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24节气 故事

24节气 故事

24节气 故事

根据搜索结果《节气小故事》中讲述了24个节气的故事,如立春时要进行“打牛”仪式,以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而惊蛰时则是万物开始苏醒,节节虫也开始尝试往外爬,但雨水渗进裂缝里却让它们面临灭顶之灾。在古代,人们还有一些关于节气的传说,如立春时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以期获得一个好的农作物收成。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讲述了一个浪子向舅舅借衣服去当,最后只剩下一件稍值钱一点的棉袄,正月初一这一天,浪子为了借这件棉袄,名为上门给舅舅拜年。在黄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福的男孩,他发现白马很爱吃一种植物的穗,全家人都觉得这粥的味道很好,就给这种植物起名叫“粟”,白马告诉阿福,黄河里会出现一件宝贝,如果他们能得到它,阿福就再也不用为收成不好而苦恼。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下分享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1

   1、立春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2、雨水

  古时候,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

  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成长。

  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

  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3、惊蛰

  农历二月份的开始,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4、春分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周礼天子日坛祭日。

  民间踏青的日子。

   5、清明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6、谷雨

  在唐代高宗年间,有位叫谷雨的年轻人,水性很好。

  有一次他的家乡曹州发大水,他凭借着这个本领救出了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颗牡丹花,并拜托一位花匠师傅好好地栽养。

  谷雨和一位每天来看他母亲的女子日久生情,想提出与这位姑娘成亲的时候,却得知这位美丽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几年前他救起来的那颗牡丹。

  牡丹仙女和谷雨约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门去安家。”

  后来,牡丹花仙的仇人秃鹰得了重病,迫牡丹姐妹为其酿造花蕊丹酒医病。

  牡丹姐妹不愿取自己身上的血,酿下丹酒供恶贼饮用,却被秃鹰抓走关押。

  谷雨历尽艰险,在自己生日那天,终于闯入魔洞战胜秃鹰,救出了众花仙。

  当大家准备回家时,尚未咽气的秃鹰一支暗剑刺中了谷雨。

  牡丹仙女恼怒万分,拿起谷雨的板斧,将垂死挣扎的秃鹰砍成了肉泥!回转身来,抱起谷雨的尸体,泣不成声。

  谷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这些花仙的生命。

  谷雨死了。

  他生在谷雨,死在谷雨,遇难时年仅二十一岁,谷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园中。

  从此,牡丹和众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要开放,表示她们对谷雨的怀念。

   7、立夏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8、小满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9、芒种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

  “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农民间也称其为“忙着种”。

   10、夏至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12、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注释:大暑,在六月中旬,天气炎热,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

  斗指到丙的时候是大暑,比小暑热,所以叫大暑。

   13、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14、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15、白露

  传说白露是一个手艺十分了得的御厨,盖世无双,连最爱挑剔的皇帝都没有二话。

  一日,皇帝问白露:“这天下什么最好吃?”白露答:“盐!”皇帝本来是想炫耀自己拥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夸的是连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盐”。

  盐怎么“最好吃”?蔑视皇权,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气之下杀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内不得用盐。

  一连七日,山珍海味没了盐,变得索然无味。

  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错杀了白露。

  皇帝好后悔,就用御笔在素绢上写下“错斩露七日已无天日”几个大字。

  正巧有大臣来拜见,皇帝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后悔”,就慌忙中烧了字绢。

  这一烧,正好被路过的城隍爷收下。

  城隍爷上天呈给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纪念白露的“白露节”。

   16、秋分

  “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

  秋分时,地球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天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与南极点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

   17、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注释: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18、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19、立冬

  在立冬时节,有“送寒衣”的习俗。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20、小雪

  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21、大雪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

  这种鸟与众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鸟那样会飞行。

  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

  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鸟了,连凤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

  于是它整天摇晃着羽毛,到处走来走去,还洋洋得意地唱着:“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鸟们都各自忙开了,它们有的开始结伴飞到南边,准备在那里度过温暖的冬天;有的留下来,就整天辛勤忙碌,积聚食物啦,修理窝巢啦,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

  只有寒号鸟,既没有飞到南方去的本领,又不愿辛勤劳动,仍然是整日东游西荡的,还在一个劲地到处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终于来了,天气寒冷极了,鸟们都归到自己温暖的窝巢里。

  这时的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脱落光了。

  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浑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个窝啊!”等到天亮后,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过且过!太阳下面暖和!"

  寒号鸟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

  到了大雪时节,北风呼啸,阳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温暖。

  寒号鸟没能混过寒冷的大雪节气,终于冻死在岩石缝里了。

   22、冬至

  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23、小寒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

  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时,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24、大寒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21世纪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现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

  于是,在他29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

  大约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修行。

  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

  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于是他端坐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

  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太阳历(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属太阳历范畴。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2

  在我国农民种植庄稼,都是根据时节来进行种植。那么你都只知道有哪些时令节气吗。

  我国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按顺序排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节气是怎么由来的呢?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们祖先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古人们通过观察天体的运动再结合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推导出指导农业生产的气候变化规律。后来经过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纪年法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形成了阴阳合历,由此“二十四节气”也就变成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万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雨水:雨水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二个节气,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惊蛰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4、春分: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5、清明:清明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

  6、谷雨: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时节种谷天”。

  7、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8、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9、芒种:“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10、夏至:夏至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11、小暑:小暑时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13、立秋:立秋指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14、处暑:处暑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秋天到来。

  15、白露:白露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18、霜降:立降时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20、小雪: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22、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23、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24、大寒: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3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一、24节气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24节气小故事

   1、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2、冬至

  传说冬至节气最早是周公采用土圭法测影测出来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相传“冬至”是24节气(时间平均法)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一个,因此有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说法。

  《尚书·洛诰》中说: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一、24节气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24节气小故事

1、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2、冬至

传说冬至节气最早是周公采用土圭法测影测出来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相传“冬至”是24节气(时间平均法)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一个,因此有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说法。

《尚书·洛诰》中说: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_水西、_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24节气的简短小故事

24节气的简短小故事

24节气的简短小故事,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从我们懂事以来,就知道这个古老的划分方法,冬至吃饺子,这些习俗让我们记忆尤深,以下看看24节气的简短小故事。

24节气的简短小故事1

从前,有一个浪子,家中颇为富有。可这浪子不知时令节气,不好好种田,成天只知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坐吃山空,把父亲留下来的一份祖业吃光了,后来只好向亲戚借贷。

时间长了,亲戚都不理他了。他只好向舅舅借衣服去当,把舅舅仅有的几件衣服也当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件稍值钱一点的棉袄了。

正月初一这一天,浪子名为上门给舅舅拜年,实际上就是为了借这件棉袄。一看舅舅把棉袄穿在身上,天气又是那样的冷,也没好意思开口让舅舅把这件棉袄脱下来。

好不容易等到到了二月份,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要借棉袄,就说:“二月二十八,冻死鸡和鸭。”浪子一听,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三月份,天气逐渐转暖。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要借棉袄,就说:“三月三,冻死单身汉。”

浪子知道舅舅是个单身汉,一听这话又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四月份,天气更暖和了。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又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还是要借棉袄,就说:“四月二十,冻断树枝。”浪子一听,知道借棉袄又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五月份,人们都穿单衣孔浪子心想:现在去借棉袄,舅舅还有什么话说?谁知舅舅却说了一句:“吃了五月粽,寒衣不可送。”

到了六月份,天气热得很,人们都打起赤膊来了。浪子心想:我六月三伏天去借棉袄,看你还有何话说!谁知舅舅却说:“人是不毛虫,单怕六月天的冷北风。”

到了七月份,天气仍然很热,浪子又找舅舅开口借棉袄。舅舅说:“吃了七月半的饭,放牛儿子堤坡站。”这意思很明白:

天气冷起来了,棉袄借不成了。到了八月份,浪子不死心,又去找舅舅。舅舅说:"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开始下霜了,谁还愿把棉袄借出去?

到了九月份,浪子还是不死心,又去了舅舅家。还没有开口,舅舅说:“起了重阳风,虫子蚂蚁都要准备过冬—你就不要再打我件棉袄的主意J o我以前接济你,实际上是害了你。你以后借东西典当是没有门了,我有也不会借给你J o你还是好好种田,自己养活自己吧!”

后来浪子回头,勤扒苦做,终于积起了一份家业。

24节气的简短小故事2

春分小故事

春分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意思一是指春分这天昼夜长短平均;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古人还将每个节气分三候,五日为一候,每一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春分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在这一期间,海棠、梨花、木兰这三种花也会守时而开。

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了天文、物候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用来指导农事生产和日常生活。 春分后,气温回升,雨水开始变得充沛,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的阶段。“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麦过春分昼夜忙”、“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春分不冷清明冷”这些用来预测之后的天气情况。

根据《礼记》记载:“祭日于坛”、“谓春分也”。在周代,就有帝王春分祭日仪式,北京的日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的场所。从春分最晚到清明,还有扫墓祭祖,拜神祈福的`活动。

还有很多春分的民俗活动。人们在春分当天放风筝,并在风筝上写上祝福。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时的风筝大多用绢或纸做成鹰的形状,因此风筝又称为“纸鹞”、“纸鸢”,春天放的多半为燕子风筝。

春分时节,桃红柳绿,据说这天无论男女老少都带上簪花喝酒。簪花,简单的说,便是将一种带花的头饰戴在头上,除了鲜花以外、罗花、绫花、缎花、绸花等都可以。 最有意思的还是春分立蛋。每年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春分这天进行立蛋试验:选择一只新鲜鸡蛋,在桌子上竖起来,庆祝春天的来临。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24节气的简短小故事3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立春: 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 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24节气的简短民俗故事是什么?

24节气的简短民俗故事:

1、夏至  

在夏至这一天,无锡地区则兴吃馄饨。古时夏至这天,人们纷纷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是日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见,夏至这天,北方人吃面条也好,无锡人吃馄饨也好,都是虔诚祭神之举。  

史载,宋代宫廷中,每适夏至,御厨们就包出一种夏至馄饨,供帝后妃嫔食用。其实,宋代宫廷不光是夏至这个节令吃馄饨,一年之中其余二十三个节气都吃馄饨,故宋代宫廷有一道“二十四节气馄饨”的著名面点,南宋高宗尤嗜食馄饨。  

2、小暑  

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百索子,又名五色丝线,端午节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认为这样可以辟邪。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在端午节的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3、大暑  

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带的民俗。清同治年间,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时节为甚。人们认为这是五位凶神所致,于是在江边建了五圣庙,更在大暑节这一天,用特制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意思很明显,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据说,早在20世纪20年代,台州湾一带的“送大暑船”以葭芷的规模最大,可谓声名远扬。每年农历大暑期间,葭芷“送大暑船”民俗正式打出“渔休节”的旗号,活动搞得十分红火。  

4、冬至

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家境,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的由来,是因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5、小雪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年的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们都会放在嘴上唠叨着:今天几号了,还有几天就要到小雪了,谁家的糯米碾好了,谁家的还在场上晒着。

这时候小孩子们都很兴奋,觉得就象过年似的。有时候天不作美,糯稻收晚了,大人们不准备做着吃了,可是拗不过小孩子,就想办法借得一点来做了吃。

标签: 节气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z7xdl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