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征西车马羽书迟的意思

征西车马羽书迟的意思

征西车马羽书迟的意思

征西车马羽书迟的意思是:征吐蕃的车马队列中羽书在紧急传递。征西车马羽书迟出自《秋兴八首》其四。《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第一首为组诗序曲,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发了忧国之情和孤独之感。第二首写身在孤城,从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之情。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却给诗人带来烦扰不安,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遥念长安,慨叹当年政治动乱、人事变化以及边境的不安。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杜甫的秋兴八首的翻译

1.【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2.【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

【译文】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3.【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4.【秋兴八首(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 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 故国平居有所思。

5.【秋兴八首(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点朝班。

6.【秋兴八首(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 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 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7.【秋兴八首(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8.【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一和三都找到翻译了,其余的不知道!!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

《秋兴八首》

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

杜甫

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秋兴:因秋天的景物而感兴,有触景生情之意。玉露:晶莹的露珠。凋伤:使草木衰败零落。

2、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连天。

4、塞上:这里指夔州一带的山,包括巫山。因为山势险峻,故称为“塞”。阴:暗。

5、他日:往日,指羁留他乡的时光。

6、一系:永系,长系。故园心:思念故园的心情。故园:指长安。杜甫把长安视为第二故乡。

7、刀尺:剪刀和尺子,缝制冬衣的工具。

8、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砧:捣衣石。

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第二首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翻译: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

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第三首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2]

翻译: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第四首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   [1]这一首是感叹长安时局多变以及边境纷扰。广德年间,宦官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2]闻道:听说。杜甫[3]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3]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4]第宅:府第、住宅。新主:新的主人。

[5]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悲叹自己去京之后,朝朝又换一拨。

[6]直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金鼓振: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

[7]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驰:形容紧急。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8]鱼龙:泛指水族。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

[9]故国:指长安。平居:指平素之所居。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翻译   第四首一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首联: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吐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与,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都换成新主。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吐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第五首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首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4]

蓬莱宫阙:即大明宫,唐高宗龙朔三年改为蓬莱宫。据北宋王溥的《唐会要》记载:“蓬莱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每天晴日朗,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如在槛内。”

南山:即终南山。山上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殿南北相沓,皆在山上,与蓬莱宫相对,所以说“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即通天台。汉武帝在建章宫西边作承露盘,高二十丈,上有仙人掌,用于承接露水,和玉屑饮用,以求成仙。卢照邻《长安古意》中

“汉帝金茎云外直”,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都是在写这件事。

本诗承接第四首“故国平居有所思”而来,整首诗写所思的内容,以蓬莱宫阙为所思的开头。蓬莱宫阙、南山、承露金茎都与道教有关。蓬莱是道教传说中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在东南海外,与瀛洲、方丈共称为“三神山”,凡人到达山上,求取仙药,就可以长生不死。终南山也与道教有关,往往是一些道教人物隐居的地方,宋代成为全真教的基地。承露金茎是汉武帝为追求长生不死而立的铜柱,铜柱在曹魏时期为魏明帝曹睿所拆,唐代宫中并没有承露盘,这是借用汉代武帝故事来影射唐玄宗求道好神仙的。这两句看似描写长安宫殿,其实暗含讽刺之意,讽刺唐玄宗一味地求仙问道,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国家的混乱。《资治通鉴》卷215记载唐玄宗在宫中筑坛炼仙药的事,可为本诗提供佐证。此诗写作时间距离唐玄宗驾崩不久,所以不可能把讽刺写得比较露骨,像李商隐的“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和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等,只能采用影射的方式。而唐人诗词多喜欢用汉代皇帝尤其是汉武帝来影射唐玄宗,如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等,杜甫用的也是这种手法,所以用的是汉武帝“承露金茎”的典故。钱谦益《杜诗笺注》说:“(蓬莱宫)在龙首冈,前对南山,西眺瑶池,东瞰函关,极言气象之巍峨轩敞。而当时崇奉神仙之意,见于言外。”对本诗的解释还是比较准确的。

颔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瑶池、王母:王母即西王母,瑶池为西王母居住之所。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里掌管瘟疫和寿命的神,在《山海经》、《列子》、《汉武内传》、《穆天子传》等书中都有记载。《列子》记载:“周穆王肆意远游,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触于瑶池之上。”李商隐有诗说:“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讲的就是这件事。小说《汉武内传》记载汉武帝在元丰元年闲居承华殿,与董仲舒、东方朔见西王母,并相互酬答,西王母送汉武帝仙桃七枚事。

紫气、函关:本句讲的是老子从洛阳西出函关事。老子在周朝为柱下史,见周道日衰,于是坐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史记》就保留了这一记载。另外,据《列仙传》、《关尹内传》记:关令尹喜常登楼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曰:“应有圣人经过京邑。”乃斋戒,其日果见老君乘青牛车来过。

这两句诗是承接上面两句,都是写唐玄宗尊奉道教、好神仙的事情。前代注家曾就这四句诗的创作意图争论过,认为前四句是写长安城宫殿的景色,引用多种典故,没有讽刺唐玄宗求神仙之意。此说未必正确。古人用典绝对不会滥用,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牵强附会,而是典故与时事有一定的关联性,取典故的本意或与本意相近的意思。唐玄宗晚年好道教,曾称老子李耳是其祖先,又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建立太清宫,召集生徒学习道家典籍,致使道教在玄宗朝十分兴盛。(事见《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王溥《唐会要》又记载:陈王府参军田同秀自称见老子于尹喜故居,于是玄宗建玄元皇帝庙。杜甫是一生的最高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帮助皇帝成为尧舜一样的好皇帝,让国家海晏河清,人民安居乐业。他见唐玄宗一味地求道好神仙,不理朝政,导致国家混乱,显然是不满的。唐玄宗崇奉道教,尊崇老子,所以杜甫用“东来紫气满函关”加以讽刺;道教主张求长生不死,玄宗追求长生,而传说中西王母有不死之药,掌管生死大限,于是用“西望瑶池降王母”暗刺玄宗的求长生。前代注家中有人认为“西望瑶池降王母”是暗讽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好女色等事,这是错误的。因为历代有关西王母的典故大多与长生不死有一定联系,如“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汉武帝为西王母赐寿桃等。李商隐也写过有关西王母的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周穆王的八骏日行三万里,但他为什么不重见西王母呢?原因就是周穆王已经死了,可见西王母并不能保证长生,本诗中的西王母还是和长生不死联系在一起的。再说古人一般很少用神灵来影射女色,以免亵渎神灵,尤其是西王母这样比较尊贵的神。可见,把西王母的典故和女色扯到一起,这是不确切的。叶嘉莹比较各家注解之后也说:“此以通首为瞻望长安、兴不得归之叹,而又以前四句有指玄宗好神仙而暗讽其荒淫失政之意。

颈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雉尾、宫扇:崔豹《古今注》记:“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雉雊之样,服章多用翟羽,缉雉羽以为扇,以障翳风尘。”王溥《唐会要》:“开元中萧嵩奏,每月朔望,皇帝受朝于宣政殿,宸仪肃穆,升降俯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请各羽扇,上将出,扇合,坐定,乃去扇。唯宸仪不欲令人见,故必俟扇开日绕,始得望见圣颜。”“云移”是形容宫扇移开。

日绕、龙鳞:“日绕”是说唐朝上朝很早,所以必须等到日出才能辨识皇帝的容貌。“龙鳞”谓衮衣之龙章,即皇帝龙袍上的花纹。

前四句杜甫想到玄宗因为求道好神仙而误国,联系到自己,则是遗憾自己没有能够“致君尧舜上”,进而想起自己在朝中为官的情景:大臣按次序上朝,雉尾做的宫扇一层层打开,像云彩的移动,直到太阳出来,照到皇帝的衮龙袍上,才看清楚皇帝的容颜。这样的情景已经成为往事,只能保留在记忆中,自己时当暮年,又远在夔州,再想看到这番上朝的景象是不可能的了。字里行间充满了无限的遗憾。然而杜甫一生的追求就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想到当年在朝廷上为国家尽力,入朝为官“一洗苍生忧”的想法又跳了出来,所以下文说:“几回青琐点朝班。”本诗在内容上可从此联分为两部分,前两联讲唐玄宗事,暗讽其执政后期昏庸误国,本联与尾联则转到诗人自身,写诗人在朝为官的情景和平居夔州的现状。诗句寄托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壮志难酬的悲伤,期望中又充满了无限的遗憾。苏轼说杜甫:“一饭未尝忘君。”这是很正确的。

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沧江、岁晚:沧江即夔州,一卧沧江是说诗人居住夔州,远离朝廷,仿佛谢安未出仕时高卧东山一样。“岁晚”是说诗人已经五十五岁了,到了人生的暮年。

青琐、朝班:“青琐”指宫门。“朝班”是古代大臣上朝时,依照官职的大小排列班次先后,所以叫朝班。

这两句与颈联紧密连接,颈联写诗人想到当年在朝廷为官,不禁跃跃欲试,恨不“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然而转念一想,现实与理想却又巨大的落差。一是杜甫远在夔州,距离长安很远,所以说“一卧沧江”;二是杜甫时年已经五十五岁,虽然志在千里,却是老骥伏枥,正当人生暮年,很难再有什么作为了。杜甫身在夔州,远离长安,又加上年老多病,基本上没有机会再到朝廷朝见皇帝了,所以说“几回青琐点朝班”。仇兆鳌评论说:“卧沧江,病夔州,惊岁晚,感秋深,几回青琐,言立朝止几度也。”这仅有的几次上朝成为杜甫一生念念不忘的得意之事。然而杜甫自己也知道,自己这一辈子也只有这几次上朝的经历了,以后将不会再有,正道出了杜甫

“当年万里觅封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感叹和哀伤。本诗在结构上还存在时间的对比,前六句写往事,最后两句写现状,通过今昔对比,衬托出往日的豪华,今日的落魄。叶嘉莹评价说:“以‘一卧沧江’概朝班之不再,无限家国身世之慨,尽在言外。”这是极为恰当的评价。

总起来看这首诗,诗歌的首联描写长安宫殿的景色,既是景物的描写,也是采用比兴的手法,隐晦地提出唐玄宗好道教求神仙的荒唐。颔联则用西王母和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进一步指出,唐玄宗因为崇奉道教、追求长生而导致国家混乱。颈联由唐玄宗的荒唐而联系到自身,感慨自己没有能尽力劝止玄宗,于是想到自己在朝为官时的景象,“忠君爱国”的思想又充斥着诗人的胸怀。尾联写诗人虽然豪情万丈,但身居夔州,远离朝廷,加上年老多病,这一辈子是没有希望再去朝廷替皇上分忧解难了,寄托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感叹和哀伤。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杜甫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钱谦益《杜诗笺注》说:“此诗追思长安全盛,叙述其宫阙崇丽,朝省庄严,而感伤则见于末句。”周紫芝说杜甫:“少陵有句皆忧国。”这都是中肯之言。《杜工部诗通》评论说:“其有感于长安者,但极言其盛,而所感自寓于中。徐而味之,则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慨往伤今”四字的评价尤为准确。

第六首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第七首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第八首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山行古诗配画 逐句解析全诗的意思

其实山行古诗是比较出名的诗句哦,就连小孩子都是很熟悉哦。那你知道山行古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牧所做,那你了解山行古诗的意思吗?如果说你不懂,那不妨跟着我一起去赏析赏析这首诗吧,带你走进山行的世界中,感受杜甫当时的心情。

问题:唐诗千古名篇杜牧《山行》怎样赏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估计小学生能讲的头头是道,诗歌的释义大家都很清楚。不过老街说的不是这个,需要注意的是几个可能会疏忽的地方,我依次讲一下自己的认识。未必准确,欢迎指正。

一、第一句 是谁“远上”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首诗第一个问题是,首句的主语是谁?”远上寒山石径斜 “,是谁远上呢?

看上去似乎是省略了主语“我”,有的注释中解释是:诗人自己远上寒山看到石径斜。不过第三句又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那么诗人不是上山了吗,怎么又停了车?难道是坐着车上的山?还是山上有车可以坐?似乎又讲不通。

这一句的主语不是人。”远上寒山石径斜 “其实是主语后置,主语是石径,是石径远上寒山,而且看上去弯弯曲曲,这是比较复杂的诗家语句法。

这种句法在杜甫的秋兴八首中可以看到: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中第三联: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这两句的句子结构和”远上寒山石径斜“类似。如果和唐朝另外一个诗人卢嗣立的《望九华山》第二联相比就更加清晰:

九华深翠落轩楹,迥眺澄江气象明。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

坐观风雪销烦思,惜别烟岚驻晓行。得路归山期早诀,夜来潜已告精诚。

第三联”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这两句的句法和”远上寒山石径斜“完全一样。句子的节奏都是2-2-2-1,主语都是第五六字组成的词”孤岫“、”众峰“、”石径“。

相同的还有白居易《浔阳春三首 》,其主语用法和位置完全一样,主语是香骑和钿车。

金谷蹋花香骑入,曲江碾草钿车行。

踏花的是香骑,碾草的是钿车,远上寒山的是石径,不遇阴霾是孤岫,正当寒日的是众峰。

二、第二句 深处还是生处

白云生处有人家。第二句是写诗人远望,看到石径弯曲远上的尽头是白云生处,那里有隐约的人家。

古诗词传到今天经常有不同的版本, 是“深”还是“生”字存在疑义。

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在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书中写作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

有些课本中,本诗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例如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至于作者原来的版本究竟是生还是深就搞不清了。

李白的《静夜思》仅仅二十个字,竟然也有好多的版本,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常见的版本来自于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

老街平时也喜欢写几首小诗,写完后就发在自己的博客里,后来引用这首诗时发现个别语句不太好就直接进行了修改。于是我自己的一首诗, 在不同的文章里或者不同的媒体上会有不同的版本。大家都知道王安石练字的故事 ,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斟选了好久才定下来。古人甚至把赠人折扇上的诗在几年后追回来修改的故事,不过具体哪一位我记不清了。

生或者深,也许作者本来就有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也许是后人刊印传抄时出现了错误。不过深和生都各有味道,您喜欢深处还是生处呢?

三、第三句 何为坐爱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需要说的是“坐”,这里不能望文生义,“坐”不是坐下,更不是特指坐在车子里的意思(虽然他可能就是坐在车子里)。”坐“这个字在这里解释为“因为、由于”。

宋朝的梅尧臣《夏日晚霁与崔子登周襄故城》尾联也用了坐爱,是一个意思:

雨脚收不尽,斜阳半古城。独携幽客步,闲阅老农耕。

宝气无人发,阴虫入夜鸣。余非避喧者,坐爱远风清。

停车坐爱枫林晚,意思是因为喜欢黄昏里的枫林,所以我停下了车,这也是倒装,可以解释为“坐爱枫林晚停车”。梅尧臣的”余非避喧者,坐爱远风清“,意思是我并非一个刻意躲避喧哗(世间纷争)的人,只是因为喜欢这里清风悠远的意境 .........

四、石径斜的斜怎么读?

古代很多字的读音与今天普通话不同,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我过去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读作 [xiá],为什么要读作 [xiá]呢?

查一下《平水韵》就知道这个”斜“字与花、家同在古韵“下平六麻”。《平水韵》的六麻和《唐韵》的麻韵一样,唐朝人杜牧读这首诗一定是押韵的。根据康熙字典记载,斜有一种读音与“邪”一样,唐韵里似嗟切、宋韵书中徐嗟切,都是韵母a的发音。

结语

杜牧《山行》这首诗的四个问题,是我们阅读古诗词常常遇见的问题。首先是诗家语的句法多变,即使是同样句法结构的句子,主谓宾的位置也未必相同,更不能用散文句法来解释古诗的语法。

其次,版本的不同是常见现象,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就有很多版本,甚至有时候不同版本会有不同的意思。

再次,古诗中的词语与今天词语的意义会有不同,不能简单的望文生义。

最后是今古读音的不同,今天阅读时遇到不押韵的诗词不要怀疑,在古代99.9%是押韵的。诗经押前秦时的韵,古诗十九首是押汉朝的韵,隋朝以前都是各朝代当时口语发音押韵,隋朝以后,文人们开始按照韵书来押韵, 这以后口语发音和韵书不同的现象越来越多。

元朝和清朝的官话都没有入声,可是元朝的诗人依然按照《平水韵》来写诗,清朝甚至在科举诗赋取士的时候,依然按照《平水韵》的韵书标准来鉴定试帖诗是否落韵。作诗押韵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确实有不押韵的,例如这首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秋兴八首 闻道长安似弈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以近体短章抒写深沉浩茫的身世家国之悲,是杜甫晚年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的七律组诗《秋兴八首》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原作八首,各自成章,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总起来说都是抒发老诗人身居夔州的羁旅漂泊之悲和心忆京华的乡关庙堂之思。

第四首一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首联: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与,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都换成新主。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原文:

秋兴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译文:

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与,有说不尽的悲哀。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国运今非昔比,王侯们的家宅更换主人,无奈宦官当道,贤臣良相更成泡影。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上我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回纥内侵,关山号角雷动、兵戈挥舞;吐蕃入寇,传递情报的战马正急速奔驰。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鸡毛信的故事说的是什么?

在抗日战争时期, 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 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有一天, 他爸爸拿出一封信, 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 海娃一看就明白了, 这,是最最紧急的鸡毛信!

海娃装好信, 赶着羊下山了。还没走到山口, 就远远地看见来了一队日本兵。海娃灵机一动, 连忙把信拴在羊尾巴下边。

一个挂洋刀的鬼子就来到身边问:“小孩, 你的什么的干活?不说实话, 死拉死拉的! ”

“我是放羊的, 我是放羊的”。海娃故意装作害怕的样子。

鬼子把羊都扣下来,还着海娃给他们赶羊。没走多远, 只听“轰”的一声, 走在前面的几个鬼子倒在地上。原来,他们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

“小孩, 你的前面的开路! ”鬼子要海娃赶着羊在前面带路。

海娃心里却想, 好哇, 让我带路, 我就把你们都带到八路军那去, 把你们都消灭了! 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 海娃知道, 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 就跑着大声喊:“鬼子来啦! 鬼子来啦! 八路军叔叔, 快打呀! ”

果然, 八路军叔叔开火了。可同时鬼子也向海娃开了,海娃刚跑几步,就昏倒了……

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 这不是海娃吗?”

海娃睁开眼, 吃力地说: “叔叔, 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话没说完, 又昏过去了。

等他醒来时,八路军叔叔告诉他, 靠着他送来的鸡毛信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 消灭了好多鬼子和伪军。海娃的心里呀, 别提有多高兴了……

鸡毛信源于“羽檄”。  “羽檄”: 这是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  “羽檄”又叫做“羽书”:  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羽书时断绝。”杜甫《秋兴》诗:“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到后来有其名而无其实:  沈括《梦溪笔谈》:“ 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可知此时已不真用羽毛,而且名字也已不用“羽檄”了,“羽檄”只是“古”时候的名字。

鸡毛信的意思

鸡毛信源于“羽檄”。

“羽檄”: 这是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

“羽檄”又叫做“羽书”:

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羽书时断绝。”杜甫《秋兴》诗:“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到后来有其名而无其实:

沈括《梦溪笔谈》:“ 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可知此时已不真用羽毛,而且名字也已不用“羽檄”了,“羽檄”只是“古”时候的名字。

到清朝,“羽檄”这个名词又大量使用了:

“袁简斋六十三岁乃生子。时有族弟某观察,在苏州勾当公事,接江宁方伯陶公羽檄,意颇惊骇。发之,但有红签十字曰:‘令兄随园先生已得子矣。’”但是,不知这个“羽檄”插了羽毛没有。

到太平天国时期,确确实实是插了羽毛,而且就是鸡毛!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说:

“曾文正公硕德重望,传烈丰功,震于一时;顾性畏鸡毛,遇有插羽之文,皆不敢手拆。辛未十月,到上海阅兵,余供张已备,从者先至,见座后有鸡毛帚,嘱去之,谓公恶见此物。不解其故。公姻家郭慕徐观察阶告余云:‘公旧第中有古树,树神乃巨蟒。相传公即此神蟒再世,遍体癣文,有若鳞甲。每日卧起,床中必有癣屑一堆,若蛇蜕然。然喜食鸡肉,而乃畏其毛,为不解耳。’后阅《随园随笔》,言:‘焚鸡毛,修蛇巨虺闻气即死,蛟蜃之类亦畏此气。’乃悟公是神蟒转世,故畏鸡毛也。”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抗日武装用鸡毛信传送紧急信息,这在电影《鸡毛信》(不是《小兵张嘎》)中已经艺术化地表现了。但是,电影的表现反而使人们误因为是作者虚构的,有些人以为鸡毛信就是起源于电影!其实前段时间电视台的《鉴宝》节目,有位来宾出示了一件抗战时期鸡毛信的实寄封!

这是中国邮政史上唯一的一件鸡毛信的实物。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赏析

赏析

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的诗意豪情。

一、原文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二、释义

昆吾御宿川曲折逶迤,紫阁峰影映入渼陂池。

这里有鹦鹉啄过的香稻米,这里有凤凰栖过的碧梧枝。

佳人游春拾翠羽相互来问询,仙侣同舟天晚转移地方还不愿分离。

我的彩笔当年也曾上干气象,到如今只能在苦吟中白头低垂。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诗。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

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行插图的意思

山行插图的意思

《山行》插图: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估计小学生能讲的头头是道,诗歌的释义大家都很清楚。不过老街说的不是这个,需要注意的是几个可能会疏忽的地方,我依次讲一下自己的认识。未必准确,欢迎指正。

一、第一句 是谁“远上”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首诗第一个问题是,首句的主语是谁?”远上寒山石径斜 “,是谁远上呢?

看上去似乎是省略了主语“我”,有的注释中解释是:诗人自己远上寒山看到石径斜。不过第三句又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那么诗人不是上山了吗,怎么又停了车?难道是坐着车上的山?还是山上有车可以坐?似乎又讲不通。

这一句的主语不是人。”远上寒山石径斜 “其实是主语后置,主语是石径,是石径远上寒山,而且看上去弯弯曲曲,这是比较复杂的诗家语句法。

这种句法在杜甫的秋兴八首中可以看到: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中第三联: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这两句的句子结构和”远上寒山石径斜“类似。如果和唐朝另外一个诗人卢嗣立的《望九华山》第二联相比就更加清晰:

九华深翠落轩楹,迥眺澄江气象明。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

坐观风雪销烦思,惜别烟岚驻晓行。得路归山期早诀,夜来潜已告精诚。

第三联”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这两句的句法和”远上寒山石径斜“完全一样。句子的节奏都是2-2-2-1,主语都是第五六字组成的词”孤岫“、”众峰“、”石径“。

相同的还有白居易《浔阳春三首 》,其主语用法和位置完全一样,主语是香骑和钿车。

金谷蹋花香骑入,曲江碾草钿车行。

踏花的是香骑,碾草的是钿车,远上寒山的是石径,不遇阴霾是孤岫,正当寒日的是众峰。

唐代诗人杜甫秋兴八首及解释

秋兴八首

作者: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平居】平昔所居

【匡衡】汉匡衡直言时政作宰相,而作者直言遭贬。

【刘向】刘向传经而作九卿,作者欲传经而逢乱世相违。

【同学少年】旧日同学诸少年

【昆明池】汉时所开,武帝演练水师之处。因凿石鲸于池中,每至风雨时,鳞甲皆动。又凿牛郎、织女当机之形。此处指遭安史之乱,故菰米、莲房零落。

说实话 诗的意境翻译了以后就不好了。所以还是以原诗的欣赏为主吧

征西车马羽书迟。是什么动物?

一切都过去了。生活就在镜子里。可是寺庙会下雪,明天就要迎来秋风了。枫树在甘露中枯萎,巫峡的森林也在凋零。直达北关山金谷镇、郑溪车马玉树池。龙寂寞的秋河冷,所以乡村平坦

杜甫的秋兴八首的翻译

1.【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2.【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

【译文】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3.【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4.【秋兴八首(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 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 故国平居有所思。

5.【秋兴八首(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点朝班。

6.【秋兴八首(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 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 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7.【秋兴八首(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8.【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一和三都找到翻译了,其余的不知道!!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

《秋兴八首》

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

杜甫

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秋兴:因秋天的景物而感兴,有触景生情之意。玉露:晶莹的露珠。凋伤:使草木衰败零落。

2、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连天。

4、塞上:这里指夔州一带的山,包括巫山。因为山势险峻,故称为“塞”。阴:暗。

5、他日:往日,指羁留他乡的时光。

6、一系:永系,长系。故园心:思念故园的心情。故园:指长安。杜甫把长安视为第二故乡。

7、刀尺:剪刀和尺子,缝制冬衣的工具。

8、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砧:捣衣石。

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第二首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翻译: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

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第三首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2]

翻译: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第四首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   [1]这一首是感叹长安时局多变以及边境纷扰。广德年间,宦官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2]闻道:听说。杜甫[3]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3]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4]第宅:府第、住宅。新主:新的主人。

[5]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悲叹自己去京之后,朝朝又换一拨。

[6]直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金鼓振: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

[7]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驰:形容紧急。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8]鱼龙:泛指水族。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

[9]故国:指长安。平居:指平素之所居。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翻译   第四首一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首联: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吐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与,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都换成新主。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吐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第五首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首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4]

蓬莱宫阙:即大明宫,唐高宗龙朔三年改为蓬莱宫。据北宋王溥的《唐会要》记载:“蓬莱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每天晴日朗,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如在槛内。”

南山:即终南山。山上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殿南北相沓,皆在山上,与蓬莱宫相对,所以说“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即通天台。汉武帝在建章宫西边作承露盘,高二十丈,上有仙人掌,用于承接露水,和玉屑饮用,以求成仙。卢照邻《长安古意》中

“汉帝金茎云外直”,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都是在写这件事。

本诗承接第四首“故国平居有所思”而来,整首诗写所思的内容,以蓬莱宫阙为所思的开头。蓬莱宫阙、南山、承露金茎都与道教有关。蓬莱是道教传说中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在东南海外,与瀛洲、方丈共称为“三神山”,凡人到达山上,求取仙药,就可以长生不死。终南山也与道教有关,往往是一些道教人物隐居的地方,宋代成为全真教的基地。承露金茎是汉武帝为追求长生不死而立的铜柱,铜柱在曹魏时期为魏明帝曹睿所拆,唐代宫中并没有承露盘,这是借用汉代武帝故事来影射唐玄宗求道好神仙的。这两句看似描写长安宫殿,其实暗含讽刺之意,讽刺唐玄宗一味地求仙问道,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国家的混乱。《资治通鉴》卷215记载唐玄宗在宫中筑坛炼仙药的事,可为本诗提供佐证。此诗写作时间距离唐玄宗驾崩不久,所以不可能把讽刺写得比较露骨,像李商隐的“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和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等,只能采用影射的方式。而唐人诗词多喜欢用汉代皇帝尤其是汉武帝来影射唐玄宗,如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等,杜甫用的也是这种手法,所以用的是汉武帝“承露金茎”的典故。钱谦益《杜诗笺注》说:“(蓬莱宫)在龙首冈,前对南山,西眺瑶池,东瞰函关,极言气象之巍峨轩敞。而当时崇奉神仙之意,见于言外。”对本诗的解释还是比较准确的。

颔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瑶池、王母:王母即西王母,瑶池为西王母居住之所。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里掌管瘟疫和寿命的神,在《山海经》、《列子》、《汉武内传》、《穆天子传》等书中都有记载。《列子》记载:“周穆王肆意远游,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触于瑶池之上。”李商隐有诗说:“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讲的就是这件事。小说《汉武内传》记载汉武帝在元丰元年闲居承华殿,与董仲舒、东方朔见西王母,并相互酬答,西王母送汉武帝仙桃七枚事。

紫气、函关:本句讲的是老子从洛阳西出函关事。老子在周朝为柱下史,见周道日衰,于是坐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史记》就保留了这一记载。另外,据《列仙传》、《关尹内传》记:关令尹喜常登楼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曰:“应有圣人经过京邑。”乃斋戒,其日果见老君乘青牛车来过。

这两句诗是承接上面两句,都是写唐玄宗尊奉道教、好神仙的事情。前代注家曾就这四句诗的创作意图争论过,认为前四句是写长安城宫殿的景色,引用多种典故,没有讽刺唐玄宗求神仙之意。此说未必正确。古人用典绝对不会滥用,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牵强附会,而是典故与时事有一定的关联性,取典故的本意或与本意相近的意思。唐玄宗晚年好道教,曾称老子李耳是其祖先,又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建立太清宫,召集生徒学习道家典籍,致使道教在玄宗朝十分兴盛。(事见《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王溥《唐会要》又记载:陈王府参军田同秀自称见老子于尹喜故居,于是玄宗建玄元皇帝庙。杜甫是一生的最高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帮助皇帝成为尧舜一样的好皇帝,让国家海晏河清,人民安居乐业。他见唐玄宗一味地求道好神仙,不理朝政,导致国家混乱,显然是不满的。唐玄宗崇奉道教,尊崇老子,所以杜甫用“东来紫气满函关”加以讽刺;道教主张求长生不死,玄宗追求长生,而传说中西王母有不死之药,掌管生死大限,于是用“西望瑶池降王母”暗刺玄宗的求长生。前代注家中有人认为“西望瑶池降王母”是暗讽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好女色等事,这是错误的。因为历代有关西王母的典故大多与长生不死有一定联系,如“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汉武帝为西王母赐寿桃等。李商隐也写过有关西王母的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周穆王的八骏日行三万里,但他为什么不重见西王母呢?原因就是周穆王已经死了,可见西王母并不能保证长生,本诗中的西王母还是和长生不死联系在一起的。再说古人一般很少用神灵来影射女色,以免亵渎神灵,尤其是西王母这样比较尊贵的神。可见,把西王母的典故和女色扯到一起,这是不确切的。叶嘉莹比较各家注解之后也说:“此以通首为瞻望长安、兴不得归之叹,而又以前四句有指玄宗好神仙而暗讽其荒淫失政之意。

颈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雉尾、宫扇:崔豹《古今注》记:“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雉雊之样,服章多用翟羽,缉雉羽以为扇,以障翳风尘。”王溥《唐会要》:“开元中萧嵩奏,每月朔望,皇帝受朝于宣政殿,宸仪肃穆,升降俯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请各羽扇,上将出,扇合,坐定,乃去扇。唯宸仪不欲令人见,故必俟扇开日绕,始得望见圣颜。”“云移”是形容宫扇移开。

日绕、龙鳞:“日绕”是说唐朝上朝很早,所以必须等到日出才能辨识皇帝的容貌。“龙鳞”谓衮衣之龙章,即皇帝龙袍上的花纹。

前四句杜甫想到玄宗因为求道好神仙而误国,联系到自己,则是遗憾自己没有能够“致君尧舜上”,进而想起自己在朝中为官的情景:大臣按次序上朝,雉尾做的宫扇一层层打开,像云彩的移动,直到太阳出来,照到皇帝的衮龙袍上,才看清楚皇帝的容颜。这样的情景已经成为往事,只能保留在记忆中,自己时当暮年,又远在夔州,再想看到这番上朝的景象是不可能的了。字里行间充满了无限的遗憾。然而杜甫一生的追求就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想到当年在朝廷上为国家尽力,入朝为官“一洗苍生忧”的想法又跳了出来,所以下文说:“几回青琐点朝班。”本诗在内容上可从此联分为两部分,前两联讲唐玄宗事,暗讽其执政后期昏庸误国,本联与尾联则转到诗人自身,写诗人在朝为官的情景和平居夔州的现状。诗句寄托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壮志难酬的悲伤,期望中又充满了无限的遗憾。苏轼说杜甫:“一饭未尝忘君。”这是很正确的。

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沧江、岁晚:沧江即夔州,一卧沧江是说诗人居住夔州,远离朝廷,仿佛谢安未出仕时高卧东山一样。“岁晚”是说诗人已经五十五岁了,到了人生的暮年。

青琐、朝班:“青琐”指宫门。“朝班”是古代大臣上朝时,依照官职的大小排列班次先后,所以叫朝班。

这两句与颈联紧密连接,颈联写诗人想到当年在朝廷为官,不禁跃跃欲试,恨不“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然而转念一想,现实与理想却又巨大的落差。一是杜甫远在夔州,距离长安很远,所以说“一卧沧江”;二是杜甫时年已经五十五岁,虽然志在千里,却是老骥伏枥,正当人生暮年,很难再有什么作为了。杜甫身在夔州,远离长安,又加上年老多病,基本上没有机会再到朝廷朝见皇帝了,所以说“几回青琐点朝班”。仇兆鳌评论说:“卧沧江,病夔州,惊岁晚,感秋深,几回青琐,言立朝止几度也。”这仅有的几次上朝成为杜甫一生念念不忘的得意之事。然而杜甫自己也知道,自己这一辈子也只有这几次上朝的经历了,以后将不会再有,正道出了杜甫

“当年万里觅封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感叹和哀伤。本诗在结构上还存在时间的对比,前六句写往事,最后两句写现状,通过今昔对比,衬托出往日的豪华,今日的落魄。叶嘉莹评价说:“以‘一卧沧江’概朝班之不再,无限家国身世之慨,尽在言外。”这是极为恰当的评价。

总起来看这首诗,诗歌的首联描写长安宫殿的景色,既是景物的描写,也是采用比兴的手法,隐晦地提出唐玄宗好道教求神仙的荒唐。颔联则用西王母和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进一步指出,唐玄宗因为崇奉道教、追求长生而导致国家混乱。颈联由唐玄宗的荒唐而联系到自身,感慨自己没有能尽力劝止玄宗,于是想到自己在朝为官时的景象,“忠君爱国”的思想又充斥着诗人的胸怀。尾联写诗人虽然豪情万丈,但身居夔州,远离朝廷,加上年老多病,这一辈子是没有希望再去朝廷替皇上分忧解难了,寄托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感叹和哀伤。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杜甫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钱谦益《杜诗笺注》说:“此诗追思长安全盛,叙述其宫阙崇丽,朝省庄严,而感伤则见于末句。”周紫芝说杜甫:“少陵有句皆忧国。”这都是中肯之言。《杜工部诗通》评论说:“其有感于长安者,但极言其盛,而所感自寓于中。徐而味之,则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慨往伤今”四字的评价尤为准确。

第六首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第七首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第八首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山行古诗配画 逐句解析全诗的意思

其实山行古诗是比较出名的诗句哦,就连小孩子都是很熟悉哦。那你知道山行古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牧所做,那你了解山行古诗的意思吗?如果说你不懂,那不妨跟着我一起去赏析赏析这首诗吧,带你走进山行的世界中,感受杜甫当时的心情。

问题:唐诗千古名篇杜牧《山行》怎样赏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估计小学生能讲的头头是道,诗歌的释义大家都很清楚。不过老街说的不是这个,需要注意的是几个可能会疏忽的地方,我依次讲一下自己的认识。未必准确,欢迎指正。

一、第一句 是谁“远上”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首诗第一个问题是,首句的主语是谁?”远上寒山石径斜 “,是谁远上呢?

看上去似乎是省略了主语“我”,有的注释中解释是:诗人自己远上寒山看到石径斜。不过第三句又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那么诗人不是上山了吗,怎么又停了车?难道是坐着车上的山?还是山上有车可以坐?似乎又讲不通。

这一句的主语不是人。”远上寒山石径斜 “其实是主语后置,主语是石径,是石径远上寒山,而且看上去弯弯曲曲,这是比较复杂的诗家语句法。

这种句法在杜甫的秋兴八首中可以看到: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中第三联: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这两句的句子结构和”远上寒山石径斜“类似。如果和唐朝另外一个诗人卢嗣立的《望九华山》第二联相比就更加清晰:

九华深翠落轩楹,迥眺澄江气象明。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

坐观风雪销烦思,惜别烟岚驻晓行。得路归山期早诀,夜来潜已告精诚。

第三联”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这两句的句法和”远上寒山石径斜“完全一样。句子的节奏都是2-2-2-1,主语都是第五六字组成的词”孤岫“、”众峰“、”石径“。

相同的还有白居易《浔阳春三首 》,其主语用法和位置完全一样,主语是香骑和钿车。

金谷蹋花香骑入,曲江碾草钿车行。

踏花的是香骑,碾草的是钿车,远上寒山的是石径,不遇阴霾是孤岫,正当寒日的是众峰。

二、第二句 深处还是生处

白云生处有人家。第二句是写诗人远望,看到石径弯曲远上的尽头是白云生处,那里有隐约的人家。

古诗词传到今天经常有不同的版本, 是“深”还是“生”字存在疑义。

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在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书中写作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

有些课本中,本诗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例如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至于作者原来的版本究竟是生还是深就搞不清了。

李白的《静夜思》仅仅二十个字,竟然也有好多的版本,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常见的版本来自于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

老街平时也喜欢写几首小诗,写完后就发在自己的博客里,后来引用这首诗时发现个别语句不太好就直接进行了修改。于是我自己的一首诗, 在不同的文章里或者不同的媒体上会有不同的版本。大家都知道王安石练字的故事 ,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斟选了好久才定下来。古人甚至把赠人折扇上的诗在几年后追回来修改的故事,不过具体哪一位我记不清了。

生或者深,也许作者本来就有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也许是后人刊印传抄时出现了错误。不过深和生都各有味道,您喜欢深处还是生处呢?

三、第三句 何为坐爱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需要说的是“坐”,这里不能望文生义,“坐”不是坐下,更不是特指坐在车子里的意思(虽然他可能就是坐在车子里)。”坐“这个字在这里解释为“因为、由于”。

宋朝的梅尧臣《夏日晚霁与崔子登周襄故城》尾联也用了坐爱,是一个意思:

雨脚收不尽,斜阳半古城。独携幽客步,闲阅老农耕。

宝气无人发,阴虫入夜鸣。余非避喧者,坐爱远风清。

停车坐爱枫林晚,意思是因为喜欢黄昏里的枫林,所以我停下了车,这也是倒装,可以解释为“坐爱枫林晚停车”。梅尧臣的”余非避喧者,坐爱远风清“,意思是我并非一个刻意躲避喧哗(世间纷争)的人,只是因为喜欢这里清风悠远的意境 .........

四、石径斜的斜怎么读?

古代很多字的读音与今天普通话不同,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我过去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读作 [xiá],为什么要读作 [xiá]呢?

查一下《平水韵》就知道这个”斜“字与花、家同在古韵“下平六麻”。《平水韵》的六麻和《唐韵》的麻韵一样,唐朝人杜牧读这首诗一定是押韵的。根据康熙字典记载,斜有一种读音与“邪”一样,唐韵里似嗟切、宋韵书中徐嗟切,都是韵母a的发音。

结语

杜牧《山行》这首诗的四个问题,是我们阅读古诗词常常遇见的问题。首先是诗家语的句法多变,即使是同样句法结构的句子,主谓宾的位置也未必相同,更不能用散文句法来解释古诗的语法。

其次,版本的不同是常见现象,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就有很多版本,甚至有时候不同版本会有不同的意思。

再次,古诗中的词语与今天词语的意义会有不同,不能简单的望文生义。

最后是今古读音的不同,今天阅读时遇到不押韵的诗词不要怀疑,在古代99.9%是押韵的。诗经押前秦时的韵,古诗十九首是押汉朝的韵,隋朝以前都是各朝代当时口语发音押韵,隋朝以后,文人们开始按照韵书来押韵, 这以后口语发音和韵书不同的现象越来越多。

元朝和清朝的官话都没有入声,可是元朝的诗人依然按照《平水韵》来写诗,清朝甚至在科举诗赋取士的时候,依然按照《平水韵》的韵书标准来鉴定试帖诗是否落韵。作诗押韵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确实有不押韵的,例如这首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秋兴八首 闻道长安似弈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以近体短章抒写深沉浩茫的身世家国之悲,是杜甫晚年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的七律组诗《秋兴八首》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原作八首,各自成章,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总起来说都是抒发老诗人身居夔州的羁旅漂泊之悲和心忆京华的乡关庙堂之思。

第四首一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首联: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与,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都换成新主。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原文:

秋兴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译文:

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与,有说不尽的悲哀。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国运今非昔比,王侯们的家宅更换主人,无奈宦官当道,贤臣良相更成泡影。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上我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回纥内侵,关山号角雷动、兵戈挥舞;吐蕃入寇,传递情报的战马正急速奔驰。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鸡毛信的故事说的是什么?

在抗日战争时期, 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 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有一天, 他爸爸拿出一封信, 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 海娃一看就明白了, 这,是最最紧急的鸡毛信!

海娃装好信, 赶着羊下山了。还没走到山口, 就远远地看见来了一队日本兵。海娃灵机一动, 连忙把信拴在羊尾巴下边。

一个挂洋刀的鬼子就来到身边问:“小孩, 你的什么的干活?不说实话, 死拉死拉的! ”

“我是放羊的, 我是放羊的”。海娃故意装作害怕的样子。

鬼子把羊都扣下来,还着海娃给他们赶羊。没走多远, 只听“轰”的一声, 走在前面的几个鬼子倒在地上。原来,他们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

“小孩, 你的前面的开路! ”鬼子要海娃赶着羊在前面带路。

海娃心里却想, 好哇, 让我带路, 我就把你们都带到八路军那去, 把你们都消灭了! 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 海娃知道, 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 就跑着大声喊:“鬼子来啦! 鬼子来啦! 八路军叔叔, 快打呀! ”

果然, 八路军叔叔开火了。可同时鬼子也向海娃开了,海娃刚跑几步,就昏倒了……

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 这不是海娃吗?”

海娃睁开眼, 吃力地说: “叔叔, 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话没说完, 又昏过去了。

等他醒来时,八路军叔叔告诉他, 靠着他送来的鸡毛信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 消灭了好多鬼子和伪军。海娃的心里呀, 别提有多高兴了……

鸡毛信源于“羽檄”。  “羽檄”: 这是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  “羽檄”又叫做“羽书”:  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羽书时断绝。”杜甫《秋兴》诗:“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到后来有其名而无其实:  沈括《梦溪笔谈》:“ 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可知此时已不真用羽毛,而且名字也已不用“羽檄”了,“羽檄”只是“古”时候的名字。

鸡毛信的意思

鸡毛信源于“羽檄”。

“羽檄”: 这是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

“羽檄”又叫做“羽书”:

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羽书时断绝。”杜甫《秋兴》诗:“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到后来有其名而无其实:

沈括《梦溪笔谈》:“ 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可知此时已不真用羽毛,而且名字也已不用“羽檄”了,“羽檄”只是“古”时候的名字。

到清朝,“羽檄”这个名词又大量使用了:

“袁简斋六十三岁乃生子。时有族弟某观察,在苏州勾当公事,接江宁方伯陶公羽檄,意颇惊骇。发之,但有红签十字曰:‘令兄随园先生已得子矣。’”但是,不知这个“羽檄”插了羽毛没有。

到太平天国时期,确确实实是插了羽毛,而且就是鸡毛!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说:

“曾文正公硕德重望,传烈丰功,震于一时;顾性畏鸡毛,遇有插羽之文,皆不敢手拆。辛未十月,到上海阅兵,余供张已备,从者先至,见座后有鸡毛帚,嘱去之,谓公恶见此物。不解其故。公姻家郭慕徐观察阶告余云:‘公旧第中有古树,树神乃巨蟒。相传公即此神蟒再世,遍体癣文,有若鳞甲。每日卧起,床中必有癣屑一堆,若蛇蜕然。然喜食鸡肉,而乃畏其毛,为不解耳。’后阅《随园随笔》,言:‘焚鸡毛,修蛇巨虺闻气即死,蛟蜃之类亦畏此气。’乃悟公是神蟒转世,故畏鸡毛也。”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抗日武装用鸡毛信传送紧急信息,这在电影《鸡毛信》(不是《小兵张嘎》)中已经艺术化地表现了。但是,电影的表现反而使人们误因为是作者虚构的,有些人以为鸡毛信就是起源于电影!其实前段时间电视台的《鉴宝》节目,有位来宾出示了一件抗战时期鸡毛信的实寄封!

这是中国邮政史上唯一的一件鸡毛信的实物。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赏析

赏析

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的诗意豪情。

一、原文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二、释义

昆吾御宿川曲折逶迤,紫阁峰影映入渼陂池。

这里有鹦鹉啄过的香稻米,这里有凤凰栖过的碧梧枝。

佳人游春拾翠羽相互来问询,仙侣同舟天晚转移地方还不愿分离。

我的彩笔当年也曾上干气象,到如今只能在苦吟中白头低垂。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诗。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

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行插图的意思

山行插图的意思

《山行》插图: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估计小学生能讲的头头是道,诗歌的释义大家都很清楚。不过老街说的不是这个,需要注意的是几个可能会疏忽的地方,我依次讲一下自己的认识。未必准确,欢迎指正。

一、第一句 是谁“远上”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首诗第一个问题是,首句的主语是谁?”远上寒山石径斜 “,是谁远上呢?

看上去似乎是省略了主语“我”,有的注释中解释是:诗人自己远上寒山看到石径斜。不过第三句又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那么诗人不是上山了吗,怎么又停了车?难道是坐着车上的山?还是山上有车可以坐?似乎又讲不通。

这一句的主语不是人。”远上寒山石径斜 “其实是主语后置,主语是石径,是石径远上寒山,而且看上去弯弯曲曲,这是比较复杂的诗家语句法。

这种句法在杜甫的秋兴八首中可以看到: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中第三联: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这两句的句子结构和”远上寒山石径斜“类似。如果和唐朝另外一个诗人卢嗣立的《望九华山》第二联相比就更加清晰:

九华深翠落轩楹,迥眺澄江气象明。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

坐观风雪销烦思,惜别烟岚驻晓行。得路归山期早诀,夜来潜已告精诚。

第三联”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这两句的句法和”远上寒山石径斜“完全一样。句子的节奏都是2-2-2-1,主语都是第五六字组成的词”孤岫“、”众峰“、”石径“。

相同的还有白居易《浔阳春三首 》,其主语用法和位置完全一样,主语是香骑和钿车。

金谷蹋花香骑入,曲江碾草钿车行。

踏花的是香骑,碾草的是钿车,远上寒山的是石径,不遇阴霾是孤岫,正当寒日的是众峰。

唐代诗人杜甫秋兴八首及解释

秋兴八首

作者: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平居】平昔所居

【匡衡】汉匡衡直言时政作宰相,而作者直言遭贬。

【刘向】刘向传经而作九卿,作者欲传经而逢乱世相违。

【同学少年】旧日同学诸少年

【昆明池】汉时所开,武帝演练水师之处。因凿石鲸于池中,每至风雨时,鳞甲皆动。又凿牛郎、织女当机之形。此处指遭安史之乱,故菰米、莲房零落。

说实话 诗的意境翻译了以后就不好了。所以还是以原诗的欣赏为主吧

征西车马羽书迟。是什么动物?

一切都过去了。生活就在镜子里。可是寺庙会下雪,明天就要迎来秋风了。枫树在甘露中枯萎,巫峡的森林也在凋零。直达北关山金谷镇、郑溪车马玉树池。龙寂寞的秋河冷,所以乡村平坦

标签: 车马 羽书 征西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z7dd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