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气象卫星有哪些

气象卫星有哪些

气象卫星有哪些

4、风云二号:风云二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计划发射7颗,即风云二号A、B、C、D、E、F、G。

气象卫星有捕风家族、风云家族、风云一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等。

1、捕风家族: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成熟,利用卫星导航反射信号(GNSS-R技术)对反射面的物理特性和参数进行反演,成为各国研究热点,捕风一号正是瞄准这一方向进行研制和建设。

2、风云家族:中国“风云家族”早已声名在外,风云系列卫星更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是东半球气象预报的主力。

3、风云一号: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

4、风云二号:风云二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计划发射7颗,即风云二号A、B、C、D、E、F、G。

5、风云三号:风云三号可从二维遥感成像到三维综合大气探测,从单一光学探测到全谱段宽波谱探测,从公里级观测提高到百米级观测,从国内组网接收到全球组网接收。

6、风云四号:2016年12月11日零时1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气象卫星是用于监测和收集地球大气层和天气现象的人造卫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气象卫星:

1. 极轨卫星:这些卫星绕地球极轨运行,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观测数据。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NOAA卫星系列,包括NOAA-15、NOAA-18、NOAA-19等。

2. 非极轨卫星:这些卫星的轨道不是环绕地球的极轨,而是处于低地球轨道或地球同步轨道。

其中最知名的是欧洲气象卫星组织的METEOSAT系列,包括METEOSAT-8、METEOSAT-9等。

3. 雷达卫星:这些卫星搭载雷达设备,可以观测降水、云层和风暴等天气现象。

中国的风云卫星系列(如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就是具有雷达功能的气象卫星。

4. 红外线卫星:这些卫星通过探测地球表面发出的红外线辐射来观测云层、温度分布等。

例如,美国的GOES卫星系列(如GOES-16、GOES-17)是红外线气象卫星。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气象卫星示例,还有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卫星也在进行气象观测任务。

随着技术的进步,气象卫星的功能和性能不断提升,为我们提供更准确和及时的天气预报和气象数据。

“气象卫星有哪些”主要包括:风云二号、风云一号、风云四号、同步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捕风家族、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家族、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风云一号、风云四号、同步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捕风家族、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家族、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

,并且大部分用户都认为风云二号更好。

风云二号:风云二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计划发射7颗,即风云二号A、B、C、D、E、F、G。

风云一号: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

风云四号:2016年12月11日零时1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

②同步气象卫星。

运行高度约35800千米,其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平面相重合。

从地球上看,卫星静止在赤道某个经度的上空。

一颗同步卫星的观测范围为100个经度跨距,从南纬50°到北纬50°,100个纬度跨距,因而5颗这样的卫星就可形成覆盖全球中、低纬度地区的观测网。

风云三号:风云三号可从二维遥感成像到三维综合大气探测,从单一光学探测到全谱段宽波谱探测,从公里级观测提高到百米级观测,从国内组网接收到全球组网接收。

捕风家族: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成熟,利用卫星导航反射信号(GNSS-R技术)对反射面的物理特性和参数进行反演,成为各国研究热点,捕风一号正是瞄准这一方向进行研制和建设。

①极轨气象卫星。

飞行高度约为600~1500千米,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交角,这样的卫星每天在固定时间内经过同一地区2次,因而每隔12小时就可获得一份全球的气象资料。

②同步气象卫星。

运行高度约35800千米,其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平面相重合。

从地球上看,卫星静止在赤道某个经度的上空。

一颗同步

风云家族:中国“风云家族”早已声名在外,风云系列卫星更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是东半球气象预报的主力。

气象卫星按轨道不同,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可以获得全球气象信息,如我国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目标区域进行连续气象观测,如我国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由于轨道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即: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

前者由于卫星是逆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同步,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后者是与地球保持同步运行,相对地球是不动的,称作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又称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有捕风家族、风云家族、风云一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等。

1、捕风家族: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成熟,利用卫星导航反射信号(GNSS-R技术)对反射面的物理特性和参数进行反演,成为各国研究热点,捕风一号正是瞄准这一方向进行研制和建设。

2、风云家族:中国“风云家族”早已声名在外,风云系列卫星更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是东半球气象预报的主力。

3、风云一号: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

4、风云二号:风云二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计划发射7颗,即风云二号A、B、C、D、E、F、G。

5、风云三号:风云三号可从二维遥感成像到三维综合大气探测,从单一光学探测到全谱段宽波谱探测,从公里级观测提高到百米级观测,从国内组网接收到全球组网接收。

6、风云四号:2016年12月11日零时1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

地球上有哪几种气象卫星?

地球上有两种气象卫星:地面静止卫星即地球静止业务环境卫星,简称GDES;极地轨道卫星即极地控制环境卫星,简称POES。在地面静止轨道上,静止卫星距地面约22,000英里(35,000千米)的赤道上空,其运行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同步,几乎昼夜悬在一个地点上。地球余下区域由极地轨道卫星监测,它沿着从北到南一圈一圈地重复运行,每两小时在极地附近经过一次。

电视气象播报的卫星图片通常是地面静止卫星拍摄的照片,尽管白天也可见到它们,但常用红外线冲洗。从地球表面扩散的红外线可用来估测空气中的水汽。这是因为当红外线的波长达到6.7微米时,水汽极易吸收能量。水汽越多,来自地球的红外线在未到达卫星之前就越多地被吸收掉了。红外线释放也可用来测评云顶部的温度,它与风暴关系十分密切。

微波数据有许多特殊功能,由于微波可以穿透云层而丢失的能量少,例如,贯穿行星的冰和雪的出现是可以被跟踪的,因为结冻的水与陆地和液态的水所散发的微波频率不一样。

卫星寿命仅有几年——这给科学家发射新卫星提供革新的机会。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人类对大气层的了解更广泛了,南极“臭氧空洞”每年的增减均已得到的监控,是根据从同温层到它上方的极地轨道卫星所反射的紫外线照射量而定。美国于1995年发射一种探测器用以监测云内部和从云到地面的闪电,测量结果表明:闪电还不及科学家们所料想的一半。一些卫星甚至携带雷达设备进入太空。这些设备是测量洋面的高度(水温的指数),以及大海的风暴潮(海面风速指南)。

气象卫星可以分为哪些?

气象卫星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全球表面巡查两遍,可以获得全球气象资料。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全球1/3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及时将气象资料传回地面。

我国的气象卫星是哪一系列

我国的气象卫星是“风云”系列。

风云气象卫星是中国于1977年开始研制的气象卫星,1988年、1990年和1999年,先后发3颗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即风云1号A、B和C气象卫星。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30年中国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和自主创新,我国已成功发9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目前,仍有5颗在轨稳定运行,为气象、海洋、农业、林业、水利、航空、航海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性、专业性和决策性服务。

气象卫星可以分为几类?

气象卫星,主要用于气象观测。据美国统计,气象卫星的经济效益巨大。该国每年用于气象卫星工程的投资约3亿美元,而通过气象卫星的服务得到的效果,可折算成每年增产或减少灾害损失达20亿美元,投资效益比为1:7。据前苏联有关当局估计,前苏联的气象卫星的投资效益比高达1:10。

被称之为“巡天千里眼”的气象卫星按运行轨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由于卫星是逆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同步,沿着太阳早升晚落的方向运行,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故又称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卫星运行高度通常为数百公里,可观测全球的气象数据,供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用;另一类是与地球保持同步运行,相对地球是静止的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这类卫星轨道比较高,观测范围更广阔,通常用于对同一地区进行长期、持续观测,及时提供有关天气预报数据。卫星对云图的拍摄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借助于地球上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程度而拍摄的可见光云图,只限于白天工作;另一种是借助于地球表面物体温度和大气层温度辐射的程度不同,形成红外云图,可以全天候工作。显然,两类卫星和两种云图的拍摄形成共同配合使用,即可起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作用,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效果。

迄今为止,气象卫星有的已发展为以气象为主的多用途对地观测卫星,不仅用于提高天气预报精度和准确度,还可用于海洋观测、冰雪和水文监测、庄稼生长以及病虫害和土壤墒情的监测等,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中国有哪些卫星,有气象卫星,人造卫星,还有什么卫星

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包括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 、海洋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天文卫星和空间探测卫星等15类。

一、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

“东方红一号”(NSSDC ID: 1970-034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同时也是东方红人造卫星系列的首颗卫星。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

东方红二号卫星是中国二十世纪末用于远距电视传输的主要卫星,该卫星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分别定位于东经87.5度、东经110.5度和东径98度等处,能覆盖中国全境及周围一些地区。

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广播、通信及数据传输等业务。卫星上有24路C频段转发器,服务范围有中国、海南、台湾及近海岛屿。

东方红四号(DJS-2/DFH-4)是一种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通讯卫星平台,用于替代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中国第三代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除了供中国使用外还出口到了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

二、北斗系列导航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致力于向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能向有更高要求的授权用户提供进一步服务,军用与民用目的兼具。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又称为北斗一号,是中国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即有源区域卫星定位系统,在卫星的寿命到期后(设计值8年),系统已停止工作。

正式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被称为北斗二号,是中国的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英文简称BDS,曾用名COMP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词一般用来特指第二代系统。此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目标是对全球提供无源定位,与全球定位系统相似。在计划中,整个系统将由35颗卫星组成,其中5颗是静止轨道卫星,以与使用静止轨道卫星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兼容。

三、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中国的气象卫星为风云系列卫星,目前有风云一号D星,风云二号C、D、E、F星,风云三号A、B、C星8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卫星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其主要任务是对地观测,每小时获取一次对地观测的可见光、红外线和水汽的云图。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主要用于有关大雾、冰凌、积雪覆盖、水情、火情等方面的监测服务。 

四、"资源"系列资源卫星

资源1号为传输型遥感卫星,运行在圆形太阳同步轨道,与赤道平面倾角为98.5度。这一代卫星综合了美国"陆地卫星"5和法国斯波特3的优点,并且比它们具有更大的应用范围,能适应多用途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具有较高的自主能力、高精度的姿态控制系统和适应变轨能力要求的轨道控制系统。资源1号为中国的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和国土资源综合调查等重要研究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资源2号传输型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普查、城市规划、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和空间科学试验。

五、"海洋"系列海洋卫星

海洋一号卫星,运行在高798千米的太阳同步近圆轨道,设计寿命2年。发射这颗卫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观测海水光学特征、叶绿素浓度、海表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和海洋污染物质,并兼顾观测海水、浅海地形、海流特征和海面上大气气溶胶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质量,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海洋二号卫星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监测,首制星“海洋二号A”于2011年8月16日在太原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主要搭载微波遥感器,完成对海洋水动力环境的监测。“海洋二号A”上具有四种有效载荷: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扫描微波辐射计、校正微波辐射计。卫星可完成对星下点海平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风速风向、海表面温度、大气水汽含量、云中液态水含量以及海面降水、海冰的观测。

有哪些卫星?又有什么作用?

卫星的种类及作用:

1、气象卫星:

用来监测云层气象信息,提供最新的气象情况以及长期的气象分析。我国气象卫星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极轨卫星围绕南北极跨越赤道飞行,飞行一圈约102分钟,轨道高度830公里左右。

卫星所经过地点的地方时基本相同,所以也称为“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它的优点是可以对全球任何地点进行观测,主要用于天气预报、生态、环境监测以及气候变化研究。军事卫星: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对重要军事目标进行监视。

2、通信卫星:

主要为民用,提供各种通信用途,例如电视广播、IP通信网、电话网等等。通信卫星采用了Ka 频段、激光通信和电推进等一系列新技术,通信总容量超过20兆比特/秒;

从而超过了我国此前研制的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这标志我国卫星通信进入高通量时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通信卫星宽带应用,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资源卫星:主要用于资源探测等等。

3、低轨卫星:

低轨道卫星的轨道高度为200—2000千米,在这个高度范围内的卫星即是低轨道卫星。

一般是由多个卫星构成的、可进行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型卫星系统,可以实现通信、遥感、导航等功能。星座规模群体产生的效益,可能超过功能全面、性能突出的大卫星。

低轨道卫星也用于手机通讯,卫星的轨道高度低使得传输延时短,路径损耗小。多个卫星组成的通讯系统可以实现真正的全球覆盖,频率复用更有效。

蜂窝通信、多址、点波束、频率复用等技术也为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提供了技术保障。低轨道卫星是最新最有前途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4、军事卫星:

可为地面战车、飞机、水面舰艇、地面部队甚至单兵提供精确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并能为导弹和炮弹精确制导,大大提高武器的使用效率。

军事卫星要求具有迅速、准确、保密、连续、灵活等优点,所以常采用自适应天线调零、星上处理、星间链路等先进技术,以便提高可靠性、生存能力、抗干扰性等,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为作战所需的大容量、快速信息传递发挥关键性作用。

5、资源卫星:

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中等高度的“太阳同步卫星”,它的近地点是905千米,远地点是918千米,所以轨道是近于圆形的;每103.267分钟它就由北向南,又由南而北地围绕,地球一周,一天要转14圈,每隔25秒钟就“拍”一张相片。

地球资源卫星上带有两种“摄影”仪器(称为传感器),一是反光束导管电视摄像仪,类似电视摄像机;另一种是多光谱扫描仪,能把地面反射上来的电磁波按波长分开,记录下来。

这些仪器接收到的光讯号都经过转换,变成电压讯号记录在磁带上,等到卫星经过地面接收站上空,地面站又用磁带把它发射回来的电压讯号记录下来,再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把它变成光学讯号,在感光材料上重新成像,这就是卫星相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气象卫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信卫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低轨卫星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军事卫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源卫星

世界气象遥感卫星有哪些?

遥感卫星根据其轨道及携带的遥感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征,下面介绍的几种当前遥感应用中最常见的卫星。

(1)陆地卫星(landsat)

第一颗陆地卫星是美国于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是世界上第一次发射的真正的地球观测卫星,原名叫做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arth Reasource Technology Satellite-ERTS),1975年更名为陆地卫星,由于它的出色的观测能力推动了卫星遥感的飞跃发展,迄今Landsat已经发6颗卫星,但第6颗卫星发射失败,现在运行的是第5号星。

前三颗卫星的轨道是近图形太阳同步轨道,高度约为915公里,运行周期103分,每天绕地球14圈,每18天覆盖全球一次,星载的遥感器有:(1) 3台的返束光导摄像机(RBV),分三个波段同步成像,地面分辨率为80米,(2)多波段扫描仪(MSS)在绿、红、和近红外的四个波段工作,地面分辨率也为80米。

Landsat-4和Landsat-5进入高约705km的近图形太阳同步轨道,每一圈运行的时间约为99分钟,每16天覆盖全球一次,第17天返回到同一地点的上空,星上除了带有与前三颗基本相同的多波段扫描仪(MSS)外,还带有一台专题成像仪(TM),它可在包括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在内的7个波段工作,MSS的IFOV为80米,TM的IFOV除6波段为120米以外,其它都为30米(见表2.2)。

MSS、TM的数据是以景为单元构成的,每景约相当地面上185×170km2 的面积,各景的位置根据卫星轨道所确定的轨道号和由中心纬度所确定的行号进行确定Landsat的数据通常用计算机兼容磁带(CCT)提供给用户。Landsat的数据现在被世界上十几个的地面站所接收,主要应用于陆地的资源探测,环境监测,它是世界上现在利用最为广泛的地球观测数据。

(2)“斯波特”卫星(SPOT)

SPOT卫星是法国研制发射的地球观测卫星,第一颗SPOT卫星于1986年2月发射成功。1990年2月发第2号星,第3号星已于1994年发射。

SPOT采用高度为830公里,轨道倾角为98.7度的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通过赤道时刻为地方时上午10:30。回归天数为26天。但由于采用倾斜观测,所以实际上4-5天就可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观测。

SPOT携带两台相同的高分辨率遥感器HRV(High Resolution Visible imagine System).它的观测方法不象Landsat那样采用扫描镜,而是采用CCD的电子式扫描,HRV的观测参数见表2.2,它具有多光谱和全色波段两种模式。由于HRV装有可变指向反射镜,能在偏离星下点±27°(最大可达30°)范围内观测任何区域(见图2.6),所以通过图2.7所示的斜视观测平均二天半就可以对同一地区进行高频率的观测,缩短了重复观测的时间。此外,通过用不同的观测角观测同一地区,可以得到立体视觉效果,能进行高精度的高程测量与立图。

(3)“诺阿”卫星(NOAA)

NOAA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第三代实用气象观测卫星,第一代称为“泰罗斯”(TIROS)系列(1960-1965年),第二代称为“艾托斯(ITOS)”/NOAA系列(1970-1976年),其后运行的第三代称为TIROS-N/NOAA系列,从1978年10月发第一颗TIROS-N,到199 年底已发14颗。

NOAA卫星的轨道是接近正圆的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为870KM及833KM,轨道倾角为98.9度和98.7度,周期为101.4分。

NOAA卫星的应用目的是日常的气象业务,平时有两颗卫星在运行。由于用一个卫星每天至少可以对地面同一地区进行2次观测,所以两颗卫星就可以进行4次以上的观测。

NOAA卫星上携带的探测仪器主要有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2)和泰罗斯垂直分布探测仪TOVS AVHRR/2是以观测云的分布,地表(主要是海域)的温度分布等为目的的遥感器,TOVS是测量大气中气温及温度的垂直分布的多通道分光计,由高分辨率红外垂直探测仪(HIRS/2)、平流层垂直探测仪(SSU)和微波垂直探测仪(MSU)组成,这些遥感器的参数见表2.2。AVHRR/2数据还可以用于非气象的遥感,其主要特点是宏观快速、廉价。在农业、海洋、地质、环境、灾害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其实,地球资源卫星、海洋观察卫星、气象卫星、军事侦察卫星……都具有遥感性能,只是偏重于哪一方面。

气象卫星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传统的气象观测采用直接测量法,即利用各种测量仪器直接测出大气的温湿、压、风等数据。而面对占地球表面80%的海洋极地和人烟稀少、难以建立气象站的地区,则无法保证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60年代出现了气象火箭、地球物理探测火箭,虽然使对大气的探测高度L升到几百公里的高空,但仍有局限性。人造卫星为气象探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它可不受地理条件的,在地球大气层外的不同高度鸟瞰大地,对全球各处的`大气温度、水气、云层变化、降水量、海洋温度等进行精确观测。

1960年4月1日,美国发世界上第一颗“泰勒斯”号气象实验卫星。该星重约128公斤,用两台电视摄像机进行地面摄影并传递云层照片,使气象学家可追踪、预报和分析风暴。

气象卫星一般由气象观测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两部分组成。专用系统中主要设备是气象遥感器,卫星还载有数据贮存装置和数据传输设备。

气象卫星可按照卫星的轨道分为两类:一类是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又称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它每天对全球表面巡视两周,每12小时即可获取一次全球气象资料,中国1990年发射的“风云”l号气象卫星就属此类卫星2另一类是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简称静止气象卫星,它可对地球近五分之一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并实时将资料送回地面,中国1997年发射的“风云”2号气象卫星即是此类卫星。

随着气象卫星的发展,世界气象组织已经组织了“世界天气监测网”,还组成了“大气科学委员会”进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的规划和组织工作。按照这个计划构成全球气象卫星网,参加的主要卫星系列有:“泰罗斯”号气象卫星系列?美国发射的实验气象卫星系列;“流星”号气象卫星系列-前苏联(现俄罗斯)业务气象卫星系列;“艾萨”号卫星?美国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业务应用卫星;“泰罗斯N/诺阿”卫星系列?美国第三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日本的地球静止轨道气象业务卫星;‘地球静止环境业务卫星”--美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系列,此外还有“印度卫星”等。目前,气象卫星探测到大气层中许多气象要素分布和变化的资料,尤其是云图的资料,已广泛、直接地服务于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建设之中。

我国目前主要的气象卫星是什么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共4颗,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共发4颗,即FY-1A卫星,FY-1B卫星,FY-1C卫星、FY-1D卫星。

FY-1A,1B是试验型气象卫星,分别于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卫星本体是1.4×1.4× 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高900公里,倾角99°,周期102?86分钟,每天卫星绕地球为14圈。首颗 FY-1A卫星入轨后获取了大量高质量云图资料。由于姿态失控,卫星工作了39天;FY- 1B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比FY─1A有明显改善,但系统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改进。。这两颗卫星上装载的遥感器,成像性

能良好,获取的试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FY-1A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标志着中国已跻身世界少数几个有能力自己研制、发射和运行气象卫星国家的行列。

FY-1C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运行于901千米的太阳同步极轨道,卫星设计寿命3年。卫星的主要遥感器是甚高分辨率可见光-红外扫描仪,通道数由FY-1A/B的5个增加到10个,分辨率为1100米。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和植被、冰雪覆盖、洪水、森林火灾等环境监测,FY-1C卫星因其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而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中国第一颗被列入世界气象业务的卫星。

FY-1D卫星从2000年开始正样设计,于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B火箭发射升空。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

风云二号

FY-2A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第一颗试验卫星,FY-2A卫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姿态均为自旋稳定,只有一个三通道扫描辐射计,设计寿命3年。 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户进行业务使用。卫星云图资料在监测台风和海洋天气、暴雨预报、为防汛服务、进行青藏高原上空天气系统分析、航空气象保障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已发挥出重要作用。

FY-2A卫星运行了3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现一些故障,只能间歇性工作,每天工作6到8小时之后就要休息。在气象业务应用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没有实现业务化。

B星编辑

FY-2B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第二颗试验卫星,FY-2B卫星于2000年6月25日“长征三号”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7月6日成功获取第一张原始云图。姿态均为自旋稳定,只有一个三通道扫描辐射计,设计寿命3年。

FY-2B星发射上去之后,运行了不到8个月,星上有一个部件开始出毛病,卫星转发下来的信号比正常情况下衰减很多,接收起来非常困难。在气象业务应用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没有实现业务化。这颗卫星的运行给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后续卫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C星编辑

FY-2C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第一颗业务卫星。2004年10月19日,FY-2C卫星发射升空后,24日定位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定点距地面36000千米,占据了FY-2B卫星位置,以对亚太地区气象情况进行观测。卫星定位后4天,地面应用系统进行了适应性调试,与卫星进行了技术对接,打通了业务测控、数据传输与转发信道,开通了扫描辐射计。

D星编辑

2006年12月8日风云二号(FY-2D)静止业务气象卫星发射成功,实现了“在轨备份”。风云二号D星运行稳定,技术状态良好。

E星编辑

2008年12月23日08时54分04秒,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颗业务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E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风云二号E星的成功发射,为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增添了新的一员,对于确保我国静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F星编辑

2012年1月13日8时56分,风云二号07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风云二号F星是风云二号

风云二号F星

风云二号F星 (3张)

03批3颗卫星中的首发星,星载两个主要载荷:扫描辐射计和空间环境监测器。

扫描辐射计包括1个可见光和4个红外通道,可以实现非汛期每小时,汛期每半小时获取覆盖地球表面约1/3的全圆盘图像。同时,风云二号F星还具备更加灵活的、高时间分辨率的特定区域扫描能力,能够针对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进行重点观测,将在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空间环境监测器实现对太阳X射线、高能质子、高能电子和高能重粒子流量的多能段监测,用于开展空间天气监测、预报和预警业务。

首颗发射

2008年5月27日11时02分,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中国自行研究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颗装载10余种先进探测仪器的卫星升空后,将使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第二颗

2010年11月5日,中国“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成功发射。这是中国首次发射极轨气象卫星下午星,它将和“风云三号”A星组成上下午双星同时在轨运行的格局。

发射成功

2010年11月5日凌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把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将与第一颗“风云三号”组网运行,由原来的一天全球扫描2次变为4次,从而提高对台风、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的的观测能力。据悉,“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均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总研制。据了解,除了天气预报外,“风云三号”B星还有监测干旱、水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全球冰雪覆盖和臭氧分布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的能力,甚至还能对全球粮食产量进行预估。

根据计划,中国将在未来10年发射14颗气象卫星。

第三颗

北京时间2013年9月23日11时许,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第三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第三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将与正在轨运行的两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组网运行,进一步提高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和中期天气预报能力。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探测,主要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参数,并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同时为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以及航空、航海等提供气象信息。

中国第一颗和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为试验应用星,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10年11月成功发射,仍在轨稳定运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实现三星组网后,其观测数据更新时效将由12小时缩短为6小时,从而大幅提高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和中期天气预报能力。

气象卫星有哪些

气象卫星有捕风家族、风云家族、风云一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等。捕风家族: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成熟,利用卫星导航反射信号对反射面的物理特性和参数进行反演,成为各国研究热点,捕风一号正是瞄准这一方向进行研制和建设。风云家族:中国“风云家族”早已声名在外,风云系列卫星更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是东半球气象预报的主力。

气象卫星有捕风家族、风云家族、风云一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等。

1、捕风家族: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成熟,利用卫星导航反射信号(GNSS-R技术)对反射面的物理特性和参数进行反演,成为各国研究热点,捕风一号正是瞄准这一方向进行研制和建设。

2、风云家族:中国“风云家族”早已声名在外,风云系列卫星更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是东半球气象预报的主力。

3、风云一号:中国1988年9月7日发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

4、风云二号:风云二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计划发射7颗,即风云二号A、B、C、D、E、F、G。

5、风云三号:风云三号可从二维遥感成像到三维综合大气探测,从单一光学探测到全谱段宽波谱探测,从公里级观测提高到百米级观测,从国内组网接收到全球组网接收。

6、风云四号:2016年12月11日零时1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

标签: 气象卫星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dl55n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