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侯君集谋反是被迫还是故意

侯君集谋反是被迫还是故意

侯君集谋反是被迫还是故意

侯君集谋反是被迫还是故意:答案是故意。

侯君集谋反是故意的。侯君集谋反的直接原因是:侯君集灭了南昌国,却因自己贪财而被李世民下狱,出狱后耿耿于怀,与太子李承乾策划谋反;间接原因则是侯君集的私心,侯君集虽然位极人臣,但还想更进一步,独揽大权。侯君集,豳州三水县(今陕西省旬邑县)人。唐朝时期名将,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孙。侯君集少入秦王李世民幕府,累从征伐。武德九年(626年),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与长孙无忌等五人并论功第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侯君集谋反是故意的。侯君集谋反的直接原因是:侯君集灭了南昌国,却因自己贪财而被李世民下狱,出狱后耿耿于怀,与太子李承乾策划谋反;间接原因则是侯君集的私心,侯君集虽然位极人臣,但还想更进一步,独揽大权。侯君集,豳州三水县(今陕西省旬邑县)人。唐朝时期名将,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孙。侯君集少入秦王李世民幕府,累从征伐。武德九年(626年),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与长孙无忌等五人并论功第一。

七十岁的侯君集为什么谋反?真的是被李世民逼出来的?

说到侯君集这个人其实很多人都认识他,他其实对于唐朝的建立也是有汗马功劳的,但是到了晚年他做的一些事情很多人看不懂,就好比他晚年参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话说其实他都已经七十岁了,该吃吃该喝喝,为什么还要干这些有性命危险的事情呢?很多人说是被李世民的,那么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的情况吧!

谋反有两种,一是直接篡位,二是另立新君。侯君集是后一种。

史书上没有记录侯君集的出生年份。在《三水县志》中载,侯君集墓在三水县东北鸡阜山巅,现已被毁,没有墓志铭流传。

1958年在陕西旬邑县发现了侯君集母亲的墓志,“窦氏为扶风平陵人,自称为西汉孝文帝窦皇后后裔,贞观六年卒于麟游九成宫,年八十,十一年归拊侯氏祖籍旬邑,当是从侯氏祖茔而与君集父合葬。”

侯君集在贞观十七年被处死,推算其母亲约九十一岁左右,故侯君集本人约七十岁也是有可能的。但这样与其学习兵法的老师李靖相比,年龄相差不大,所以还应该年轻一些。

侯君集是参与了宣武门事变的,很受李世民的重用。主要的战功有二,一是协助李靖征伐吐谷浑,二是灭了高昌国。期间贞观十一年,受封陈州刺史、陈国公。次年拜吏部尚书、光禄大夫。

侯君集的失败在于骄纵。在征讨高昌时,贪污了很多,也纵容部下。他作为当时大唐的主要军事统帅之一,觉得优越性特别强。所以也经常发牢,觉得皇帝对自己还是不够好。在这个过程中,与侯君集推心置腹的人,也跑到李世民那边去高密。而太子之位岌岌可危的李承乾又找到了他,希望获得老将军的帮助。目的只是一个,推翻李世民。这一局侯君集赌错了,失败的很彻底。史书上说李世民不想杀他,但是大臣们不同意,认为罪大恶极。最终只杀了他自己,其妻儿流放岭南安置。两年后废太子李承乾也忧郁而死。

杜志国老师演过侯君集和年羹尧,这两位大将军的经历很相近。侯君集也是凌烟阁上的功臣,排位十七。贞观十七年三月份刚挂上,很快就被杀了。但足见李世民对功臣们的宽容。

侯君集为什么谋反?

原因:侯君集因为对皇上有怨气,又加上太子李承乾的怂恿,双方都想相互利用对方,于是密谋造反。

1、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担心自己被废,得知侯君集常有怨恨,而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又在东宫任职,于是多次派他引侯君集入东宫。侯君集觉得李承乾,想利用他,于是劝李承乾谋反。

2、而后李承乾事情败露被废,贺兰楚石又将侯君集与李承乾一起谋划的事告诉李世民。李世民觉得侯君集有安定国家的大功,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但群臣进谏说侯君集的罪天地难容。李世民非常难过,将侯君集处死,临死前侯君集请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好为自己守丧。李世民同意后将其妻子儿子迁至岭南。

扩展资料:

谋反前的不满与被告密:

1、侯君集灭高昌后,在未奏请李世民的情况将一些没有罪的人发配,又私自将高昌国宝物据为己有。班师回朝后司法官将侯君集下狱,但中书郎岑文本以为侯君集是功臣大将,不能轻加屈辱,于是上书李世民请求将侯君集释放。而侯君集自以为立下大功却因为贪财而被囚禁,感到非常不快。

2、贞观十七年(643年),张亮被派往洛阳做都督,侯君集问张亮:“怎么会遭到排挤?”张亮说:“如果因为公务在外做官就是遭到排挤,那么谁才是最冤枉的?”侯君集又说:“我平定一个国家,回朝后惹得皇上大怒,怎么不是排挤?”侯君集说着还挽起袖子说道:“这样子活不下去,你能造反吗,要是可以,我和你一起造反。”

3、张亮将侯君集的话告诉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对张亮说:“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这些话侯君集只告诉给了你一个人,到时候他死不认账,你也拿他没办法。”于是李世民将这件暂且放下,对待侯君集还是和以前一样。而后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侯君集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侯君集位列第十七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侯君集

侯君集为什么谋反呀?

因为侯君集对李世民有怨恨,所以谋反。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担心自己被废,得知侯君集对李世民常有怨恨,而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又在东宫任职,于是多次派他引侯君集入东宫。

侯君集觉得李承乾,担心重演李建成的悲剧,于是劝李承乾谋反。侯君集与李承乾谋划好之后,担心计划泄漏,心中不安,常常晚上睡不着。

妻子非常奇怪,对侯君集说:“你是国家大臣,每天晚上这样,一定是有什么事。如果你做了什么对不起国家的事,应该自己到皇上面前去领罪,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但侯君集没有听妻子的话。

侯君集谋反失败后的故事:

李承乾和侯君集谋反失败后,李承乾坐罪被废,贺兰楚石又将侯君集与李承乾一起谋划的事告诉李世民。李世民觉得侯君集有安定国家的大功,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

但群臣进谏说侯君集的罪天地难容。李世民非常难过,将侯君集处死。临死前,侯君集请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好为自己守丧。李世民同意后,将其妻儿流放岭南。

历史上侯君集七十岁了为什么要参与谋反?

侯君集七十岁参与谋反的原因:

侯君集率兵灭了高昌国以后,本该受到唐太宗大肆封赏,却因本人将高昌国国宝据为己有,手下将士也争相效仿。班师回朝后被逮捕入狱,后因岑文本求情,才得以释放,出狱后也一直耿耿于怀。与太子李承乾勾结,谋反计划泄露。

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先纠个错:史书并未记载侯君集的确切年龄,七十岁是网上的说法。要我推测我反而认为侯君集不会很老,因为当年李世民动用的玄武门主力基本都是少壮派。)

注:人物分析见仁见智,只是分享我的个人见解,不必所有人都同意。

“侯君集为什么要谋反”这个问题,实际有两层含义:

1.侯君集为什么想谋反?

2.侯君集为什么敢谋反?

很多答主都只回答了第一层问题,即“侯君集为什么想谋反”:这个很简单,因为他平高昌回来之后被李世民以“纵兵私抢财宝奴婢”为由下了监狱,心生怨望,作为谋反动机来讲也是比较充分的。

但是大多数人关心的其实是第二层,这才是关键所在。毕竟每天被皇帝训斥下狱的有得是,但最终走上谋反道路的没几个,更多的是请罪、请辞乃至畏罪自杀。

唐朝名将侯君集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谋反?

侯君集是唐朝名将,曾经当过兵部尚书,早年的时候侯君集不学无术,空有强壮的身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后加入秦王府和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立下战功。唐朝统一后,随着官位越来越高,侯君集开始认真学习。贞观十七年因为涉及太子谋反受到牵连被处死。侯君集早年的时候比较浮夸,明明自己武艺不精却还要夸自己厉害,有些自不量力,之后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就加入李世民的部队,和他南征北闯,立下战功。随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激化,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了唐太宗,侯君集的官位也得到提升,成为右卫大将军,之后迁升为兵部尚书。

贞观九年,侯君集和李靖两人在讨伐吐谷浑的时候势如破竹,立下汗马功劳,贞观十一年的时候,被封为陈州刺史,升官加爵后,侯君集意识到自己早期的不足,学识上的短缺,让他在处理很多事情上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侯君集决心潜心学习。贞观十四年,侯君集攻破高昌,在没有请示李世民的时候,将高昌的国宝据为己有,班师回朝后,虽然立下功劳,但是因为贪财被囚禁。贞观十七年,太子担心自己的处境,就召集侯君集,侯君集劝太子谋反,但是没有成功,之后太子想要谋反一事暴露后,李世民得知后想要挽救,但是群臣进谏说侯君集罪无可恕,李世民非常伤心,下令处死侯君集,临死前,侯君集挽救自己的妻子和子女,李世民同意,将他们带到岭南,远离纷争。

这小白猿应该是评书里对隋唐英雄人物起外号时用的,每一个绰号都表示对本人的尊敬,是对所有英雄好汉做出贡献的褒奖。而小白猿这一称号,就是对侯君集身轻如燕的表扬,也就是说这侯君集还是一位神偷。在评书里,这侯君集一上场就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大家给秦琼母亲祝寿的礼物给偷走了,眼看大寿的时辰将至,只见这侯君集和另一个小偷,提着两件礼物进来,给老太太祝寿来了,众人差点没打死这俩小偷。参加瓦岗山之后,这小白猿的称号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他专门负责负责干刺探军情这样的事,对于偷盗的好手,侯君集几乎没怎么失败过。后来大老黑尉迟恭不肯降唐,这尉迟恭也是个大老粗,说话从不考虑后果,说要是自己老大死了就投降,正当众人苦于没有办法的时候,侯君集出来了,大家眼前一亮,脑子里灵光一现。

就让着侯君集前去暗杀了尉迟恭的老大,侯君集卧底了一段时间后果然得手了,这下尉迟恭傻了,得知自己的愚蠢害死老大,也没办法,就投靠了唐朝。从此侯君集成了大唐的开国元勋。但是这小白猿却改不了偷盗的本性,在大军进犯高昌获胜后,侯君集贼心泛滥,将国中的国宝据为己有,手下听说,也竞相偷盗,唐太宗知道了,要把他关进大牢,好在有人求情才获得幸免。后来因为谋反罪被人揭发,让唐太宗给杀头了。但是历史上对侯君集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贞观十七年,是对侯君集影响最为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发生的诸多事件中,只要侯君集走对一步,就可以免遭杀身之祸,但是,他千不该,万不该走上谋反这条路。这一年一开始,侯君集就应为自己控制不了情绪,吃到了苦头,除了自己一直得不到升官,连身边的人也被贬职,这位趾高气昂的将军坐不住了,想到当年和皇上走南闯北,哪受过这样的委屈。这不侯君集听到张亮被降职的事,就来挖苦她平复下自己不好的心情,哪知这张亮将自己的遭遇怪罪到自己头上来了,这可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想我侯君集也是和唐朝一起存亡过来的,也算是个老前辈了,你居然怪我抢了你的功劳。活的这么窝囊,不如反了算了。

这说出去的话可就是泼出去的水,很快就由张亮传到唐太宗耳朵里,太宗觉得两人只是互相抱怨,一来二者都是我大唐功臣,二来仅凭一盒侯君集,还威胁不到我。这时候又出现以为关键人物,太子李承乾虽然早就被当做候选人,但是因为自己实力不强,然后竞争对手又太多,很担心自己的处境。就秘密成立组织,暗中观察朝廷中的风声。得知这侯君集对朝廷有怨言,就联系贺兰楚石结交侯君集,这贺兰楚石是何许人也,正是侯君集的上门女婿。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侯君集向太子表忠心后,回到家中常常坐立不安,生怕秘密泄露,他的妻子曾经觉察到这一点,让他有事瞒着最好禀报皇上,到时候还能换的不死,侯君集想我都干了一半,你叫我去自首,到时候不是照样杀头。

结果,太子还没来得及发兵,就泄露了。不仅自己与皇权断绝关系,连累侯君集被斩首,而这告密的人正是侯君集的女婿,所以说放人之心不可失啊。这还要追溯到侯君集大下高昌后,他私自藏了高昌国的国宝,还下令手下可以随意抢夺城中财富。这事传到朝廷上,文武百官对此偏见很大,认为有损大唐形象,李世民念及功劳大,没有过重的处罚。但是侯君集认为自己战功显赫,却因为一点小错误败坏了名声,心中不平衡,这时太子李承乾因为担心自己被废除,然后知道侯君集心里有怨恨,就找人请侯君集出主意。这正和侯君集之意。

但是谋反的事情败露,有人暗中告密,唐太宗这次确定了侯君集的谋反之意,但还是认为罪不当死,想要对他网开一面,但是群臣认为要用国法处置这个危害国家存在的家伙,难道他把陛下您的恩情全忘了吗,是谁让他有现在的厚禄,是谁重用他这个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家伙的。唐太宗没办法否决群臣的意见,唐太宗只能决定与侯君集诀别,李世民亲自审问,说侯君集对国家有功劳,我不忍心让他死,因为他和我一起为大唐而奋斗,可以说你们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侯君集在前线的作战。但是无奈大臣都认为应该处死侯君集。唐太宗说看来我以后只能看着侯公的遗像来追忆我们的过去了,含泪下令杀了侯君集,侯君集上刑场的时候,面不改色。对刽子手说,我是想要造反吗?我和陛下打下的天下,要我去毁灭他吗,只是我运气不好。你帮我告诉陛下,请他念在我有功于朝廷,不要加害我的孩子和夫人。李世民听了,感慨万千,将他的妻子和儿子流放到五岭之外,免得受朝廷的干扰。

侯君集曾多次意图谋反,前两次李世民都没信,为何第三次却信了?

侯君集年轻的时候就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什么都不会但却自称英勇,后来他投入到李世民的军中,因为小立战功而得李世民的赏识。侯君集要本事没本事,要能耐没能耐,全靠李世民的赏识和栽培才做到高位,这样的人说他谋反,李世民自然是不会信的。第一次、第二次因为没有实质的证据,所以李世民未信,可第三次证据确凿李世民终究信了。

侯君集这人别看本事不大,记仇、小心眼却是无人能及的,当初他带兵攻破高昌国后为了一己私欲,便私自藏匿了诸多高昌国的珍宝,后来被人告发到了李世民那里,李世民念他征战有功,只是象征性的关了他几天,但此事却让侯君集从此恨上了李世民。

就因为一时的愤恨,侯君集竟然打算拉着洛阳都督张亮一起造反,结果被张亮告到了李世民那,李世民多少还是了解侯君集的,他知道侯君集几斤几两,所以他并未相信侯君集会造反。

不久后侯君集跟李靖学习兵法,打算学会后继续造反,只可惜学半天没学会,李靖就跟李世民说侯君集打算造反,李世民则说他连个兵法都学不会拿什么造反!这一次他又没信。

贞观十七年时,太子李承乾怕被废就拉拢侯君集一起造反,不过最终事情败露,这一次跟前两次可不一样,前两次侯君集只是嘴上说要造反,而这一次就不仅是说说而已了,侯君集已然付诸行动了,人证物证聚在,由不得李世民不信了。

唐朝侯君集是怎么谋反的?为什么谋反?

侯君集

唐初大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时以武勇称,隋末战乱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从征讨有功,累迁左虞侯、车骑将军。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门之变,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即宰相)。九年,为积石道行军总管,随李靖平吐谷浑,策划军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陈国公。十二年,迁吏部尚书,仍参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用,方始读书。他出为将领,入参朝政,获得当时称誉。

十二年,吐蕃围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击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麴文泰遏绝西域商贾与唐交往,唐又以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击之。十四年八月,进围高昌,这时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户,一万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记功而还。太宗以其地置西州。

君集入高昌时,私取宝物;将士也竞相盗窃,君集自身不正,不敢禁制。还朝后,被人揭发,下狱,虽得免罪,却没有奖赏,他心怀不满。十七年,洛州都督张亮密告他煽动自己谋反。太宗认为两人对话,别无旁证,没有追究。这时,太子承乾屡有过失,魏王泰争立,两人各自树立徒党,君集与承乾结纳。同年,有人告发承乾策划政变,结果承乾被废黜,君集也被杀。

侯君集真的反了吗?

太子李承干怕被李世民废掉,暗中准备谋反,又知道侯君集心怀怨望,就通过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当时为东宫属官)与他牵线,两人数次密谋 。侯君集深知李承干气量劣弱不能成大事,但仍想借机旁图,就答应与李承干一起干,举手对太子说:“此好手,当为殿下用之!”

虽如此,毕竟谋反事大,侯君集常常夜中惊醒,一醒就再也睡不着觉,四转叹息。他的妻子很奇怪,劝他说:“您是国家大臣,怎么会这样?如有辜负国家之事,还是自首的好,肯定能保全性命。” 侯君集也不应声。

不久,太子李承干谋反事反,辞连侯君集。他那作为牵线人的女婿贺兰楚石为了活命,又诣阙上告岳父谋反的实情。对这么一个共事几十年的老功臣,太宗亲自审问,说:“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自己亲自问你案情。” 侯君集最初还狡辩,但太子、贺兰楚石等人证及书信等等物证俱在,最终辞穷服罪。太宗临朝,对百官讲,君集于国家未安之时有大功,我想活其一命。但谋反是封建社会不可饶恕的大罪,群臣争进,都讲:“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必诛之以明。”太宗又回到私室,对跪伏于地的侯君集讲:“与公永别了,从今而后,以君之故,我不忍复上凌烟阁!”言毕,皇帝唏嘘泣下,痛哭不止。君集也自投于地,泣不能起。读各类唐朝史书,每读到这一点,都可感觉唐太宗的真性情感人之处,透过千年烟云,仍可想见李世民身为帝王之尊,当其时没有一丝矫饰做作,他肯定是回忆起这位勋臣与他自己年青时代的豪情友谊,想起连骑冲杀,攻城掠城的浴血艰难,加之故人病死被杀无数,至此廖廖,不能不凄然伤情。

按刑法,侯君集被斩于四达通衢。这位大将临刑之时,容色不改,对监刑将军说:“君集我怎能真反呢,是蹉跌至此啊!念我为唐家大将破灭二国(高昌国以及与李靖一起灭的吐谷浑),还是有微功可陈。为我对陛下讲一声,留下我一个儿子活着以守祭祀。”(谋反应诛满门)监斩官驰奏,特诏原其妻及一子,徒于岭南。

侯君集既诛,录其家,得二美人,容色绝代。太宗问其状,曰:"自尔已来,常食人乳而不饭。"

侯君集七十岁了,为什么要参与谋反呢?

纵观中国历史,国家政权不稳定时,往往是英雄出少年;在盛世,往往是老臣谋反,后来人称之为“55”现象。也就是说,老臣觉得自己功高没有得到相应的官职,年纪大了,实力有了,对皇帝的不满发泄了出来。

另一个原因就是年龄大了,没几天的活头了,放松了“自我约束”,该贪就贪,拉帮结伙想另立山头。意思摆明皇帝不升我的官,好吧,我自己拥立个新主,这样我也就可以做第二把手了。

唐朝李世民的肱骨之臣侯君集就是这样的人,到了70岁,晚节不保,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最后失败被李世民处死。

谋反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按照《周礼》继位的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作为长子的李承乾毫无疑问成了太子。李承乾八岁就做了太子。但是长大后,他逐渐失宠了,这时李世民十分喜欢第四子李泰,李泰和李承乾以及李治都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李世民有“废长立幼”的想法。这就为兄弟之间造成了矛盾。看过三国演义中曹操之子曹丕和曹植争太子之位吧,其场景都一样。

弟弟李泰威胁到了李承乾的储位。哥哥岂能善罢甘休。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在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李世民退位。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两年之后,李承乾郁郁而终。李承乾为何要拉侯君集为帮手呢?

有道是:“苍蝇不盯无缝的蛋”。李承乾拉侯君集下水是有原因的。

侯君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十七位。唐朝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肱骨之臣,他最初的功劳是支持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在政变之前,李世民犹豫不决,老侯大声说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难道陛下要任人宰割吗?”一句话喝醒了李,李世民之所以有以后的荣耀,老侯功不可没。

侯君集另两大战功是 随李靖讨平突厥(吐谷浑是青海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主帅虽然是李靖,侯君集只是副手。但是侯君集在这场战役里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回来之后唐太宗拜侯君集为陈国公,担任吏部尚书 。

他的最大功劳是平乱灭掉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高昌国,高昌国占据在丝绸之路要道。当时高昌国受突厥的忽悠,不但没有给唐朝进贡,还经常出兵攻打附近的唐朝附属国。李世民多次派使者安抚,但高昌国国王认为山高皇帝远你奈我何?继续我行我素的任性而为。

李世民见这些番邦小国如此不识抬举,十分震怒,就令侯君集率兵攻打高昌。 侯君集不愧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很快就把高昌国灭了,这年老侯55岁。老侯晚年又立新功。

高昌国被灭后。侯君集此时想大捞一把,想想自己50多岁了,留给自己的岁月不多了。他想到了为自己找个退路。(脑补贪污分子的案例)老有所养必须搞点退休金。高昌国是丝绸之路上的富裕国家,宝贝有许多,他自己贪了不少,老侯为了堵住众人之口,还集体分了许多钱财。即所谓的“窝案”。

侯君集的事情很快被部队的“纪检委”上报了李世民,李世民心想,老侯你也太不给面子了,自己贪点我就不说什么了,作为军中统帅带头,以后唐朝军队还能拉出去打仗吗?“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等回来了给你丫算总账。

侯君集一回到长安就被抓了起来,起初老侯并不在意,谁知皇帝玩真的,这时老侯害怕了,我的娘啊!皇帝这是杀鸡儆猴吧?

于是老侯的老婆哭哭啼啼求李世民法外开恩,老侯的手下和孝子贤孙都求李世民高抬贵手,李世民想想算了吧,都是老战友,急了“兔子还能蹬死老鹰呢!”得饶人处且饶人吧,于是李世民就放过了侯君集。

按说老侯以后小心行事就是了,可是老侯不服气,常口出怨言:“老子用命换来的天下,没老子的功劳,你凭什么能当上皇帝?”对李世民很不满。

大唐凌烟阁功臣侯君集,为何在70多岁的时候突然谋反?

因为他在消灭高昌国之后,居功自傲的侯君集开始有些飘了。他不仅在没有征得李世民同意的前提下擅自处罚高昌国的俘虏,还将从高昌国获得的宝贝占为己有,没有上报朝廷。

标签: 侯君集 谋反 被迫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40vn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