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渥巴锡东归的真实原因

渥巴锡东归的真实原因

渥巴锡东归的真实原因

渥巴锡东归的真实原因不是很明确。渥巴锡2019年6月在阿贝贝维尔的一次比赛后,突然离队,并返回家乡科特迪瓦。有一些传言称,他之所以离队是因为蒙蒂拉不想让他参加非洲杯,因此渥巴锡选择了回国。也有一些传言称渥巴锡离队是因为他与蒙蒂拉产生了矛盾,但这些都没有被证实。更可能的原因是渥巴锡想成为一支更大的俱乐部的成员,并认为他需要回到家乡来重新审视他未来的计划。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土尔扈特部东进目的是自立,为何历尽艰险,最后选择投降大清?

土尔扈特人东归的事件可以说得上是世界历史上十分悲壮的一段迁移史。

根据记载,十七万土尔扈特人最后成功到达我国伊犁等地的大概只剩下了不足十万余人,在他们迁移的过程中遇到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国家军队的围剿堵截,并且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成功地避开住了土尔扈特人全部被消灭的危险。

如果土尔扈特人没有回到大清,他们的命运会如何呢?

东归的原因

土尔扈特人之所以要选择迁移,最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沙俄帝国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版图,并且为了保证自己在前线作战的顺利,就开始不停地压榨其他民族的生存空间。同时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

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土尔扈特人也就意识到了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可能会灭亡的局面,这才导致土尔扈特人不得不进行迁移。但是这件事情,对沙俄帝国还是保密的。

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上面,他这样子做无疑就是背叛了沙俄帝国。所以才导致他们东归道路上遭受到的各种困难。

沙俄将他们征兵

如果那个时候还有剩下的土尔扈特人留下来的话,第一个可能性就是被征兵。因为当时沙俄发动的战争规模特别大。前线作战需要的军队数量之多,那么剩下的土尔扈特人就很有可能会被沙俄当作炮灰使用。并且同时将他们之前所拥有的领土一并给剥夺走。

倘若全部杀害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全部杀害的话可能还会引起土尔扈特人的反抗。而如果把他们安置到前线上面去作战的话,可以许诺他们一些"谎言"。不仅可以让他们拼命地为其卖命,也不要担心他们会造反之类的。

有很多的哥萨克人被沙俄给强制移民到了中亚,那么安置这些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本来居住于此的土尔扈特人全部给带走,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留给哥萨克人,这样甚至还可以收获哥萨克人对沙俄帝国的感激之情。

流放到西伯利亚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将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去。毕竟作为背叛者,想要他们在原本的土地上面继续安居乐业生活的话是绝对不会被允许的。并且会有很多的沙俄帝国的高层领导人物,像叶卡捷琳娜二世就一直认为此举非常的打脸,土尔扈特人东归逃亡之事对于沙俄帝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耻辱,应该彻底抹杀掉这些叛徒。

而当时的西伯利亚比起今日更加荒凉,气候寒冷干燥、各种野兽频繁活动的场所。再加上那个时候科技并不发达,也根本不知道哪一片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等等。

将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的话,也就相当于清朝的罪犯被流放宁古塔甚至比其更糟,那么他们将会遭受到大自然的各种考验,并且极有可能会死在路途中,即使成功到达西伯利亚,那么也会出现各种粮食短缺等问题而导致人口大面积死亡。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当疾病发生的时候缺乏药品等等问题。这样子到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土尔扈特人是少之又少。

对他们进行苛政制度

还有一种最后的结果就是沙俄帝国没有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也没将他们征兵,而是选择不断地压缩他们的领地,并且对他们实行更加苛刻的制度。当然这样子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向其他民主国家表现出他们帝国的宽豁大度,从而可以更加吸引其他的民族拥戴他们的帝国。

然而却在背地里面偷偷的对土尔扈特人实行各种残忍的制度。增加他们的税收,甚至允许当地的可以在他们的领地上肆意妄为而不受到任何法律的处罚。也很有可能会在暗地里面将土尔扈特人贩卖成为奴隶。

对于这种背叛帝国的行为,作为高阶的领导人物是绝对不会让背叛者好过的。但是背叛者的主要领导人物都已经逃跑了,那么他们自己只能把气发泄在还没有离开的人身上。

作为当时的土尔扈特人统治者渥巴锡到最后选择了全族进行大规模迁移,而不是只带走一部分人,就是因为已经考虑到了剩下的人接下来的日子并不会好过。同时他也清楚着沙俄帝国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惩罚他们。渥巴锡带领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故事一直到今天仍然被传颂着,历时半年,这支古老的蒙古民族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电视剧东归英雄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历史背景:土尔扈特人从十七世纪初游牧至伏尔加河流域。进入十八世纪,沙俄政权逐步加强对边疆民族的统治,大量征召土尔扈特骑兵投入长久的对外战争,并强令土尔扈特汗王把儿子送至俄方充当人质,在汗国上下引起强烈不满。

土尔扈特第七代汗王敦多布喇什的长子萨赖在阿斯特拉罕染病,在被族人营救的途中咬舌自尽,与此同时汗国汗后生下一名男婴后因难产死去,活佛洛桑丹增为孩子取名渥巴锡,意为启明星,并预言渥巴锡将来会引导土尔扈特人东归故土。

为避免渥巴锡免遭其兄长的厄运,汗王决定隐瞒渥巴锡出生的消息,由洛桑丹增把襁褓中的渥巴锡交给刚刚分娩的牧人桑吉玛秘密抚养。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公元1771年1月,在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近两百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忍受沙俄叶卡捷琳娜王朝的种族灭绝,在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举部二十余万人东归故土,缔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的长途迁徙。

千户长阿拉坦桑(巴桑 饰)带着女儿莎吉尔玛(哈斯高娃 饰)、武士阿布(巴雅尔图 饰)千里迢迢护送东归图前往渥巴锡汗处。沿途上尽见本族人遭女王军队荼毒的惨状,更有戈里高力男爵率骑兵抢夺东归图。

虽侥幸从山谷逃脱敌人的围困,然而一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交替出现,无数的敌人和相继袭来,阻挡着一个濒临灭种的民族东归故土的脚步。 书写在历史上的千古传奇,充满血泪的征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归英雄传

《东归英雄》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东归英雄》的历史是:准葛尔汗败给清朝以后,土尔扈特部受到别人的鼓动,想回来占据准葛尔部的地盘。

十六世纪中叶,为防止被准噶尔部兼并,土尔扈特人一路向西迁徙,来到了今天的伏尔加河下游。这里的茫茫草原在名义上虽然属于,但因人烟稀少,的实际控制力远没有到达此地。所以土尔扈特人认为“土地和水是佛祖赐给他们的”。

不过很快就把触角伸了过来。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甘心做奴隶,但在那个时代真的很少有人能阻止的脚步。沙皇最终还是获得了土尔扈特部“汗王”的任命权。

随着不断对外发动扩张,越来越多的土土尔扈特青年被强制推向战场,尤其是在1768年的俄土战争中,土尔扈特已经为沙皇牺牲了六七万将士,但为了尽快扭转败局,沙皇竟下命令“十六岁以上者尽行出兵”。

忍无可忍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当即决定东归,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可是由于叛徒出卖,致使生活在伏尔加河西岸的族人没能跟他们一起回国。

《东归英雄传》(GoingEastToNativeLand)是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拍摄于1993年。该片由著名蒙古族导演赛夫和麦丽丝合作执导,巴桑、哈斯高娃、叶晖、巴雅尔图、王璐、达尼亚等主演。

十七世纪三十年代,为了躲避势力日益强大的准噶尔部的威胁,蒙古土尔扈特人西迁至境内伏尔加河流域游牧。伏尔加草原土肥水美,远离战争,使饱经战火洗礼的牧民们终于找到了安静和平之地。该剧2008年06月10日于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首播。

土尔扈特部东归最初的目的是什么?

带领3.3万户、约17万人的部族,从欧洲伏尔加河流域出发,途经万里之遥,越过种种艰难险阻,击败沙俄及哈萨克军队的围追堵截,最终回归中国。无论从哪方面看,土尔扈特东归都是一场史诗般的壮举。

土尔扈特部东归

不过有一点,是大家较为陌生的。通常而言,渥巴锡率领的土尔扈特部东归,一般将其视为渥巴锡及土尔扈特部在故乡和爱国情怀的作用下,再加上沙俄的欺凌,最终选择东归中国。

但实际上,面对沙俄的压迫,虽然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的确准备回归故地。但是,刚开始他们的目的,却并非投入清朝、也就是当时中国的怀抱,而是打算回到故地,自立为王。

公元18世纪末,土尔扈特汗国进入了渥巴锡时代,而此时,在侵略扩张过程中不断吃到甜头的沙俄,变得更为贪婪,他们迫切的想打通黑海,获得通往地中海的港口。

渥巴锡像

因此,沙俄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从未停息,由于战争的巨大消耗,沙俄对于土尔扈特部的压榨更为严重,除了沉重的赋税,人口只有20余万的土尔扈特汗国,不断被征兵。仅在沙俄与奥斯曼帝国的战场上,就遭遇了数万人的伤亡,这对于土尔扈特部而言,显然是不可承受之重。

与此同时,一支来自遥远中国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汗国部落带来的消息,使土尔扈特人萌发了东归的想法。到清乾隆年间,持续了近70年之久的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这场持续近百年的战争,以清朝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准噶尔汗国与清朝

同时,由于准噶尔部清朝带来的惨重损失和屡次叛变,最终,在乾隆的命令下,清军对于西域地区的准噶尔部进行了灭绝的。大部分的准噶尔人因此被。面对这种危机,准噶尔部部落四散逃亡,其中由舍楞和辉特部德济特率领的一支部族,就投奔了位于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

通过这支来自准噶尔汗国部落,渥巴锡及土尔扈特部知道了准噶尔汗国的最新消息:土尔扈特人的故地,准噶尔汗国的游牧之地伊犁地区,随着清朝的剿杀,已经没有多少人烟,伊犁地区十分空虚。

同时,舍楞和德济特也力劝渥巴锡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趁机占据伊犁自立。一旦成功,土尔扈特部不但拜托了沙俄的压榨,也可以从此自主,再不受人欺负。舍楞等人的建议,让渥巴锡等人十分心动。土尔扈特部二号人物策伯克多尔济也十分支持这一建议。

因此,渥巴锡召开大会,召集了土尔扈特部诸部诺颜、台吉和本部藏传佛教的高层,共同商议了这个计划,最终,众多高层一致决定:离开伏尔加河这个屡受沙俄侵略的地区,率领部众返回准噶尔,占领伊犁,重新建立汗国。

也就是说,最初打算东归时,土尔扈特部并没有想过归顺清朝,而是准备返回故地自立。

经过的周密准备之后,公元1771年,东归起义爆发,在渥巴锡的率领下,3.3万户约17万土尔扈特人集结在渥巴锡的旗下,开始了东归征程。这支毫无援军的东归队伍,历经千辛万苦、跋涉万里之遥,克服种种困难,击败重重阻截,历时8个月,终于到达了清朝的疆域范围内。

但此时,出发时高达17万人的东归队伍,经过惨烈的战争、战乱和恶劣的环境,人口只剩4万多人,已不足出发时的四分之一。能上战场的青壮牧民伤亡更是惨重。与此同时,土尔扈特部发现,舍楞等人的情报并不准确,准噶尔汗国故地并非无人之地,而是被清军牢牢占据。

同时,在土尔扈特部尚未到达伊犁河之前,清军也接到了土尔扈特部即将到来的消息,由于并不清楚土尔扈特人的来意,乾隆为以防万一,一边让伊犁将军舒赫德加强伊犁河一带的防务,一边在喀尔喀、杜尔伯特等地抽调兵力,加强伊犁河的兵力。

土尔扈特部西迁与东归

东归接近完成的土尔扈特部,面临的局面变得十分艰难:后又沙俄和哈萨克的追兵,前面又是早有准备,实力强大的清军。元气大伤的土尔扈特部,完全不具备击败此地清军的实力。因此,在渥巴锡为首的土尔扈特部首领进行七天的“扎尔固”会议讨论之后,他们改变了最初的,决定归顺清朝。

最终,到达伊犁地区之后,渥巴锡率部归顺清朝,乾隆在令伊犁将军暂时安置土尔扈特部后,又马上派人将渥巴锡等土尔扈特部贵族领到热河木兰围场,接见了渥巴锡等人。而乾隆大度地接受了土尔扈特部,并将其安置在新疆一带。土尔扈特部东归,至此彻底完成。

历史上的土尔扈特东归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历史上对于土尔扈特部落东归都是大加赞誉,一个民族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阻隔,回归故土,落叶归根,怎么说都是一段佳话。从结果来看,确实是这样的。但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并不不是其东归的原因。

对于土尔扈特部落来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无论是之前的离开故土,还是后来的迁徙回归,生存才是一切的缘由。

具体来讲,土尔扈特部落东归回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沙俄的横征暴敛,使其在伏尔加河流域难以生存;另一个是因为清朝取得了对准噶尔汗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准噶尔汗国灭亡,其占据的土地草原也就空了出来,土尔扈特部落想成为那里的新主人。

话说这个土尔扈特部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那时的土尔扈特部落还只是卫拉特人(瓦剌人)的一支。当时的卫拉特人和黄金家族世代联姻,作为卫拉特四大部落之一的土尔扈特部也是地位崇高。

元朝灭亡后,卫拉特人在北元的内部纷争中逐渐得势,一度压制西边的鞑靼人,成为了北方草原霸主。土木堡之变,卫拉特人击败了明朝,俘虏了明英宗,其势力也到达顶峰。

此后的卫拉特帝国盛极而衰,一度分崩离析,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以及杜尔伯特四部互相对立,想要夺取统治权。

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部被准噶尔部击败,退出了争霸舞台。失去了草场的土尔扈特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向西迁移,进入伏尔加河流域。最终他们在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之间定居了下来。

这里水草丰茂,同时远离蒙古各部的纷争,本该是个安居的好地方。可惜,虽然这里没有准噶尔,却有着更为凶残的沙俄人。

随着沙俄的逐渐扩张,土尔扈特部的生存空间再度受到了挑战。今非昔比,此时的沙俄帝国早已及不是当年在蒙古人脚下匍匐屈膝的莫斯科公国了,面对强大的哥萨克骑兵,土尔扈特人最终选择了臣服。

但沙俄对这个曾经给自己带来噩梦的民族并不放心,他们不断干涉土尔扈特人的内政,并巧取豪夺,横征暴敛;此外他们还让哥萨克人不断压缩着土尔扈特人生存空间。当然了,并不能说土尔扈特人就完全是受害者,因为土尔扈特人出于游牧民族的天性,期间也没少去掠夺沙俄的殖民据点。

但不管怎样,形势比人强,土尔扈特人还是败下阵来,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忍受沙俄的压迫。

但谁曾想到,沙俄人却愈发的变本加利。

十八世纪,沙俄帝国和土耳其帝国为了争夺出海口和挺土的战争不断,土尔扈特部落的大批青年被沙俄强行征召,送上了战场。数次战争下来,土尔扈特人损失惨重,离开的种子开始萌芽。

恰好,当时因为沙俄支持准噶尔汗国的缘故,清朝和沙俄的关系并不好,为了寻找盟友,土尔扈特人和清朝就已经连上了线。此时的土尔扈特人知道,自己的宿敌准噶尔汗国正在和清帝国对抗。如果准噶尔人失败了,那么自己就有了回归的可能性,所以东归回国的想法开始出现。

当然,此行路途遥远,而且有沙俄的监视阻挠,一切还得从长计议,土尔扈特大汗渥巴锡并未下定决心。

不过,一个叫舍棱先的人出现,却让事情出现了转机。此人从准噶尔部归来,带回了准噶尔汗国被灭掉的消息。

舍棱先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劝说土尔扈特汗渥巴锡,乘清军占领伊犁未久,率部东进抢占伊犁。

游牧民族本就有着征服迁徙的天性,加上在沙俄统治下过得并不好。特别是此前和土尔扈特人同为沙俄附庸的哥萨克盖特曼国被沙俄彻底吞并,哥萨克人的首都扎波罗热被拆除,首领也被流放西伯利亚。使得渥巴锡汗感受到了极大的生存危机。

于是渥巴锡汗决定,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1771年1月5日,土尔扈特人正式启程回国。为了表决心,临走时将所有宫殿、村落付之一炬。不过遗憾的是,当时由于河水未结冰,生活在伏尔加河西岸的一万余部众并没能跟随大部队一起行动,最终永远的生活在了那里。他们便是如今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

土尔扈特人的东归之路是非常艰苦的。不仅有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还要在长途跋涉中忍受饥饿、严寒以及疾病的侵扰。

“人皆取马牛之血而饮,瘟疫大作”。

当然,这里还是要提一下游牧民族的天性,这一路过来,土尔扈特人没少劫掠。所以,有些战斗不全是沙俄军队的堵截。比如在哈萨克境内,与哈萨克军队的对战,那完全就是因为哈萨克人不堪土尔扈特人的劫掠而奋起反击。

半年后,土尔扈特人终于来到了新疆,但伤亡惨重,至少一半人死在了路上。据载,当初出发的17万人中,“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

而对于土尔扈特人的到来,清朝最初还是颇为警惕的。其实之前乾隆已经掌握到了土尔扈特人的动向,只是不清楚他们此行的目的。毕竟准噶尔刚刚灭掉,谁也不想再钻出来第二个准噶尔,所以乾隆在新疆布置了大量的防卫,用以防备和监视土尔扈特人。

这边由于路途上损失惨重,鉴于自身的实力问题,急需休养生息,渥巴锡放弃了武力夺取伊犁的想法,转而向清朝臣服,并接受其安置。

只不过,土尔扈特人还是晚了一步,当时好的草场已经被清朝统治下的蒙古各部瓜分完毕。好在乾隆大笔一挥,给了土尔扈特人一个家。不过出于保险起见,他们还是被分散安置。

其实乾隆的做法是比较合理的,虽然表面上少了些许人情味,但从安全角度上来讲,如此分化安置,乃是防备另一个准噶尔的崛起。

大家不妨想想,如果不是土尔扈特人路上损失过于惨重,清朝面对未必不会是又一个准噶尔。

而且,一码归一码,面对土尔扈特人的臣服,乾隆还是充分表现一个家长的态度。当时沙俄向清廷交涉,希望入境追回土尔扈特人。

乾隆皇帝回复:

“尔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

此外,得知土尔扈特人损失惨重,清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牧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电视剧东归英雄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历史背景:

讲述的是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蒙古土尔扈特人为了躲避势力日益强大准噶尔部威胁,这个部族迁至境内伏尔加河流域游牧,伏尔加草原土肥水美远离战争,使饱经战火洗礼牧民们终于找到了安静和平之地。

但没料到们很快又坠入了沙皇恐怖统治之下,因为此时正值历史上横征暴敛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当权,她推翻丈夫彼得三世沙皇,上台对外大肆侵略扩张,最后女沙皇竟然强迫土尔扈特部落牧民们参加侵略土耳其战争。

苦难深重的土尔扈特人民热切盼望能够早日摆脱沙皇统治,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年轻勇敢的渥巴锡决心率领全民族人民起义抗俄回归祖国,在前有各部落人马堵截,后有俄军穷追不舍的严重形势下,渥巴锡率领了17万土尔扈特同胞长途跋涉,历经种种磨难进行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长征。

扩展资料:

土尔扈特部东归历程

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脱离沙皇,返回祖国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离开,整个部族都将将沦为沙皇的奴隶,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向朝廷奏报说俄方派人来通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清才得知这一消息。

土尔扈特人归来的消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争论,是把他们挡回去,还是把他们接回来意见不一致。

最后乾隆做出了判断:既然土尔扈特部前来归顺,就该接纳,而不能因为害怕发生事端而拒绝他们。所以决定对土尔扈特部接纳安置。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归英雄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尔扈特部东归

东归英雄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是在清朝末年,太子和索额图想要造反,他们利用寺庙里的和尚进入京城的机会,进入试图在里面混入一些刺客,想要刺杀皇帝,少林寺的和尚们勇敢地奋起反抗的惊险故事。

现在想一想啊,皇上作为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处理政务的时候,也是非常困难。三天两头有人在背后谋划,想要杀害自己,皇帝在工作的同时,一边在想如何让国泰民安,一边还要想躲避着这些刺杀。

在许多的斗争中,教派是作为斗争的一把武器,甚至可以说用好了这把武器,可以获得大部分的人心,还好,我们长在生在春风里,长在红旗下。可是在那个时代的皇帝,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少林寺的和尚们在《东归英雄》这部作品中就成了刺客去刺杀皇帝的武器,刺客甲变成要进入皇宫的和尚,混在和尚中间,想要进入皇宫接近皇上,然后实行刺杀之事。

几乎所有爱好历史的朋友都会想到两个字“东归”。

1771年,17万土尔扈特人因不堪沙俄统治,在其汗渥巴锡率领下举族东归,冲破层层阻截,以损失过半的代价重回伊犁故地。当时的中国——清王朝对他们予以了较为妥善的安置,从此土尔扈特人的主体便作为中国蒙古族的一部分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来。

这一悲壮的迁徙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人类最后一次大规模民族迁徙”。

为什么渥巴锡被称为“东归民族英雄”?

在新疆和静县城街心公园的正,耸立着一座巨型汉白玉雕像,手持戟,顶盔亮甲,威骑在白龙驹上,他就是民族英雄——渥巴锡汗。

渥巴锡汗,蒙古族,1742年出生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从小在其父兴学改革思想的影响下,受到很好的正规教育,直到大学毕业。他从小热爱劳动人民,热爱故乡中国。1761年继承土尔扈特部汗位,不堪忍受沙皇日益加重的民族压迫,为求民族生存,于1771年1月率领全民族人民起义抗俄,历尽千难万险,于1771年7月才回到祖国怀抱,起义时的17万人众,最后只剩下7万余人,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

回归祖国后,清朝廷给予了很好地救济和安置。1775年1月,渥巴锡不幸死于天花,临去世前给西蒙古人民留下遗言:“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育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

踏上征途的土尔扈特人,在前有哥萨克拦截,后有俄军尾追的紧急形势下,渥巴锡把起义大军组织得井井有条,一支精锐部队作为开路先锋,接着是妇女、老弱、车辆牲畜等辎重队伍,再次是渥巴锡率领的二万骑兵殿后。他们只用了八天时间,就到达乌拉尔河,把尾追之敌远远地抛在后面。先头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乌拉尔河上的据点,使大队人马安全地从冰上过河,顺利地踏上了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在长征途中,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的率领下,英勇克敌,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在他们踏上哈萨克草原不久,一支外翼队伍遭到了哥萨克的突然袭击。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战斗,由于土尔扈特部以分散的队形赶着大批的牲畜前进,在受到袭击时还没来得及集中力量,便展开了白刃搏斗,致使九千名战士壮烈牺牲。二月初,土尔扈特的东进队伍来到奥琴峡谷,山口被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整个队伍无法前进。在这紧急关头,渥巴锡指挥若定,亲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猛攻。策伯克多尔济则率领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从后面袭击,彻底歼灭了拦截之敌,为牺牲的同胞报仇雪恨,使大队人马顺利通过了峡谷。

土尔雇特部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大批人员牺性,大量牲畜死亡。严冬过后,酷暑来临,在漫长的征途中,疾病侵袭,饥饿折磨,疲惫不堪的队伍扶老携幼,在艰难中苦苦挣扎。当到了土尔阶河的时候,又突然遇到俄军两万多人的严密封锁,在这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渥巴锡召集各部首领,动员大家团结抗敌,坚持到底!策伯克多尔济在会上慷慨陈词:“如果走回头路,每一步都会碰到亲人和同伴的尸骨。这里是奴隶的国度,而中国才是理想之邦,让我们奋勇前进,向着东方!向着东方!!”这一席激昂的陈词,尤如战鼓擂响在每一个战士的胸膛。土尔扈特人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以一当十,奋不顾身,击退了拦截部队,强渡土尔阶河,机智地摆脱了追击的敌人,迅速向南跨入伊逊草原,越过沙俄边界小堡坑格勒图拉,终于踏上了祖国的领土。公元1771年7月他们来到伊犁西南塔木哈卡伦附近,起行时的十七万大军至此只剩下七万多人,说明沿途战斗的残酷!他们蓬头垢面,形容枯槁,靴鞋俱无,但却终于实现了回归祖国的夙愿。

新疆各族人民和清朝对土尔扈特部返回祖国表示热烈欢迎。将其安顿在今天的博尔塔拉和巴音郭楞地区。这段历史也被《东归英雄传》搬上了银幕。电影以东归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东归行动前期策伯克多尔济、巴木巴尔、达什敦克多等人与沙俄军周旋战斗,保护东归线路图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最后沙俄犬牙得到了线路图,但那是张假图,真正的东归路线图被刺在了主人公的背上……。

《东归英雄》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东归英雄》反映了1771年开始的并历经数年土尔扈特蒙古族人民从俄罗斯伏尔加河畔重返故乡、东归祖国的英雄壮举。

东归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迁徙,东归精神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两百多年来,东归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影片内容

《东归英雄》该剧讲述的是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族由于不堪忍受俄罗斯帝国的种族灭绝,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历经数年准备,举部东归故土的传奇故事。

十七世纪初,为了躲避准噶尔部的威胁,蒙古厄鲁特部四卫拉特之一的土尔扈特人移牧荒无人迹的伏尔加河流域,历时百余年。伏尔加草原土肥水美、远离战争,饱经战火洗礼的牧人们终于找到了安静和平之地。

进入十八世纪,强大起来的沙俄政权逐步加强对边疆民族的统治,他们变本加厉地奴役和控制土尔扈特人,缩小他们的牧场,征调大批的土尔扈特人与土耳其进行战争,数以万计的土尔扈特人丧生战场。

公元一七七一年一月五日,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年轻勇敢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决心率领全民族人民起义抗俄,回归祖国。他率领二十四万族人,踏上了艰难险阻的东归旅途,俄罗斯女皇闻讯后立即派兵数万进行追击和阻截。

渥巴锡和他的族人们历尽艰险,跋涉万里,喋血苦战,历九死而不悔,出发时的二十四万族人,到达伊犁者竟不足七万。经过为期七个月一万多里的长途跋涉与征战之后,土尔扈特人终于回到了故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悲壮的民族大迁徙。

渥巴锡东归

土尔扈特人是在1771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六年,在渥巴锡汗的带领下东归的。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的关系。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

首先是,土尔扈特的是汗王决定一切,在汗王的下头有个叫扎尔固的这么一个机构。要改组扎尔固,并把它的权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样,在权力上,对汗王渥巴锡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从经济上,沙俄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意味着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受到。

从文化方面来说,土尔扈特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沙俄迫使他们信仰东正教,这一条对土尔扈特人,在精神上绝对承受不了。

沙俄对土尔扈特人强制实行人质制度,目的就是控制土尔扈特人,一切听沙皇指挥,叫你向东,不能向西,叫你去打仗,你就得上前线。

18世纪,沙俄帝国竭力控制出海口。随着沙俄侵略势力不断扩大,战争越来越多,其中跟土耳其就打了很长时间。

当时就征用土尔扈特的青壮年,作为的军队跟土耳其打,那么这个战争中间,土尔扈特的人员伤亡也很大。而且这个战争打了21年,土尔扈特每次比如说去上10万人,几乎打仗回来就一、二万人,当时土尔扈特人说,如果再这么打下去的话,土尔扈特就没有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尔扈特强盛时期,他们的汗国与沙俄地位是平等的,沙俄强大以后,要求他们俯首称臣。综述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在这样的形势下,土尔扈特人,如何决定自己的命运,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和选择。

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

土尔扈特人毕竟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那里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撒下了他们的汗水。马上要放弃那块土地,说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返回祖国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脱离沙皇,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

他们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人无法过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

第二天凌晨,寒风凛冽。当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着的伏尔加草原时,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出发了,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用他们的话说: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

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这种破釜沉舟的悲壮之举,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将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沙皇女皇叶卡德林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由于土尔扈特人是赶着牲畜前进的,来不及把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集中起来抵抗,九千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

东归队伍必经的一个险要山口,是奥琴峡谷。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了这个山口。面对强敌,渥巴锡镇定指挥:他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后面派队包抄,将哥萨克军队几乎全歼,为牺牲的九千名同胞报了仇。

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有人对能否返回祖国丧失了信心。

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及时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

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事前清一点也不知道。土尔扈特人无法和清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清的任何援助。英勇的土尔扈特人,仍然只有再次抖擞精神,向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去。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向朝廷奏报说俄方派人来通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清才得知这一消息。

土尔扈特人归来的消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争论,是把他们挡回去,还是把他们接回来意见不一致。

最后清决定:第一,这件事如果要出面交涉,要坚决挡回去;第二,土尔扈特人回来以后,一定要好好安置。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

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

在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了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

当时任伊犁将军的伊勒图,派锡伯营总管伊昌阿等在伊犁河畔迎接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等人。

不久,渥巴锡随伊昌阿到伊犁会见参赞大臣舒赫德,舒赫德向渥巴锡转达了乾隆的旨意,让渥巴锡等人在秋高气爽时节前往避暑山庄面见乾隆皇帝,并转交了乾隆皇帝颁给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的敕书。

乾隆的敕书是用满文和一种古老的蒙古文字托忒文写成的。 这份敕书充分表达了乾隆对土尔扈特人的赞扬与欢迎。不久,渥巴锡等十三人及其随从四十四人,在清朝的陪同下,自察哈尔旗来到避暑山庄。

这一年,恰好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举行盛大的法会。乾隆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来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土尔扈特人,举部回归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民。清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及《满文录副奏折》都有详细记录。

为了妥善安置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众,清指派勘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最后确定的游牧地为“渥巴锡所领之地”,也称旧土尔扈特,分东西南北四路,设四个盟,各任命了盟长,舍楞所领之地,称新土尔扈特,舍楞为盟长; 还有和硕特恭格部,下设四个旗,恭格为盟长。

时间虽然过去了二百多年,然而,人们没有忘记东归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成为经久不衰的学术研究课题。

中外很多学者,都赞颂土尔扈特人民,重返祖国的英雄壮举。 东归英雄们的史诗将永远被传唱下去。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7170924.html?si=1

标签: 东归 巴锡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3lz47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