使至内宴,宰执预焉。使者历视诸相,语译导者曰:“孰是‘无地起楼台’相公?”坐无答者。

译文:寇准先后两次当宰相,长达三十年,不为自己建造豪华住宅。当时的处士魏野写诗赠给他,赞扬道:“官居高位,却没有建造豪华住宅(不为自己谋私利)。”

自从寇准南迁后,辽国使臣到宋国宫廷赴宴,宰相一级的大官都参与宴会。使者看遍了在座的各位执政大臣,对翻译说:“谁是‘无地起楼台’(没有地方造楼台)的大臣呢?” 在座的没有一个回答的。

《公仪休嗜鱼》

原文:1、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公仪休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鱼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

2、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

3.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

译文:1、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一个楚国人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会被罢免相位,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2、公仪休是做鲁国宰相时。他很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国相后,全国各地的许多人都送鱼给他,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弟子劝他说:“老师,您这样喜爱吃鱼,可别人送上门来,为什么不要呢?”公仪休听了,回答道:“正因为我喜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如果我因为这点小利小贿而被罢免了国相,这样我就不能满足这个嗜好了。如果我廉洁奉公,不接受别人的贿赂,就不会被免掉职位,也就能常常吃到鱼了。”

3.公仪休做鲁国宰相而且喜欢吃鱼,全鲁国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公仪休(都)不接受,他的弟弟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是为什么?。(公仪休)说:“就是因为喜欢吃鱼,才不接受(人们送我的鱼)。如果接受(别人送我的鱼),必定有不敢责求别人的表现,有不敢责求人的表现,就将违法曲断;违了法,就要(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免去了宰相的职务,那(我)虽然喜欢(吃)鱼,这些人必定不能送给我鱼,(这时)我就不能自己供给鱼了。如果不接受(别人送给我的)鱼,而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即使不接受(别人送给我的)鱼,我(也)能经常自己供给(自己)鱼。这(就)是明白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明白别人替自己(打算),不如自己给自己(打算)。”

8. 3篇短小的文言文

1.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欧阳修的最短文言文

1. 欧阳修的文言文故事答案

【原文】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交易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以如。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2. 文言文 欧阳修的原文和翻译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编辑本段]译文

粟润湘篆书《醉翁亭记》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冬天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人们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3. 欧阳修得书 文言文翻译原文

修昨日过颍,少留营视故居。虽不敢过分大为制度,而就简酌,宜犹须一岁仅可辧集。便当躬自筑室,然则居此不过为一岁计,而地僻事简,庶少偷安。而衰病侵凌,亦绝无憀赖,持国请麾,不候成书。而出何速也。汝阳亦自佳郡,乍远喧哗,必多清思。因风不惜惠问,以慰岑寂。馀乞爱重。不宣。修再拜。持国龙图执事。 我昨天经过颍州,(乘便)稍做停留去探视修整从前的居所。虽然不敢过度的大加修缮,而只进行简单修理,也还需要一年时间才刚能筹备好。(所以)就必须亲自修筑房舍,但是住在这里不过只做一年的打算,并且地处偏僻,凡事因陋就简,希望能借此暂得安逸。然而我身体衰弱,常遭病魔困扰,也根本无所依从,(先前)为国事着想而上奏请命,不等奏章完成,竟这么快就离京了。(来到)汝阳本来也是好地方,突然远离喧哗的都市(到这里),一定有很多恬静淡泊的思绪。借助清风不吝惜美好的问候,来抚慰寂寞冷清的我。

最后两句是客套话,就不译了

4. 求助翻译一句欧阳修的文言文

原文如下: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翻译如下:

洛阳最多竹子,竹园像棋盘一样纵横交错。竹子成熟结笋之后,每年都能盈利十数万,人们能够坐享其利,^。同时它还能够兴修水利,制造风土工艺产品,……都需要非常的谨严。家家户户都有小斋闲馆,掩映在竹丛之内,宾客若想观赏,就要弯着腰一个接一个的进去。没有人问这究竟占了多大的地方,认为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后来这种做法被称为风俗,被认为是一种好事。"

5. 古文翻译 欧阳修的

欧阳修论证事情中肯直率,人们看他都想看自己的仇人一样,只有皇上奖励他敢说话,然后赐给他五品的官服。皇上看着他的侍臣说:“像欧阳修一样的人,从哪里可以得到??”做同修起居注后,进任知制诰。按照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崇有加,不让他退休。

熙宁四年,用太子少师的职位为官。熙宁五年,欧阳修去世,追封他为太子太师,给他谥号为文忠公。

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晚年更改别号为六一居士。

啊,累死我了,一个字一个字打的

6.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答案

欧阳修苦读》①原文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⑪借而读之,或⑫因⑬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⑯,下笔已如。

编辑本段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7. 欧阳修三上文言文

这段文言文出自北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翻译:

钱惟演(谥号为思,故称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的家庭中,却很少有别的爱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下属说:(我)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即儒家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史书,躺着就读各种杂记,如厕的时候则读小辞。大概从未把书放下片刻。

谢绛(字希深,故称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同住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读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吧。”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谁知道邓州一高啊!详细介绍下。

花洲书院话春秋——传承历史文化的河南省邓州市第一高中 河南省西南部的邓州市,地处秦(岭)淮(河)交界线上的南阳盆地。4000年前的夏王朝,仲康帝封其子于此而建邓国,并于隋文帝3年始置为州。又因其处于“南控荆襄、北连宛洛、西通巴蜀、东际淮海”的交通要冲,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古代志书赞誉邓州为“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 在邓州外古城墙的东南隅内侧,是名闻遐迩的邓州市第一高中所在地。 之所以说邓州第一高中名闻遐迩,不仅仅是因为这所学校近年来为国家输送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邓州第一高中校园内那群楼交错、绿荫掩映的景色深处,有一个远近知名的古代学府——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起源于唐,兴盛于宋,延续至清。据邓志记载,宋时,邓州的书院至少有7所,花州书院便名列其中。古时候,书院的创建者总是将之建造在僻静幽雅的名胜之地。除了建筑的考究之外,还要在其周围种植竹、桂、松、梅、兰等高雅植物,并参差配置亭台楼榭和小桥流水,构成“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书院园林,使其浑然自成一体,观之别具一格,犹令文人墨客向往。据志载,在宋代邓州的7座书院中,花洲书院并非独占鳌头,其中的贾状元书院、韩文公书院等皆因其建造主人身份的显赫而曾各领。但它们缘何却又在历史的长河中过早地灰飞湮灭,唯独花洲书院能延续至今呢?这要感谢北宋的著名家、文学家范仲淹。    北宋时期,邓州统于京西南路,治穰,领五县:穰、内乡、顺阳、淅川、南阳。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谢绛知邓州,利用风调雨顺的年景,积5县之收成,在邓州外城东南隅的洼地上修湖辟洲植花木,在城墙上建造览秀亭。经过数年的经营,到1045年,已经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秀美园林了。范仲淹曾作诗赞曰:“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冬月,因推行“庆历新政”被罢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带着满腹的悲怆,郁郁寡欢地来到了邓州就任知州。虽遭受重大挫折,范仲淹仍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地服务于新职。他不仅重农桑、兴水利、清积案、惩贪官,很快使得政平讼理、万民和乐,而且颇重视教育。  在取得了邓州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之后,一向就十分喜爱百花洲的范仲淹决定以更高的标准整修百花洲,重建览秀亭。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在花洲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邓州市第一高中,莘莘学子们秉承先贤们求学上进的意志,焕发了新时代青年刻苦向上的精神,先后有3万多人从这里考取了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   2002年,邓州市又投资1400万元,启动了重修花洲书院工程。近3年来,先后完成了春风阁、春风堂、先圣殿、万卷阁、范文正公祠、览秀亭、百花洲、古城遗址公园等工程。   如今,漫步在花洲书院,无论是朝霞初露的早晨,抑或是暮霭氤氲的傍晚,都可以看到邓州市第一高中学生们锻炼身体、学习技能、增强本领的身影;都能够听到邓州市第一高中学生们阅读课文、背诵诗词和外语的声音。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参观了花洲书院和邓州市第一高中之后,曾欣喜地说:“在这个环境里读书,不成才才奇怪呢!”   邓州市一高中位于邓州市土城东南隅,北宋副宰相范仲淹贬任邓州知州时曾于此创建花洲书院。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 1046年),范仲淹在花洲书院写成了脍炙人口、中外传诵的名篇《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1905年于花洲书院设立邓州高等小学堂,1926年设立邓县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附设高中班,1952年高中班合并于南阳高中,1956年再次附设高中班,1958年过渡为高级中学,定名为邓县第一高级中学校。1998年更名为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邓州市一高中为南阳市重点高中,现有44个教学班,3700余名学生。教职工191人,其中任课教师151人,中学高级教师32人,中学一级教师68人,特级教师2人,在职进修研究生7人。教师们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193篇,发表论著16部。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力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治学,锐意进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风,“刻苦、勤思、尊师、守纪”的学风,教育教学取得优异成绩。高考省专以上进线率稳定在85%以上。学生多人次在省级、国家级奥赛中获奖,教师多人次获省、国家级各类荣誉称号和教学成果奖。 进入新世纪,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学校领导班子提出要抓住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机遇,制定了“十五”规划,以“创示范高中,迎百年校庆”为动力和奋斗目标,决心在今后五年中使办学规模、基本建设、电化教学、师资水平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再创辉煌,力争在2005年前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2010年跨入国家示范性高中行列。!

花洲书院风景的作文

花洲书院

在世界上还没有一所真正大学的时候,书院就在中国的一些角落里,静悄悄地担当起传播知识、弘扬道义、弘扬精神的重任来。这种深厚的文化情结,应该也算中国的一大特色吧。

自唐代以来,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至今已蔚然成风,全国书院林林总总七千多所。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院对民俗风情的培育、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形成和知识传播,不亚于今天的任何一所大学。

在河南邓州古城东南隅,就有这样一书座院,因位临百花洲,名曰:花洲书院。

“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作诗刻金石,意垂千载秋。我来亭早坏,何以待英游。”这是北宋大文豪范仲淹《览秀亭》对此地的赞美。

可惜,范仲淹被贬邓州时,洲废亭圯。东风无力百花残啊!

百花凋谢,洲亭已毁。此刻,一位曾经春风得意、名满天下的朝廷命官正忧心忡忡、伤痕累累地走来。

时间是庆历五年(1045)十一月。

经过“庆历新政”阵痛,年已五十七岁的范仲淹,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这一住就是四年,直到皇祜元年(1049)正月,赴任杭州。

在离庙堂之远的邓州,他政简刑清,化行俗美,吏畏其威,民怀其德。

他不辞劳苦,整治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并在城墙东南角建春风阁。深为学风不兴而忧心的范仲淹,当看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后,遂在百忙中谋划,创办“花洲书院”,并且公余到书院讲学。

一时,邓州文运大振。

这是他到邓州工作后推出的最大“民心工程”。

这项工程的效益确实不小: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

当然,范仲淹一手打造的“花洲书院”还有点“文化沙龙”的味道。平时,春风堂里以文会友,百花洲中与民同乐。在这里,还与致仕宰相张士逊、新科状元贾黯等诗酒雅会,同宰相晏殊、光化知军李简夫及名士王诛、张涛赋诗唱和。

按说,范仲淹应该知足了,完全可以把酒临风宠辱皆忘,其喜气洋洋者也。但,他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起来,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没有人知道,一个“流落江湖”者的真实想法。

然而,正是这种“无法理解”,却常常会爆发出惊人的行动。

就是在这“进亦忧,退亦忧”之时,光照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这篇千古绝唱,洋洋洒洒,看似和风细雨,实则暴风骤雨,把一座傲然挺立的楼和一座风雨飘摇的院,有声有色地搭建起来,维系起来,从此成为一条风景线上的两处境界。

人以地灵,地以人传。邓州,为夏、商、周及秦汉之后的中州名郡,宋初为邓州南阳郡,治穰(今邓州市),领南阳、内乡、顺阳、淅川五县。宰相张永德、赵普,苏易简、寇准、陈尧咨、刘筠、谢绛等朝廷要员都曾任邓州知州。

当然,能使邓州引以为荣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一代文豪范仲淹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这里写出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而名动天下!

滕子京,名宗谅,北宋洛阳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一生志同道合,后滕子京用公使钱一事被人攻讦受审,范多次上表为其辩诬,终使其免去刑狱之灾,先后贬知陕西风翔府(今宝鸡)、河南虢州(今河南灵宝)、岳州巴陵郡。滕知岳州后,重修了江南名胜岳阳楼。楼成,极为壮观,遂于庆历六年(1046)六月十五日,致长信于范仲淹(嘉靖、乾隆、嘉庆《巴陵县志》之《滕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有详细记载),信中详述了岳阳楼重修情况,并附《洞庭秋晚图》一本,派人千里迢迢至邓州,求挚友抽暇为其作记。

范公接信后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邓州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展纸走笔,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全文计三百六十多字,字字珠玑,文情并茂,气势磅礴,千古传咏,不但使岳阳楼增色添辉,名扬天下,也使后人不得不赞叹滕子京求记的的远见卓识。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肺腑之言,成了中国达官学士的良知理想、责任担当和崇高情怀。然而,这种担当和理想的背后,却常常充满着伤痕累累的惆怅和疼痛。

围着别人伤痛眉开眼笑的,是一群自私自利、阴阳怪气的嘴脸!

一种忧国忧民的伤痛,与一副自私自利的丑陋,交接到一起,令人不禁一身冷汗!

翻开历史一页,我们除了为范仲淹的精神和勇气叫好,也为一个家国的命运和前途担忧。

不仅仅范仲淹在担忧,不仅仅他周围的文臣武将在担忧,而是连大宋王朝的最高领导人宋仁宗也无不在担忧……

可是,他们究竟在担忧什么呢?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种苦闷而虚弱的担忧,还得从那场轰轰烈烈而来,死气沉沉而去的“庆历新政”说起。

“庆历新政”是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一场大改革。

当时的改革背景,《宋史》是这样说的: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对夏战争惨败,内部动荡已是山雨欲来之势。仁宗遂罢去宰相吕夷简,任命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纷纷上疏言事。范仲淹与富弼等人综合多年来的经验,于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即《十事疏》)奏折呈给宋仁宗,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朝廷表示赞同,并颁发全国。

朝廷都赞同拥护,不是好事吗?

对全国的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

要知道,奏折中,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都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如,规定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等。

宋仁宗也觉得有“利国利民”的意味,便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阻挠。

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使人做梦都没想到的是,表面上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宋仁宗,却突然大变脸,一反常态,责成他们在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

于是,一年四个月后,庆历新政失败

随即,范仲淹被贬到邓州。

我们先不讨论宋仁宗皇帝的觉悟和个人好恶问题,但从奏折看,这场改革的内容,不外乎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这不是明摆着的,利国利民的好事吗?

连这样的好事不敢做,不能做,那你说作为这个国家的臣民,还能做什么!

有人说,《十事疏》是一个强调澄清吏治的“反腐宣言”,对官吏和商人构成威胁,守旧派朝臣习于苟安,反对新政,庆历新政肯定得以失败收场,不然会得罪很多场面上的人。

也有人认为,新政失败后,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更甚,甚至影响到后来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令熙宁变法缺少吏治的澄清。

不管怎么说,我们先睁大眼睛看看,这场改革的“绊脚石”到底有哪些?

这场改革直接触犯的是封建腐朽势力,的是大官僚的特权,他们对此恨之入骨,随着新政推行逐渐损害他们的利益,便集结在一起攻击新政。他们诬蔑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结交朋党,他们并串通宦官不断到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树党羽的谗言。

曾作过西北统帅的夏辣,就是个首当其冲、诡计多端的家伙,宰相吕夷简告病退休时,他满心以为凭自己的资历可以接替宰相职位,没料想在石介、欧阳修的评击下,非但没有当上宰相,连枢密使的官职也丢了。他恼羞成怒,蓄意报复。

于是他让家里的一个使女天天临摹石介的手迹,等到写得到石介亲笔字一模一样了,便伪造出一封石介写给富弼的密信,信里说要废掉仁宗。夏竦到处张扬,诬陷改革派阴谋另立皇帝。于是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虽然宋仁宗对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这么强大,他开始动摇了,失去了改革的信心。到庆历五年初,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富弼、欧阳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

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的庆历新政,就这样虎头蛇尾地流产了。

怎能不使人痛心疾首?!

现在看来,这场改革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因为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等于动摇了宋仁宗的统治基础。所以,还是因循守旧,以稳定为大局。

这里需要提一下北宋自太祖、太宗就制定的恩养士大夫的国策。

我们知道,北宋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但统治者却从五代历史汲取了消极教训,那就是武人跋扈于国家不利,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北宋皇室的是抑制武将,其办法一是重用文人,二是实行更戍法,人为的制造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以维护其统治。实行更戍法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国防,而废除庆历新政,则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改革。仁宗罢黜范仲淹的一个原因是范仲淹带过兵,有军事威信。更主要的是朋党之议,仁宗也知道这是臣下在互相攻击,但范仲淹确实有些功高震主,而且,同整个士大夫阶层比起来,一个范仲淹再重要,也得忍痛割爱啊。

所以说,庆历新政失败是北宋决定的。扼杀改革的是,而非所谓保守派。

实际上,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归于保守派的破坏和改革派的失误,似过于简单了一些。在我看来,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分歧来解释改革的失败,有违历史真实,也缺乏事实根据。

我翻阅大量的宋代文史资料看到,当时的情况是,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决定对吏治进行整顿。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地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三冗三费是改革所要打击的主要目标,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作的主要变动,就是要改变赵匡胤恩养士大夫的祖制,向参与的广大士族阶级开刀,打破他们的铁饭碗,所以,改革将要触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士-官僚层,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封建社会的帝王是很忌讳大臣结为朋党的,宋仁宗也不例外。反对派诬蔑韩、范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

所以说,改革失败的真实原因是皇帝不想改革了,而不是因为保守派的反对。因为如果皇帝要想改革,那是谁也阻挠不了的。

那么,皇帝为什么不顾反对并亲自终止自己提倡的改革了?

很简单,皇帝提倡改革与终止改革的理由一样,为了自己的家天下。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仁宗也正是迫于他们的压力废止了新政。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宋仁宗当初任命范仲淹、富弼们来改革新政,为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但为何最终又实行不下去了呢?

我个人认为,在一个封建专政的社会中,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皇帝当然不能答应。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如,“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深沉的腐朽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这个大手术当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也要削减其薪俸,要知道,北宋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而且,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那可是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啊。

为了弄清这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回过头来,再细细看看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的那些内容吧。

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不问劳逸如何,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抑侥幸,即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当时,大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国家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应该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应该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择长官。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的状况,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级监察和财政区划)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均公田。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认为,供给不均,怎能要求尽职办事呢?他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

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和人民,讲穷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的制度长期实行。

修武备,即整治军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

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其中,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另外,还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便处处都没有阻隔皇恩的现象了。

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范仲淹认为,法度是要示信于民,如今却颁行不久便随即更改,为此朝廷必须讨论哪些可以长久推行的条令,删去繁杂冗赘的条款,裁定为皇帝制命和国家法令,颁布下去。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减徭役。范仲淹认为如今户口已然减少,而民间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繁重。应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将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塥署,并为一院;职官厅差人干的杂役,可派级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担,将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放回农村。这样,民间便不再为繁重的困扰而忧愁了。

《条陈十事》写成后,立即呈送给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商量,表示赞同,便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

我对( )的尊敬 | 一篇作文 , 括号里填“一个古人的名字”,各位大侠帮帮忙!小弟在这里感激不尽!

我对范仲淹的尊敬

范仲淹二十岁时,曾远游陕西,结识名士王镐,一起啸傲于雩、杜之间,抚琴论《易》,极尽其欢,晚年仍满怀深情地追念这位旧友。约略稍前,范仲淹还与王洙有布素之游,奠定了终生不渝的友情。这种出行和交游,开扩了青年范仲淹的视野。

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范仲淹在著名的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应天书院求学,数年的刻苦力学生涯使他“大通六经之旨”。青年范仲淹虽“出处穷困”,“布素寒姿”,但却矢志不渝,勤奋学习,自觉磨练意志,确立了其卓荦不群的理想人格,“忧思深远”的忧患意识和“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如果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是范仲淹的初衷,那末在南都学舍他已有了“慨然有志于天下”的人生信念。

大中祥符八年(1015)的进士及第,是范仲淹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是科江西人萧贯贡试第一,但鄙薄南人的寇准,硬是说服真宗,让蔡齐状元及第,这和他坚持不让王钦若拜相一样,体现了他人才观念上狭隘的地域观念,范仲淹却对这位名相的刚毅果敢,勇于决断,推崇备至。

仲淹释褐初仕广德军司理参军,首先奉母侍养。他治狱廉平,清正自守,常与知军大异其趣而挺然不从。刚正不阿,卓然而立的操守已始见于筮仕之初。天禧元年(1017),范擢文林郎、权集庆军(亳州)节度推官,时知州为上官佖,通判杨日严,十分倚重这位才华横溢的年青幕僚。次年,三十岁的范仲淹有燕赵之行,留下了豪情满怀的《河朔吟》,抒发了他收复燕云失地的壮志雄心。他还奉母命归宗复姓,上表陈请时有一联四六名句,化用范蠡、范睢故事,用事精切,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文字功力。

天禧五年(1021),仲淹调官监西溪盐仓。这位僻居海隅的监当官,颇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感,不避自荐之嫌上书时为执政的张知白,向他倾吐心声:“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八百余年后,民族英雄林则徐也直抒胸臆:“位卑未敢忘忧国”,实出同一机杼。范仲淹同年挚友滕宗谅,时官泰州从事,两人志趣相投,时相过从,唱酬无已,他们在东海之滨结下情逾骨肉的金石之交。他和富弼,也在海陵结下终身不渝的忘年交,当时,富弼侍父而来读书于此(弼父富言监泰州酒税)。

天圣三年(1025),范仲淹创议重修捍海堰,与滕宗谅一起主持这项工程,因气候条件恶劣,遭遇挫折。但仲淹不为所动向朝廷力陈,得到淮南漕使胡令仪、发运副使张纶的支持,在胡、张的主持下,于四年秋重新开工,历时三年,这条横跨通、泰、楚三州,长达一百五十里的捍海堰终于完成。虽然仲淹因守母丧离开了泰州,但当地人民仍将其命名为“范公堤”。三州均立有范公生祠,杨阜《画像赞》云:“我思范公,水远堤长” 。“青衫下僚”的“名世高节”,是永远留在当地人民心中的丰碑,范公堤在近千年的“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遗址迄今犹存。范仲淹写有《堰记》,总结他第一次治水的实践经验,可惜这部水利名著早已散佚。

天圣五年(1027)正月,晏殊罢执政为南京留守,辟守丧居此的范仲淹掌应天府学教席。次年,还荐仲淹应学士院试,除秘阁校理,范的仕宦生涯实现了一次重要转折。从此,他对小自己二岁的晏殊终身师事之,体现了其尊师重道的可贵品格。范仲淹在执掌府学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其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在南都守丧期间,范仲淹向宰相上万言书,提出了他最初的改革新思维, 不仅成为庆历新政的蓝图, 也启示了王安石的熙丰变法。 苏轼高度评价了这一“天下传诵”的万言书,称“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首相王曾对这通万言书极为赞赏,暗示晏殊荐范召试馆职。在宋仁宗时期,人才的脱颖而出,时贤先达的荐拔赏识,大力提携,也是重要原因。范仲淹对此深有体会,在他跻身名流后,比他的前辈做得更多、更好。在人才的破格选任方面,由于范仲淹不遗余力的倡导和垂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仁、英、神、哲四朝如云蒸霞蔚般灿若群星的可喜局面出现,这是赵宋王朝能在内忧外患中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

天圣七年(1029),范仲淹力谏皇太后不可在殿廷接受仁宗行拜贺之礼,认为这样有损“君体主威”;又建议刘太后还政于“春秋已盛”的仁宗皇帝,但春意正浓的皇太后切于权势,疏入不报。仲淹遂自请补外,通判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

天圣九年三月,仲淹迁太常博士、徙陈州(治今河南淮阳)通判。知州杨日严乃亳州时顶头上司,继任知州胡则,也与仲淹结成忘年再世之交。人在宛丘的范仲淹仍时时关注着朝廷的态势、人事变化动向。

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撒手人寰西归,仁宗亲政,朝政一新。原先上疏忤刘太后的相继得到提拔重用。四月,范仲淹被召回,除右司谏。宋代的台谏官许风闻言事,即可据传闻上疏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失实,也不加罪。这是历代封建王朝望尘莫及的最大限度的言论自由和批评朝政权力。目的在于 “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 苏轼对这种“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的赵宋祖宗家法最为赞赏, 尽管他自己曾蒙受过“乌台诗案”的牢狱之灾。

仲淹直言极谏,恪尽言责。在太后称制时,劝刘后尽母道;在仁宗亲政后,则劝帝尽子道,调和二宫,煞费苦心。仲淹还受命安抚江淮灾伤,所至措置得宜,如奏蠲舒、庐州等地折役茶、赡军茶、江东丁口盐钱,主张盐法通商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 是年岁末,在宰相吕夷简的支持下,仁宗废黜郭皇后。台谏在孔道辅和范仲淹的率领下,群起力争,被责问得张口结舌、理屈词穷的吕夷简玩弄阴谋手法,请台谏次日上朝力陈;仁宗连夜下达诏旨,分贬台谏领袖孔、范出知泰州、睦州,天明即押出国门。台谏相继上疏救援、力争,皆不报。在皇权和相权的联合压制下,显然,台谏只能屈居下风。

景祐元年(1034),仲淹出守睦州。在春意绵绵,风景如画的新安江畔,身心疲惫的范仲淹,凭吊严子陵钓台,主持重修了严光祠堂,精神境界有了新的升华。他倡导贪廉懦立的名教思想,“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成为激励人们道德质量修养的千古名言。桐庐郡小政闲,公务之余,范仲淹与幕僚一起登临游赏,交相唱酬,饱享畅游山水之乐。就在仲淹陶醉在江城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之中时,同年八月,一道诏令将他调知乡郡苏州。

当时苏州正发大水,宋代任官有避乡贯、亲嫌的规定,不知是否他主修“范公堤”的成功实践促成了这次调动?范仲淹行装未卸,就赴常熟、昆山实地考察灾情,提出了疏浚五河,引太湖之水注入东海的治水方略,成为苏州地区北宋迄今屡见成效的一种治水主导性思路。回到苏州城内,又全力以赴赈济救助嗷嗷待哺的十万灾民。仲淹记事以来第一次回故乡,仅及凭吊吴县天平山的祖茔,察看姑苏城内的祖居,命名其宅西斋为岁寒堂,堂前之松为君子树,树旁之阁为松风阁,各赋诗一首,寓意深矣。

景祐二年(1035)三月,仲淹被擢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跻身侍从,有了更能发挥其才华和更多干预时政的机遇。八月,仲淹以判国子监召回后,言事益切。老谋深算、城府很深的吕夷简奏请任命范权知开封府,想以烦忙的日常事务困扰之,再相机寻其治政失误而罢黜之。但范精于吏治,治绩无懈可击,京都肃然。

范仲淹耿介正直,容不得吕夷简擅权市恩。向仁宗上百官图,指出进退的大权应由皇帝亲自掌握。又上《帝王好尚》等四论,仲淹不过是从维护赵宋祖宗家法的立场出发,主张强化皇权,侵削相权而已。切中要害的疏论激怒了权势欲极重的吕夷简,他反诉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宠信吕相的仁宗诏令范仲淹落职出知饶州,这是范仲淹第三次因言事而遭贬黜。阿附权相的侍御史韩渎还奏请以仲淹朋堂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当时范仲淹以其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已在士林享有重望,馆职余靖、尹洙上疏论救,相继被贬外;欧阳修致书右司谏高若讷,斥其迎合时相不论救仲淹为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被贬知夷陵。蔡襄愤而作“四贤一不肖”诗记其事,士论荣之,传诵中外,洛阳纸贵。这场风波史称“景祐党争”,上述诸人后来均成为宋代名臣,范仲淹士林领袖地位逐渐形成。仲淹被贬出京,依例交游当祖饯都门,但迫于时相的淫威,前来送行的只有李紘和王质。

三出专城,屡遭贬黜的范仲淹,虽鬓白如丝犹素心未改,“许国忘家”乃其立朝准则、处世信条。仲淹每守一州,把兴利除弊作为行政首要目标。在饶州,奏免鸟嘴茶充贡和奏免德兴银冶场的贡课,成为他新的德政。南宋初,状元及第的王十朋在州治创思贤堂,州学建敬爱堂,立颜(真卿)范庙,以纪念这位前贤。

景祐四年(1037)十二月,因叶清臣疏请,诏移仲淹润州(治今江苏镇江),次年到任。宝元二年(1039)三月,又徙知东南重镇越州(治今浙江绍兴)。在润,仲淹尝筹划建州学,重建清风桥,后被改名“范公桥”;在越,则以德化治,后人建有贤牧亭以祠。他还留下了《清白堂记》,力邀李觏来越州州学执教,兴学已成为他关注的焦点。

康定元年(1040),西夏战事骤起,宋军大败于三川口,朝野震惊。仲淹临危受命,先以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旋擢刑部员外郎、陕西都漕,又迁龙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膺寄方面。八月,再迁户部郎中,自请代张存知延州(治今陕西延安)。在延州实行将兵法,采取积极防御、寻机小规模出击战略,初步稳固鄜延防线。授狄青《左传》,勉以折节读书,遂成一代名将;又对志在投笔从戎的张载,劝以治《中庸》,张后成关学开山,理学巨擘。仲淹的慧眼识人,于此可见一斑。

庆历元年(1041),韩琦对西夏采取攻策,仲淹不为所动,结果宋军大败于好水川。仲淹也因私与元昊通书,独犯“人臣无外交”天条而被降官户部员外郎,贬知耀州;韩琦则因败军之罪贬知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十月,分陕西为秦凤、泾原、鄜延、环庆四路,由韩琦、王沿、仲淹、庞籍分任四路帅臣。仲淹奏上攻守二议,初步形成其独具卓见的加强西北防务、抗击西夏的军事思想。

庆历二年(1042),范上疏再守之策,主张增筑堡塞,行坚壁清野之计,在扩军备战的同时,实施招纳怀抚之策。三月进筑大顺城,成为楔入双方必争地界的堡垒,进可攻,退可守。范有诗记其事,张载有《记》颂其功。仲淹又主张营水洛城,坚辞邠州观察使之职,不愿以文阶易武阶,这是当时儒臣的普遍心态。闰九月,由于主将葛怀敏“猾懦不知兵” ,轻率冒进,再败于定川砦。仲淹及时从庆州出兵驰援,方稳住阵脚,迫使西夏退兵。十一月,诏命复置四路都部署,以范、韩、庞籍分领之,系衔并带四路招讨使。仲淹上表自请,愿与韩琦共同驻跸泾州,与延州庞籍成犄角之势,又奏请文彦博知秦州、滕宗谅知庆州,并兼两路帅臣。经过反复探索,在范、韩主持下,宋陕西四路立体纵深攻防体系始构筑完成,宋夏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宋夏和议,仍以延州为管道,正式启动。范仲淹稳妥的积极防御战略初见成效。

庆历三年(1043)四月,范、韩因西线战功而擢拜枢密副使,八月,又除范仲淹参知政事,九月开天章阁,诏命近臣条对时政,仲淹应诏上《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措施。标志着庆历新政之始,且除修武备一项外,其余九项措施均以诏令形式划一颁行,在行之二年的新政期间,尚有溢出十事疏的内容。新政包括澄清吏治、培育人才、富民强兵、强化法制等四个方面内容。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法制等各个领域,是顺应历史潮流,颇有一定深广度和社会效应的一次改革运动,旨在调整封建国家决策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其中,如“磨勘新制”是对两宋陈陈相因的的磨勘旧法唯一一次革故鼎新的强力冲击;厚农桑也确实对兴水利、课农桑、辟田畴、增户口产生了积极影响。最为功德无量的是诏州学立学和改革贡举考试制度,这不仅促进了文风和社会风气的深刻转变,也造就了大量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文化学术事业等精神文明的高度繁荣昌盛。在中国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弥久的影响。庆历新政为熙丰变法及此后的历次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由于仁宗皇帝的始从终弃,执政大臣的首鼠两端,守旧势力的顽固强大,祖宗家法的掣肘,导致了庆历新政的功败垂成。但这是中国封建时代有着深远历史意义的一次全面改革,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远大抱负的一次可贵实践,其功绩永垂史册。庆历四年八月至五年元月,仲淹被命宣抚河东、陕西,在秋冬季节,先后行经今山西及陕西的一些地区,在宋代为交通未便、备极艰辛的极边地区。就在仲淹黾勉王室,艰难跋涉之际,王拱辰等策划了“奏邸之狱”,将苏舜钦等改革派新进英锐“一网打尽”,矛头直指时相杜衍和参知政事范仲淹,范自请罢执政,求知邠州,得到批准。庆历五年十一月,又诏罢仲淹兼任四路帅臣,以给事中改知邓州。

庆历六年(1146)起,范仲淹在邓州渡过了三年一生中难得的惬意时光。解除了机政和边防重任的范仲淹,在邓州这一风光秀美的重镇,在“幕中文雅尽嘉宾”和诸子随侍的亲情中优闲度过了邓州之任。在这里,他的曹氏新夫人还生下了季子纯粹,后来成为苏轼的徐州僚友,他请苏轼写下了《范文正公文集序》。仲淹在邓州,营造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既是对前任、同年谢绛的忆念,又把这风景如画的园囿辟为公园而与民同乐。仲淹在邓州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创作,其杰作《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邓州。他还兴致勃勃参加了祠风师、贺瑞雪等民俗活动,祈求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每到一地,他总把民众的疾苦安危放在首位。所以当他任满时,邓民遮道,仲淹也颇愿留任,遂得再任。范仲淹身后,邓人在州治建“景范楼”,在百花洲建范公祠,纪念这位名臣在邓州留下的政绩与遗泽。

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移守东南重镇杭州。在赴任途中,他最后一次在乡郡姑苏逗留,决定创办范氏义庄。作为元老重臣,这年七月,又擢官礼部侍郎。尽管他未能如唐宋贤守白居易、苏东坡那样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留下令人赞叹的白堤、苏堤,但他首创的救荒模式,却在中国经济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皇祐二年,两浙路爆发大饥馑,杭州灾情尤重。仲淹一改开仓济民,赈济的常规办法,而是纵民出游竞渡,力倡公私兴工造作,独创以工代赈,募民兴利的救灾新模式。另外,他又抬高粮价,广泛吸纳粮食涌向杭城,导致粮价大幅回落和人心稳定。这种扩大消费,刺激生产,增加就业机会,兴办公共设施和工程项目,组织灾民自救;与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粮价双管齐下的高明措施,保证了杭州“民不流徙”,安然度荒。皇祐三年,范仲淹移知青州,与富弼交政后,又逢河朔饥荒,范又成功地将这种管子发明的轻重之术发挥到极至,一举三得,既平抑粮价,又免支移之苦,还帮助州民渡过青黄不接的艰难时光。这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过人胆识和行政智慧。可惜,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公元1052年6月20日),这位杰出的家在移守颍州的途中病逝于徐州。范仲淹“智谋过人远甚”,“文武兼备” ,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方面,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即使在担任地方官的时候,也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又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教育事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他不凡而短促的人生,谱写了“先忧后乐”的时代乐章。

范仲淹生前故后,士大夫对他表示了一致的推崇,绝非偶然。王安石誉之为“一世之师”,“名节无疵” ,司马光称其“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 ;黄庭坚论定为“当时文武第一人” ,王十朋更褒为“此志此言高孟轲”,“见公端似见周公”;朱熹也评为“本朝第一流人物”;元好问亦推为“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的圣贤。范仲淹的影响,也超越了时代和国界,如日本著名景观“后乐园”,即由朱舜水取范仲淹名言而命名。近代以来,范仲淹研究成为一门显学,绝非偶然。范仲淹忧先乐后的风范,刚正不阿的品格,自强不息的意志,爱国忧民的信念,淡泊廉素的作风,泛爱乐善的胸怀,博闻广知的学识,文武全才的智慧,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构成了他“粹然无疵”的完美人生。

范仲淹留给后人的学术论著、诗文不算很多,但其影响却歴久而弥远,深刻而惊世。赵宋王朝虽然在内忧外患中支撑了三百二十年,但却创造了封建时代最为兴盛的精神文明,在当时世界也居领先地位。朱熹已指出:“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 。近代的两位学术大师陈寅恪和王国维先生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在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史的历史长河中,宋学是难以逾越的巍巍高峰。宋学突破了汉唐墨守经传旧注训诂的樊篱,倡导义理之学;追求心性修养,及明体达用,经世致用,外王内圣的统一;具有“致广大,尽精微”的博大精深,整合儒释道学的万千气象。其本质特征则是陈寅恪先生总结的:“精神,自由思想,批评态度。”

宋初即已确立右文崇儒,“以文德致治”的既定国策,宋代大开孤寒之士通过科举入仕之路,通过馆阁制度培养和储备人才,令其致身通显。宋代士大夫的理想人格中,多蕴涵着爱国热情、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信念和自觉追求,范仲淹就是其中集家、思想家于一体的杰出代表。官僚与学者是他们的一身两面,范仲淹年青时曾在应天书院学习过,后又执掌书院教席,不仅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基础,也对教育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庆历新政中的诏州县立学,是功德无量的盛举,奠定了我国九百六十年以来的地方教育体系基础,为大批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他也曾短期担任过判国子监之职,主张办医学等专业教育,培养和荐引了当时最著名的几位太学教授:宋初三先生及李觏。宋代太学、州县官学、书院学等教育体系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创举,范仲淹视教育为头等大事,培养人才为百年大计,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当时的一些知识精英,如宋六家中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家富弼、司马光,著名学者李觏、张载,宋初三先生,均出自高平门下。他与古文学家尹洙、苏舜钦及名臣韩琦、杜衍、晏殊等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他自己以《十事疏》为代表的政论性散文,五《记》为代表的古文,《易义》为代表的学术著作,骈散结合的律赋创作,乃至脍炙人口的某些诗词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他从不曲学阿世,实事求是的治学风格,融儒释道于一炉的兼容并蓄的博怀,使他不失为开风气之先的文化学术思想界领军人物。

范仲淹“积学于书”,“得道于心” 。他哲学思想的基石是:提出了“纲维三才”的天人合一观,穷神知化的辩证思维,理一分殊,内圣外王的四德说,实开《易》学研究中义理派先河。宗经则是其哲学思想的取向,他于六经中求文、道、用的统一,实创“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的治学路子。范仲淹还出入佛老,精研三教经典,力求会通而经世致用,正如他诗中所高度概括的那样:“清静道自生”,“读《易》梦周公”,“养志学浮丘” 。这种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学术视野,使他成为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宋学开山。

范仲淹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的担当精神,浓郁的人文情怀。他立志“尚经天纬地之业” ,而“忧事浑祛乐事还”成为他毕生的追求和信念。兼济天下,“爱国忧民”是范仲淹立身行事,处世立朝的惟一准则,也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范仲淹毕生信守不渝的信条是:“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所以他能坚持“行己有耻”的高风亮节,不仅在贫贱时能安之若素,富贵时也能保持清正廉明,“为政忠厚,所至有恩” ,兴利除弊;晚年又推己及人,设立扶助贫寒族人的义庄。

“素心直拟圭无玷”的范仲淹,开“重名教,以矫衰弊之俗”的时代新风。倡导名教,旨在重建以儒家名教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仲淹的名教思想,包涵了丰富的内容,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仁义礼智信、诚明、忠孝之类观念,而且也包括恬于进退,淡泊名利,犯颜直谏,气节观念等合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如果说前者更着重于个人的心性修养层面,后者则更注重于社会责任的层面,两者的和谐统一,即为外王内圣贯通的伦理道德规范。范仲淹以名教为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是其名教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震烁古今、义薄云天的惊世名言。其“至诚许国”,“不以进退易其守”的情操,不仅两宋时广为传颂,时至今日,犹不失为仪型典范。

范仲淹无论出入中外,执政临民,乃至膺寄方面之际,始终以“犹济疮痍十万民”的执着,为传统的重本抑末经济思想注入了全新的内容。他力主茶盐通商,发展商品经济的远见卓识,主持改革,兴修水利,奖劝农桑的成功实践,以军事、外交、经济(屯垦戍边、坚壁清野)手段三管齐下巩固边防的虑深思远,刺激消费、以工代赈救荒济赡的独特模式,提出“损上益下”、“裒多益寡”,摧抑兼并的固本宁邦之策,运用轻重之术平衡粮价,虽仅是吉光片羽,但仍不失为中国经济思想上颇具亮色的真知灼见。这不仅是比他的前辈提供给历史的“新的东西”,也是为后人提供有益谋谟的宝贵财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创办的范氏义庄,体现了他一贯的民与物胞的人文情怀,充分反映了他对家族、社会的责任感、爱心奉献及对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心态。范的远瞩,实开宋代赈济、福利事业的先河,南宋不仅富家大族竞起效尤,蔚为时尚,而且,也促进了始于北宋末的官办慈善养济机构的诞生,成为近代各种官方民办扶贫事业的滥觞。范氏义庄的成功实践及其遗韵流泽,对于当今社会保障福利机制的形成及扶贫事业,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范仲淹作为宋代诗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提出了“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风化” 的主张。他还力主“文质相救” ,文以载道,将道统与文统完美结合,他有独具一格的诗论和赋论。他对前辈作家王禹偁、穆修比较推崇,对同时代的尹洙、苏舜钦、欧阳修等人“力为古文”的文学造就也颇为赞赏。他自己也创作了文质兼备、情文并茂,骈散结合的散文和律赋。范仲淹和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群体形成了一种新的文风,一扫西昆体“刻辞镂意”,“专事藻饰,破碎大雅”的弊弱文风。

范仲淹还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须“文辞贯道”, “意必以淳,语必以真” 。他在《唐异诗序》等文中简要概括了唐诗各种流派的特色,反映了他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品位,对诗歌的特征及其社会作用有明晰的认识。诗言志,歌咏言,他认为抒发真情实感是诗最本质的特征。范仲淹的诗众体皆备,他的交游诗、山水诗、边塞诗中不泛“格清而意远”的精品佳作,如《野色》、《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献百花洲图上晏相公》等为不可多得的杰作。另外,范仲淹的律赋创作,堪称唐宋大家,尽管他精心编纂的赋汇总集《赋林衡鉴》已佚,但保存下来的序,是一篇十分精彩的赋论。律赋兴于唐,宋代以来,赋主要是应付礼部贡试的科举文体,不为人所重。但“少游文场,尝禀词律”的范仲淹,却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不少言为心声的佳作。正如杨万里所论:“古今文章,至我宋集大成矣。”宋文之盛,正始于庆历,范仲淹无疑是这一作家群体中的重要一员。

作为边塞词人的范仲淹,虽其词作多已散佚,今仅存五首,但却阕阕精彩,字字珠玑。他的词作豪放中有婉约的成份,实开苏辛词风的先河,有一种撼人心魄的节律感,音乐美。范仲淹的散文,题材广泛,是他从政、治军、兴学的实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颇具文学和审美价值,其中不乏佳篇。《岳阳楼记》等五记、《十事疏》、《奏上时务疏》等为传颂已久、脍炙人口的杰作,他的四论也风格犀利,纵横阖捭,还有一些书信及伤悼文字也写来感情真挚,十分动人。总之,范仲淹不失为享有时誉的作家,他的诗文言志抒情,风格清新,自然流畅,立意超迈,醇厚雅正,一如其人,广受当时及后世的人们所喜爱。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家中,理应有范仲淹的一席之地。

小文言文阅读训练的书

1. 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1

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2、乡 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3、芦 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4、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5、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第二组 天的魔术6、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7、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8、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 时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夜半为子,日中为午。

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第三组 别样的争和辩10、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1、猫 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12、龟兔竞走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 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13、五官争功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第四组读书要得法14、读书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禽兽何异?15、读书有三到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16、读书需有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17、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第五组 智慧少年18、称象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 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 则象重可知矣。”

19、道边李苦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0、破瓮救友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 推荐几本初三语文阅读训练的书

个人觉得《中考现代文阅读升级训练150篇》、《中考文言文阅读升级训练150篇》和《五年中考三年模拟》挺不错的,《五年中考三年模拟》里面有阅读专项训练,里面讲的解题技巧还蛮好的 这是我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些阅读解题技巧,跟你分享一下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好的……。

3. 古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四篇

第一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互。

狐曰:“子(你)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字含义 (1)虎以为然 然:__对,正确__ (2)兽见之皆走 走:_逃跑___ 2.百兽为什么‘见之皆走’? __因为看到狐狸后面的老虎,它们怕的实际上是老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___狐假虎威告诉我们不能看表面现象,看表面现象容易被迷惑_______ 第二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梨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子多,此必苦梨” 取之信然 1. 请给故事拟一个标题:_王戎析梨___ 2.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尝与诸小儿游 :尝 _曾经,有一次___ (2)诸小儿竟走取之走: _跑去__ (3)唯戎不动:唯___只有 3.看了短文,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试着结合原文分析 _____善于分析事物的聪明孩子_____第三篇原文: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③。令初不知爱,漫④悬于壁。

旦⑤而过之,轴必坠地⑥,屡悬屡坠。令怪之⑦,黎明物色⑧,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⑨举轴,猫则踉跄⑩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⑾着,于是始知其画为⑿真。

翻译: ①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善,精通,擅长。

②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轴:画卷 ③ 邑令:县令。

④ 漫:漫不经心,随便。 ⑤ 旦:早晨。

⑥ 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 ⑦ 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

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⑧ 物色:察看;观察 ⑨ 逮:等到,及。

⑩ 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⑾ 然:这样。

⑿ 为:是。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

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真的,值得爱惜。 第四篇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

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

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圣祖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康熙十一年,幸赤城汤泉,经长安岭,上下马扶辇,至坦道始上马以从。

还度岭,正大雨,仍下马扶辇。太后命骑从,上不可,下岭乃乘马傍辇行。

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布尔尼叛,师北征,太后以慈宁宫庶妃有母年九十余居察哈尔,告上诫师行毋掳掠。

国初故事:后妃,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皆令命妇更番入侍。至太后,始命罢之。

宫中守祖宗制,不蓄汉女。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尝勉上曰:“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又作书以诫,曰: “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

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二十四年夏,上出塞避暑,次博洛和屯,闻太后不豫,即驰还京师。

太后疾良已。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

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

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

(《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节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A. ②请减算以益太后 ①下岭乃乘马傍辇行 B. ②是乃仁术也,见牛而未见羊也 ①古称为君难 C. ②不可为我轻动 ①当于孝陵近地安厝 D. ②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A.“以”: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B.“乃”:①才;②是。

C.“为”:①做;②为了。D.“于”:①在;②比。

答案:A 9.康熙曾满怀 *** 地颂扬他的祖母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暗指清廷所获的成就)。”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孝庄文皇后对两代皇帝的帮助的一组是 ①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②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 ③告上诫师行毋掳掠 ④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⑤尝勉上 ⑥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排除①⑥。

答案:C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世祖顺治即位后。

4. 【《三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原文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③语④僚属⑤,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⑥,上厕则阅小辞⑦.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⑧,闻于远近,亦笃学⑨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⑩尔.注释 (1)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西洛:西京洛阳. (3)尝:曾经. (4)语:告诉. (5)僚属:官府的辅助官. (6)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 (7)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8)琅然:声音清脆. (9)笃学:十分好学. (10)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11)经史:经书和史书. (12)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13)因:于是.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感悟 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成功来自勤奋,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5. 推荐几本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书不要太难

同意上述说法,"幽梦影"很简单,适合初学者;"论语"一定要看,读完论语接着读"中庸";散文方面你高中三年只要把"古文观止"吃透文言文几本上就没问题了;修辞方面去读"诗经",然后平常多看看唐宋诗词,如果这些你都做的到,想要更进一步就看"四书集注"中的"孟子"跟"大学",修辞接着看"文心雕龙"(有点难找),最好再把"史记"跟二本"汉书"看了;玄学方面看"周易"、"道德经"跟"庄子"。

如果上述你都做的到,差不多就是主修国学的大学程度,别说考试,你都可以自己写文言文了。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至少一定要把古文观止看完。

全国三文言文译文

1. 三篇文言文+译文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遂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即使快乐但不能长久,便离开。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义气和志气,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矣,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变得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原文】

王戎早慧,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这些都蛮简单的

2. 跪求几篇经典古文(最好是《三国志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到他那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委屈自己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王朝的统治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蒙受风尘。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的原因,不但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攻打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霸业才可以成功,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3. 高三所有文言文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 *** 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 *** 肢体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 (齐宣王)说。

4. 古文三上文章翻译 本人有急用

一、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大概只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二、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三、出处

《欧阳文忠公文集》的《三上》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欧阳文忠公文集》又称《欧阳文忠集》、《欧阳永叔集》、《欧阳文忠公集》,是欧阳修的全集。该集共153卷,另附录2卷。

二、作品赏析

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成功来自勤奋,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三、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一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史学著作有奉诏与宋祁等合作编著的《新唐书》,并有他自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上

5. 三国文言文翻译(请教)

我来翻译一下。

曹操悲叹的说:“我开始举起义旗,是为了替国家消灭贼人。各位能仗义相助,我有如大病初愈一样的非常高兴,想依靠袁绍(本初)带领河内地区的军队,兵临孟津和酸枣;各位将军能坚固地防守住成皋,抗拒敌人于敖仓,在缳辕、太谷修要塞,形成险要的地形;袁术(字公路)率领南阳的军队,驻守驻丹、析,进入武关,震惊朝野。全都挖沟壑,高筑城墙,不参加战斗,最好是作为疑兵,来告示现今天下的形势。顺从诛杀逆贼,可以稳定局势。可是现在大家都迟疑着不进兵,太让天下人失望了。我私下里自己认为这样做实在令人感到羞耻。”

6. 文言文翻译、要全部翻译

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但是还是把一些词解释一下

齐威王之时喜隐③,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④,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⑤,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⑥:“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⑦,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⑧,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⑨。诸侯振惊⑩,皆还齐侵地。盛行三十六年。

③喜隐:喜欢说隐语,隐语即谜语。

④沉湎:指陶醉于饮酒之中。不治:不问政事。

⑤并侵:都来侵犯。

⑥说之以隐:用隐语来游说齐威王。说,劝说,说服。

⑦蜚(fēi):同“飞”。

⑧县令长:县的行政长官,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人口不及万户的县,称长。

⑨奋兵:举兵。

⑩振:通“震”。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7. 文言文译文

齐宣王盖大屋子(意译为大宫殿),大得足以覆盖数百亩地。

堂上有三百间屋子。凭借偌大的齐国,盖了三年却未能盖成,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

香居问齐宣王说:“晋王放弃先王的礼乐,去做淫乐,臣斗胆问荆国是有君主的么?”宣王说:“是没有皇帝的”“臣斗胆问荆国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没有臣子的.”香居说:“现在君王盖大宫殿,三年没能盖成,而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敢问大王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无臣子的。”

香居说:“臣请求回避。”小步快走着往外走。

宣王说:“香先生留步,为什么这么晚才向寡人进谏?”于是诏来尚书说:“记下,寡人不遵从先王教诲,盖大宫殿,香子让寡人停止了这种做法。”。

8. 文言文< >的全文翻译

原文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③语④僚属⑤,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⑥,上厕则阅小辞⑦。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⑧,闻于远近,亦笃学⑨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⑩尔。

注释

(1)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祐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西洛:北京洛阳。 (3)尝:曾经。 (4)语:告诉。

(5)僚属:官府的辅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

(6)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 (7)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8)琅然:声音清脆。 (9)笃学:十分好学。

(10)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12)经史:经书和史书。 (13)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14)因:于是。 (15)释:放下。 (16)虽生长富贵。虽:虽然

(17)闻:(能)听见

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属于有思想的吧。”

感悟

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成功来自勤奋,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9. 想要得到三篇文言文的翻译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使得到了刘秀的赏识信任。建武二年(26年)春光武帝定封他为广平侯。

建武三年(27年)春天,在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万人马,赴救广乐。吴汉率领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收兵回营。

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在前而公伤卧,觽心惧矣”吴汉听此言,勃然裹创而起,巡视营垒,杀牛酌酒,犒劳士兵,对将士:“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吴汉豪气凌云,将士们也深受感染,士气倍增。第二天,擂鼓呐喊,同时进击。

周建军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起驱逐守长,占据了城池造反。

诸将皆想攻打,吴汉不听,说:“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

然后一面下公文给郡府,命他们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人人城安抚五姓。五姓喜,相继归降。

建武五年(29年)春,农民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惊乱,吴汉却坚卧不动,一会儿营中便安静下来。吴汉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军。

建武十二年(36年)春,吴汉挥师直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吴汉接连获胜,并未听从光武帝的告戒,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成都。

于江水北岸扎营,派副将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比□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然诏书未到,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又派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使汉军不得相救。

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吴汉见形势危急,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 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

第三天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

第二天,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 吴汉随光武帝征战。

不少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垂头丧气,惶怵不安,平日的风度威严全失。吴汉却不然,每到这时,他整厉战械,激扬士卒,不但毫不气馁,反而愈加意气风发。

他出征时,妻子在后方买了一些田产,待他归来,却都送给了故旧亲友。他说:“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死后,谥忠侯。

宋朝的谢绛为什么叫谢舍人?

在宋代,“舍人”是一个尊称,俗称显贵子弟为舍人,尤言“公子”

标签: 谢绛 兴修水利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el0lm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