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学习教育

>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开头,引出本文要介绍的地方;第二部分写在这里发生的具体的事情;第三部分写这个地方,这些事情带给你的感受。

【乡镇街道范文】一

出了潼关县城,寥落的迎宾大道上,远远看去有一座雕塑,带着好奇,我赶上前去,仰头一看,是一位夫子形象,看他相貌凛然,端庄严肃,神情蔼然,所着服饰为宽大的汉服装束,一手持卷,一手伸出,似有迎大宾之意。我想上前握手问好,可是先生高高在上,哪能够到。先生为谁?汉白玉石雕下座工笔正楷书写“杨震”二字,久闻先生大名,谁人不晓“四知”典故。先生暮夜拒金可谓流芳千古,令人钦慕。转过石座之侧,有关于先生的介绍,书写为:杨震(?-前124),字伯起,东汉弘农(今潼关水峪口村)人。长期从教,人称“关西夫子”。五十岁入仕途,官至太尉。以“四知”拒金名扬古今,因称“四知先生”。杨震死后葬于潼关四知村。石座之后为笔力遒劲的“关西夫子”四个大字。我绕石雕前后欣赏,适逢一老者晨练,上前与老人搭讪,老人给我指点,顺前面大路直走,到老潼关,再向西到吊桥,就是杨震墓。我感谢老人指点,遂下决心前去一看。

到的老潼关,前后欣赏游玩了两个多小时,这才起身去看杨震墓,由于路况不熟,于是再三询问了几位当地人,确定方向无误,于是直朝西走。沿途我想,杨震墓是啥样?不会只是一座坟墓吧!像这样的一位流芳千古的古代名人,应该像司马迁一样有个像样的祠堂吧!至少不会像洛滨镇附近的邓艾墓那样荒草萋萋吧!去往的路途都很平坦,沿途可见黄河湿地,还有黄河渭河洛河三河的交汇处,看了看,河面甚是壮阔,但是心里还是惦记着杨震墓,于是又向前走,不多时,便见一村落,前有一开阔广场,广场前是高大的牌坊,看这气势,心中猜想肯定是杨震祠了。停好车来,急忙拿出相机,先从全景拍摄,牌坊上横联为“四知坊”,旁边村落石碑为“四知村”。村祠相映,显示出杨震与民血肉相连的关系,也体现出当地民众对先生的缅怀和敬仰。

“四知坊”上联为“千古潼关清风明月廉声远”,下联为“万寻华岳剑影莲峰正气高”,整个字体大气遒劲有力,与石立的大气高远的牌坊相得益彰,横联“四知坊”取自先生的暮夜拒金的“四知”故事,典型突出,也可理解为四知村的牌坊,因为先生寖处即为“四知村”,可见人们对先生高风亮节的仰慕;上联和下联分别为一实一虚,突出了先生廉洁的品质,也同时寓意先生的正气可凌华岳,与青山同在。时值春节时期,游客不多,宽大的广场稀稀落落,我沿着正面依序参观。又遇到先前所见汉白玉杨震雕塑,介绍和前面一样。我再没有停留,就向正门走去,询问工作人员,方知不需买票,只有亮出证件即可进去参观。我暗喜,这有何难,随即亮出自己证件,即就参观。

我先站在门口端详,但见祠堂门楼气势雄伟,俨然城墙造型,其简朴之气韵,颇有秦汉建筑风貌,青砖素门,不用朱漆或者其他色料,正好暗合先生简朴清廉之风格,设计者可见很是动了心思。门楼有三个门,正中上方为“杨震公祠”,两边左右各为“秦风”“汉韵”。正门两边上下联分别为“一座雄关踞河岳汤池铁壁”“四知太守昭清廉竹节梅风”,门楼上方这时还有游客走动。我急忙拿出相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拍摄,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从正门进去,前面就是“四知堂”,其建筑风格一缕如前,都是秦风汉韵,粗犷简朴,不过这巍峨的展厅上面也是楼阁相连,重檐飞檐面貌,大气厚重,震慑人心。走上台阶,但见四知堂两边各有两联,为“日畏四知勤政爱民安社稷”“夜扪三省奉公守法正乾坤”。入得大厅,但见“清风正气”四个大字扑面而来,给人心灵的激荡,又两边联语为“扬正气倡廉风天知地晓”“震朝纲祛贿赂古鉴今察”,而前面则是令人敬慕万分的杨震坐像,但见杨公正气凌霄汉,眉宇间目光如炬,似乎要把那污浊看透。展厅周围是根据杨公生平塑造的故事情景,一为“暮夜却金”,下题“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人不知?!”一为“焚诗过湖”,讲的是杨震和夫人乘船过洞庭湖,行至半途风浪大作。舟人说是河神作怪,请求杨震拿出金钱投入河中,以求平安。杨震说:“我两袖清风,哪里有钱!”经舟人苦苦哀求,杨震无奈说:“我拿不出钱来,就写诗来代替吧。”遂写下四句诗:“杨震为官一身清,哪有金钱祭河神。平生不做亏心事,船到江心任你沉。”杨震命人将诗笺焚化,将纸灰撒入湖中。夫人为了表示虔诚,背着杨震拔下头钗,投入湖中,这样一来,顿时风平浪静,安全过湖。回到官署当晚,夫人购鱼给大家压惊,不料从鱼腹中发现了自己投往湖中的头钗,众人莫不称奇。这个故事文学性很强,也带有传奇色彩,令人啧啧称奇,可见杨震清廉都感动了鬼神。在这个故事的下面则有题写“正气浩然----邪气奈何?!”另外还有“礼葬潼亭”,讲的是杨震被平反昭雪之后,儿子们从陕县迎回灵柩,改葬于潼亭。下葬之日,远近毕至,仪式非常隆重,人们都借此表达对这位刚直清廉老人的敬重之情。更多的还有杨震给子孙留下的精神财富,他以清廉自律给后代树立了榜样,其儿子,孙子,曾孙都先后做到了太尉,被世人称为“一门四太尉”,“四世三公”。当然,杨震的美名也扬遍四海,各地都有纪念之所。

出的展厅,两边分别是清风廊,这里展出了自周公旦到清朝林则徐等一百多名清廉官员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即是“清官墙”上的概括“一切思维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民”老百姓。”因此,清官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在十八界三中全会反腐倡廉之际,这样的清官文化是应该大力推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如毛泽东曾经讲过的:古人都能做到,更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

清风廊后是杨震墓园,整个墓园布局大气浑厚而又简朴,气氛隆重,庄严肃穆。墓区前有稳实敦厚的城阙,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城阙让我想起了乾陵墓区前的城阙,给人庄严隆重之感。紧接着城阙之后是威严的石狮,威武的石马,还有高贵稳重的石象,它们像忠实的卫士一样守卫着这里,俨然有一种不可侵犯之势。走过这些威武的石兽们,就是一座高台,上面置放一鼎,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之意。这样的布局更加衬托的墓园庄重尊贵,令人肃然起敬,是啊!作为朝廷官员,手执权柄,其一举一动也常常关系到国家安危,寓意何尝不是这样的呢?鼎后则是杨震墓,墓前有祭坛,祭坛上刻写一个大大的“廉”,祭坛之后则是一块墓碑,当我走到墓碑前,感觉怎么像镜子,原来是墓碑用两块玻璃包装,稍远可照人,近看是古人所题写“杨震墓”的字样。这样的设置颇为机智,正好与正门后背“千古人镜”相映,意为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和杨震作为镜子照一照,看是否做到了清正廉洁。这正是唐太宗称誉魏征的两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样的寓意可谓深厚矣!杨震墓两边各有一华表,还有钟鼓楼等建筑,更能增加威仪。旁边也有家族成员几人,周围松柏常青,荷池清冽,整个墓冢背靠渭河,给人以深邃之感。如此前临华岳,背依大河,可谓气吞山河!让人感慨万千!

【乡镇街道范文】二

25年前,我中学毕业回村,曾参加乡文化站组织的巡回演出队。至今回忆起来,那些场面还让人热血沸腾。譬如,我与乡里秘书打前站,早饭都没吃,俩人换班骑一辆自行车,到十余里路外的村子布置演出场地(就是露天打场,摆几张桌椅,挂上横幅,接上电);譬如,顶着雪花,全体演职员挤坐一辆拖拉机,到深山里的小学校演出,父老乡亲们竟然看得非常入迷。那时候,山里文化生活贫瘠,无非是每月放一两场电影、每年冬闲演两场戏,能有乡里的演出队来,可是新鲜事儿。我还配合村里电影放映员,替他去乡里取片子、放映前帮他挂银幕;我把自己的书报刊贡献出来,供乡亲们借阅。

或许是由于当年那份与文艺难以割舍的情怀,如今,我竟然戏剧性地到县文联做起了专职文艺干部。在县里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创办文艺季刊,编选出版地方文艺图书,组建业余合唱团,开展文艺演出,举办书画影展,组织开展采风、笔会、文艺征稿比赛,建工作网站和论坛、博客,4个人员编制的县级文联,竟然也干得热热闹闹。在我们的指导和带动下,我县涌现了一家三代的“美术之家”,放下锄头、放下烧火棍就读书写作的“农民作家群”,敢于亮相央视、赴港参赛夺银的草根歌手和演唱组合。

与当年相比,如今的农业、农村、农民已是另一种情状,如今的乡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譬如,当下的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的企业(项目)征占、新民居建设、生态环保、信访稳定,农民的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有线数字广播电视和网络的逐渐普及,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村民文化中心建设的不断加强。当今的乡村文化建设形式、手段和媒介都要求有新的改变。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发动和使用好农村留守的知识青年,调动有文艺特长和爱好的本村老年人、离退休回村的老干部老工人的积极性;健全相关组织,积极指导农村文艺社团的组建;培养乡土文化名人,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增强文艺社团及其活动的凝聚力;

二是配置场地和保障经费。充分利用好乡镇文化站、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活动室等场地,力所能及地保障经费。划拨的器材和经费要使用到位;还可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经费和器材等;

三是加强师资指导和培育引导。充分发挥县文联、文广新局、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发动文艺志愿者,加强对乡村文艺社团的指导和扶持;抓住典型重点培育,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定期开展文艺展演、采风联谊、观摩评比等活动;

四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占领新阵地。在办期刊、举办文艺活动、组织下乡送文化的传统套路基础上,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县乡村各级开办文艺网站、博客、文艺贴吧、QQ群等,创办手机报,利用好微信、微博等手段;有线数字广播电视适当开办、拓展本地文艺节目频道(时段);

五是在宣传教育、文艺创作表现、文化娱乐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注意“三贴近”,挖掘民俗和民间文化资源,加强非遗传承、民间技艺的保护和发展;

六是注意文化建设与生态乡村、美丽家园建设的有机结合。既有美丽家园建设的大环境的改善,又有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小气候的滋养,从整体上提升新农村的文化品位,提升新农民的综合素质。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

【乡镇街道范文】三

虽然老家在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毗邻湘中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但四游富厚堂,每一次都有全新的感受。

第一次游富厚堂,是在1999年的秋天。那时我还是一个初中生。当时富厚堂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恢复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游览也不用购买门票。解放后入住富厚堂正宅的居民还没有全部搬走,花花绿绿的衣物挂满了走廊、庭院。对外开放的陈列室里空无一物,到处灰扑扑、冷清清的。只有建在艺芳馆外的攸永粮库的运粮卡车来来往往,给深宅大院平添了些许嘈杂和热闹。四周没有饭馆,也没有商店。这时的富厚堂完全没有昔日的侯府气派,更没有丝毫的现代旅游气息。

时隔四年之后,2003年高考前夕,我和几个同学又一次相约到富厚堂。经过四年断断续续的修缮,富厚堂有了很大的变化。门楼前的水塘已恢复到原来的面积和形状,还遍植了荷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荷香。信步走进门楼,便是售票室,记得当时的门票价是20元。故居的修缮、文物征集和陈列展览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曾国藩住过的思云馆、求阙斋,曾纪泽住过的归朴斋以及前进主楼、围墙等大部分主要建筑都得到了抢救性维修。居民和攸永粮库也早已搬迁,旁边有了小卖部。于热闹之外,富厚堂的文化旅游热正悄然兴起。

一晃又是一个四年。2007年春节期间,我再次到富厚堂参观。虽然在外地念了几年大学,游览了祖国大江南北不少名胜,但富厚堂的巨变还是让我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2006年富厚堂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新潇湘八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铺就的高标准水泥马路延伸到了门口,中国首届曾国藩文化旅游节的浓郁气息还未消散,只见四周彩旗迎风招展,“毅勇侯第”牌匾金光闪闪,大红灯笼高挂,八本堂、藏书楼、思云馆、艺芳馆等主体建筑都修葺一新,广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门楼前车水马龙,翠荷湖笔架岛上人头攒动,庭院中游人如织,永丰辣酱、双峰灯笼椒、红薯粉条等当地土特产琳琅满目,“农家乐”里觥筹交错、热闹非凡。好一处侯府胜地,好一派和谐风光!置身其间,仿佛又回到了昔日“中兴第一名臣”的“宰相府”。

2012年末,我陪几位朋友进行了一趟乡村自驾游。伴随全球经济寒流的不期而至,想必曾国藩故居持续升温的旅游热会因此消退不少吧。然而富厚堂的热闹气氛犹胜往昔,慕名组团前来参观考察的台湾游客和海内外朋友穿梭其间。富裕起来的乡亲们敲锣打鼓,耍龙舞狮,既欢迎远道而来的同胞和客人,也庆祝日益红火的生活。曾经森严的乡间侯府沉浸于人们欢腾的海洋之中。此地此景,一股自豪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也让人更加憧憬美好的未来。

十五年四游富厚堂,目睹富厚堂从破败不堪到流光溢彩,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其中折射出来的不仅是人们发展观念的更新旅游热情的高涨,也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可喜成就和农村日新月异的巨变,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xuexijiaoyu/3yre9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