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薛宝钗为什么怕道士

薛宝钗为什么怕道士

薛宝钗为什么怕道士

薛宝钗在贾母带领家眷游玩时遇到几个道士,道士喊着“拿、打”,薛宝钗叫的最大声,言行举止也十分奇怪。

因为自古以来鬼怕道士,所以这种行为让人怀疑薛宝钗的身份。

民间道士是专门抓鬼的。

而薛宝钗的前世很可能是鬼,因此她害怕道士也就不难理解了。

薛宝钗在贾母带领家眷游玩时遇到几个道士,道士喊着“拿、打”,薛宝钗叫的最大声,言行举止也十分奇怪。

因为自古以来鬼怕道士,所以这种行为让人怀疑薛宝钗的身份。

民间道士是专门抓鬼的。

而薛宝钗的前世很可能是鬼,因此她害怕道士也就不难理解了。

薛宝钗怕道士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道士在古代中国被视为神秘的存在,他们经常与灵异、邪教等联系在一起。

薛宝钗作为一个思想开明的女性,可能对这些神秘的事物感到恐惧和不信任。

2. 在《红楼梦》中,道士多被描绘为善于使用巫术、道术、咒语等神秘技能的人,他们可以驱鬼、斗法、降妖,给人带来惊吓和不安。

薛宝钗对这些神秘的技能可能感到不安和害怕。

3.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缺乏安全感和保护的女性,她担心自己受到猥亵或侵犯。

在她的意识中,道士可能代表着某种形式的威胁或危险,因此她会感到恐惧。

总的来说,薛宝钗怕道士可能是受到了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有个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原因。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道士见薛宝钗为什么大叫

道士见到薛宝钗时大叫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薛宝钗已经开了天眼,这涉及到当时迷信的思想和信仰。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开天眼的人能够看到神秘的事物,包括鬼魂和超自然力量。因此,当道士看到薛宝钗时,他们可能认为她已经获得了这种能力,从而感到惊讶和害怕。这只是一种迷信观念,并没有科学依据。

薛宝钗是鬼有依据吗 薛宝钗是鬼的几个细节难道是巧合

我们知道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而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子,但薛宝钗前世是什么作者并没有明确的交代,而是采用暗喻的方式在故事细节中告诉我们。其实《红楼梦》细节中隐藏很多秘密,不仔细看的话根本发现不了,我们若是不仔细分析薛宝钗的话也不会知道她的前世是什么。有人说薛宝钗其实是鬼,到底有没有依据呢?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对话提到孽鬼,大家知道林黛玉和贾宝玉都不是孽鬼,而且孽鬼在两人下凡之前已经下凡了,从这里看这个孽鬼不是别人,正是比贾宝玉大一点的薛宝钗。

  在三十九回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刘姥姥向大家讲了一个故事,说在冬天有个长相俊美的姑娘在雪地里抽柴,荒郊野外哪里来的美丽的姑娘,有可能是冤魂游荡。故事还没有讲完贾府就发生了火灾,后来想想雪和薛同音,抱柴又和宝钗同音,这难道是巧合吗?

  在海棠诗社中稻香老农赐给宝钗蘅芜君的称号,蘅芜君文字解释就是无用的杂草。贾母眼中的蘅芜君更是荒凉、恐怖,薛宝钗住的院子叫做蘅芷清芬,同音横直清坟。

  金钏死后穿的是薛宝钗的衣服,此后薛宝钗的热症好了,实际上金钏是宝钗的替身。

  贾母带着家眷游玩的时候遇到几个道士,当时道士嘴里喊着“拿、打”,此时薛宝钗最为害怕,叫喊声是最大的,总之行为举止非常奇怪。薛宝钗为何如此害怕道士呢?大家都知道只有鬼才害怕道士,这很容易让人怀疑薛宝钗的身份。

  如果单说一样是巧合的话,很容易说的通,但是所有的巧合加在一起一定不是巧合,难免让人怀疑薛宝钗真的是鬼。薛宝钗曾经说过“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她确实没有什么值得牵挂的东西,生来轻松去时亦轻松。

红楼梦:张道士想给宝玉介绍一女子作为内人,为何贾母宛然拒绝?

张道士想给宝玉介绍一女子作为内人,贾母宛然拒绝,是因为她觉得道士不应该插手红尘姻缘之事;还有就是她知道道士介绍女子是薛宝钗,她不支持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姻。

一、贾母觉得道士不应该插手红尘姻缘之事

贾母和贾代善的婚姻就是一位道士撮合的,这一位道士还对贾母说:找一个人替贾代善脱发为道,方可保佑贾家家族兴旺,贾代善身体康健,与贾夫人白头偕老。贾家按照道士指点,虔诚地做完这一切,迎来贾代善撒手人寰,自己年纪轻轻就守了活寡。此次端午盛事,贾母去看望自己丈夫的替身,不免产生一些伤感之情,对道士的指点迷津,并不会放在心上。道士本该切断尘缘,潜心,成为一方神仙,庇护一方子民。贾母认为张道士不能把眼界和心思都放在贾家。

二、贾母知道张道士介绍女子是薛宝钗,她不支持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姻

薛宝钗是沾着王夫人的面子,在贾家才有一席之地。但是王夫人与贾母相处并不融洽,甚至贾母并不喜欢这个儿媳妇。爱屋及乌,也可以转化为恨屋及乌。冰雪聪明的薛宝钗也因为王夫人,在贾母那里得不到认可。林黛玉和贾宝玉自小一起长大,林黛玉又是自己最爱的女儿的孩子,贾母希望林黛玉幸福走完一生,嫁给谁,贾母都不会放心,只有嫁给贾宝玉,在自己眼皮底下生活,她才觉得对得起死去的女儿。

张道士介绍女子不是贾母中意的女子,还要破坏自己外孙女的好事。如果贾母答应张道士,薛宝钗嫁给贾家三代独苗的贾宝玉,从此贾家主权也就会旁落王夫人。她在贾家除了一位寻寻老者和尊者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

薛宝钗看见道士害怕是多少回

薛宝钗看见道士害怕是第32回。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解析薛宝钗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曾经看到网上一个调查

如果让你选《红楼梦》里一个女孩子当老婆,你会选谁?

好多男生都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

林妹妹再美,再仙,再有才,也只适合镜花水月圆一场柏拉图之恋,不适合柴米油盐的世俗羁绊。还是应当娶个薛宝钗,识大体懂人情;或者娶个史湘云,天真无邪,让人乐乐呵呵;或者娶个王熙凤(心真大),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切男权都拜倒在凤姐的石榴裙下。

薛宝钗,红楼梦的第二女主角,仪态万方,体态丰腴,贵气人,宝玉曾把她比作牡丹,形容她“任是无情也动人”。再加上宝钗的高情商,对待主仆下人都一视同仁,在偌大的贾府竟然没有得罪过一个人,上下称道:宝姐姐是最和气的。

也有人认为薛宝钗城府极深,步步为营,靠着好人缘一步步树立威信;在王夫人、老天太面前不露痕迹的取巧;在贾府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里,不动神色就陷害一把黛玉;最后靠着情商和后台打败情敌,坐上了宝二奶奶的位置。

宝钗是怎样一个人?

薛宝钗这个人,我个人觉得是红楼梦里最复杂的一个,很难去定义,因为她有很多层,外在的温婉和顺是第一层;内在的理性冷静是第二层;还可以有第三层,就是对身份、地位、权势的维护和野心,但继续看下去,还有第四层,对人情世俗的了无,一种空,一种无我的状态。

你说她温婉和顺,对周围人都好,但是她总是平衡在一个度,你能感受到宝钗的温暖,但是也能感到她骨子里的冷;你说她城府很深,确实在贾府宝钗步步为营,拉拢了一众好人缘,连原本不太喜欢她的老太太,都承认宝钗这孩子是极好的;但是她又不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人,从她的屋子就可以看出来——

屋子里雪洞似的,什么装饰都没有,连贾母都看不下去,“一个年轻的姑娘,屋子整洁成这样,太忌讳。“

你可以看出来,宝钗是没有“我”的,她是一个“无我”的状态,她不像是一个有情有爱的人,她更像是一种封建礼数的化身。

让宝玉和一个“封建礼数的化身”结为夫妻,这就太可怕了。宝玉是一个彻底的反儒家思想的人,他厌恶世俗规章、厌恶等级制度,所以宝钗曾劝他去考取功名,宝玉直接甩黑脸,让宝钗出门左转,那是宝玉和宝钗在书中,最大的冲突。

这两个人,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所以宝玉不可能爱上宝钗,永远都不可能的。

那么宝钗爱宝玉吗?我觉得她谁都不爱,一个“无我”的人,一个无情的人,可以做到把婚姻当成任务,嫁给谁不重要,能不能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才重要。

宝钗做的灯谜,《临江仙•柳絮》

这首诗,隐喻了宝钗最大的野心。

宝钗为什么会来贾府?

书里透漏了一个容易让人忽视的小细节:宝钗一开始,是要进宫选秀的,但是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就来了贾府,就住下来了,书里也再没提此事。宝钗为什么没被选上,书里也没说。但是按照宝钗的家世、人品、容貌都不应该呀。

唯一的污点,是宝钗在进宫选秀那个时间段,她那一个不成器的哥哥薛蟠,正好在外面抢了一个丫鬟,还打死了人,闹了一场人命官司。可能这个缘故,宝钗没有资格入选了。

没有被皇宫选中妃嫔,是薛宝钗最大的一块心病。

宝玉曾调侃宝钗,说她也像杨贵妃一样,体丰怯热。(就是说她胖,怕热)

宝钗听后,大怒!这是温婉和顺、冷静理性的宝钗第一次动了真气。 

这不就说出了事实,宝钗没能进宫,就是被她哥哥害的!

写到这里,我又发现了一个大秘密——哎,红楼梦这本书,真是草灰蛇线伏笔万千,经常梳理着梳理着,就又发现了一个秘密。

红楼梦里的人物,最先出场的是谁?是甄士隐,甄士隐有个女儿英莲,小时候被人贩子拐走了。宝钗的哥哥薛蟠抢走的丫鬟,正是英莲,后来英莲成了薛蟠的小妾,改名香菱。

以前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红楼梦要安排甄士隐先出场呢?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人在书里总共只做了三件事:一出场就弄丢了女儿,一遇到道士就出了家,一见到贾雨村就赞助他考了官。这是什么意思呢。

香菱这个人物吧,出场也不多,在贾府这个大家族里,身份地位也不高,为什么还会有判词?为什么她这个人物很重要?

今天才明白,这两个人才是一切故事的根源,如果薛蟠没有遇到她,就不会,就不会闹出人命官司,就不会影响到宝钗进宫。宝钗如果进了宫,就不会来贾府,林黛玉就不会遇到她的头号情敌,宝玉和宝钗就不会结婚,林黛玉也不会死,宝玉也不会出家。。。

红楼梦的结局就要改写了。思细级恐。

宝钗的结局

拉回来继续说宝钗,这个人物也很悲剧,红楼梦里几乎所有的人结局都很凄凉。宝钗其实很适合进宫,她的理性、情商、处事都是可以在《甄嬛传》中活到最后几集的人物。可惜她的命运发生了扭转,偏偏嫁给了宝玉,两个完全没有共通语言的人,如何生活在一起呢。

果然,宝玉婚后不久,就出了家,留下宝钗一人,支撑着衰败的贾府,维持着最后的气象。

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态度,是可叹可惜,一个那么好的女孩子,最后却要独自背负起一个大家族,就像埋在雪地里的金簪,耗尽了流年时光,一生后事都冷暖自知了。

宝钗是封建礼数的化身,也是封建礼数的悲剧。

文章来源于:于野妹子(yuyemeizi )

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人物分析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分析如下:

1、人格魅力

薛宝钗的家境优越,她所在的薛家是当时的四大家族之一。“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是曹雪芹用来形容薛家的诗句,让人一眼便看出薛家的富贵。

按理说,薛宝钗应该是生活阔绰悠闲、没有任何烦恼的贵族小姐,然而,薛宝钗却是一个衣着朴实、不讲究富贵闲妆的女子,她不喜欢铺张浪费,也从不在衣服上熏香。出身富贵,却并不沉迷于富贵,使她散发出不一样的人格魅力。

2、艳冠群芳

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誉,盛开的时候雍容浑厚,又称“花王”。把宝钗比作牡丹,是对宝钗极高的赞美。艳冠群芳则是曹雪芹对于大观园中女儿宝钗最高的评价,容貌、品格、思想方面,她都是大观园的佼佼者。

容貌:不施脂粉,天然美丽。?宝钗“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也就是脸部饱满白皙,大眼睛,不化妆而唇红、眉翠。

大观园中,几乎只有宝钗天天是素净,自云“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裳,熏的烟燎火气的”,他评“宝姑娘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对于宝钗的朴素,脂砚斋忍不住赞道“真真骂死脂粉妖怪”。

而宝玉评价宝钗容貌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可见宝钗颜值之高。

3、才华横溢

薛宝钗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她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就教她读书写字。她的知识远比一般的男儿高得多,在文学、医学、佛学等方面都有涉猎。

在惜春画大观园时,因复杂的地形布局,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她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这都是源于她博学的知识。

除此以外,她还具有良好的理家能力,由于父亲的早逝,她早早地便开始帮薛姨妈管理家务。当王熙凤因为流产不能管家的时候,她还受王夫人之托将大观园管理得妥妥当当。曹雪芹以长辈对宝钗的信任从侧面烘托出宝钗的精于庶务。

4、善解人意

薛宝钗能在荣国府这样一个人物关系复杂的地方得到众多平辈、下人的喜爱不是没有道理的。

薛宝钗为人宽容大度、温柔娴静、大方得体,会为人处世,除了长辈,人人都十分喜欢她。就连对谁都恨到骨里的赵姨娘都说她“大度得体”。史湘云曾说:“要是宝姐姐是我的亲姐姐该多好”,甚至说薛宝钗“完美无瑕“。

扩展资料:

1、薛宝钗家世出身

薛宝钗出生在金陵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这薛家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共八房分,乃金陵省之首富,是金陵省中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家族之一,在“护官符”上,薛家有“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说法,形容其有百万家资,巨富无比。

薛宝钗家境优越,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名门世家,其所在的薛家是当时的四大家族之一,金陵省的首富。

薛宝钗的母亲王氏是四大家族中王家的嫡出女儿,与荣国府二老爷贾政的夫人王氏为一母所出的姐妹。薛宝钗的外曾祖父为伯爵,曾任掌管全国兵马的都太尉统制,外祖父管理各国进贡朝贺,母舅王子腾又是四大家族中权势最高的一位。

薛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其父是朝中数一数二的顶级皇商,又有一大两岁的兄长,名为薛蟠。当日有她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乃至其才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薛宝钗的曾祖父为掌管政令的紫薇舍人薛公。祖父为朝中。父亲任本朝皇商总商,兄长世袭皇商之职,父兄都在户部挂名,也就是“员外爷”。宝钗的叔叔由朝廷委任,管理港口海运与各国贸易,搜罗海外奇珍异宝。

宝钗的外祖父是太尉之子,世袭县伯爵位,管理各国朝贡。宝钗的舅父王子腾为京营节度使,新近提升了九省统治和九省都检点。宝钗的姨父贾政乃荣国公之子,在京都任工部员外郎。

2、人物结局

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但贾府没落后,贾宝玉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林妹妹的哀悼中,又无法忍受“转眼乞丐人皆谤”的生活,十分绝望和痛苦。

宝钗很爱宝玉,但仍无法与宝玉相知相爱,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薛宝钗

薛宝钗人物评价800字

《红楼梦》人物赏析:《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

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但是作者越是渲染和赞美她的才貌,就越能让人更好地批判她封建品德。但同时,作者并不是把她写成一个小丑,而是通过对宝钗的批判来达到谪指封建制度的目的,贬中有褒,褒中含贬,但基本持否定态度,我想,这就是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薛宝钗人物短评200字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争议最大的角色,她是一个头脑十分清醒,内心充满矛盾复杂的典型形象,她心灵深处充满矛盾,但反映在言谈举止上又十分的和谐的统一,因此自解放以来,一直受红学家,文学史专家争议,受封建礼教毒害最深最重,在公开的言行中从未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事实上她内心是矛盾的,她不仅有才,还是全才,对文学艺术,历史,中医等都广泛涉猎,其知识广泛,由于封建礼教的毒害,她内心与表象都突出一个字“伪”,这是由于这种伪,恰巧包含了她内心深处美好健康的因素,与陈旧污浊的成分,既矛盾又奇妙的融为一体,头脑清醒,性格十分懦弱,不敢反抗,只有违背自己的心灵,并企图赢得封建家长的赞许以此得到幸福,她终于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作者在作品中既赏识她,又鄙视她的逆来顺受。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和典型事例

薛宝钗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

一、处事淡然,做事无情

王夫人为头等大丫头金钏儿的死有些心疼,宝钗知道后就赶过来进行了一番巧妙的劝慰。王夫人说:金钏把我的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她几下,撵了她出去,原想过几天就叫她上来,谁知她气性这么大,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宝钗听后很会说话,她知道王夫人经常吃斋、信佛,劝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玩,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王夫人叹道,话虽然如此,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要老念念于此。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她切实安慰了姨妈,让王夫人不但不用不安,而且还认为自己是慈善的。但金钏儿的死,在宝钗眼里,如同一缕青烟一样轻飘,多给几两发送银子就足够了,可见她的无情。??

二、稳重平和,恭顺体谅

1、贾母让宝钗点戏

贾母让宝钗点戏,问她爱吃什么。书中写道:“宝钗深知年迈之人,喜欢热闹戏,爱吃甜烂食物,于是照说了,贾母果然更加喜欢。”让她点一出戏,她点的是《西游记》,后来又让她点,她又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惹得从不忍心让女孩子生气的宝玉直抱怨:“你只好点这些热闹戏。”

宝钗不但懂得揣摩老太太的心理,她也有办法让宝玉也喜欢这戏。她说,你要说这出戏热闹,那你就是不知戏了。这出戏的节奏韵律都是好的,里面的一首《寄生草》辞藻极妙。宝玉就央求:好姐姐,念给我听听。

宝钗念道:“慢_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听了,果然好词。

2、史湘云海棠诗社做东

史湘云快人快语,性情豪爽。在三十七回,湘云偶然兴起,说要做东邀一起海棠诗社。她就没有想自己从小没有了父母,在家只能听叔叔婶子的,花钱做不得主。

宝钗就跟她商量说:单请做诗的姐妹,别人看着不太好。虽然只是个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方便,又要不得罪了人,方大家有趣。在家你又做不得主,又要你婶子抱怨你了。依我的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她们家田上出的好肥螃蟹,前儿送了些来。

这里从老太太起,连园子里的人,多半都是爱吃螃蟹的,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普通一请,等她们散了,咱们再作诗。我再要几篓极大的螃蟹,取几坛好酒,摆几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

宝钗又怕伤她自尊,又说:“你可别多心想着是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好叫她们办去。”湘云自是心服口服,感动不已。

三、圆滑隐忍,深明大义

1、行酒令时黛玉的诗句

在四十回大家团团围坐行酒令时要求说一句诗和一句现成话,黛玉说了两句话: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两句是出自西厢记和牡丹亭,在那个对女子繁多的时代,大家闺秀不能看这个,更不能当众说出来。别人对黛玉的话都没有在意,而宝钗是很在意了。

宝钗当时的反应是,扭头看了黛玉一眼,没言语,但记在心里。就她们两个的时候,宝钗玩笑似地说:你跪下,我要审你。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都说的是什么!

看黛玉蒙了,没有了平时的伶俐尖刻,宝钗就拉她坐下,款款给她讲大道理:我们女孩子啊,不要看那些杂七杂八的书,乱了心性。如果真是这样,就不如不识字的好。既然识了字,该看正经书。看些杂书,乱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女孩子的正经事还是针线纺织,这才是正理。黛玉感动宝钗没有当众揭穿她,给她难看。

2、对薛蟠和赵姨娘的周到

宝钗对自己的哥哥也不护短,而是深明大义。薛蟠被柳湘莲打了以后,薛姨妈着急地要下人们找柳湘莲报复,宝钗就说:他们喝酒,酒后翻脸是常情,谁醉了,多挨几下也是有的。况且咱们家无法无天,也是人所共知。

今儿偶然吃了一次亏,妈就这样兴师动众,显得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说得薛姨妈消了火气。宝钗对人见人烦的赵姨娘也是礼节有加。宝钗的哥哥薛蟠从南方带来很多的土特产,分派送人的时候,宝钗并没有忘记给赵姨娘准备一份。

这个从没有被别人正眼看过的人心里就念叨开了:还是人家宝姑娘会做人,即展样,又大方,要是林姑娘,连正眼都不会看我们。

宝钗性格温柔大方,周到得体,柔韧而有弹性。她进退有据、刚柔有度、行止得体,是温良恭让的典范。

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1、容貌丰美

她虽然容貌丰美,比黛玉别具一种风流妩媚,但缺乏火一般的真诚与热情,时时处处以封建的礼教道德来规范和压抑自己,显得稳重而和平,冷静而克制。她是那种为封建正统教养所陶铸出来的标准的“冷”美人。

2、处事世故

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3、才华横溢

薛宝钗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她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就教她读书写字。她的知识远比一般的男儿高得多,在文学、医学、佛学等方面都有涉猎。

除此以外,她还具有良好的理家能力,由于父亲的早逝,她早早地便开始帮薛姨妈管理家务。当王熙凤因为流产不能管家的时候,她还受王夫人之托将大观园管理得妥妥当当。

求《红楼梦》薛宝钗。王熙凤人物分析。

薛宝钗: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 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王熙凤: 王熙凤这个人物在《红楼梦》当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这个形象具有独特性。她有一种支柱作用,一种艺术结构上的、艺术机体意义上的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因为《红楼梦》不仅是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作者还写了这个大家族中四百多个人物。如果没有了王熙凤,那么《红楼梦》的结果会如何。可以说,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从而突出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王熙凤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者联结、或者矛盾、或者又联结又矛盾的这样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按说王熙凤在整个贾府当中,她的辈份是很低的,她是孙子媳妇,那么为什么像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能够来当家呢?这个原因,或者说是多种矛盾发展的结果。她有娘家“金陵王”的背景,她有贾母的靠山,有邢王二夫人矛盾的牵制,当然还有她本人才干的主观条件。同时也就把王熙凤推到了火山口上,成了众矢之的,众多旧矛盾的结果又成了新矛盾的导因。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王熙凤身上概括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一种家长理短的那种家务事,所谓叔嫂斗法、妇姑勃溪之类,不是那样的。因为在中国封建的宗法社会里,家国是同构的,历来一脉相通,家是国的一种简化的形式。封建帝王“家天下”内的权势消长、朋党倾轧、派系争斗,它的雏形,它的胚胎都可以在家族里面看到。所以从那个王熙凤,以她为焦点的,或者说她辐射出去的种种矛盾,就是给人一种纵深感,不能够就事论事的看成是一种家族的矛盾。以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所能包容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程度来说,也是其他形象难以企及的,比如,放债生息这样一个细节。王熙凤是把那个月钱拿出来去放高利贷,小说里面不只一次的写到,平儿说过,“每年少说也得翻出一千银子来”,连数目都很具体。这样的经济细节放在别的人物身上是不可能的,比如说老爷太太不会做这种事,不屑做这种事,姑娘小姐她们根本不理财,那么只有王熙凤能够承担。所以王熙凤这个形象的社会触角是最长的,可以越出贾府的门墙,可以伸向官府,可以伸向佛门,可以伸向宫廷等,也就是说从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来说,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是不可代替的、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王熙凤,《红楼梦》在它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方面,就要受到极大的削弱,甚至就不成其为《红楼梦》。王熙凤的“辣手”在更多的情况更多场合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这方面《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描写,她素常惩治丫头的办法怎么样呀,说这个“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当她发现为贾琏望风的小丫头,喝命“拿绳子鞭子,把那眼睛没有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而且威吓她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下那个簪子来戳小丫头的嘴,这种簪子叫做香闺刑具,戳人是很疼的,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丫头立刻两腮紫胀;另外你看在清虚观的时候,一个小道士,那真是一个小孩子,无意中冒撞到王熙凤身上,王熙凤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道士都站不住。这种地方,王熙凤的出手之重、之狠、之快,是名副其实的“辣手”了,在贾府的主子里面,像这样亲自出手的人并不多见。在下人的眼里,像那些小丫头小厮小道士的眼里,真是吓得心惊胆颤,这个时候王熙凤确实像一个恶魔,怪不得有些奴仆在背后诅咒她,说她是“阎王婆”,说她是“夜叉星”,那么在这个时候,所谓的“杀伐决断”就有一股森然的冷气,真是叫人不寒而栗。

在这里还可以举出有名的“弄权铁槛寺”。这个情节,老尼求王熙凤办这件事,王熙凤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人们也常常引用的,就是王熙凤说“我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这句话大家经常引用,而且有的人据此认为王熙凤不迷信。的确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气概,就是鬼神难挡,有这样的气魄,只可惜这种气魄用在了的方面。在这里,并不是说王熙凤不迷信,王熙凤也像一般的妇女一样,她也供瘟神,给女儿起名求福祉,并不说明她不迷信,是说明她不虔诚,没有顾忌,毫无顾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后果,所以在这个地方点明了,她是“弄权”,如果说,“协理宁国府”时是“用权”,那么,这里就是“弄权”。“铁槛寺”这一段说她玩弄权术,她府内府外,勾结官府,倚仗权势,在府里欺瞒长上,假借贾琏名义,神不知鬼不觉做成这样一种肮脏交易,贾琏并不知道。如果说“协理宁国府”的时候是“用权”,权在威随,威重令行,那么在这里就是“弄权”,就是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上,假权营私。所以这个是不一样的,小说里头还点明自此王熙凤胆识愈壮,更加恣意作为起来。可见“弄权”一节正是让人们领教王熙凤手段的一个“案例”。她这个辣手到了赶尽杀绝,不留后路的地步。所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王熙凤和其他的妇女,和王夫人比起来,她没有什么“妇人之仁”,没有什么“恻隐之心”,她作了事以后,从来不后悔,而且她要斩草除根,如果我们没有忘记的话,贾雨村对于知道自己底细的门子,最后是把他远远的充发了;那么王熙凤对那个落有把柄的张华父子,最后一定要想办法把他治死。从这种地方,我们可以充分领教王熙凤手段之辣,这一点在别的人身上是感受不到的。“辣手”常常是形之于外的,机心则深藏于内,当然这两者是有联系的,尽管“机心”深藏于内,但同样有迹可循。人们常常说王熙凤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是形容她的心计之多,机变之速。可以从王熙凤的日常的表现来看。王熙凤日常的处人当中常常也有利害的权衡、得失的算计。有一次,为了大观园诗社的费用,王熙凤李纨姐妹在那里说笑,因为这个诗社要有点花销,王熙凤就笑李纨:“亏你还是大嫂子呢!”她就算“你一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又有个小子,足足又添了十两,---年中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通共算起来,一年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她们来闹我--”,就说了一大堆的话,李纨就回她“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她就说了这么一车的话--”,“天下人都被你算计去了!”李纨的这句话虽然也是带些玩笑的性质,其实对王熙凤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语,她说“天下人都被你算计去了”。王熙凤的克扣月钱放债生息,不单是把下人的钱拿来克扣,她连老太太和太太的都敢挪用,都先克扣住不发,而且即便是“十两八两零碎”她也要把它攒到一起放出去。所以李纨说她“专会打算盘分斤拨两”,一点没有冤枉她。王夫人屋里的金钏投井以后,丫鬟名额出缺,王熙凤作为管家,这个名额迟迟不补,为什么?她说等着人送礼送够了,因为很多人看上这个缺,觉得这是一个“巧宗儿”,大家都要来谋这个差事,王熙凤就拖着,等大家送礼送足了才补。诸如此类的事很多,“大闹宁国府”的时候还不忘记向尤氏要五百两银子,其实她打点只用了三百两,要了五百两,她又赚了二百两。王熙凤的算计之精、聚敛之酷,是出了名的,连她自己也都知道,她跟平儿说:“我的名声不好,再放一年(放是放高利贷),都要生吃了我呢。”可见王熙凤的放债、王熙凤的聚敛,那是出了名的。这是她的算计,她的心机用在这方面,其实王熙凤的机心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但是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的心机深细、谋略周密,有更加精彩的表演。

薛宝钗 的特点

宝钗形象上的特点:

一、慧质

她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有广泛的涉猎。连以“杂事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 ”树的解释。

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别开生面。”其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荣典雅、含蓄深厚的风格。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与之抗衡。

二、恬淡

曹雪芹写宝钗极力突出其朴互淡雅的形象。如第八回对其住所环境的描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四十回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己。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俗话说“观人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就可以看出几分该人的性格的。宝钗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想来和这有极大的关系的。

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有人用这种明哲保身式的处世之道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然而宝黛也是不喜出风头,不喜有涉是非的。三人同样了解世俗的浊恶。为何宝玉、黛玉成了正统的叛逆,可宝钗却成了正统的信徒!显然,这在常人看来都是很难理解的。其实,宝钗这种态度和她的生活环境有关,薛家是商人和官宦的结合。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她深知这种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复杂和斗争的激烈,因而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让自己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静。但是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明哲保身,这对一个弱女子来说是公平还是一种克刻,我想大家应该会明白的。

三、宽厚

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甲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 ,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

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从上面这些都可以看出她待人的宽厚,为人的真诚。

四、豁达大度

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从自己的月钱中拨出银两;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在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来看,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然而,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它事务上面下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贾探春”。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就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淌这滩浑水.她和林黛玉都是世俗的反叛者,不过,林黛玉是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斗争方式来硬拼,而宝钗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我想宝钗“山中高士”的名谓应该是她最后的真实结束 。(注:我认为宝钗的最后结束应该是独自隐居山中,而不是像续书所说的“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作者的真实意图应当是让“木石之盟”、“金玉良缘”,最终都陪葬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没落中。)

且不论《判词》和《终身误》都是钗黛合题一咏,仅就庚辰四十二回前批来看,无论作者还是脂砚,都认为钗黛是可以并列的人物。遗憾的是,有此评论者在有些方面运用了非白即黑的逻辑,割裂了人物的性格,将宝钗定位在一个市侩的封建卫道士上。在此,我愿谈一点我的意见:这成为个人偏好固然无可厚非,但决非曹雪芹创作这些人物的本意。庚辰本四十二回前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总之,薛宝钗的性格中虽然瑕疵不少,但是恬淡、宽厚、豁达的优点却是主流的。有些人认为薛宝钗是阴险狡诈之人,我认为这是对宝钗形象一种偏激的分析结果。

下面我就某些人的错误认识进行批驳。

有人凭宝钗上京一事认定宝钗是“以待选之名,行抢婿之实”,从而得出结论:宝钗是阴险狡诈之人。我认为这是荒谬的。

首先、上京是薛蟠的主意。“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因此早已打点下行装细软,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等类,正择日一定起身,……他便带了母妹竟自起身长行去了。”薛宝钗那个呆兄纵知道有个宝玉,哪里会想到那么多呢?

其次、孤儿寡母傍依亲戚实属无奈。薛蟠早已不服薛姨妈的管束,故薛姨妈起先想靠兄弟王子腾。谁知一上京王子腾就离京上任去了。薛姨妈早知薛蟠性格,所以特地说“守着舅舅、姨爹住着,未免拘紧了你,不如你各自住着,好任意施为。”借男性亲属管束儿子,堪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了。以上说明,薛家住在贾府,决非什么“行抢婿之实”。至于待选的情节,很可能是书中的一个引子,如“当下安插既定,谁知保龄侯史鼐又迁委了外省大员,不日要带家眷去上任。(蒙侧批:史鼐未必左迁,但欲湘云赴社,故作此一折耳,莫被他混过。”(四十九回)何不批道:宝钗未必待选,但欲借故使进京耳,莫被作者混过。

有些人认为“比通灵”是薛家导演的。

其实,作者并非有意要让宝钗与宝玉来此一段“金玉良缘”。落草时口带下来的东西,摆在现在也是一件相当奇异的事情。清虚观的道士们都曾饶有兴趣的参观过,何况世俗之人。薛宝钗那天也就萌发了一点好奇心。由于是篆文,而且式样很小,所以宝钗看时是颇费了一番眼光的,口中低低地念了两遍,大概是觉得跟自己的象,有点眼熟。但是,她并没有声张。谁知碰巧丫环莺儿在一旁,口没遮拦地说了一句,引起了宝玉极大的好奇心,所以来了一个“比通灵”。这实出宝钗意料之外。如果是薛宝钗着意演出的一出戏,她简直成了一个轻薄无比的女子。脂批怎么也不会批道(宝钗)“一句骂死天下浓妆艳饰富贵中之脂妖粉怪”。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想这些小说行文中所必有的笔墨,是不应该成为作者对某个人物的贬斥的。可是,有些人惯凭主观臆想、只言片语,采取东挪西拼、凝炼成罪的方法给人物下定论,造就了许多不该出现的“异样”结论,将作者着意记叙的几个有特殊才情和秉赋的女子转眼间变成了野心勃勃的阴谋家。而她们,只不过是几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哪里来那么多的心计!不然,宝玉会说:“天下最毒妇人心!”而不会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人早已认定了宝钗“藏奸”,就像认定了邻居的小孩偷斧头,怎么看怎么像。 脂批几次强调,《红楼梦》一书写得是“真正情理之文”;“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如是耶?”

下面让我谈谈《红楼梦》中薛宝钗悲剧的真实所在。既然第五回明说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而且书中所有女子皆出于“薄命司”,那么薛宝钗理所当然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作者在行文中,对薛宝钗的着色相当多的。观其言行、举止和探其生活环境,宝钗的悲剧实际上是“女夫子”性格的悲剧:

所谓“女夫子”性格,其实就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反映。不能反抗,当然只能以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生活,而这达到了极限就会转变为对自己的一种刻簿和对既定的生活模式的麻木遵守。整个人虽说有肉体却没有了精神和活力,一切的一切都听凭世俗的安排,这最终当然会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悲剧。

宝钗作为“女夫子”角色出现的地方还真不少,举例:

宝钗的诗写得不错,但是和黛、湘不同,她认为写诗总是“分外之事”,《蘅芜夜拟菊花题》一回,对湘云说:“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 。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

第三十六回“兰言解疑癖”一回,“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她的可悲就在这里,完全把生活中所有的爱好都抛弃了。行为的好坏,全凭社会上的既定的生活准则确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成为了一个思想和行为都僵化的木偶人。

宝钗有时若去劝宝玉“立身扬名”等事,宝玉总是十分反感,“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一个“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的女儿,染上“钓名沽誉之风,入了禄鬼之流。”特犯了“蠢拙古板”,岂不可惜!这是宝玉对薛宝钗的可惜,也是作者的惋惜.作者知道宝钗的悲剧,但是宝玉并不知道这些话的说出并不是宝钗的天性,她的天性已经被挤到了心灵的最深处封闭起来了。

综上所述,宝钗的才学,情感等都在这畸形的社会中被压抑得只剩“小荷尖尖角”,而且这“尖尖的一角”,这仅有的一丝生存空间也只有在和大观园中众姐妹无拘无束的交往中才偶然显露出来。社会的既定生活规则和强烈的道德观让她对自己的生活形象已经不再希求什么,整个人已经麻木。这说不得可爱,也说不得可恶,唯一能说的是可叹和可悲。所以作者说“可叹停机德”和“悲金悼玉”。

宝钗成为“女夫子”根源不在自己,而在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红楼中的女性,都有着卓越的气质和禀赋,但是都毁在丑恶的社会里。杀死迎春的可能是“硬刀”;杀宝钗的就是封建礼教这把“软刀”了。宝钗的悲剧从本质上和其他红楼人物的悲剧是一样的。

曹雪芹不知道封建社会这个概念,但是他对当时的浊恶社会是反感的,厌弃的。他对这个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众多的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主题已经非常鲜明的表露。但是,对单个形象如薛宝钗、林黛玉等,其塑造的真实本意已经无从考究。因此对她形象的争议,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长期存在,我在这里只是说出我对这个人物的一点看法,我希望大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的看法能客观、全面。大家的集思广义终有一天会还薛宝钗这个形象一个真实的面目。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解析

《红楼梦》人物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薛宝钗

对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但是作者越是渲染和赞美她的才貌,就越能让人更好地批判她封建品德。但同时,作者并不是把她写成一个小丑,而是通过对宝钗的批判来达到谪指封建制度的目的,贬中有褒,褒中含贬,但基本持否定态度,我想,这就是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 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 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红楼梦中薛宝钗得的是一种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得的呢

至于薛宝钗的病,有人说是哮喘.

薛宝钗的病根是“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犯时出现喘嗽,从症状上看,很像“热哮喘”。奇方治病,自古有之,而用“冷香丸”治哮喘,却是曹雪芹首创。《红楼梦》第七回中说道,宝钗患了一种病,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犯时出现喘嗽等症状。一个和尚给宝钗说了个“海上仙方儿”,这种药就叫“冷香丸”。自打宝钗服用后,倒也灵验。

冷香丸是用何药配制,如此神奇呢?你看,要用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12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12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12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12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一齐研好;又要用雨水这日的雨水12钱,白露这日的露水12钱,霜降这日的霜12钱,小雪这日的雪12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12钱蜂蜜,12钱白糖,制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梨花树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1丸,用12分黄柏煎汤送下。

这便是冷香丸。从采集、配伍、制做、保藏以及服用方法,正像宝钗说的那样,“真真把人琐碎死”。叫现代人看了会觉得有点故弄玄虚。其实从中医角度来说,确极有道理。

中医所用的无论是汤剂饮片,还是丸散膏丹,都讲究遵古炮制,对药物的采集时间、配制方法等要求极严,以保证药效。冷香丸用的四种花蕊,皆需在花儿绽开时采集,并保存好。到来年“春分”这天晒干,因为春分这天昼夜等长,取的就是阴阳和谐之气。制药需用“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四个节气的水,玄妙之中自有科学道理。

中医认为,雨露霜雪的水质清纯轻,易于上达肺部而起到治疗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雨、露、霜、雪这些自然水含的杂质少,尤其是霜雪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固而成的,进入人体后易被吸收利用,并能激发酶的活性,促进代谢,充分发挥药物疗效。

再来看看这四种花蕊的药效,白牡丹花性平味淡,可调经活血除烦;白荷花性味甘平,能清暑祛湿、止咳定喘;白芙蓉花性平味辛,可清热解毒、平喘止咳;白梅花性平味酸微涩,可利肺化痰、开郁和胃。

四种花蕊又与蜂蜜、白糖及四个节气之水配伍,共奏升清降浊、清泻肺热、定喘止嗽之功。

又者,这四种花皆用白色,是遵从中医五行五色归经理论,喘嗽属肺部疾患,而“肺”属白色,故用白色花蕊,以直达肺经。至于用黄柏煎汤送服,是因黄柏为治“肾”要药,可滋阴和清下焦肾之热毒。宝钗的病根恰恰是“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患的是“热哮喘”,所以用黄柏以泻下焦肾的热毒,上焦肺热自然而清,喘嗽得愈。曹雪芹独具匠心为宝钗开的冷香丸,理、法、方、药丝丝入扣,令人叹服。

精通医理的曹雪芹,针对薛宝钗的病情而设的冷香丸,之所以能起到药未服,病情也减轻三分的效果,这里包含着神奇的心理疗法。因为哮喘病的发作,与情绪的好坏密切相关。面对藏愚守拙、很有心计的薛宝钗来说,运用暗示疗法,可与药物相得益彰。

这个“海上方”从和尚之口说出,首先在宝钗心目中留下神秘感;采四样花须春、夏、秋、冬四季盛开之时,又须在春分这天晒干,还要四个节气的雨露霜雪四种水来和药末做丸,并放进旧磁坛内埋在梨花树底下。无疑给宝钗以玄妙莫测之感,产生信赖之情。尤其是所用的花蕊、雨露霜雪均为12钱,黄柏也是12分。何以取12这个数字呢?在古人心中,视12为吉利,12又与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人体12条经络等相吻合。故用药取12之数,使宝钗产生天意促成,使疾病痊愈的好感。

这样一种好药,宝钗又把它埋在梨花树底下,无非是想得点“梨花仙子”的“灵气”,使病快点好。更为巧的是,“冷香丸”与她这个“冷美人”名字又相吻合。种种他人的和自我的暗示作用,加上药物的疗效,这药吃了不灵验才怪呢!

标签: 道士 薛宝钗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olr8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