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第五章第四节

第五章第四节

第四节

第五章第四节

故事正解

公亶父治周

公亶父,即姬亶,一名古公或古公亶父,古代周族首领,传为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祖父。公亶父是使周族兴盛的一位重要人物,后武王有天下,追尊古公为周太王,太吴姓族谱中,尊古公为先祖。《诗经·閟宫》说:“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迁周族于岐山之阳的周原和开始翦商的事业,是公亶父两项最大的功绩。

古公亶父执政时,正是商武乙时代,他继承了周祖遗风,继续致力于豳地的开发。他勤于农业,所种田地收成丰美。每年春天,他和妻子太姜亲自下地,不怕劳苦,辛勤耕作。夏日暴雨倾作,他与青壮年一起,加固堤堰,疏浚河道。秋日黄叶飘零,他带领大家收割、打碾、贮藏粮食。冬季大雪纷飞,他忙着走家串户,访疾问苦。

当值殷商之世,西北戎狄屡犯邠地(今陕西彬县和旬邑县一带)。“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以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为此,“商小乙二十六年,古公亶父率姬姓族周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皆来归附。”

公亶父改变了游牧民族的风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建立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认可。“(商王)武乙六年,邠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竹书纪年》。因地处周原,故姬姓从此称周人,“定国号为周,粗皆国家雏形。”

公亶父使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奠定了周人灭商的基础。古公卒,少子季历继位,是为公季,后周人追称王季。王季的儿子昌,即周文王。古公亶父是公刘的第九世孙,殷商后期,率部迁到渭河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适宜农作物生长,于是这支部落逐渐强大起来,灭商建立了周朝。

问题讨论:

(1) 案例中公亶父是靠什么治理国家的?

(2) 哪些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学习?

善的境界是怎样的?

1、从政的五美是什么样子的?

原文: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1),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2)而不猛。”

注释:(1)费:耗费。      (2)威:威严。

语译: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解读:

惠而不费——给别人好的利益,对自己没有牺牲损害;

劳而不怨——做事任劳,还要任怨;

欲而不贪——欲则可以,不可过分贪求;

泰而不骄——心胸宽大,不骄傲;

威而不猛——个人的修养,真有威德,并不使人恐惧。

2、从政的四恶是什么样子?

原文: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1)之吝谓之有司(2)”。

注释:(1)出纳: 偏意于出。   (2)有司: 古管事者之称, 职务卑微。

语译: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解读: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其实管理企业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花样。重要的是尊重。尊重对手,尊重同仁,尊重自己。

孔子对四种恶做了认真的解释,不做教导或者教化就开始杀戮这种情况叫做虐;不给规范不给成功的标准,也不给界限就要求完成任务就叫做残暴;命令下达后不加监督管理就要求完成任务的并设定期限这叫做贼;就如同给人东西出手吝啬就叫做小气。

详解:现实社会中有些企业做的就是着急的事,所以加班之事很常见,说明效率不高,或者任务量确实很重,你说这不人道,但是企业追求的是利润,你拿不来利益,你就是企业的罪人。这种企业追求利润,没错。但是你犯了四恶,你这企业做不长也是正常的事情。当然做得好的企业就很少犯以上的四恶,因为他们懂得尊重员工,懂得员工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附赠多闻:

1、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语译:哀公问孔子说:“如何做老百姓才会拥护我?”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

2、原文: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语译:孔子说:“善人,我不能见到了;能够见到有恒心向善的人,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裕,这样的人是难以有恒心向善的。”

文学常识

“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反问对方,表示断定的语气,是“不疑而问”。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都要借助于疑问词来表示疑问,“反问句”也是如此。同时,古汉语构成反问句时,都会用特定的语气词来实现。其常用的语气词是:“岂”、“宁”、“得无”、“无乃”、“不亦”等。常见的表达如:

古汉语 “反问句”常用的语气助词是:“岂”、“宁”、“得无”、“无乃”、“不亦”等。

句式讲解:“得无…乎”“不亦…乎”

1、译文:“得无…乎”:“能不…吗”或“能没有…吗”

“不亦…乎”:“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

2、例文: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练习:请用“得无…乎?”“不亦…乎?”造句。

例如:子欲养而亲不待,得无悔乎?

标签: 第五章 第四节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gwrq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