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健康养生

> 七夕为什么又称乞巧节

七夕为什么又称乞巧节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

旧俗,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

七夕为什么又称乞巧节

乞巧,中国岁时风俗,是七姐诞(七月七)的一项习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七夕乞巧: 七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

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古人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从针穿过,就叫做巧。这习俗唐宋最盛况。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因为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

七夕为什么又称乞巧节 第2张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为什么七夕又被称为鬼节

七夕是两个苦命的天上情侣——牛郎和织女相会之日,至少到2世纪末此会已出现于民间节庆中。牛郎织女被放逐到银河两侧遥遥相对,两人每年只允许一晚可以相会。中世纪资料显示这天的活动不拘一格。百姓聚于户外仰望夜空,并设酒脯时果祈求神佑多子富足。七月所有的节日表现出多种对立的调和,这一点以不同的形式浮现在后来的鬼节中。皇帝荐与高贵祖先的供品中代际间的沟通显而易见,正像鬼节通过交换供养将家中先人与子孙结合起来一样。银河将织女与牛郎隔开,七月给予织女唯一一次跨过银河的机会,正如鬼节成为阴间的鬼魂返回阳界他们所爱者身边的桥梁一样。

七夕节又称什么节

又被称为双七、巧夕、女节、兰夜、小儿节、穿针节等。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时间的崇拜。不过,广为人知的是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到哥嫂的*,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

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怎么都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久而久之,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

七夕节,为何在古时又叫“乞巧节”?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

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闺中秘戏”,“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指一种小型蜘蛛。《东京梦华录》则说:“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曾提及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节的内涵是“乞巧”。所以也叫做乞巧节。在古代人们日常生活都是随着天文历法节气来安排的。而牛郎织女的传说也来自也来自农历七月黄昏,当“织女”升上头顶的时候,银河横贯夜空南北,织女星和牛郎星隔河相对,这一景象,触发了古人的想象。

其实七月当“织女”升上头顶的时候,正值暑气渐消、秋凉乍起、妇女纺线织衣的时节,妇女们就要缝制寒衣了,所以要在这一天祈求心灵手巧。所以人们把这一天也叫“乞巧节”。至于牛郎星原名叫“牵牛星”,古代农历八月黄昏,当这颗星移动到天空正南方时,正是祭祀用的牛膘肥体壮之时,它们可牵出来接受挑选,故名“牵牛”。

所以七夕节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内涵上说,没有爱情的意思。至于人们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及由这个故事引发的关于爱情的想象和创作那是人们的一种愿望而已。

若真的要与情人幽会联系起来作情人节,恐怕也不会选这一天。因为秦代占卜文献《日书》,就明确把牛郎织女视为对婚姻不利。所以这一天在传统内涵上是不适合做男女谈情说爱幽会联欢节日的。

七夕节为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女儿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为什么七夕又被称为鬼节?

并没有人称七夕节为鬼节的,只有称七夕节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标签: 又称 七夕 乞巧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jiankangyangsheng/eegl7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