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汉字的拼音怎么写的

汉字的拼音怎么写的

1. 汉字上写拼音

汉字上写拼音: ★ 可以通过更改域代码来实现这个效果! ★ 注上拼音后,在这个字上面右键---->更改域代码---->然后把位于代码中的字去掉。

汉字的拼音怎么写的

再右键---->更改域代码改回来就可以看到神奇的,字没有了,拼音还在。 你可以全选, 然后一个一个删。

☆ 用“拼音指南”为文字标注拼音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经常要对文字标注拼音,而拼音的输入是比较麻烦的,而且还要拼音和文字对齐难度就更大了。如何方便地实现标注拼音呢?Word为你设计好了这一功能,那就“拼音指南”功能。

Word通过微软拼音输入法2003实现了在汉字上标注拼音的功能。您可以用以下步骤实现拼音标注功能: 1)在Word中选定要标注拼音的汉字; 2)单击“格式”→“中文版式” →“拼音指南”,或者单击“格式”工具栏中的“拼音指南”按钮; 3)出现“拼音指南”对话框出现,设定拼音的“字号”,单击“确定”按钮,汉语拼音就自动标记在选定的汉字上了。

例1:nà那 zhī只 mǐn敏 jié捷 de的 zōng棕 máo毛 hú狐 li狸 yuè跃 guò过 nà那 zhī只 lǎn懒 gǒu狗。 如果要删除拼音,可选择带拼音的文本,然后在“拼音指南”对话框中单击“全部删除”按钮。

如果需要拼音出现在汉字的右侧,可进行如下操作:选中带拼音的汉字,单击“剪切”按钮,然后执行“编辑”→“选择性粘贴”→“无格式文本”。 例2:那(nà)只(zhī)敏(mǐn)捷(jié)的(de)棕(zōng)毛(máo)狐(hú)狸(li)跃(yuè)过(guò)那(nà)只(zhī)懒(lǎn)狗(gǒu)。

2. 文字的拼音怎么写

“字”的拼音为:【zì】释义: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

汉字。字符。

字母。字典。

字句。字里行(háng)间。

字斟句酌。文字的不同形式,书法的派别:草字。

篆字。颜字。

柳字。欧字。

赵字。书法的作品:字画。

字幅。字的音:字正腔圆。

人的别名,亦称“表字”,现多称“号”;商店的名称,亦称“字号”。合同,契约:字据。

旧时称女子出嫁:待字闺中。生子,乳,爱:字乳(生育)。

字孕(怀孕)。组词:生字 [ shēng zì ] 没有学过的字;不认识的字。

写字 [ xiě zì ] 书写文字,题字。明代职司抄写的低级官员。

字画 [ zì huà ] 书法和绘画。一个字的笔画。

练字 [ liàn zì ] 推敲诗文中的用字遣词。练习写字。

识字 [ shí zì ] 认识文字。汉字 [ hàn zì ] 记录汉语的文字。

现用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

朝鲜、越南、日本曾使用汉字千余年。

3. 汉字的读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你要读你,也可以用你的音来表示我啊.

文字起源于象形,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就有了史学界公认的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这是一个陶文,在许多陶器上都刻有此符号。有专家将其释为“旦”,即在泰山上点燃圣火以祭祀从东方升起的太阳。

近来,有学者把它释为“炅”。① 然而,这种只在大汶口文化期出现的族徽文字只是作为一种部落图腾的符号来供人崇拜,根本没有汉字的特征。

可能这种系统的文字早就失传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可知的最早的雏形是甲骨文。

目前,我国的甲骨文发现地数量最多的有三个地方:一是河南安阳小屯;二是陕西周原遗址;三就是在山东桓台的史家遗址。三个遗址,河南小屯的甲骨数量最多,但年代已经是商代晚期;周原遗址也出大量甲骨,可是更是晚至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而山东桓台的史家所出甲骨文为岳石文化晚期,虽然字数少,且不释,但在年代上要早于殷墟所出甲骨。

②由此,我们可推想,汉字体系很可能形成于山东,以后逐渐传播到其它各个地区。然文字体系已经确立,且与现代汉字具有传承关系,那它必有其原始读音。

而我们现在正是要研究汉字的读音的由来以及 如何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大凡上古汉语,无非是五种基本音:喉音、舌音、牙音、齿音以及唇音,而没有现在的鼻音。

这是音韵学家所归纳的5种上古基本音。依此可知,我们的祖先的语言也无非是这5大类发音。

这是由人类或某一人种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给难字注音一般用直音和比况的方法。

即分别是以一个与难字同音的字标注之和以一个读音相近的字作参照,说明某字读音与此字相像的注音方式。③这种注音方式的局限性大的大,遇到读音怪僻的难字则无法。

大概于东汉末年,出现了反切。即用两个字,取第一字的声母与第二字的韵母来注音。

当然,取两种单音节来标注一个字,就容易多了。但是,古代的注音无论是哪种方法都不能全面地诠释上古读音的规律。

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讨论反切以及古代注音问题。 要研究汉字读音,必先追溯其起源。

首先就要谈谈汉字是先有读音还是先有文字。其实,这个问题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把视野扩大到全世界则不难发现:各个民族几乎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而真正有文字的却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而且那些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都是些大国强国。而那些小部族则只保留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从这一点上,我们似乎可以了解到人类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但有没有特殊情况,则无从知晓。

以上是我们对汉字以及汉字读音的基本认识,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汉字的读音起源和理据。 二、上古音的确定 凡例: 首先,在论述之前,笔者先进行一个凡例说明。

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不用国际音标注音,而用汉语拼音形式。古音者皆依据并模仿闽南语音。

但由于有的音用汉语拼音无法拼出,就引进了“[]”,该符号内的字母发英语音标的音。如:“[e]”和“[ng]”,还有英语音标“з”和“ae”;“—”在标音之后,表示发音短促。

若与“——”相遇,则作“__——”;“( )”内表示字母与标调一致;“:”表示缓音或与前音隔开并拉长音,若后加大写字母则代表其与前面字母不能相拼而要隔开并拉长音,且轻轻发尾音。如“da:N”;“”代表大口音,即比前面字母正常发音的开口要略大;“&”代表连接一个字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古音;“~~~”表示拉长音;“…”表示声音渐渐变弱;如果“~~~”与“…”同时存在,则标为“~~…”以示区分。

根据笔者的反复研究,可以将汉字的理据划分为以下几类: 1、法自然之声 这是模仿自然界万物的声音而约定俗成的读音。它可分为两类: ① 模仿万物固有之声 比如“也”字,其古音读若à…、yā或ā。

很明显,“也”字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气助词,其古音读起来如同今天我们的口语中的“啊”、“呀”等。再如“亚”字,其古音读若ā~~…,很有意思,哑巴所发出的声音正是像ā~~…这样的声音。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哑”字,左边形旁表属性,为人口发出的声音,右边的“亚”为声旁表音,“哑”字读音正是模仿哑巴的发声所定下的。其实,我们今天还存在着用此种方法造字的传统。

比如许多被发现的化学新元素,“镁、钙、钡、氦”等就是例子。 ②根据会意所模仿之声 有些会意字亦表现出自然界固有的声音。

下面列举“害”与“毅”为例,阐释其音源。先看“害”字,《说文》云:“害,伤也。

从宀、从口、丰声。”金文“害”字作害,下为一“口”,上为舌头之象形,中间一横表示舌头被割掉的意思。

“害”其发音源自无舌之人的“嘿嘿”声。④可见,“割舌”是“害”字的原始含义,其后才引申出“伤害”、“害处”的意义。

再看“毅”,《说文》:“豙,豕怒毛竖也,从豕辛。”其中,“豙”是“毅”的初字,金文作毅。

古人以木杈将野猪按倒在地,会在木杈与猪脖子之间迅速绑上一段横木棍,形似“辛”字形。“豙”的发音,可能来自套上这种械具后,猪的尖声嘶鸣,且持续时间会惊人地长久。

所以《说文》释为“豙,有决也”,就是坚毅的意思。⑤这些原始读音都是源自万物在某些情况下所发出的声音。

2、声韵母合音 当然,光模仿自然界发出的声音来传达信息。

4. 汉字的读音是怎么来的

首先要同意楼上,语言要比文字早很多很多年(具体忘记了),总之,语言(说出来的话)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我其实不是特别明白这个问题……读音是怎么来的?似乎还涉及到语言本原的问题和为什么选择声带发音作为交际的符号。这些研究在语言学中是没有定论的。

“奇葩”这个例子,我想是不是在问“葩”为什么读成pa而不是ba?(纯属臆测),这是因为形声字虽然一开始的确是根据其声旁来拟音的,比如现在能看到的“其”“琪”“旗”什么的,但是也会有“箕”。这是因为在语言发展中会出现“声转”的现象,就是声母或韵母发展发展着就给变了。

另外声母的分化什么的也有原因,比如从“必”音的“宓(fu)”和“秘”(mi),为什么变成双唇音了呢?那是因为“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没有双唇音声母,就是没有f,m什么的,现在的f,m字上古都读bp什么的,后来才从重唇音(b,p)分化出了f,m。

5. 汉字的读音是怎么来的

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

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

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

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

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

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

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

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

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

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

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

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

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

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政府。之后,清政府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

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一国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国民政府开展起来的。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政府继续推行国语。

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

标签: 汉字 拼音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m9nml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