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下雪要达到什么条件

下雪要达到什么条件

下雪要达到什么条件

1、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2、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和雪。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比如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下雪要达到以下条件:

1. 适当的温度:雪是在气温低于0摄氏度(通常是在-3至2摄氏度之间)的情况下形成的。当气温下降到冰点以下时,水分会冷却并凝结成雪花。

2. 湿度:下雪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适当的湿度。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就有可能形成雪。如果湿度很低,水分会以蒸发的形式从空气中消失,而不会形成雪。

3. 上升气流:上升气流是雪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温暖的湿空气上升时,空气会冷却,并且水蒸气凝结成雪晶。这通常发生在冷锋或暖锋通过时,或者在山脉等地形障碍物上升空气时。

4. 凝结核:凝结核是雪晶形成的种子,可以是微小的尘埃、颗粒或其他微粒。水蒸气在凝结核上聚集并结晶,形成雪晶。

当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时,就会出现下雪的可能性。然而,下雪的具体情况还会受到地理位置、气候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下雪的条件是什么?

下雪的条件是水汽饱和、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

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饱和的空气冷却到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

雪的形成:  

雪花的形状极多,而且十分美丽。如果把雪花放在放大镜下,可以发现每片雪花都是一幅极其精美的图案,连许多艺术家都赞叹不止。  

雪花大都是六角形的,这是因为雪花属于六方晶系,云中雪花"胚胎"的小冰晶,主要有两种形状。一种呈六棱体状,长而细,叫柱晶,但有时它的两端是尖的,样子像一根针,叫针晶。另一种则呈六角形的薄片状,就像从六棱铅笔上切下来的薄片那样,叫片晶。

下雪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下雪呢?

条件:

1、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

2、充分的水汽。3.0℃(冰点)以下。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并带着湿气,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

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冰融化时会吸热,所以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扩展资料

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时降落:雨夹雪

与冰雹、冻雨不同的是,雨夹雪硬度相对较低,且更为透明,但其中会带有些许冰晶的痕迹,这些冰晶是由一些已融化的雪花重新凝结形成的。在任何一个地方,这种天气现象的发生过程是比较短暂的,其常处于由雨转变为雪的阶段,或者是相反的阶段。

雨夹雪的特殊凝结现象对温度有要求,其主要发生在大气层最接近地面的部分的气温略高于水的冰点(0℃或32℉)时。

对于在冻结高度(freezing level)之下的低层暖空气,为了能够使从高处云层落下的雪融化为雨水,暖空气的空气层的厚度(depth)会在230m到460m之间变动,而这种变动是由雪花的质量与融解层(melting layer)大气的垂直温度梯度产生的。

当融解层大气的厚度进入这一范围时,雨和部分融化雪将会自然地混合在一起,降落到地面时便会形成雨夹雪。

对于低层暖空气,其温度梯度会对融解层的厚度产生影响。当温度梯度较大时,雪在降落过程中融化所需融化层的高度会较小,反之会较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

形成降雪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形成降雪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空气中含有较冷的冰晶核、水汽饱和、气温低。雪是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其主要成分是冰晶,颜色一般呈白色,不透明。

形成降雪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在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一般不会下雪,因为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

雪其实是降水的一种形式,是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组成的降水。

在地球上,雪主要是降落的气候区属于中纬度至高纬度的地方,即大约在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下雪的条件有哪些?

下雪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水汽饱和,饱和水汽量是指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当饱和的空气冷却到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二、空气中有凝结核,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若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

扩展资料:

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但是大自然中却几乎找不出两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象地球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样。

许多学者用显微镜观测过成千上万朵雪花,这些研究最后表明,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和各部分完全对称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无法形成的。

在已经被人们观测过的这些雪花中,再规则匀称的雪花,也有畸形的地方。为什么雪花会有畸形呢?因为雪花周围大气里的水汽含量不可能左右上下四面八方都是一样的,只要稍有差异,水汽含量多的一面总是要增长得快一些。

下雪要具备什么条件?

条件:

1、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

2、充分的水汽。3.0℃(冰点)以下。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并带着湿气,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

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冰融化时会吸热,所以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扩展资料

雪花多呈六角形,花样之所以繁多,是因为冰的分子以六角形为最多,对于六角形片状冰晶来说,由于它面上、边上和角上 的曲率不同,相应地具有不同的饱和水汽压,其中角上的饱和水汽压最大,边上次之,平面上最小。

在实有水汽压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冰晶各部分饱和水汽压不同,其凝华增长的情况也不相同。例如当实有水汽压仅大于平面的饱和水汽压时,水汽只在面上凝华,形成的是柱状雪花。当实有水汽压大于边上的饱和水汽压时,边上和面上都会发生凝华。

下雪的条件是什么?

下雪的条件有两个,分别是水汽饱和,以及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

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饱和水汽量,饱和的空气冷却到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通过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才能凝聚成水滴,从而形成降雪。

下雪是一种自然现象,空中的水汽凝华后,又重新落到地面上的过程,水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存在的根本,水的变化和运动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在地球上,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到天空中,这些水汽又随着风运动到别的地方,当它们遇到冷空气,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这种降水分为两种:一种是液态降水,这就是下雨;另一种是固态降水,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下雪条件是什么呢?

下雪的条件有两个分别是水汽饱和以及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

1、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饱和的空气冷却到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2、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通过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才能凝聚成水滴,从而形成降雪。

能降雪的地方

气候区属中纬度至高纬度(即大约于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地方就会有降雪的机会,如果于低纬度地方中有些地势高于海拔2000米的高山或高原也有同样的机会。

海洋气流也能间接影响该区下雪的机会率,如果在高纬度地区一带有较多暖流支配,会减低该区下雪的机会(例如日本本州至九州一带)。

下雪的条件是什么?

下雪的条件如下:

1、水汽饱和

饱和水汽量是指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当饱和的空气冷却到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所以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2、空气中有凝结核

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大气凝结核由固态物质、溶液滴或两者的混合物组成,其化学成分很复杂,最常见的是氯、氮、碳、镁、钠、钙等化合物。大气中的水汽能在其上凝结而成小水滴的悬浮微粒,通常称凝结核。

若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

雪花的形成:

雪都是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怎么会有不是在天空里凝结的雪花呢?

1773年冬天,彼得堡的一家报纸,报道了一件十分有趣的新闻。这则新闻说,在一个舞会上,由于人多,又有成千上百支蜡烛的燃烧,使得舞厅里又热又闷,那些身体欠佳的夫人、小姐们几乎要在欢乐之神面前昏倒了。

这时,有一个年轻男子跳上窗台,一拳打破了玻璃。于是,舞厅里意想不到地出现了奇迹,一朵朵美丽的雪花随着窗外寒冷的气流在大厅里翩翩起舞,飘落在闷热得发昏的人们的头发上和手上。有人好奇地冲出舞厅,想看看外面是不是下雪了。令人惊奇的是天空星光灿烂,新月银光如水。

那么,大厅里的雪花是从哪儿飞来的呢?这真是一个使人百思不解的问题。莫非有人在耍什么魔术?可是再高明的魔术师,也不可能在大厅里耍出雪花来。

后来,科学家才解开了这个迷。原来,舞厅里由于许多人的呼吸饱含了大量水汽,蜡烛的燃烧,又散布了很多凝结核。当窗外的冷空气破窗而入的时候,迫使大厅里的饱和水汽立即凝华结晶,变成雪花了。因此,只要具备下雪的条件,屋子里也会下雪的。

下雪的条件有哪些呢?

下雪需要水汽饱和和凝结核两个条件。

1、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饱和的空气冷却到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2、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

江雪等级划分

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1.3~3.7毫米为小到中雪,2.5~4.9毫米为中雪,3.8~7.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7.5~14.9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以12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0.9毫米为小雪,0.5~1.9毫米为小到中雪,1.0~2.9毫米为中雪,2.0~4.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3.0~5.9毫米为大雪,4.5~7.4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什么温度才能下雪?

看水汽多少;水汽多,0度左右就会下雪;水汽少,要到零下10度左右。

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

雪花晶体的大小,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密切相关。天气越冷,气温越低,雪花晶体越xiao, 在天气十分严寒时,形成的雪花晶体,其直径往往不到0.05毫米。气象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观察:当空中温度–8℃至–5℃时,形成棱柱状冰晶;

当–5℃至–3℃时,形成针状冰晶;当温度为–3℃至0℃时,生成薄薄的六角板状冰晶,可见,在温度为–3℃至0℃时,雪花形状最大、最完整。在非常严寒时形成的雪花晶体反而很小,几乎肉眼看不见,只有在阳光下闪烁时,人们才能发现它们像细粉状,这种雪被称之为干雪。

扩展资料:

关于雪的历史故事

1,苏武的啮雪尝冰

苏武出使匈奴,因为部下的反叛惹怒了单于,于是就扣押了苏武。单于一心想收了苏武,但是苏武很忠诚,于是单于就将他关在大窖里,不给他吃喝。于是孙武就就吃雪和毡毛,后来苏武又被流放到了北海放牧。苏武在匈奴不屈了十九年,成为我们所熟知的民族英雄。

2,程门立雪

在北宋的时候,杨时与好友去向程颐求学。到了的时候恰巧程颐在睡觉,看到半掩着的门,杨时没有直接进去,而是恭候在门外。当时还下了很大的雪,杨时就一直在外面冻着。最后程颐看到了十分感动,好好教导他,杨时也不负厚望,从此这个故事也广为流传。告诉我们要尊师重道。

3,孙康映雪

说有一个十分刻苦学习的书生叫孙康,家徒四壁十分贫寒,但是他却很热爱学习。但是他却没有钱去买油灯,感觉很多时间就被浪费了,后来他发现下雪的夜里很明亮,于是他拿着书映着雪反射的夜光来读书。

冷了,他就去跑一跑热身。正是他的努力让他成为天下学士的榜样,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

标签: 下雪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9jqo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