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四书五经包括哪些书

四书五经包括哪些书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在中国诸多文学作品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

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五经包括哪些书

1、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本。

《大学》是初学儒家道德思想的入门典籍,《论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而《中庸》也是道学中最为的经典之一。

2、所谓《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经典的合称。

先秦时期的孔门教材本是六经,但其中的《乐经》失传,所以只剩下五经。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四书五经都有哪些?

一、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1、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活动。古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二、五经名单:《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尚书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3、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思想、美学思想。

4、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5、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哪五经

 01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改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五经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铅肢的重要思想。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核激拆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活动。

      五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扩展资料:

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四书五经是哪几本书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士礼》《周易》《春秋》五部。

1、四书五经简介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士礼》《周易》《春秋》五部。《士礼》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经专家鉴定,其内容全部都是古书,其中有许多经、史一类的文献,此次公布的清华简中,《傅说之命》三篇引发关注,其内容与东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的《说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证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此外,《周礼》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2、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

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在朱注《四书》之内。

明、清沿袭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在近代,《四书》还被编入小学教科书。

3、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扩展资料

1、考证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2500枚。经专家鉴定,其内容全部都是古书,其中有许多经、史一类的文献。此前,清华简第一辑和第二辑整理报告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年底出版。

此次公布的清华简中,《傅说之命》三篇引发关注,其内容与东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的《说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证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古代的另一种学术造假行为叫伪托。这类伪托之作和今日之学术造假不同,这类作者只求作品传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而且虽然是伪托之作,往往不乏学术价值,有些甚至是极其重要的文献。《禹贡》是我国现存最古史书《尚书》中的一篇。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

上世纪3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观点。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证据是:《禹贡》中提到一条河“菏”,菏指菏水,是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为与晋争霸而开凿的一条运河。即此一点就可以断定《禹贡》作于公元前483年之后。

此外,《周礼》 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庄子》 除内八篇外都是后人所作,《论语》 的版本之争实际上就是真伪之辩。

2、价值

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五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

四书和五经的总和。

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泛指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四书五经是儒家九本经典巨著,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所以四书和五经合起来就是四书五经,不过四书确立是在宋朝,而五经是在汉武帝时期。具体如下:

1、《大学》。这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弟子曾参整理孔子讲授内容所编的。“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主要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是初学儒家道德思想的入门典籍。

2、《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合作编撰而成的一部经典,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这部经典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载体,记录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原则、道德观念、伦理思想以及主张。

虽然一共只有二十篇,一万两千字,但内容颇为丰富,义理很深,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是古代教学必修教材之一。

3、《孟子》。是由孟子本人以及他的弟子一起整理而成的,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这部书主要体现的是孟子的思想、观点,以及他的行动,也属于儒家重要经典。

4、《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自宋以来,成为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思想主张,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人生处世态度。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就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走极端,要找到最恰当的方法,把问题解决的究竟完美。

5、《周易》。这部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老而深邃的哲学经典。最初是一部占卜的书籍,后来儒家学者整理一部分解说《周易》的作品,编撰成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这部经里揭示了很多宇宙变化的真理,在古代学术中占核心地位,对提升中国文化内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最深的一部经典。

6、《尚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方史书,“尚”就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记载和追述上古历史事件的汇编。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记录了虞、夏、商、周各朝各代一部分帝王言行事迹,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

7、《诗经》。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是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一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三百余首诗歌,被后世称为《诗三百》,孔子评论《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其中又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全面反映了先秦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诗中广泛运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我国传统诗歌的现实主义之先河。

8、《礼记》。又叫《小戴礼记》。相传是由孔子的弟子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和史料非常丰富。

这部经以礼乐为核心,主要记载和论述了先秦时期的礼制、礼仪,以及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论,修身做人的原则等等,涉及、伦理、教育、美学、哲学、文化、宗教、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论深厚,内容丰富。

9、《春秋》。是我们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功242年的重大历史事件。

其内容包括诸侯各国间的婚丧嫁娶、会盟征伐、篡位弑君等等。书中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每个句子都含蓄深远,暗含褒贬之意,后人把孔子这种“微言大义”的写法称为“春秋笔法”。

四书,五经是哪些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熟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1313年)起的。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①。《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中《中庸》的著作,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②。关于《大学》的著作,却直到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③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④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⑤,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⑥,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合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儿。他注《中庸》时,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孟》的注,却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⑦。但关于书名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⑧。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照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谓“至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 “阙疑”、“好三”、“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辩“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⑨,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他自己也觉得的⑩;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亚圣”,次于孔子一等⑾。《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称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他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这·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欺呢。《中庸》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大学》、《论》、《孟》之后而成“四书”,朱子自己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自己不好说出罢了。他注“四书”在宋孝宗淳熙年间(西元1174——1189)。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四书五经有哪些书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反映出孔子做事做人的态度,当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以及孔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以此开篇看似讲人人皆知的仁义,实则大有深意,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几千年日月盈仄,依然脱不得一个“利”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百姓为利,盖为生计;趋利,则为贪婪;而若一国之君言必曰利,则“国危矣”。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过去“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作为《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全书共有三十三个章节,而它的每一个章节,都是根据这一零九个字的经义所衍生出来的,乃此书的立论之言。

四书五经是哪几本书

四书五经包含《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九本书。四书之名始立于宋代,五经之名始称于汉武帝时。

四书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其中《论语》和《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五经”中的《诗经》温柔宽厚,《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周易》洁静精微,《礼记》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五经”中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扩展资料

《四书》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也称为“四子书”。《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儒家的经典最初有“六经”,后来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末农民大起义,项羽进入秦都城咸阳,大肆纵火焚烧秦宫殿,《乐》经亡佚。到了汉朝时,皇帝曾经多次下令全国各地向国家献书,汉武帝还设置了“五经”博士,也表达了对五经的重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经

四书五经有哪些

四书五经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左传》。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它们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南宋朱熹将此四种书加以注释,合辑为《四书章句集注》,由此始立“四书”之名。

“五经”名始立于汉武帝时,立“五经”于学宫,取得了统治思想和学术的最高地位。《四书五经》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典章文物的历史资料,论述了儒家的哲学、、伦理、文化与教育等思想,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易经》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包含《周易》,就是各种变化,孔子定为五经之一,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为易有主体,故称为经。

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此十者合称十翼。《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以下书籍: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些书籍是孔子及其学派的重要著作,被誉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影响深远。

五经则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些经典内容涵盖了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礼仪、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并且被视为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书五经合起来,被视为中国传统儒家经典的重要代表,对后世的哲学、政治、伦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书五经都有哪些?

一、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1、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活动。古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二、五经名单:《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尚书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3、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思想、美学思想。

4、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5、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哪五经

 01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改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五经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铅肢的重要思想。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核激拆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活动。

      五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扩展资料:

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四书五经是哪几本书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士礼》《周易》《春秋》五部。

1、四书五经简介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士礼》《周易》《春秋》五部。《士礼》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经专家鉴定,其内容全部都是古书,其中有许多经、史一类的文献,此次公布的清华简中,《傅说之命》三篇引发关注,其内容与东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的《说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证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此外,《周礼》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2、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

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在朱注《四书》之内。

明、清沿袭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在近代,《四书》还被编入小学教科书。

3、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扩展资料

1、考证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2500枚。经专家鉴定,其内容全部都是古书,其中有许多经、史一类的文献。此前,清华简第一辑和第二辑整理报告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年底出版。

此次公布的清华简中,《傅说之命》三篇引发关注,其内容与东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的《说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证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古代的另一种学术造假行为叫伪托。这类伪托之作和今日之学术造假不同,这类作者只求作品传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而且虽然是伪托之作,往往不乏学术价值,有些甚至是极其重要的文献。《禹贡》是我国现存最古史书《尚书》中的一篇。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

上世纪3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观点。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证据是:《禹贡》中提到一条河“菏”,菏指菏水,是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为与晋争霸而开凿的一条运河。即此一点就可以断定《禹贡》作于公元前483年之后。

此外,《周礼》 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庄子》 除内八篇外都是后人所作,《论语》 的版本之争实际上就是真伪之辩。

2、价值

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五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

四书和五经的总和。

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泛指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四书五经是儒家九本经典巨著,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所以四书和五经合起来就是四书五经,不过四书确立是在宋朝,而五经是在汉武帝时期。具体如下:

1、《大学》。这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弟子曾参整理孔子讲授内容所编的。“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主要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是初学儒家道德思想的入门典籍。

2、《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合作编撰而成的一部经典,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这部经典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载体,记录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原则、道德观念、伦理思想以及主张。

虽然一共只有二十篇,一万两千字,但内容颇为丰富,义理很深,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是古代教学必修教材之一。

3、《孟子》。是由孟子本人以及他的弟子一起整理而成的,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这部书主要体现的是孟子的思想、观点,以及他的行动,也属于儒家重要经典。

4、《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自宋以来,成为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思想主张,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人生处世态度。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就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走极端,要找到最恰当的方法,把问题解决的究竟完美。

5、《周易》。这部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老而深邃的哲学经典。最初是一部占卜的书籍,后来儒家学者整理一部分解说《周易》的作品,编撰成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这部经里揭示了很多宇宙变化的真理,在古代学术中占核心地位,对提升中国文化内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最深的一部经典。

6、《尚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方史书,“尚”就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记载和追述上古历史事件的汇编。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记录了虞、夏、商、周各朝各代一部分帝王言行事迹,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

7、《诗经》。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是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一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三百余首诗歌,被后世称为《诗三百》,孔子评论《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其中又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全面反映了先秦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诗中广泛运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我国传统诗歌的现实主义之先河。

8、《礼记》。又叫《小戴礼记》。相传是由孔子的弟子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和史料非常丰富。

这部经以礼乐为核心,主要记载和论述了先秦时期的礼制、礼仪,以及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论,修身做人的原则等等,涉及、伦理、教育、美学、哲学、文化、宗教、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论深厚,内容丰富。

9、《春秋》。是我们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功242年的重大历史事件。

其内容包括诸侯各国间的婚丧嫁娶、会盟征伐、篡位弑君等等。书中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每个句子都含蓄深远,暗含褒贬之意,后人把孔子这种“微言大义”的写法称为“春秋笔法”。

四书,五经是哪些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熟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1313年)起的。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①。《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中《中庸》的著作,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②。关于《大学》的著作,却直到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③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④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⑤,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⑥,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合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儿。他注《中庸》时,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孟》的注,却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⑦。但关于书名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⑧。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照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谓“至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 “阙疑”、“好三”、“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辩“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⑨,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他自己也觉得的⑩;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亚圣”,次于孔子一等⑾。《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称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他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这·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欺呢。《中庸》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大学》、《论》、《孟》之后而成“四书”,朱子自己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自己不好说出罢了。他注“四书”在宋孝宗淳熙年间(西元1174——1189)。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四书五经有哪些书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反映出孔子做事做人的态度,当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以及孔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以此开篇看似讲人人皆知的仁义,实则大有深意,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几千年日月盈仄,依然脱不得一个“利”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百姓为利,盖为生计;趋利,则为贪婪;而若一国之君言必曰利,则“国危矣”。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过去“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作为《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全书共有三十三个章节,而它的每一个章节,都是根据这一零九个字的经义所衍生出来的,乃此书的立论之言。

四书五经是哪几本书

四书五经包含《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九本书。四书之名始立于宋代,五经之名始称于汉武帝时。

四书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其中《论语》和《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五经”中的《诗经》温柔宽厚,《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周易》洁静精微,《礼记》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五经”中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扩展资料

《四书》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也称为“四子书”。《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儒家的经典最初有“六经”,后来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末农民大起义,项羽进入秦都城咸阳,大肆纵火焚烧秦宫殿,《乐》经亡佚。到了汉朝时,皇帝曾经多次下令全国各地向国家献书,汉武帝还设置了“五经”博士,也表达了对五经的重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经

四书五经有哪些

四书五经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左传》。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它们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南宋朱熹将此四种书加以注释,合辑为《四书章句集注》,由此始立“四书”之名。

“五经”名始立于汉武帝时,立“五经”于学宫,取得了统治思想和学术的最高地位。《四书五经》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典章文物的历史资料,论述了儒家的哲学、、伦理、文化与教育等思想,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易经》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包含《周易》,就是各种变化,孔子定为五经之一,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为易有主体,故称为经。

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此十者合称十翼。《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标签: 四书五经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5j9lx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