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以正月为守岁的是哪个朝代

以正月为守岁的是哪个朝代

以正月为守岁的是哪个朝代

以正月为守岁的是汉朝。西汉太初元年,司马迁等人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农历,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相当于在干支历建寅之月;商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相当于在干支历建丑之月;周历以冬十一月为正月,相当于在干支历建子之月;秦历以冬十月为正月,相当于在干支历建亥之月。这便是夏历建寅、商历建丑、周历建子、秦历建亥说法的由来,其实它们分属不同的历法,是对应关系。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01

汉代武帝时期

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以正月为岁首的是汉代武帝时期。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汉武帝时期,国家渐渐富强起来。汉武帝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他决定改历法,易服色。公元前104年,他颁布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将一月再次定为岁首。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古时改朝换代,最先做的事情是“改历法,易服色”。夏朝制定历法,一年分四季,一季四个月,以正月为一年之首;商代夏,改历法,以每年十二月为岁首;周代商,又改历法,以每年十一月为岁首。司马迁在《史记.历书》里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朝,秦始皇改为十月为岁首,再改历法,通行全国。到了汉朝,承袭秦制,汉高祖,文帝,景帝,好多年都过去了,仍旧没有改变历法。汉朝初期这样的原因:一个字,穷。

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沿用下来。中国汉初以前,主要采用“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鲁)中的《颛顼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历法大改革,是中国文明在世界天文学上的不朽贡献。《太初历》的科学成就,首先在于历法计算上的精密准确。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01

汉代武帝时期

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以正月为岁首的是汉代武帝时期。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汉武帝时期,国家渐渐富强起来。汉武帝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他决定改历法,易服色。公元前104年,他颁布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将一月再次定为岁首。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古时改朝换代,最先做的事情是“改历法,易服色”。夏朝制定历法,一年分四季,一季四个月,以正月为一年之首;商代夏,改历法,以每年十二月为岁首;周代商,又改历法,以每年十一月为岁首。司马迁在《史记.历书》里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朝,秦始皇改为十月为岁首,再改历法,通行全国。到了汉朝,承袭秦制,汉高祖,文帝,景帝,好多年都过去了,仍旧没有改变历法。汉朝初期这样的原因:一个字,穷。

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沿用下来。中国汉初以前,主要采用“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鲁)中的《颛顼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历法大改革,是中国文明在世界天文学上的不朽贡献。《太初历》的科学成就,首先在于历法计算上的精密准确。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我国确立正月为岁首的是哪个朝代

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以正月为岁首的是汉代(武帝)时期。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

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守岁习俗兴起于哪个朝代

除夕守岁形成风俗,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的《风土记》中,书中说:“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当时过年很重视合家团圆,因此允许在押的犯人出狱与家人团聚。

守岁时,合家欢聚一堂,饮花椒酒、屠苏酒,吃五辛盘等。守岁时还常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例如,掷骰子、藏钩、猜谜、下棋、打扑克、行酒令赋等。

藏钩就是一方将戒指、顶针之类的东起来,让另一方猜,反复进行,以定胜负。守岁的重要特征是点灯度夜,一直到黎明。因此守岁不能没有火,屋内有炉火,屋外有篝火,火越旺越好,以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所以称之为“旺火”。

旧时守岁一般都是通宵达旦,据传说,如果除夕能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人的精力充沛。新中国成立以后,守岁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夜深以后各自安寝。近几年来,看电视成了大家守岁的主要活动,一般大家看完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就睡了,没了古人守岁时的虔诚。

除夕夜守岁的风俗是源于哪儿个朝代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现存文献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

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见遍于城乡。

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夜就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设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大年三十。这一天在古时候称为“岁除”,又叫“除夕”。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称守岁。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守岁始于哪个朝代(守岁始于哪一个朝代)

守岁始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比如“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

守岁风俗:

1、燃灯照岁:新年前的除夕,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燃灯照岁,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2、熬年夜:在我国北方,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3、踩岁: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4、娱乐:古时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等。现代的中国人们更多的是一家人观看电视节目,如春节联欢晚会,等待新年到来。

守岁来源于哪个朝代

守岁起源于西晋。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守岁又称为照虚耗、熬年,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遍燃灯烛通宵不灭,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点起蜡烛或油灯,还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

守岁来自于哪个朝代(守岁出自哪个朝代)

1、守岁习俗起源于南北朝。

2、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守岁、吃年夜饭的习俗。

3、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守岁的习俗源于什么朝代?为什么要守岁?

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中国人在除夕夜里,最隆重、的事莫不过守岁,守岁是除夕夜最有仪式感的事情了。守岁,俗名“熬年”。

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这是记载守岁风俗最早的文献典籍。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由此可见,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除夕守岁的习俗就已风行大江南北。

除夕夜是旧年的最后时段,人们在这一晚彻夜不眠,以待天明。当时间的滴漏在围炉夜话的温馨氛围中,在子夜钟声与爆竹的热烈与喧嚣中,在祝福与期盼的声声话语中,新年的第一缕晨光携带者春风的暖意洒向千家万户,这正是王安石笔下“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意境。

如南朝诗人徐君茜所作的《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就写到了他和家人守岁的情景:“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除夕之夜通宵不睡的风俗,从西晋一直延续到唐代,而且在唐代称为举国欢庆的一件盛事。唐朝民间通常在黄昏之后便开始燃烛守岁,灯火通明,通宵达旦,以迎新年。

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朝代,对于这么重要的节日,诗人肯定会在除夕夜竞技诗歌,唐诗中有直接以除夕守岁为题的诗歌。

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中写道“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白居易《除夜》中写道“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罗隐《除夜》诗中说“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这几位诗人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写出了他们在除夕夜的欢愉的感慨。

宫廷也不例外,李世民在宫廷中庆祝春节的到来,他和大臣们一起守岁,与民同乐,为此他也写了一首《守岁》的诗歌,诗中的“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描写的正是除夕守岁的情景。

到宋代,守岁的风俗已经遍布于城乡各地,且出现了很多关于守岁的诗诗词作品,苏轼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陆游说:“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这样的除夕夜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时刻,守岁从除夕夜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少不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在年夜饭就像它本身的寓意——团圆、团聚一样,成为维系一家人的情感的纽带。

除夕夜也是一家人“全家总动员”的时刻。在除夕夜,一家人欢聚一堂,围坐桌旁,共叙家常,宋代诗人毛滂在《元日》诗中写下了“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的年夜饭盛景。

除夕夜守岁,是一个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时刻,这也是一个其乐融融、觥筹交错的欢愉情景。王安石更是在欣喜地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欣喜地写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名句。

家人在除夕欢聚一堂,一杯屠苏酒,其乐融融,其情恰恰,这温馨的时刻让人们更多了一份对家的眷顾,多了一份家的凝聚力。

除夕夜守岁的风俗习惯,也被人们沿袭至今。现在的人们在除夕夜会有看春晚、吃年夜饭、放烟花爆竹等一系列娱乐活动,其实都是辞旧迎新,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的美好希望之意。

守岁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 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除夕守岁,除了岁火外还有“燃灯照岁”的习俗,即大年夜遍燃灯烛。过除夕,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在北方,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守岁始于哪个朝代

1、西晋。晋周处《风土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_问,谓之_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2、注释:四百川的风俗,晚年互相馈赠给他,对他送一年;酒饭相互邀请为另一年;到除夕整夜不睡,对他坚守了一年。

3、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度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4、《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内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

5、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容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

6、到了宋朝,守岁之见遍于城乡。苏东坡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了守岁的情景。

守岁作为春节期间最重要的内容,这个习俗始于哪个朝代?

守岁的习俗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燃起灯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一、守岁

守岁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独特的年俗活动。在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主要形式有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灯烛通宵不灭,俗称为“燃灯照岁”。有的还会在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在吃完团圆饭以后,灶具要清洗干净,初一全天要吃素。总之,守岁的习俗寓意为来年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睦,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向往。

二、守岁的来源

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守岁之俗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想必在每一个人儿童时期都会期盼新年的到来,这一天,我们穿着新的衣服,吉祥的对联高高悬挂,三五成群几个玩伴或放鞭炮或吃着糖葫芦嬉戏打闹。冻红的脸颊依然提挡不住我们的热情,当夜幕降临,红色的灯笼随风摇曳,点点篝火如天上的星辰。母亲灶堂前忙碌的身影,空气中弥漫的香烛味道,令人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

三、节日注意

春节是阖家欢乐的日子,大家齐聚一堂,欢声笑语。但是最好建议不要娱乐过度,这样不仅会危害我们的健康,更会因为兴奋过度,造成失眠。老人在春节期间,尤其要注意,长期的亢奋容易导致血压上升以及诱发脑出血等病症。春节期间要适当饮酒,不要贪杯,节日固然高兴,但是身体健康更值得重点关注。

标签: 朝代 守岁 正月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p7ld8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