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茶艺大师的自我修养

茶艺大师的自我修养

茶艺大师的自我修养

作为一名茶艺大师,自我修养对于提升自身的茶艺水平和品德修养都至关重要。以下是茶艺大师应该具备的自我修养:

1. 谦虚谨慎:对待茶友和学生时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正自己。

2. 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冲泡和品饮茶叶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追求完美,遇到挫折也应该看成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3. 对待茶叶认真负责:茶艺大师应该对每种茶叶都有充分的了解,每一次冲泡都要仔细看待茶叶的形态、香气和味道,保证每一次品尝都是完美的。

4. 尊重传统文化: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视,茶艺大师应该尽自己的努力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

5. 提高自身的修养:茶艺大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展现茶艺的魅力。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浅谈茶艺茶艺师

浅谈茶艺茶艺师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下面是我整理的浅谈茶艺茶艺师,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茶艺茶艺师 篇1

  茶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为,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优雅、仁、德、诚、真。

  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茶艺一词,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一词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第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艺就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和艺术。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开始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了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观点。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的精神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艺与茶道精神共同构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茶文化的重点。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亨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艺表演,就表演者而言,从备器、选茗到温杯、投茶、冲泡、奉茶、谢客整个过程中,能够体现一种人生志趣和追求,体现一种“道”境界者甚少,能够表达一种优雅美韵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优雅美韵可谓茶艺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内涵是“儒家精神”,是“积极入世”,是“非淡泊无以励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对这些精神内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进入到这种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让品饮和观赏者入“道”,充其量赏美而已。“看茶艺”可,“悟”茶道则无。

  就品饮者和观赏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质、人生追求、美学修养制约,进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谛者同样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艺主要是感受美、鉴赏美、接受美的熏陶。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洗礼但距“悟道”相去甚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因此,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我们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浅谈茶艺茶艺师 篇2

  1.茶艺师的形象要求

  茶艺表演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它不同于一般的演艺表演。它侵润这中国的传统文化,飘逸出中国人所特有的清淡、恬静、明净、自然的人文气息因此,茶艺师不仅讲究外在形象,更应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茶艺师,不仅要注意泡茶过程是否完整,动作是否准确到位,而且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并在茶艺表演的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并加深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有关专家认为,初学茶艺者不妨可以从自然和谐、从容优雅等方面着手努力。

  有茶艺表演,就有与观众的交流。茶艺师的举止是至关重要的。人的举止表露着人的思想及情感,它包括动作、手势、体态、姿态的和谐美观及表情、眼神、服装、佩饰的自然统一。因为成功的表演,不知是冲泡一杯色、香、味俱佳的好茶的过程,同时表演本身也是一次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因此,茶艺师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全身心的投入,在动作和形体训练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心灵感受,体会茶的纯洁无私和奉献精神。

  2.茶艺师的气质要求

  茶艺师的气质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艺术造诣。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因此,中国的茶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就要求茶艺师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这样才能表达出茶艺的“精、气、神”。

  茶艺表演往往宛如一条清澈的小溪,让观赏者静静地体会出其中的幽香雅韵。如果茶艺师缺乏文化底蕴,只有“形似”,那么观赏者恐怕只能看到几个茶艺表演者在手忙脚乱地“做戏”,不可能得到美的享受,更谈不上美的熏陶。

  3.茶艺师的环境要求

  古往今来,历代名家无不注重品茗环境的选择,企望能有个“景、情、味”叁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最佳的心境和精神状态。茶好,水灵,具精和正确的泡茶技艺是早就一杯好茶的重要条件,加上有一个清幽的环境,这是已不是单纯的饮茶了,而是一门综合的生活艺术。因此,茶的品饮,品茗环境的营造,都是很重要的。清山秀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是茶艺表演最为理想的环境品茗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组成。公共品茗场所,因其层次、格调不一,要求也不一样。对于大众饮茶场所,可用入乡随俗的方式来营造环境,其建筑物不必过于讲究,竹楼、瓦房、木屋、草舍等都可以为公共品茗场所,先决条件是采光好,让人感到明快,室内摆设可以简朴,桌椅板凳,整齐清洁即可。大碗茶也好,壶茶也罢,都应干净卫生,物美价廉。

  总之,茶艺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四周可陈列茶文化的艺术品,或一幅画、一件陶瓷工艺品、一束插花、一套茶具、一个盆景等,这些都应随着主题的不同而布置,或绚丽、或幽雅、或朴实、或宁静,尽可能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如阳台、门庭小花园甚至墙角等等,只要布置得当,窗明几净,都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茶艺表演和品茗环境。

  4.茶艺师表演的灵活运用

  茶艺表演插花的意境:茶艺表演插花崇幽赏静,清心寡欲,体会天地之道为旨趣,其艺术特质是“清”、“远”,追求恬静、简约、超凡脱俗的纯真之情,其手法以单纯简约和朴实为主,以平实为技法,把握花器一体,达到应情适意的目的。

  在花材选择上,应选用时令花木,塬野和高山采来的野花或院子里种植的花均可。花形要小,以体现出谦美的风格。

;

浅谈茶艺茶艺师

茶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为,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优雅、仁、德、诚、真。

  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茶艺一词,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一词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第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艺就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和艺术。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开始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了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观点。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的精神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艺与茶道精神共同构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茶文化的重点。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亨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艺表演,就表演者而言,从备器、选茗到温杯、投茶、冲泡、奉茶、谢客整个过程中,能够体现一种人生志趣和追求,体现一种“道”境界者甚少,能够表达一种优雅美韵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优雅美韵可谓茶艺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内涵是“儒家精神”,是“积极入世”,是“非淡泊无以励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对这些精神内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进入到这种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让品饮和观赏者入“道”,充其量赏美而已。“看茶艺”可,“悟”茶道则无。

  就品饮者和观赏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质、人生追求、美学修养制约,进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谛者同样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艺主要是感受美、鉴赏美、接受美的熏陶。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洗礼但距“悟道”相去甚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因此,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我们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1、品茶 品人生的含义? 2、以得为先 茶艺人生的含义?

“品茶品人生”的含义是将品茶的过程与人生的境遇联系起来,通过品茶的过程来反思和感悟人生。品茶需要专注、细致、静心,品茶人需要用心品味茶的香味、滋味、口感,从中发现其中的美好和精髓。同样,人生也需要专注、细致、静心,我们需要用心感受人生中的点滴、体验生命的美好和意义。品茶品人生,是一种修行和境界,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领悟和体味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以得为先,茶艺人生”的含义是在茶艺的实践中体现人生的追求和理想。茶艺注重技艺和修养的双重培养,茶艺人需要精通茶的制作和品鉴,同时也需要注重修身养性,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茶艺的实践中,我们要追求得到茶的美味和滋味,也要追求得到内心的宁静和美好。以得为先,就是要以追求茶的美味和品质为基础,进而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品味,使得茶艺人生更加丰富和充实。茶艺人生,是一种融合了技艺、修养和文化的生命之旅,让我们在追求美味和品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茶道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茶道作为自古就有的生活艺术是涵育人生修养的途径之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的人生哲理,一起来看看。

  茶道的人生哲理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即使道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中国茶道可称之为美的哲学。

  其一,中国茶道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

  其二、中国茶道美学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如“和”、“道”、

  “气”、“神”、“气韵”、“意境”等等。

  其三、中国茶道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念。

  其四、中国茶道美学强调的不是从美学的一般表现形式上去欣赏和理解茶道美,而是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出发,要求“涤除玄鉴”、“澄怀味象”从小茶壶中去探求宇宙的玄机,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悟人生百味。

  其五、中国茶道美学不仅仅是茶事活动中追求美感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从哲学的高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看茶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茶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一茶通三教,不可谓不高深,不可谓不博大。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用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总之,中国茶道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茶道的涵义

  茶道是以饮茶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为主要内容的。与茶的药用和饮用比较,有质的区别。随着社会的进步,饮茶活动从单纯的喝茶满足人体生理需要,逐渐提升为品茶、茶艺、茶道,它不但满足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茶的药用满足人们治病和健身的需求,茶的饮用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是维系有形的人的肌体健康,现代语上来说是硬件建设。而茶道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思想需求,增益文明修养、人文素养、艺术造诣、综合气质及对世界万物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等等,以及更为透彻、更有意义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是人体的软件建设。

  修养原是学问上精密之功夫,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是切磋琢磨,养是涵育薰陶。引伸至人生修养,约定俗成是指人的精神文化、思想品德等方面,这些无形的精神文化、思想品德可以通过行为举止反映出来,如言语、礼仪、动作、位置、姿势、服饰等。

  相对应于“饮茶与人体健康”,“茶道与人生修养”是能够为茶文化人士所认同的。前者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被人体吸收利用,已被现代科学解剖得细致入微,条理分明。由于它的物质特性,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认识。后者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形态,尚在不断的了解与认识的过程之中。饮茶有益于健康是由于茶汤中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营养与药理成分,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防病治病。茶道活动能涵育修养是因为茶道活动中的规范、礼仪、审美,社交特性、动手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积累等能多方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中国茶道精神是什么?

中国茶道精神主要是指“怡”、“清”、“和”、“真”四个方面。

1、怡是指怡情、养性,指的是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茶本身就有保健作用能够强身健体,同时人们以茶悟道,从而怡然自乐,在精神方面得到升华。

2、清是指清廉、清正、清苦,清心,清寂等,主要讲求人的身体和心灵上的清净,其与“道家”的思想一脉相通。

3、和是指以和为贵,中华民族向来崇尚中庸之道,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联谊等。

4、真是指真诚守信,不虚假,是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真”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扩展资料:

日本茶道精神:

1、日本的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在大和民族独特的环境下,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日本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2、日本茶道精神可浓缩为四个字“和、敬、清、寂”。这是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后提出来的。“和”指的是和谐、和悦;“敬”指的是纯洁、诚实,主客间互敬互爱;“清”和“寂”则是指茶室内外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氛围。

3、 日本茶道中的闲寂、恬静,已成为日本人欣赏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原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级走上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很多贵族隐居山林,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道精神

《三十而已》茶艺大师林有有:论茶艺高在哪里?

《三十而已》茶艺大师林有有:论茶艺高在哪里?

虽然2020年还剩1/3,但本年度“最招人烦的绿茶”已经出炉。

那就是被广大网友称为 “茶艺大师”、“人间绿茶”、“绿茶中的极品” ……的林有有

作为年度最讨厌角色,可以用4个大字形容林有有:

叹为观止!

你永远不知道林有有会有多气人,因为让人刷新底线认知的,永远是下一集的林有有。

在林有有这类人的心里,谈不了什么道德,她只信奉自然法则: 成王败寇,故事都是赢家说的,赢了就是正义。

1

茶艺名场面:会装,心机爆表

她很懂得,怎样给人创造不一样的记忆点。

在某些男人面前,真实的人永远赢不过会装的人。

真诚如顾佳,左手家庭,右手事业,但在许幻山眼里,越来越看不惯了。

会装当属林有有,锁定目标,火力全开,即使刚和许幻山认识,便自告奋勇为他弹奏一曲。

“常常梦想自己有一双翅膀,飞到了你的身旁。”

有情调的氛围,暧昧的歌词……

不知道还以为两人是热恋中的小情侣呢。

通过有意无意的间接接触,勾起暧昧关系。

冰淇淋,还是别人的香

林有有带有妇之夫许幻山买冰淇淋,吃着吃着,假装无意突然凑到许幻山面前了一下他的冰淇淋。还撒娇说,你的一点都不甜!

其实,本来只是短暂工作接待关系的两个人,即便有交流也不会太多的。但是林有有同学非常机智,能够捉住许放炮的职业和爱好,聊起烟花。

然后,还顺手发了一张自己的照片。

哪怕补刀说手滑发错,但一般人也会选择撤回吧,可是,照片一直留在那里了。

许放炮的一句“你太坏了”,恐怕他也读懂对方不是手滑,而是故意发给他看。

心动系数又一波波上涨。

异往中,分寸感最重要。

如果一个女生在与异性相处时,尤其对方是已婚人士,还假借一些小动作搞暧昧,别多想,她就是存心的。

上当,就是你的不对了。

2

茶艺名场面:无脑夸

制造崇拜感,深化目标对象好感。

和陌生人拉近关系的最快方式,一是证明自己是对方失散多年的亲人,二就是一顿猛夸。

林有有经常对许幻山发自肺腑的赞美,露出仰望偶像的星星眼,让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许幻山的虚荣心、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

“我刚才看到了,身材真好!”

“怎么会有像你这么厉害的人!”

“我就喜欢看你的手,因为它能设计出最好看的烟花。”

“你就和巴斯光年一样,你们都是照亮宇宙的太空骑警。”

这谁能顶得住啊,分分钟把人捧上了天和太阳肩并肩,五颜六色的彩虹屁让许幻山很快沦陷。

如果一个女人,见面就夸你,夸得你飘飘然,夸得你忘乎所以。

要小心了!

她并不是想夸你,她是想泡你。

3

  茶艺名场面:直击软肋

直戳对方痛点,引导自己成为对方的「避风港」。

你想做的,在我这都可以

许幻山的最大爱好是放炮(烟花),其次就是“吃”,但因为有脂肪肝老婆不让他吃晚饭,许幻山还喜欢踢球,怕耽误工作老婆也不让他踢。

但到了林有有这里,你老婆不让的我都鼓励!

投其所好,步步为营,被束缚的许幻山尝到了甜头,一发不可收拾。

你老婆让你当大男人,我可以教你做小男孩

当许幻山约林有有吃饭,提出以后不要再见面,并表示,他能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顾佳的帮助。

这时,林有有上演了一番“攻心计”:

我发现你就像一个被罩在壳子里的人,不敢淋雨,不能生病,不能吃晚饭。

这每一层都是你老婆强加给你的,你把你内心那个本来有趣的小男孩关得死死的,然后你还假装自己不是那样的人。

你有没有想过,可能你跟你老婆,根本就不是一种人,你只是在扮演她给你的一个人设而已。

本来许幻山看似坚定地心,又开始动摇了。

这哪是谈恋爱,这是PUA啊!

有些人借着爱你之名,看起来是帮你脱离苦海,实则是做伤害你或你家人的事。

这样的“坏人”,请及时看清、及时远离,好吗?

凡是以非正常手段想要得到一个人,这根本不是爱,这是有利可图。

不信,许幻山一夜破产试试。

4

 茶艺名场面:穷追不舍,强行倒贴

发现对方有想逃离的心了,再来一步出击,主动追缠,强行倒贴,强行融入生活。

你在哪,我就去哪

当许幻山再次提出以后不要再见面了,林有有使出了杀手锏。

直接辞掉北京的工作,去了上海。

开始倒追模式

人最怕死缠烂打,步步紧。

当然,许幻山也不例外,开始有了一点点反感。

但林有有决不放弃,开始一哭二闹三上吊。

强撩强吻(不忍直视)

许幻山照顾醉酒后的林有有,看她好些了打算回家,林有有突然开口:

“你根本放不下我,别骗自己了,不然你不会一晚上地默默守着我。”

接着,林有有壁咚许幻山(宜快进),说:“留下来陪我。”

“许幻山,你是在乎我的,我知道你在乎我,谢谢你在乎我。”

然后,两人热吻。

知道对方的软肋,关键时刻,为了利己,就会拿“软肋”说事。

她会让对方左右为难,难上加难。

总之,有了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之后,她就像一颗定时。

想过清净日子,没门!

5

社会我顾姐

看到顾佳打林有有,网友纷纷直呼:“打得好打得妙打得呱呱叫”,“循环播放看了两分钟,爽了”,“打的她满地找大门牙”,“为什么我看了五十遍还是不过瘾”,坐等我顾姐手撕林有有!

看完,那就是一个字: 倍爽儿!

社会我顾姐,人狠话不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棱角,或许,在外的时候,你的棱角就是你唯一的标识,但在家,却应该是你温柔的一面。

好好珍惜眼前人,多沟通,多理解。

有时候,还真不一定每一个瞬间都充满粉色泡泡。

但要相信,总有那么一个人,不单单会记惦着你好的一面,还会惦记着你让人担忧的所有细节。

有些爱,很难讲出口,但你得用心,才能听到。

- End -

什么是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

什么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他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

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台湾的国学大师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种种说法不一。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各家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中、日、韩三国茶道的发展根基就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茶艺学习心得

如下: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第六,茶艺是一门唯美是求的生活艺术,只有分类深入研究,不断发展创新,茶艺才能走下表演舞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一种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方式。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对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对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 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 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 ,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袁姗姗是于正的妻子(茶艺大师袁姗姗的修炼史)

还记得2013年夏天 “袁姗姗滚出娱乐圈” 的口号吗?袁姗姗可以说是娱乐圈“招黑体质”第一人。

“香肠嘴,长得丑,演技差” ,袁姗姗几乎被全网黑,但小普却对她的遭遇同情不来。而随着她做过的荒唐事一件件的暴露,众人也发现她“烦人精”和“绿茶大师”的名号,真是名不虚传。

01

1987年2月22日,袁姗姗出生于湖北襄阳,父母都是公务员,6岁那年就被送去学习小提琴,父母希望她能成为名门淑女。

然而令父母意想不到的是,袁姗姗成了一名“烦人精”。袁家属于典型的“严父慈母”组合,而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袁姗姗也养成大大咧咧的性格,高中前以短发示人,像个“假小子”。

2005年,变得漂亮的“假小子”考取了电影学院表演系,和杨幂、张小斐成为了同学。毕业后,袁姗姗和其他同学一样四处跑剧组,从一些不重要的配角演起。但比较幸运的是,她在《秦香莲》剧组结识了刘雪华,也间接认识了她命中的贵人于正。

于是她顺利得到《宫2》女主角的资源,继杨幂之后被于正力捧。那几年袁姗姗先后主演了《宫锁珠帘》、《美人无泪》、《王的女人》、《宫锁连城》,名气早不是当日可以比拟。

袁姗姗彻底红了,只不过是“黑红”,她背后的8位备胎,和她的荒唐往事也成为众人的茶余笑料。

02

袁姗姗的第一个备胎是同班帅哥张戈。她曾在节目中自爆张戈曾追求她四年,只是没有成功,还为她的家人做了不少事,语气中是满满的自豪。

毕业后,两人的互动也非常暧昧,2 011年,袁姗姗在社交平台预祝张戈生日快乐,开头的“亲爱的”真是惊呆众人。

而张戈的回复更是让人惊掉一把瓜子。在张戈心中, 袁姗姗是得不到的“白月光”,他不止一次地表示愿意做袁姗姗的“千年备胎”,还直呼“宝贝儿”、“咱妈”。

可千万别误会, 两人就是女神和“备胎狗”的关系,至于张戈的那句“咱妈”是指他成了女神的干哥哥。

“备胎狗”张戈也是不值得同情,一边做着千年备胎,一边可没少交女朋友,和女明星王鸥一度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却不了了之,当然这在所难免,毕竟哪有女生可以接受男友有个“白月光”。

说起来大学同学喜欢姗姗子的可不止一个,王仁君也曾在节目中表白袁姗姗: “如果回到大学时期,你接不接受我的追求?”

袁姗姗用“不要闹”来回应,眉眼中却满是自豪,“又多一个备胎呀,生活真好!”

03

说起来于正也曾是袁姗姗的“备胎”。认识于正时袁姗姗的事业非常尴尬,为了向上爬她处心积虑地和于正成为“好朋友”。

于正也在各种场合夸赞袁姗姗, “除了女一号的戏,姗姗都不接”、“娱乐圈没有人比姗姗漂亮”、“姗姗会成为娱乐圈第二个范冰冰”。

那段时间于正对袁姗姗是真的好,用几部作品捧她,出行时还为她背包,更有谣言称袁姗姗是于正的老婆……

现在小普回想起当初两人的腻歪劲,隔夜饭都要吐了出来,但正是因为于正太捧袁姗姗,才导致她沦为全网黑。

2011年,袁姗姗突然在社交平台发文: “孙坚戏里欺负我,戏外该我欺负你吧” ,这仿佛官宣恋爱的文案,却是另一个备胎故事的开始。

果真两人在私底下互动频繁,2012年,袁姗姗发文祝贺孙坚生日快乐,孙坚还亲切地称他为“姗宝”。

在综艺《我家那闺女》上,孙坚和袁姗姗约好一起跨年, 烟花下的那句“新年快乐”感动众人,你在看风景,他在看你,只是备胎的故事是得不到心中的女神,颇有些遗憾了。

04

袁姗姗和陈晓的绯闻更是尴尬到抠脚趾 。当时陈晓正在参加综艺《左男右女》的录制,现场有一个环节要求嘉宾给自己的一位好友打电话,陈晓好死不死地选择了袁姗姗。

电话那头袁姗姗貌似不知道在录节目, 对着陈晓就是一顿“茶里茶气”地撒娇: “你最近又变帅了吗?”“我怕你变那么帅,我再见到会爱上你。”

鉴定完毕是赤裸裸的挑逗,彼时的袁姗姗已经初步具备“茶艺大师”的风范,直接把陈晓搞得面红耳赤,只是后来人家有了“姑姑”。

2017年2月,著名狗仔卓伟曝光了一组张继科和袁姗姗的照片,发文称“张继科袁姗姗疑似恋情曝光”,但很快俩人就否认了此事,不久后张继科情定景甜,袁姗姗继续自己的备胎收割之旅。

同年11月,郑恺和程晓玥分手,居然有人爆料里面或多或少有袁姗姗的影子在,两人也的确关系密切,多次被人扒出亲密外出。

但显然彼时“绿茶大师”的功力不够,“夜店小王子”郑恺选择与贤妻良母苗苗结婚生女。

2018年,袁姗姗的目光对上了“音乐鬼才”赵英俊,两人被网友拍到牵手同游日本,对此袁姗姗解释道 :“我们早就认识了,是老朋友,邀请他做一首歌” , 话说她一个演员做歌干什么呢?

2021年,赵英俊不幸去世,袁姗姗心痛不已,一个“好朋友”没了,随后送出挽联,继续做她的“茶艺大师”。

05

其实面对全网黑,“茶艺大师”在的路上自然做出过努力。

2013年,袁姗姗被网友叫嚣着滚出娱乐圈,社交平台也经常收到网友的“亲切问候”。但袁姗姗并没有怒怼黑粉,也没有为自己辩白, 反而搞了一个“爱的MM”,就是邀请网友骂她,每当有人骂她一句,她就为山区贫困儿童捐5毛钱。

袁姗姗的操作真是神了, 24小时内她收到了十多万的恶评,于是她捐了5万多元来救助四位残疾儿童。

袁姗姗的操作让很多网友认为这个女孩还蛮可爱的,不少人对她黑转路,路转粉。但她的黑粉依旧庞大,袁姗姗为了撕掉那些不友好的标签,就泡在健身馆拼命健身两个月,最后用两条马甲线打脸黑粉,成为“励志女王”。

然而袁姗姗经不起网友的夸赞,好不容易靠马甲线杀出一条血路,她又给了网友一个骂她的理由。

真是醉了,要知道文物的价值不可估量,修复过程中更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袁姗姗也再次被骂上热搜。

而“张小斐”打呼噜事件,她管杨钰莹、董洁等人叫“老姐姐”也是“茶里茶气”惹人厌。 如今袁姗姗已经34岁,靠着“茶艺大师”的身份她能走多远?希望她能从自己的荒唐往事中吸取教训,以后谨言慎行。

茶艺对人生观的作用

谈中国茶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和人生观意识(一)

中国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生于名山秀川之间,人们从饮茶中与山水自然结为一体,茶的自然属性与中国古老文化的精华渗透和融合,使得茶的精神内涵为众人参与和接受,形成了系统而又完整的中国茶文化,茶文化中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深刻哲理,演变为民族的礼俗,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同时融汇了儒、释、道哲学思想的茶文化,又引申为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茶文化中,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几千年来,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常开常新,就因为茶符合中国国民的内在追求,茶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培育、浇灌出了国民中庸、和谐的特性。而和谐的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又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茶文化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文化成为了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升华。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从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历史来考察,茶文化体现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体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茶道思想蕴涵着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茶文化这种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它表明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其次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文化与道家的渊源久远而深刻的,“茶禅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义,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茶人认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道”的性格象水,茶是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灵芽,茶处水之间才是最好的发挥。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文化从自然取得精华,在这里与老庄信徒们的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发生了原始的结合。“自然”的理念导致道家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文化的虚静恬淡的本性自然吻合。同时茶文化中还融合了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佛教在中国兴起后,由于坐禅的需要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同时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都有禅佛思想的体现。“自古高山出好茶”, “天下名山僧侣多”,历史上许多禅林寺院出产名茶,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促进了禅宗思想的发展。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综合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蕴涵着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从而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儒释道三家相激相荡,相摄相融,精彩纷呈,于是有了文人茶道,文人茶道在文化气质上显得更为清高、更为闲雅,更有艺术品位。正是在儒释道共建的一个思想及活动的磁场中,文人们弘扬了茶道艺术,他们更多地以茶道启发灵感,静悟生命,提升境界,充分体现了对茶道精神的深切把握。

谈中国茶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和人生观意识(二)

属于哲学范畴的人生价值观,是对人生、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是人们站在一定的理性高度,概括和总结人生的各种问题,形成的对人生的主要问题的看法。人生观问题,关系到人究竟怎么样怎样做人,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存在于社会。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注重道德意识: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认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再次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释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茶文化中这种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的思想,以及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的精神,在当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崇尚和谐的宗旨: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构建和谐文化,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启示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身生存的环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彼此尊重,和谐相处,启发人们感悟身心的统一。把茶作为当今人们交往的重要纽带,无论是朋友相会,亲人团聚,商务洽谈,都以茶招待,“清茶一杯”象征着礼仪、真诚、纯洁和热情。茶文化中的“和”、“敬”等,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茶文化中家庭茶礼提倡的是尊老爱幼,和睦相亲,勤俭持家的治家之风,小小的一杯茶以特有的亲和力,维系着家人之间的亲情、友情。

谈中国茶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和人生观意识(三)

崇尚节俭的作风: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两晋南北朝时,针对帝王、贵族聚敛成风,士人夸豪斗富的奢靡之风,一些人就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以茶代酒“的故事。他们以茶待客,表示的是一种精神、情操。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反腐倡廉,茶文化中 “以茶养廉”的精神仍有现实意义。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利用职权肆意挥霍,用大吃大喝。种种不正之风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也引发了人们心理上一种不平衡。建设和谐社会,反腐倡廉,弘扬茶文化中 “以茶养廉”的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廉洁、节约的风气。在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交往中,提倡“清茶一杯”精神,以茶清政、以茶养廉,有利于倡导清廉俭德,制止奢侈浪费。

崇尚追求真实的精神: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茶人心境的形成和创造,来自于“虚静”。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虚静早有深刻的阐述,道家认为,人的心虚静之极,可以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天地万物,儒家则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佛家认为,人的心灵不为名利所占据,谓虚,人的思想不受外界的干扰,谓静。这种虚静,既顺乎茶之本性,又合乎人之心性。因此,虚静的心境,可以说是茶人的性情。性情之真来源于人对茶的品赏。人在工作的忙碌之后,生活的余暇之时,端起茶杯细啜漫品。当茶汤静静地浸润人们的心田时,人的心灵就在虚静中得到净化,精神也就在虚静中得到升华,这样就可以尽享怡然自得的人生之乐。由此看来,人们品茶,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性的、品质的涵养和人格力量的锻造。人们只要以宁静淡泊的心情,旷达超逸的襟怀去品茶,就一定能得到道德力量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而就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真趣。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构成互相联系统一的人生价值观,它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之中,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她与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会在一起,形成了共识与认同。当今我们提倡建设和谐世界和和谐社会,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建设现代社会的今天,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实践中,茶文化中注重道德意识,崇尚和谐精神,节俭作风,求真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借助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以茶为载体,弘扬和谐文化,以茶育人,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献,对国家对人民担当责任,研究和开发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资源,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标签: 修养 茶艺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ll4yv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