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综合知识

> 贵体是谦辞还是敬辞

贵体是谦辞还是敬辞

贵体是谦辞还是敬辞:答案是敬辞。

贵体是谦辞还是敬辞:答案是敬辞。

贵体是谦辞还是敬辞:答案是敬辞。

贵体是谦辞还是敬辞

贵体是谦辞还是敬辞:答案是敬辞。

贵体是敬辞。贵体,意思是尊贵的身体,不能用来说明自己,指的是别人的身体。《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椁、绞衾、圹垄之度。虽有贤身贵体,毋其爵,不敢服其服。古华《土地爷》:你老人家不要生气,要为百姓保重贵体。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要运用到。汉语中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贵体是敬辞。贵体,意思是尊贵的身体,不能用来说明自己,指的是别人的身体。《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椁、绞衾、圹垄之度。虽有贤身贵体,毋其爵,不敢服其服。古华《土地爷》:你老人家不要生气,要为百姓保重贵体。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要运用到。汉语中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贵体欠安的谦称是什么

阁下身体不适

贵体,就是阁下的身体。

欠安,婉辞,指人身体不适。

贵者,尊贵之意,是一种尊敬的说法,多用于年长于自己或社会地位高过自己的对象,平辈之间也可使用,对于晚辈一般不用。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敬词和谦辞有哪些?

      敬辞主要有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教、清玩、鉴正、敲正、惠正、赐正、俯察、俯就、俯念、俯允、芳龄、芳邻、芳名、华诞、华翰、华堂、华宗、叨光、叨教、叨扰、玉成、玉音、玉体、玉照、大哥、大伯、大人、大爷、大妈、大师、大名、大作、大礼、贵干、贵庚、贵姓、贵国、贵校、贵子、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奉达、奉复、奉还、奉告、奉陪、奉劝、奉送、奉赠、奉迎、殿下、阁下、麾下、膝下、足下、光顾、光临、华诞、华堂、华翰、垂青、垂爱、垂问、垂念、敬告、敬候、敬谢、屈驾、屈居、屈尊、令尊、令堂、令郎、拜读、拜访、拜服、拜贺等。  

      谦辞主要有:拙笔、拙见、拙荆、小弟、小儿、小女、小可、小人、小生、小店、小照、薄技、薄酒、薄礼、薄面、贱姓、贱内、贱事、敝姓、敝人、敝校、敝处、敝国、敝意、家父、家母、家兄、家姐、家父、家叔、浅见、舍弟、舍妹、舍侄、舍亲、老衲、老臣、老祖、老朽、老脸、老身、寒舍、不才、不敢当、不敢、不肖、管见、后学、后生、晚生、晚学、晚辈、见教、见谅、愚兄、愚晚、卑职、愚见、寓意、过奖、过誉、承让、蒙幸、蒙恩、蒙允、蒙教、冒昧、冒赏、贫僧、贫尼、贫家、在下、下官、得力、臣下、微臣、臣妾、妾身、老妈、卑职、末将、末成、末学、奴家、鄙陋、高见、涂鸦、窃为、息女、山荆、山妻、内人、拙荆、内人、贱内、荆屋、敢问、敢情、敢烦、久违、久仰、犬子等。  

敬辞谦语大全

敬辞谦语大全

  

  敬辞也作敬词是含尊敬口气的用语也是对人礼貌的一种用语可以体现很多人的文学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敬辞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常用敬辞敬语都是自古慢慢发展演化而来。

  

  阁下---本义指楼阁之下借指在楼阁之下待命的下属人员。

  

  为了表达对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不直呼其人而轻呼其待从者转告之“因卑以达尊”。

  

  这样“阁下”就逐渐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称。

  

  夫人---“夫人”一词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候曰夫人。

  

  ”诸候的妻子称作“夫人”。

  

  明清时一二品的妻子封为“夫人”。

  

  后来用“夫人” 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对方身份之意。

  

  尊---本义是“酒器”即后来的“樽”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酒者必实于尊以待酌者 ?? 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

  

  ” 古人饮酒十分讲究礼仪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必定要举“尊”。

  

  敬酒这一动作和酒器“尊”之间的关联性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固定的联想于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 ”义进一步抽象化获得了敬辞的语用功能。

  

  常用敬辞敬语有很多可以分为敬辞谦辞婉辞客套语几个类别。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令弟、令侄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请求对方赠送财物等。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最常见的如“恭喜发财”、“恭贺新禧”。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学校。

  

  常用敬辞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敬辞分类 一敬辞 钧座——指尊长或上级的位置。

  

  钧用于有关对方的事物或行为针对尊长或上级使用。

  

  钧裁——请尊长或上级裁决事情。

  

  钧签——请尊长或上级鉴别。

  

  钧启——请尊长或上级开启。

  

  光顾——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

  

  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如家具展销敬请惠顾。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相片、书籍等纪念品。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莅临——称贵宾来到。

  

  光临——称顾客来到。

  

  驾临——称对方到来。

  

  驾指车辆借用为敬辞称对方。

  

  如敬备菲酌恭候驾临。

  

  璧还——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璧谢——退还原物并且表示感谢多用于辞谢赠品。

  

  雅教——称对方的指教。

  

  雅用于称对方的情意、举动。

  

  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

  

  雅正——指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用于请人改文章。

  

  也作斧政。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请别人批评改正。

  

  也作呈政。

  

  垂讯、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长辈、上级挂念自己。

  

  如承蒙垂念不胜感激。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拜辞——向别人告别。

  

  拜读——读别人的文章。

  

  拜访——访问别人。

  

  拜服——对别人佩服。

  

  拜贺——向别人祝贺。

  

  拜托——托人办事。

  

  奉送、奉赠——赠送。

  

  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

  

  奉达——告诉、表达多用于书信。

  

  奉复——回复多用于书信。

  

  奉告——告诉别人。

  

  奉托——拜托。

  

  奉陪——陪伴、陪同做某事。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任较高的职位。

  

  高见——高明的见解用于称赞对方。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堂——尊称别人的父母。

  

  台端——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发给个人的函件。

  

  如谨聘台端为本社戏剧指导。

  

  台甫——旧时用于别人的表字。

  

  台驾——旧时称对方。

  

  如敬侯台驾光临。

  

  台鉴——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令尊、尊公、尊大人——称对方的父亲。

  

  令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令堂、太君——称对方的母亲。

  

  令亲——称对方的亲属。

  

  令爱令媛、千斤、玉女——称对方的女儿。

  

  令嗣、令郎、哲嗣——称对方的儿子。

  

  令正、令阃kǔn——称对方的妻子。

  

  令坦——称对方的女婿。

  

  昆仲、昆弟、昆季——称对方的兄弟。

  

  长为昆幼为季。

  

  冰翁、泰山——旧时称妻之父。

  

  孺人——旧时称大夫之妻。

  

  少君、公子——旧时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丈人——旧时对年长人的尊称。

  

  令兄——称别人的兄长。

  

  令妹——称别人的妹妹。

  

  贵庚——问别人的年龄。

  

  可用于中、青年人。

  

  贵体——称别人身体。

  

  贵姓——问别人的姓氏。

  

  贵恙——询问别人的疾病。

  

  贵干——询问别人要做什么。

  

  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

  

  如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

  

  如俯念群情。

  

  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府第——称对方之家。

  

  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

  

  贤契——对弟 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多用于书面。

  

  借重——指借用其他的力量。

  

  如敝公司以后借重您的地方还很多还要常来麻烦您。

  

  法书——称对方写的字。

  

  足下——尊称对方。

  

  敬请——请求别人做事。

  

  千秋——称人寿辰。

  

  明教——高明的指教多用于书信。

  

  享年——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

  

  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大驾——称对方。

  

  宽衣——用于请对方。

  

  屈驾——委屈大驾多用于邀请人。

  

  仁兄——对朋友的敬称。

  

  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圣上、元首、九重天——古代对帝王的不同称呼。

  

  可汗、单于——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二谦辞 家父、家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家姐——对人称自己的姐姐。

  

  拙见——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称自己的文章。

  

  不才——称自己没有才能。

  

  不敢当——表示承当不起对方的招待、夸奖等。

  

  不佞——没有才能旧时用来谦称自己。

  

  不敏——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

  

  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

  

  寒门——指自己出身低微。

  

  愚兄——指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称自己。

  

  愚弟——指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鄙意——称自己的意见。

  

  鄙薄——浅陋微薄多用做谦辞。

  

  鄙人、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涂鸦——说自己的字写得很坏。

  

  绵薄——谦称自己薄弱的能力。

  

  承乏——表示所在职位因一时没有适当人选只好暂由自己充任。

  

  见笑——被别人耻笑。

  

  舍间、舍下——谦称自己的家。

  

  舍亲——谦称自己的亲戚。

  

  窃以为、窃为——谦称自己的意见。

  

  后进、后学、晚生、晚辈——对长者称自己。

  

  过奖、过誉——过分地表扬或夸奖用于对方赞扬自己时。

  

  孤、寡人、朕、不谷——古代君王谦虚的自称。

  

  臣、仆、愚、蒙、不肖、在下、下走、下官、区区、牛马走、小人、小可、后学、晚生、侍生——指古代一般人的自称。

  

  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古代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儿、犬子、息男——古代称自己的儿子。

  

  息女、小女——古代称自己的女儿。

  

  蓬荜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三婉辞 作古、归天、归西、魂游地府、永眠、长眠、含笑九泉、无常、仙逝——指人死。

  

  挂花、挂彩——指人受了伤。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坐化、圆寂、涅盘——指僧尼之死。

  

  气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见背——相背离开了我。

  

  指父母或长辈去世。

  

  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

  

  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别。

  

  冤家——称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旧时戏曲或民歌中多用来称情人。

  

  弃养——指父母双亡。

  

  四客套语 劳驾——麻烦别人。

  

  高攀——希望跟别人一块做事或联姻。

  

  包涵——请别人原谅。

  

  借光——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见教、赐教——请别人指教。

  

  教正——请别人指教改正。

  

  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屈就——用于请人担任职务。

  

  久违了——指好久不见。

  

  久仰——仰慕已久。

  

  叨tāo光——沾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

  

  叨教——领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

  

  叨扰——打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

  

  托福——是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多用于回答别人的问候。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不吝指教——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教诲。

  

  请即赐复——要求别人回信的客套话。

  

  恕不远送——表示不再继续送。

  

  恕请对方不要计较。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不足挂齿——说自己的事不值得提起。

  

  借花献佛——拿别人的东西做人

古代贵族如何自称?

哀家,寡人,孤,在下,吾,汝

古人称谓敬辞令,惠,垂,赐,高,贤,奉上。的意思是什么?

“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

“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  贤弟、贤侄等

“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劝:劝告  奉陪:陪同

相关敬称

编辑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大人执事等。

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常用解释

编辑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德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编辑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耋之年。

100岁称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编辑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陪”;赠送作品用“笑纳”。

亲友间礼貌称呼

编辑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别人儿女称:令郎、令爱(令嫒)。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编辑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中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ao die):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yi):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过去长期的交往中,人们形成了许多文雅的尊称。比如:“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都是这种尊称。“子”有时也可译为“您”,如:子何峙而往”中的“子”。“子”有时还特指孔子。除此之外,对人的尊称还有“君、公、卿、将军”等。

又如:对父母称高堂、椿萱;称别人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的兄妹为令郎、令爱、;自称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自称兄妹为家兄、家妹;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兄弟之间称手足、昆仲、堂棣;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父母死后称呼前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在如:称老师为恩师、夫子,称学生为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同学称同窗。称别人家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

常用敬辞

编辑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相关

编辑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令爱(嫒):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外舅:(书)岳父。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及其意思

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常用词有令、拜、奉、惠、恭、垂、贵、高、大、敬、请、屈等。

一、令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

令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兄、令弟、令侄等。

二、拜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访:指访问对方;

拜服:指佩服对方;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三、奉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

奉告:告诉;

奉还:归还;

奉陪:陪伴;

奉劝:劝告;

奉送、奉赠:赠送。

四、惠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

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赠:指对方赠送(财物等)。

五、恭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最常见的如“恭喜发财”、“恭贺新禧”。

扩展资料:

常用词语:

1、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2、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3、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5、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6、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7、见教:谦辞,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8、见谅:谦辞,表示请人谅解

9、借光:谦辞,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10、借重:谦辞,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敬辞

请问对年长者都有哪些称呼呢?

1、对父母称高堂、椿萱;称别人父母为令尊、自称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

2、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

3、兄弟之间称手足、昆仲、堂棣;

4、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

5、父母死后称呼前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扩展资料:

国际礼仪:

皇家贵族的称呼。对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皇后,可称为“陛下”;王子、公主、亲王等可称为“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其爵位,亦可称“阁下”,或称“先生”。

技术人员的称呼。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职称、学位的人士,可称为“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也可加上姓氏或“先生”。

军人的称呼。一般称,或加“先生”,知道其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将领称“阁下”。

服务人员的称呼。一般情况下称“服务员”,如果知道其姓名的可单独称呼其名字,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尊称

急求古代的各个称呼

1

朕乃是秦始皇规定皇帝的自称。在先秦时,君主一般自称“本王”、“孤”、“寡人”,而任何人包括普通百姓都可以自称为“朕”,随着秦朝建立,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只有皇帝可以使用。这个制度从此一直流传下去。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虽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汉献帝仍然在位(汉朝名存实亡),权利无边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的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他是皇帝。

2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纠察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客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吕,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官,共同掌管的机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制,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两代废除中忆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问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了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仅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 ”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吕,“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 代,“三师”为从一吕,“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 公、开国县公等级,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 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已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吕武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阶由原官职而定,从御史中丞至六部尚书不等,大多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观察使与节度使均为荣誉称号而非实职。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部]“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五品。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吕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没有这个称呼。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从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称为钦矩。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清代正二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中国古代称谓大观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

古代文言文对自己的称呼

1.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扩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参考资料:尊称-搜狗百科

2. 古代对自己或他人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 中古时期“吾‘可作动词和介词的后置宾语。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注意:女(汝)、尔、若 可以作 主语、定语、宾语。/ 而、乃 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注意: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可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参考资料:郭锡良、李玲璞 主编 《古代汉语》P635

3. 古代文化人对自己的称呼有哪几个

古代文人一般自称自己的名,也可谦称小生、小可、鄙人,不才等等。

文人墨客不是古代文化人对自己的称呼,一般是别人称呼他们的,指的是指会写抄文章的读书人。同样意思的称呼还有文人客,文人画士、文人雅士。

扩展资料:

古代文人墨客的共同点:

1、自科举制度为广大寒门士子提供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仕途袭前景,“一举成名天下知”慢慢成为古代社会文人的时代心理。金榜题名,鱼跃龙门,不仅是士子们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且是关乎功名背后的各项特权和现实利益。

2、在古代门第观念和特定的仕进条件下,能成为甲族的东床快婿无疑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写照。这与现代社会中许多女子挤破头也要嫁豪门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塑造这些大胆、坚贞的女子,在赞颂这种不计报酬、五体投地的爱的同时,其实质也反映文人在仕途失意之余,还希望有个不离不弃的可人儿痴痴地爱着他。从诸多作品中,不难看出这种也已经成为文人创作的动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人 (会写文章的读书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称

4. 古代文化人对自己的称呼有哪几个

1.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3.孤:古代皇帝自称 4.小人: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也指坏人 5.在下:古人自称 6.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7.阁下:对听话对象的尊称 8.令郎:指对方的儿子 9.愚:对自己的称呼,谦词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11.先生:老师;对学识高的人的称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称 13.晚生:一般是书生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自称 14:卿:古时高级官名;古时君称臣;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 15:令尊:对听话人父亲的尊称。

5. 古代的自我称呼有哪些啊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未婚女子称奴家.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上了年纪的妇人自称为“老身”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古代的女子称呼: 女子自称--“奴家” 女子谦称--“妾”、“贱妾”、“奴婢”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妇人;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 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

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 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

百姓在面前说“小人”“贱民”。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 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还有: 1.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3.孤:古代皇帝自称4.小人: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也指坏人 5.在下:古人自称 6.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7.阁下:对听话对象的尊称8.令郎:指对方的儿子9.愚:对自己的称呼,谦词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11.先生:老师;对学识高的人的称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称 13.晚生:一般是书生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自称14:卿:古时高级官名;古时君称臣;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15:令尊:对听话人父亲的尊称。

6.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

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例句:有 朋 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 徒 。

莫愁前路无 知己 。 拓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7. 用古文中称自己为

古文中称自己的代词有很多,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词语。

最普遍的是:余、予、吾、我。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别。

余: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们”。予:与“余”同。

《康熙字典》:郑康成注:余、予古今字。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辈”、“侪”、“人”、“属”等,表示“我们这些人”。

吾,是普遍意义的“我”。 我:是相对于其他人时所言。

《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意思是将自己放在你、他或对方的环境下的自称。

例如,相对于别人的见解,说“我见”;相对于敌方,说“我方”;相对于其他国家,说“我国”。如“敌我不分”不能说“敌吾不分”。

在长辈、兄长、朋友面前,自称用:晚辈、小可、鄙人、敝人、愚等。在皇帝面前,自称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龄和资历高)等。

在上级面前,自称用:下官、末将等。在官府中,自称用:小民、小人等。

在老师或学问高的人面前,用:学生、小生、晚生等。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儿等。

具体的说法还有很多,总的特点是“谦”。

8. 古文的称呼

文言文的日常称呼用词。

(1)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弟、舍妹:称自己的弟弟和妹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敝人:称自己。

(2)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侄:称人侄儿。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乔梓:称人父子。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扩展资料

古代称呼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

古代兄弟称呼

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代父母称呼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敬称对方文言文

1. 哪些文言文中有爱称,敬称,自称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谦称: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2. 文言文中的 敬称 和 谦称 敬词 和 谦词

敬称:

称呼对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称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爱/千金、尊夫人;

称呼对方——君、公、足下、阁下等;

称呼对方相关的事物——华诞(生日)、大作/华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谦称:

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

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

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敬称与谦称指代的内容基本上按顺序一一对应,只是举例而已,其他的还有很多,仅供参考

3. 文言文综合训练 关于古代的敬称和谦称 有礼貌称呼对方为什么

参考:

1. 古代的一些敬称由于是出于对权力的敬畏和奴役,因此有的敬称到现代是不符合使用文明法则的。

2. 比如对自己的职位称呼为“卑职”,不符合客观,职位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因为做经理就把自己称呼为“卑下的经理”。这些谦称不建议使用。

3. 还有一些是自我矮化贬低,如妻子叫糟糠,属于谷物的废弃物,代表妻子粗俗不堪,不符合客观这些谦虚是自我损害。

4. 至于一些尊重,如会客或见面,使用客观的敬意即可。某某人可以叫为某某君或某兄等。对于帮助表示感谢和感激都是可以的。

4. 在文言文中对女子敬称有哪几个

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婵娟:色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

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旧时指有名的 *** .

丽人:光彩焕发,美丽.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见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旧时对别人女儿的尊称,现用来称谓外国人士的女儿.

玉人:用以称谓美丽的女子.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际花:指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有贬义.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为一种摆设的美貌女子.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对他人之女的敬称.

尤物:奇异的.指美貌的女子.亦指优异的人或物品.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内人:从前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发妻:古时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结发为髻,男子从此把头发挽在头顶上,为表示是原配,称妻子为“发妻”

天使:原为犹太教、教传达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孩子和少女.因此比喻善良贞洁可爱的人.多用于女子.

安琪儿:英文angel的音译.意为天使.

软玉温香: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后泛指温柔的年青女性.

糟糠之妻:贫困时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后为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小家碧玉: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二八佳人:二八:指16岁.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半老徐娘:用以形容中年妇女保留青年时的神态.

妙龄少女:妙:美好.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巾帼英雄: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引申为妇女的代称.指妇女中杰出的人物

5.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扩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参考资料:尊称-搜狗百科

6. 文言文中怎样称呼朋友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古人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豀)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

7. 用文言文对别人可以怎样称呼

因为你提了这个问题,我也学习了,特摘抄并整理他人的答案给你,如有不明或者其他问题欢迎追问

第一人称:

男:我,于,余,吾,臣(对君王),朕(皇帝自称),在下,区区,末晋(对前辈),小生(男子对女子),其(很少见,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学生(对老师)

女:妾,妾身,贱妾,奴家,小女子,吾,臣妾(对君王)

第二人称(一般好像不分男女吧):

子,汝,女(通汝),足下,若,而,乃,尔,尔等(复数),先生(对老师),陛下(对君王),老爷(对主人),卿,爱卿(君王对臣子)

第三人称:

先生,老爷,彼,之,其等代词

对别人称呼自己的:

父亲:家父,家君,家严

母亲:家母,家慈

儿子:犬子,小儿

女儿:小女

对别人称呼他的:

父亲:令尊,令严

母亲:令堂,令慈

儿子:令郎,令公子

女儿:令嫒,令爱

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附说)

一、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本编仅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

二、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兹编本为举要,专为常用,故不详载。

8. 古人用什么文言尊称有才的男人

君子

大人

【先生】在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的,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还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而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地使用。

贵体是敬辞。贵体,意思是尊贵的身体,不能用来说明自己,指的是别人的身体。《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椁、绞衾、圹垄之度。虽有贤身贵体,毋其爵,不敢服其服。古华《土地爷》:你老人家不要生气,要为百姓保重贵体。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要运用到。汉语中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贵体欠安的谦称是什么

阁下身体不适

贵体,就是阁下的身体。

欠安,婉辞,指人身体不适。

贵者,尊贵之意,是一种尊敬的说法,多用于年长于自己或社会地位高过自己的对象,平辈之间也可使用,对于晚辈一般不用。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敬词和谦辞有哪些?

      敬辞主要有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教、清玩、鉴正、敲正、惠正、赐正、俯察、俯就、俯念、俯允、芳龄、芳邻、芳名、华诞、华翰、华堂、华宗、叨光、叨教、叨扰、玉成、玉音、玉体、玉照、大哥、大伯、大人、大爷、大妈、大师、大名、大作、大礼、贵干、贵庚、贵姓、贵国、贵校、贵子、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奉达、奉复、奉还、奉告、奉陪、奉劝、奉送、奉赠、奉迎、殿下、阁下、麾下、膝下、足下、光顾、光临、华诞、华堂、华翰、垂青、垂爱、垂问、垂念、敬告、敬候、敬谢、屈驾、屈居、屈尊、令尊、令堂、令郎、拜读、拜访、拜服、拜贺等。  

      谦辞主要有:拙笔、拙见、拙荆、小弟、小儿、小女、小可、小人、小生、小店、小照、薄技、薄酒、薄礼、薄面、贱姓、贱内、贱事、敝姓、敝人、敝校、敝处、敝国、敝意、家父、家母、家兄、家姐、家父、家叔、浅见、舍弟、舍妹、舍侄、舍亲、老衲、老臣、老祖、老朽、老脸、老身、寒舍、不才、不敢当、不敢、不肖、管见、后学、后生、晚生、晚学、晚辈、见教、见谅、愚兄、愚晚、卑职、愚见、寓意、过奖、过誉、承让、蒙幸、蒙恩、蒙允、蒙教、冒昧、冒赏、贫僧、贫尼、贫家、在下、下官、得力、臣下、微臣、臣妾、妾身、老妈、卑职、末将、末成、末学、奴家、鄙陋、高见、涂鸦、窃为、息女、山荆、山妻、内人、拙荆、内人、贱内、荆屋、敢问、敢情、敢烦、久违、久仰、犬子等。  

敬辞谦语大全

敬辞谦语大全

  

  敬辞也作敬词是含尊敬口气的用语也是对人礼貌的一种用语可以体现很多人的文学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敬辞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常用敬辞敬语都是自古慢慢发展演化而来。

  

  阁下---本义指楼阁之下借指在楼阁之下待命的下属人员。

  

  为了表达对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不直呼其人而轻呼其待从者转告之“因卑以达尊”。

  

  这样“阁下”就逐渐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称。

  

  夫人---“夫人”一词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候曰夫人。

  

  ”诸候的妻子称作“夫人”。

  

  明清时一二品的妻子封为“夫人”。

  

  后来用“夫人” 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对方身份之意。

  

  尊---本义是“酒器”即后来的“樽”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酒者必实于尊以待酌者 ?? 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

  

  ” 古人饮酒十分讲究礼仪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必定要举“尊”。

  

  敬酒这一动作和酒器“尊”之间的关联性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固定的联想于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 ”义进一步抽象化获得了敬辞的语用功能。

  

  常用敬辞敬语有很多可以分为敬辞谦辞婉辞客套语几个类别。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令弟、令侄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请求对方赠送财物等。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最常见的如“恭喜发财”、“恭贺新禧”。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学校。

  

  常用敬辞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敬辞分类 一敬辞 钧座——指尊长或上级的位置。

  

  钧用于有关对方的事物或行为针对尊长或上级使用。

  

  钧裁——请尊长或上级裁决事情。

  

  钧签——请尊长或上级鉴别。

  

  钧启——请尊长或上级开启。

  

  光顾——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

  

  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如家具展销敬请惠顾。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相片、书籍等纪念品。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莅临——称贵宾来到。

  

  光临——称顾客来到。

  

  驾临——称对方到来。

  

  驾指车辆借用为敬辞称对方。

  

  如敬备菲酌恭候驾临。

  

  璧还——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璧谢——退还原物并且表示感谢多用于辞谢赠品。

  

  雅教——称对方的指教。

  

  雅用于称对方的情意、举动。

  

  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

  

  雅正——指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用于请人改文章。

  

  也作斧政。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请别人批评改正。

  

  也作呈政。

  

  垂讯、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长辈、上级挂念自己。

  

  如承蒙垂念不胜感激。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拜辞——向别人告别。

  

  拜读——读别人的文章。

  

  拜访——访问别人。

  

  拜服——对别人佩服。

  

  拜贺——向别人祝贺。

  

  拜托——托人办事。

  

  奉送、奉赠——赠送。

  

  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

  

  奉达——告诉、表达多用于书信。

  

  奉复——回复多用于书信。

  

  奉告——告诉别人。

  

  奉托——拜托。

  

  奉陪——陪伴、陪同做某事。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任较高的职位。

  

  高见——高明的见解用于称赞对方。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堂——尊称别人的父母。

  

  台端——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发给个人的函件。

  

  如谨聘台端为本社戏剧指导。

  

  台甫——旧时用于别人的表字。

  

  台驾——旧时称对方。

  

  如敬侯台驾光临。

  

  台鉴——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令尊、尊公、尊大人——称对方的父亲。

  

  令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令堂、太君——称对方的母亲。

  

  令亲——称对方的亲属。

  

  令爱令媛、千斤、玉女——称对方的女儿。

  

  令嗣、令郎、哲嗣——称对方的儿子。

  

  令正、令阃kǔn——称对方的妻子。

  

  令坦——称对方的女婿。

  

  昆仲、昆弟、昆季——称对方的兄弟。

  

  长为昆幼为季。

  

  冰翁、泰山——旧时称妻之父。

  

  孺人——旧时称大夫之妻。

  

  少君、公子——旧时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丈人——旧时对年长人的尊称。

  

  令兄——称别人的兄长。

  

  令妹——称别人的妹妹。

  

  贵庚——问别人的年龄。

  

  可用于中、青年人。

  

  贵体——称别人身体。

  

  贵姓——问别人的姓氏。

  

  贵恙——询问别人的疾病。

  

  贵干——询问别人要做什么。

  

  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

  

  如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

  

  如俯念群情。

  

  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府第——称对方之家。

  

  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

  

  贤契——对弟 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多用于书面。

  

  借重——指借用其他的力量。

  

  如敝公司以后借重您的地方还很多还要常来麻烦您。

  

  法书——称对方写的字。

  

  足下——尊称对方。

  

  敬请——请求别人做事。

  

  千秋——称人寿辰。

  

  明教——高明的指教多用于书信。

  

  享年——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

  

  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大驾——称对方。

  

  宽衣——用于请对方。

  

  屈驾——委屈大驾多用于邀请人。

  

  仁兄——对朋友的敬称。

  

  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圣上、元首、九重天——古代对帝王的不同称呼。

  

  可汗、单于——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二谦辞 家父、家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家姐——对人称自己的姐姐。

  

  拙见——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称自己的文章。

  

  不才——称自己没有才能。

  

  不敢当——表示承当不起对方的招待、夸奖等。

  

  不佞——没有才能旧时用来谦称自己。

  

  不敏——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

  

  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

  

  寒门——指自己出身低微。

  

  愚兄——指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称自己。

  

  愚弟——指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鄙意——称自己的意见。

  

  鄙薄——浅陋微薄多用做谦辞。

  

  鄙人、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涂鸦——说自己的字写得很坏。

  

  绵薄——谦称自己薄弱的能力。

  

  承乏——表示所在职位因一时没有适当人选只好暂由自己充任。

  

  见笑——被别人耻笑。

  

  舍间、舍下——谦称自己的家。

  

  舍亲——谦称自己的亲戚。

  

  窃以为、窃为——谦称自己的意见。

  

  后进、后学、晚生、晚辈——对长者称自己。

  

  过奖、过誉——过分地表扬或夸奖用于对方赞扬自己时。

  

  孤、寡人、朕、不谷——古代君王谦虚的自称。

  

  臣、仆、愚、蒙、不肖、在下、下走、下官、区区、牛马走、小人、小可、后学、晚生、侍生——指古代一般人的自称。

  

  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古代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儿、犬子、息男——古代称自己的儿子。

  

  息女、小女——古代称自己的女儿。

  

  蓬荜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三婉辞 作古、归天、归西、魂游地府、永眠、长眠、含笑九泉、无常、仙逝——指人死。

  

  挂花、挂彩——指人受了伤。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坐化、圆寂、涅盘——指僧尼之死。

  

  气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见背——相背离开了我。

  

  指父母或长辈去世。

  

  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

  

  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别。

  

  冤家——称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旧时戏曲或民歌中多用来称情人。

  

  弃养——指父母双亡。

  

  四客套语 劳驾——麻烦别人。

  

  高攀——希望跟别人一块做事或联姻。

  

  包涵——请别人原谅。

  

  借光——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见教、赐教——请别人指教。

  

  教正——请别人指教改正。

  

  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屈就——用于请人担任职务。

  

  久违了——指好久不见。

  

  久仰——仰慕已久。

  

  叨tāo光——沾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

  

  叨教——领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

  

  叨扰——打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

  

  托福——是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多用于回答别人的问候。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不吝指教——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教诲。

  

  请即赐复——要求别人回信的客套话。

  

  恕不远送——表示不再继续送。

  

  恕请对方不要计较。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不足挂齿——说自己的事不值得提起。

  

  借花献佛——拿别人的东西做人

古代贵族如何自称?

哀家,寡人,孤,在下,吾,汝

古人称谓敬辞令,惠,垂,赐,高,贤,奉上。的意思是什么?

“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

“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  贤弟、贤侄等

“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劝:劝告  奉陪:陪同

相关敬称

编辑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大人执事等。

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常用解释

编辑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德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编辑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耋之年。

100岁称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编辑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陪”;赠送作品用“笑纳”。

亲友间礼貌称呼

编辑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别人儿女称:令郎、令爱(令嫒)。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编辑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中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ao die):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yi):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过去长期的交往中,人们形成了许多文雅的尊称。比如:“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都是这种尊称。“子”有时也可译为“您”,如:子何峙而往”中的“子”。“子”有时还特指孔子。除此之外,对人的尊称还有“君、公、卿、将军”等。

又如:对父母称高堂、椿萱;称别人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的兄妹为令郎、令爱、;自称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自称兄妹为家兄、家妹;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兄弟之间称手足、昆仲、堂棣;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父母死后称呼前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在如:称老师为恩师、夫子,称学生为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同学称同窗。称别人家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

常用敬辞

编辑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相关

编辑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令爱(嫒):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外舅:(书)岳父。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及其意思

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常用词有令、拜、奉、惠、恭、垂、贵、高、大、敬、请、屈等。

一、令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

令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兄、令弟、令侄等。

二、拜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访:指访问对方;

拜服:指佩服对方;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三、奉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

奉告:告诉;

奉还:归还;

奉陪:陪伴;

奉劝:劝告;

奉送、奉赠:赠送。

四、惠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

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赠:指对方赠送(财物等)。

五、恭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最常见的如“恭喜发财”、“恭贺新禧”。

扩展资料:

常用词语:

1、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2、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3、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5、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6、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7、见教:谦辞,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8、见谅:谦辞,表示请人谅解

9、借光:谦辞,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10、借重:谦辞,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敬辞

请问对年长者都有哪些称呼呢?

1、对父母称高堂、椿萱;称别人父母为令尊、自称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

2、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

3、兄弟之间称手足、昆仲、堂棣;

4、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

5、父母死后称呼前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扩展资料:

国际礼仪:

皇家贵族的称呼。对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皇后,可称为“陛下”;王子、公主、亲王等可称为“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其爵位,亦可称“阁下”,或称“先生”。

技术人员的称呼。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职称、学位的人士,可称为“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也可加上姓氏或“先生”。

军人的称呼。一般称,或加“先生”,知道其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将领称“阁下”。

服务人员的称呼。一般情况下称“服务员”,如果知道其姓名的可单独称呼其名字,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尊称

急求古代的各个称呼

1

朕乃是秦始皇规定皇帝的自称。在先秦时,君主一般自称“本王”、“孤”、“寡人”,而任何人包括普通百姓都可以自称为“朕”,随着秦朝建立,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只有皇帝可以使用。这个制度从此一直流传下去。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虽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汉献帝仍然在位(汉朝名存实亡),权利无边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的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他是皇帝。

2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纠察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客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吕,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官,共同掌管的机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制,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两代废除中忆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问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了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仅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 ”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吕,“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 代,“三师”为从一吕,“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 公、开国县公等级,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 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已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吕武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阶由原官职而定,从御史中丞至六部尚书不等,大多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观察使与节度使均为荣誉称号而非实职。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部]“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五品。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吕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没有这个称呼。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从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称为钦矩。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清代正二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中国古代称谓大观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

古代文言文对自己的称呼

1.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扩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参考资料:尊称-搜狗百科

2. 古代对自己或他人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 中古时期“吾‘可作动词和介词的后置宾语。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注意:女(汝)、尔、若 可以作 主语、定语、宾语。/ 而、乃 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注意: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可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参考资料:郭锡良、李玲璞 主编 《古代汉语》P635

3. 古代文化人对自己的称呼有哪几个

古代文人一般自称自己的名,也可谦称小生、小可、鄙人,不才等等。

文人墨客不是古代文化人对自己的称呼,一般是别人称呼他们的,指的是指会写抄文章的读书人。同样意思的称呼还有文人客,文人画士、文人雅士。

扩展资料:

古代文人墨客的共同点:

1、自科举制度为广大寒门士子提供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仕途袭前景,“一举成名天下知”慢慢成为古代社会文人的时代心理。金榜题名,鱼跃龙门,不仅是士子们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且是关乎功名背后的各项特权和现实利益。

2、在古代门第观念和特定的仕进条件下,能成为甲族的东床快婿无疑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写照。这与现代社会中许多女子挤破头也要嫁豪门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塑造这些大胆、坚贞的女子,在赞颂这种不计报酬、五体投地的爱的同时,其实质也反映文人在仕途失意之余,还希望有个不离不弃的可人儿痴痴地爱着他。从诸多作品中,不难看出这种也已经成为文人创作的动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人 (会写文章的读书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称

4. 古代文化人对自己的称呼有哪几个

1.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3.孤:古代皇帝自称 4.小人: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也指坏人 5.在下:古人自称 6.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7.阁下:对听话对象的尊称 8.令郎:指对方的儿子 9.愚:对自己的称呼,谦词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11.先生:老师;对学识高的人的称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称 13.晚生:一般是书生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自称 14:卿:古时高级官名;古时君称臣;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 15:令尊:对听话人父亲的尊称。

5. 古代的自我称呼有哪些啊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未婚女子称奴家.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上了年纪的妇人自称为“老身”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古代的女子称呼: 女子自称--“奴家” 女子谦称--“妾”、“贱妾”、“奴婢”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妇人;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 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

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 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

百姓在面前说“小人”“贱民”。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 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还有: 1.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3.孤:古代皇帝自称4.小人: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也指坏人 5.在下:古人自称 6.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7.阁下:对听话对象的尊称8.令郎:指对方的儿子9.愚:对自己的称呼,谦词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11.先生:老师;对学识高的人的称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称 13.晚生:一般是书生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自称14:卿:古时高级官名;古时君称臣;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15:令尊:对听话人父亲的尊称。

6.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

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例句:有 朋 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 徒 。

莫愁前路无 知己 。 拓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7. 用古文中称自己为

古文中称自己的代词有很多,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词语。

最普遍的是:余、予、吾、我。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别。

余: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们”。予:与“余”同。

《康熙字典》:郑康成注:余、予古今字。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辈”、“侪”、“人”、“属”等,表示“我们这些人”。

吾,是普遍意义的“我”。 我:是相对于其他人时所言。

《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意思是将自己放在你、他或对方的环境下的自称。

例如,相对于别人的见解,说“我见”;相对于敌方,说“我方”;相对于其他国家,说“我国”。如“敌我不分”不能说“敌吾不分”。

在长辈、兄长、朋友面前,自称用:晚辈、小可、鄙人、敝人、愚等。在皇帝面前,自称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龄和资历高)等。

在上级面前,自称用:下官、末将等。在官府中,自称用:小民、小人等。

在老师或学问高的人面前,用:学生、小生、晚生等。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儿等。

具体的说法还有很多,总的特点是“谦”。

8. 古文的称呼

文言文的日常称呼用词。

(1)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弟、舍妹:称自己的弟弟和妹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敝人:称自己。

(2)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侄:称人侄儿。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乔梓:称人父子。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扩展资料

古代称呼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

古代兄弟称呼

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代父母称呼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敬称对方文言文

1. 哪些文言文中有爱称,敬称,自称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谦称: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2. 文言文中的 敬称 和 谦称 敬词 和 谦词

敬称:

称呼对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称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爱/千金、尊夫人;

称呼对方——君、公、足下、阁下等;

称呼对方相关的事物——华诞(生日)、大作/华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谦称:

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

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

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敬称与谦称指代的内容基本上按顺序一一对应,只是举例而已,其他的还有很多,仅供参考

3. 文言文综合训练 关于古代的敬称和谦称 有礼貌称呼对方为什么

参考:

1. 古代的一些敬称由于是出于对权力的敬畏和奴役,因此有的敬称到现代是不符合使用文明法则的。

2. 比如对自己的职位称呼为“卑职”,不符合客观,职位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因为做经理就把自己称呼为“卑下的经理”。这些谦称不建议使用。

3. 还有一些是自我矮化贬低,如妻子叫糟糠,属于谷物的废弃物,代表妻子粗俗不堪,不符合客观这些谦虚是自我损害。

4. 至于一些尊重,如会客或见面,使用客观的敬意即可。某某人可以叫为某某君或某兄等。对于帮助表示感谢和感激都是可以的。

4. 在文言文中对女子敬称有哪几个

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婵娟:色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

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旧时指有名的 *** .

丽人:光彩焕发,美丽.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见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旧时对别人女儿的尊称,现用来称谓外国人士的女儿.

玉人:用以称谓美丽的女子.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际花:指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有贬义.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为一种摆设的美貌女子.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对他人之女的敬称.

尤物:奇异的.指美貌的女子.亦指优异的人或物品.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内人:从前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发妻:古时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结发为髻,男子从此把头发挽在头顶上,为表示是原配,称妻子为“发妻”

天使:原为犹太教、教传达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孩子和少女.因此比喻善良贞洁可爱的人.多用于女子.

安琪儿:英文angel的音译.意为天使.

软玉温香: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后泛指温柔的年青女性.

糟糠之妻:贫困时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后为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小家碧玉: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二八佳人:二八:指16岁.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半老徐娘:用以形容中年妇女保留青年时的神态.

妙龄少女:妙:美好.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巾帼英雄: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引申为妇女的代称.指妇女中杰出的人物

5.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扩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参考资料:尊称-搜狗百科

6. 文言文中怎样称呼朋友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古人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豀)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

7. 用文言文对别人可以怎样称呼

因为你提了这个问题,我也学习了,特摘抄并整理他人的答案给你,如有不明或者其他问题欢迎追问

第一人称:

男:我,于,余,吾,臣(对君王),朕(皇帝自称),在下,区区,末晋(对前辈),小生(男子对女子),其(很少见,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学生(对老师)

女:妾,妾身,贱妾,奴家,小女子,吾,臣妾(对君王)

第二人称(一般好像不分男女吧):

子,汝,女(通汝),足下,若,而,乃,尔,尔等(复数),先生(对老师),陛下(对君王),老爷(对主人),卿,爱卿(君王对臣子)

第三人称:

先生,老爷,彼,之,其等代词

对别人称呼自己的:

父亲:家父,家君,家严

母亲:家母,家慈

儿子:犬子,小儿

女儿:小女

对别人称呼他的:

父亲:令尊,令严

母亲:令堂,令慈

儿子:令郎,令公子

女儿:令嫒,令爱

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附说)

一、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本编仅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

二、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兹编本为举要,专为常用,故不详载。

8. 古人用什么文言尊称有才的男人

君子

大人

【先生】在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的,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还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而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地使用。

贵体是敬辞。贵体,意思是尊贵的身体,不能用来说明自己,指的是别人的身体。《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椁、绞衾、圹垄之度。虽有贤身贵体,毋其爵,不敢服其服。古华《土地爷》:你老人家不要生气,要为百姓保重贵体。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要运用到。汉语中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贵体欠安的谦称是什么

阁下身体不适

贵体,就是阁下的身体。

欠安,婉辞,指人身体不适。

贵者,尊贵之意,是一种尊敬的说法,多用于年长于自己或社会地位高过自己的对象,平辈之间也可使用,对于晚辈一般不用。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敬词和谦辞有哪些?

      敬辞主要有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教、清玩、鉴正、敲正、惠正、赐正、俯察、俯就、俯念、俯允、芳龄、芳邻、芳名、华诞、华翰、华堂、华宗、叨光、叨教、叨扰、玉成、玉音、玉体、玉照、大哥、大伯、大人、大爷、大妈、大师、大名、大作、大礼、贵干、贵庚、贵姓、贵国、贵校、贵子、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奉达、奉复、奉还、奉告、奉陪、奉劝、奉送、奉赠、奉迎、殿下、阁下、麾下、膝下、足下、光顾、光临、华诞、华堂、华翰、垂青、垂爱、垂问、垂念、敬告、敬候、敬谢、屈驾、屈居、屈尊、令尊、令堂、令郎、拜读、拜访、拜服、拜贺等。  

      谦辞主要有:拙笔、拙见、拙荆、小弟、小儿、小女、小可、小人、小生、小店、小照、薄技、薄酒、薄礼、薄面、贱姓、贱内、贱事、敝姓、敝人、敝校、敝处、敝国、敝意、家父、家母、家兄、家姐、家父、家叔、浅见、舍弟、舍妹、舍侄、舍亲、老衲、老臣、老祖、老朽、老脸、老身、寒舍、不才、不敢当、不敢、不肖、管见、后学、后生、晚生、晚学、晚辈、见教、见谅、愚兄、愚晚、卑职、愚见、寓意、过奖、过誉、承让、蒙幸、蒙恩、蒙允、蒙教、冒昧、冒赏、贫僧、贫尼、贫家、在下、下官、得力、臣下、微臣、臣妾、妾身、老妈、卑职、末将、末成、末学、奴家、鄙陋、高见、涂鸦、窃为、息女、山荆、山妻、内人、拙荆、内人、贱内、荆屋、敢问、敢情、敢烦、久违、久仰、犬子等。  

敬辞谦语大全

敬辞谦语大全

  

  敬辞也作敬词是含尊敬口气的用语也是对人礼貌的一种用语可以体现很多人的文学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敬辞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常用敬辞敬语都是自古慢慢发展演化而来。

  

  阁下---本义指楼阁之下借指在楼阁之下待命的下属人员。

  

  为了表达对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不直呼其人而轻呼其待从者转告之“因卑以达尊”。

  

  这样“阁下”就逐渐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称。

  

  夫人---“夫人”一词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候曰夫人。

  

  ”诸候的妻子称作“夫人”。

  

  明清时一二品的妻子封为“夫人”。

  

  后来用“夫人” 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对方身份之意。

  

  尊---本义是“酒器”即后来的“樽”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酒者必实于尊以待酌者 ?? 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

  

  ” 古人饮酒十分讲究礼仪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必定要举“尊”。

  

  敬酒这一动作和酒器“尊”之间的关联性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固定的联想于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 ”义进一步抽象化获得了敬辞的语用功能。

  

  常用敬辞敬语有很多可以分为敬辞谦辞婉辞客套语几个类别。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令弟、令侄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请求对方赠送财物等。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最常见的如“恭喜发财”、“恭贺新禧”。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学校。

  

  常用敬辞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敬辞分类 一敬辞 钧座——指尊长或上级的位置。

  

  钧用于有关对方的事物或行为针对尊长或上级使用。

  

  钧裁——请尊长或上级裁决事情。

  

  钧签——请尊长或上级鉴别。

  

  钧启——请尊长或上级开启。

  

  光顾——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

  

  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如家具展销敬请惠顾。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相片、书籍等纪念品。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莅临——称贵宾来到。

  

  光临——称顾客来到。

  

  驾临——称对方到来。

  

  驾指车辆借用为敬辞称对方。

  

  如敬备菲酌恭候驾临。

  

  璧还——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璧谢——退还原物并且表示感谢多用于辞谢赠品。

  

  雅教——称对方的指教。

  

  雅用于称对方的情意、举动。

  

  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

  

  雅正——指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用于请人改文章。

  

  也作斧政。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请别人批评改正。

  

  也作呈政。

  

  垂讯、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长辈、上级挂念自己。

  

  如承蒙垂念不胜感激。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拜辞——向别人告别。

  

  拜读——读别人的文章。

  

  拜访——访问别人。

  

  拜服——对别人佩服。

  

  拜贺——向别人祝贺。

  

  拜托——托人办事。

  

  奉送、奉赠——赠送。

  

  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

  

  奉达——告诉、表达多用于书信。

  

  奉复——回复多用于书信。

  

  奉告——告诉别人。

  

  奉托——拜托。

  

  奉陪——陪伴、陪同做某事。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任较高的职位。

  

  高见——高明的见解用于称赞对方。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堂——尊称别人的父母。

  

  台端——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发给个人的函件。

  

  如谨聘台端为本社戏剧指导。

  

  台甫——旧时用于别人的表字。

  

  台驾——旧时称对方。

  

  如敬侯台驾光临。

  

  台鉴——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令尊、尊公、尊大人——称对方的父亲。

  

  令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令堂、太君——称对方的母亲。

  

  令亲——称对方的亲属。

  

  令爱令媛、千斤、玉女——称对方的女儿。

  

  令嗣、令郎、哲嗣——称对方的儿子。

  

  令正、令阃kǔn——称对方的妻子。

  

  令坦——称对方的女婿。

  

  昆仲、昆弟、昆季——称对方的兄弟。

  

  长为昆幼为季。

  

  冰翁、泰山——旧时称妻之父。

  

  孺人——旧时称大夫之妻。

  

  少君、公子——旧时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丈人——旧时对年长人的尊称。

  

  令兄——称别人的兄长。

  

  令妹——称别人的妹妹。

  

  贵庚——问别人的年龄。

  

  可用于中、青年人。

  

  贵体——称别人身体。

  

  贵姓——问别人的姓氏。

  

  贵恙——询问别人的疾病。

  

  贵干——询问别人要做什么。

  

  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

  

  如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

  

  如俯念群情。

  

  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府第——称对方之家。

  

  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

  

  贤契——对弟 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多用于书面。

  

  借重——指借用其他的力量。

  

  如敝公司以后借重您的地方还很多还要常来麻烦您。

  

  法书——称对方写的字。

  

  足下——尊称对方。

  

  敬请——请求别人做事。

  

  千秋——称人寿辰。

  

  明教——高明的指教多用于书信。

  

  享年——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

  

  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大驾——称对方。

  

  宽衣——用于请对方。

  

  屈驾——委屈大驾多用于邀请人。

  

  仁兄——对朋友的敬称。

  

  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圣上、元首、九重天——古代对帝王的不同称呼。

  

  可汗、单于——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二谦辞 家父、家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家姐——对人称自己的姐姐。

  

  拙见——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称自己的文章。

  

  不才——称自己没有才能。

  

  不敢当——表示承当不起对方的招待、夸奖等。

  

  不佞——没有才能旧时用来谦称自己。

  

  不敏——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

  

  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

  

  寒门——指自己出身低微。

  

  愚兄——指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称自己。

  

  愚弟——指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鄙意——称自己的意见。

  

  鄙薄——浅陋微薄多用做谦辞。

  

  鄙人、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涂鸦——说自己的字写得很坏。

  

  绵薄——谦称自己薄弱的能力。

  

  承乏——表示所在职位因一时没有适当人选只好暂由自己充任。

  

  见笑——被别人耻笑。

  

  舍间、舍下——谦称自己的家。

  

  舍亲——谦称自己的亲戚。

  

  窃以为、窃为——谦称自己的意见。

  

  后进、后学、晚生、晚辈——对长者称自己。

  

  过奖、过誉——过分地表扬或夸奖用于对方赞扬自己时。

  

  孤、寡人、朕、不谷——古代君王谦虚的自称。

  

  臣、仆、愚、蒙、不肖、在下、下走、下官、区区、牛马走、小人、小可、后学、晚生、侍生——指古代一般人的自称。

  

  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古代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儿、犬子、息男——古代称自己的儿子。

  

  息女、小女——古代称自己的女儿。

  

  蓬荜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三婉辞 作古、归天、归西、魂游地府、永眠、长眠、含笑九泉、无常、仙逝——指人死。

  

  挂花、挂彩——指人受了伤。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坐化、圆寂、涅盘——指僧尼之死。

  

  气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见背——相背离开了我。

  

  指父母或长辈去世。

  

  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

  

  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别。

  

  冤家——称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旧时戏曲或民歌中多用来称情人。

  

  弃养——指父母双亡。

  

  四客套语 劳驾——麻烦别人。

  

  高攀——希望跟别人一块做事或联姻。

  

  包涵——请别人原谅。

  

  借光——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见教、赐教——请别人指教。

  

  教正——请别人指教改正。

  

  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屈就——用于请人担任职务。

  

  久违了——指好久不见。

  

  久仰——仰慕已久。

  

  叨tāo光——沾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

  

  叨教——领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

  

  叨扰——打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

  

  托福——是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多用于回答别人的问候。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不吝指教——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教诲。

  

  请即赐复——要求别人回信的客套话。

  

  恕不远送——表示不再继续送。

  

  恕请对方不要计较。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不足挂齿——说自己的事不值得提起。

  

  借花献佛——拿别人的东西做人

古代贵族如何自称?

哀家,寡人,孤,在下,吾,汝

古人称谓敬辞令,惠,垂,赐,高,贤,奉上。的意思是什么?

“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

“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  贤弟、贤侄等

“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劝:劝告  奉陪:陪同

相关敬称

编辑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大人执事等。

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常用解释

编辑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德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编辑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耋之年。

100岁称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编辑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陪”;赠送作品用“笑纳”。

亲友间礼貌称呼

编辑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别人儿女称:令郎、令爱(令嫒)。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编辑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中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ao die):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yi):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过去长期的交往中,人们形成了许多文雅的尊称。比如:“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都是这种尊称。“子”有时也可译为“您”,如:子何峙而往”中的“子”。“子”有时还特指孔子。除此之外,对人的尊称还有“君、公、卿、将军”等。

又如:对父母称高堂、椿萱;称别人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的兄妹为令郎、令爱、;自称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自称兄妹为家兄、家妹;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兄弟之间称手足、昆仲、堂棣;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父母死后称呼前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在如:称老师为恩师、夫子,称学生为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同学称同窗。称别人家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

常用敬辞

编辑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相关

编辑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令爱(嫒):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外舅:(书)岳父。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及其意思

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常用词有令、拜、奉、惠、恭、垂、贵、高、大、敬、请、屈等。

一、令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

令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兄、令弟、令侄等。

二、拜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访:指访问对方;

拜服:指佩服对方;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三、奉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

奉告:告诉;

奉还:归还;

奉陪:陪伴;

奉劝:劝告;

奉送、奉赠:赠送。

四、惠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

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赠:指对方赠送(财物等)。

五、恭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最常见的如“恭喜发财”、“恭贺新禧”。

扩展资料:

常用词语:

1、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2、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3、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5、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6、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7、见教:谦辞,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8、见谅:谦辞,表示请人谅解

9、借光:谦辞,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10、借重:谦辞,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敬辞

请问对年长者都有哪些称呼呢?

1、对父母称高堂、椿萱;称别人父母为令尊、自称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

2、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

3、兄弟之间称手足、昆仲、堂棣;

4、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

5、父母死后称呼前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扩展资料:

国际礼仪:

皇家贵族的称呼。对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皇后,可称为“陛下”;王子、公主、亲王等可称为“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其爵位,亦可称“阁下”,或称“先生”。

技术人员的称呼。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职称、学位的人士,可称为“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也可加上姓氏或“先生”。

军人的称呼。一般称,或加“先生”,知道其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将领称“阁下”。

服务人员的称呼。一般情况下称“服务员”,如果知道其姓名的可单独称呼其名字,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尊称

急求古代的各个称呼

1

朕乃是秦始皇规定皇帝的自称。在先秦时,君主一般自称“本王”、“孤”、“寡人”,而任何人包括普通百姓都可以自称为“朕”,随着秦朝建立,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只有皇帝可以使用。这个制度从此一直流传下去。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虽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汉献帝仍然在位(汉朝名存实亡),权利无边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的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他是皇帝。

2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纠察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客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吕,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官,共同掌管的机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制,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两代废除中忆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问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了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仅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 ”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吕,“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 代,“三师”为从一吕,“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 公、开国县公等级,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 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已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吕武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阶由原官职而定,从御史中丞至六部尚书不等,大多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观察使与节度使均为荣誉称号而非实职。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部]“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五品。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吕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没有这个称呼。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从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称为钦矩。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清代正二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中国古代称谓大观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

古代文言文对自己的称呼

1.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扩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参考资料:尊称-搜狗百科

2. 古代对自己或他人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 中古时期“吾‘可作动词和介词的后置宾语。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注意:女(汝)、尔、若 可以作 主语、定语、宾语。/ 而、乃 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注意: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可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参考资料:郭锡良、李玲璞 主编 《古代汉语》P635

3. 古代文化人对自己的称呼有哪几个

古代文人一般自称自己的名,也可谦称小生、小可、鄙人,不才等等。

文人墨客不是古代文化人对自己的称呼,一般是别人称呼他们的,指的是指会写抄文章的读书人。同样意思的称呼还有文人客,文人画士、文人雅士。

扩展资料:

古代文人墨客的共同点:

1、自科举制度为广大寒门士子提供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仕途袭前景,“一举成名天下知”慢慢成为古代社会文人的时代心理。金榜题名,鱼跃龙门,不仅是士子们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且是关乎功名背后的各项特权和现实利益。

2、在古代门第观念和特定的仕进条件下,能成为甲族的东床快婿无疑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写照。这与现代社会中许多女子挤破头也要嫁豪门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塑造这些大胆、坚贞的女子,在赞颂这种不计报酬、五体投地的爱的同时,其实质也反映文人在仕途失意之余,还希望有个不离不弃的可人儿痴痴地爱着他。从诸多作品中,不难看出这种也已经成为文人创作的动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人 (会写文章的读书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称

4. 古代文化人对自己的称呼有哪几个

1.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3.孤:古代皇帝自称 4.小人: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也指坏人 5.在下:古人自称 6.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7.阁下:对听话对象的尊称 8.令郎:指对方的儿子 9.愚:对自己的称呼,谦词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11.先生:老师;对学识高的人的称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称 13.晚生:一般是书生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自称 14:卿:古时高级官名;古时君称臣;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 15:令尊:对听话人父亲的尊称。

5. 古代的自我称呼有哪些啊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未婚女子称奴家.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上了年纪的妇人自称为“老身”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古代的女子称呼: 女子自称--“奴家” 女子谦称--“妾”、“贱妾”、“奴婢”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妇人;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 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

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 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

百姓在面前说“小人”“贱民”。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 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还有: 1.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3.孤:古代皇帝自称4.小人: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也指坏人 5.在下:古人自称 6.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7.阁下:对听话对象的尊称8.令郎:指对方的儿子9.愚:对自己的称呼,谦词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11.先生:老师;对学识高的人的称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称 13.晚生:一般是书生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自称14:卿:古时高级官名;古时君称臣;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15:令尊:对听话人父亲的尊称。

6.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

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例句:有 朋 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 徒 。

莫愁前路无 知己 。 拓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7. 用古文中称自己为

古文中称自己的代词有很多,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词语。

最普遍的是:余、予、吾、我。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别。

余: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们”。予:与“余”同。

《康熙字典》:郑康成注:余、予古今字。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辈”、“侪”、“人”、“属”等,表示“我们这些人”。

吾,是普遍意义的“我”。 我:是相对于其他人时所言。

《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意思是将自己放在你、他或对方的环境下的自称。

例如,相对于别人的见解,说“我见”;相对于敌方,说“我方”;相对于其他国家,说“我国”。如“敌我不分”不能说“敌吾不分”。

在长辈、兄长、朋友面前,自称用:晚辈、小可、鄙人、敝人、愚等。在皇帝面前,自称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龄和资历高)等。

在上级面前,自称用:下官、末将等。在官府中,自称用:小民、小人等。

在老师或学问高的人面前,用:学生、小生、晚生等。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儿等。

具体的说法还有很多,总的特点是“谦”。

8. 古文的称呼

文言文的日常称呼用词。

(1)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弟、舍妹:称自己的弟弟和妹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敝人:称自己。

(2)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侄:称人侄儿。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乔梓:称人父子。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扩展资料

古代称呼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

古代兄弟称呼

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代父母称呼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敬称对方文言文

1. 哪些文言文中有爱称,敬称,自称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谦称: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2. 文言文中的 敬称 和 谦称 敬词 和 谦词

敬称:

称呼对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称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爱/千金、尊夫人;

称呼对方——君、公、足下、阁下等;

称呼对方相关的事物——华诞(生日)、大作/华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谦称:

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

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

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敬称与谦称指代的内容基本上按顺序一一对应,只是举例而已,其他的还有很多,仅供参考

3. 文言文综合训练 关于古代的敬称和谦称 有礼貌称呼对方为什么

参考:

1. 古代的一些敬称由于是出于对权力的敬畏和奴役,因此有的敬称到现代是不符合使用文明法则的。

2. 比如对自己的职位称呼为“卑职”,不符合客观,职位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因为做经理就把自己称呼为“卑下的经理”。这些谦称不建议使用。

3. 还有一些是自我矮化贬低,如妻子叫糟糠,属于谷物的废弃物,代表妻子粗俗不堪,不符合客观这些谦虚是自我损害。

4. 至于一些尊重,如会客或见面,使用客观的敬意即可。某某人可以叫为某某君或某兄等。对于帮助表示感谢和感激都是可以的。

4. 在文言文中对女子敬称有哪几个

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婵娟:色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

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旧时指有名的 *** .

丽人:光彩焕发,美丽.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见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旧时对别人女儿的尊称,现用来称谓外国人士的女儿.

玉人:用以称谓美丽的女子.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际花:指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有贬义.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为一种摆设的美貌女子.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对他人之女的敬称.

尤物:奇异的.指美貌的女子.亦指优异的人或物品.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内人:从前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发妻:古时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结发为髻,男子从此把头发挽在头顶上,为表示是原配,称妻子为“发妻”

天使:原为犹太教、教传达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孩子和少女.因此比喻善良贞洁可爱的人.多用于女子.

安琪儿:英文angel的音译.意为天使.

软玉温香: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后泛指温柔的年青女性.

糟糠之妻:贫困时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后为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小家碧玉: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二八佳人:二八:指16岁.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半老徐娘:用以形容中年妇女保留青年时的神态.

妙龄少女:妙:美好.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巾帼英雄: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引申为妇女的代称.指妇女中杰出的人物

5.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扩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参考资料:尊称-搜狗百科

6. 文言文中怎样称呼朋友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古人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豀)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

7. 用文言文对别人可以怎样称呼

因为你提了这个问题,我也学习了,特摘抄并整理他人的答案给你,如有不明或者其他问题欢迎追问

第一人称:

男:我,于,余,吾,臣(对君王),朕(皇帝自称),在下,区区,末晋(对前辈),小生(男子对女子),其(很少见,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学生(对老师)

女:妾,妾身,贱妾,奴家,小女子,吾,臣妾(对君王)

第二人称(一般好像不分男女吧):

子,汝,女(通汝),足下,若,而,乃,尔,尔等(复数),先生(对老师),陛下(对君王),老爷(对主人),卿,爱卿(君王对臣子)

第三人称:

先生,老爷,彼,之,其等代词

对别人称呼自己的:

父亲:家父,家君,家严

母亲:家母,家慈

儿子:犬子,小儿

女儿:小女

对别人称呼他的:

父亲:令尊,令严

母亲:令堂,令慈

儿子:令郎,令公子

女儿:令嫒,令爱

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附说)

一、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本编仅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

二、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兹编本为举要,专为常用,故不详载。

8. 古人用什么文言尊称有才的男人

君子

大人

【先生】在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的,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还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而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地使用。

贵体是敬辞。贵体,意思是尊贵的身体,不能用来说明自己,指的是别人的身体。《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椁、绞衾、圹垄之度。虽有贤身贵体,毋其爵,不敢服其服。古华《土地爷》:你老人家不要生气,要为百姓保重贵体。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要运用到。汉语中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贵体欠安的谦称是什么

阁下身体不适

贵体,就是阁下的身体。

欠安,婉辞,指人身体不适。

贵者,尊贵之意,是一种尊敬的说法,多用于年长于自己或社会地位高过自己的对象,平辈之间也可使用,对于晚辈一般不用。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敬词和谦辞有哪些?

      敬辞主要有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教、清玩、鉴正、敲正、惠正、赐正、俯察、俯就、俯念、俯允、芳龄、芳邻、芳名、华诞、华翰、华堂、华宗、叨光、叨教、叨扰、玉成、玉音、玉体、玉照、大哥、大伯、大人、大爷、大妈、大师、大名、大作、大礼、贵干、贵庚、贵姓、贵国、贵校、贵子、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奉达、奉复、奉还、奉告、奉陪、奉劝、奉送、奉赠、奉迎、殿下、阁下、麾下、膝下、足下、光顾、光临、华诞、华堂、华翰、垂青、垂爱、垂问、垂念、敬告、敬候、敬谢、屈驾、屈居、屈尊、令尊、令堂、令郎、拜读、拜访、拜服、拜贺等。  

      谦辞主要有:拙笔、拙见、拙荆、小弟、小儿、小女、小可、小人、小生、小店、小照、薄技、薄酒、薄礼、薄面、贱姓、贱内、贱事、敝姓、敝人、敝校、敝处、敝国、敝意、家父、家母、家兄、家姐、家父、家叔、浅见、舍弟、舍妹、舍侄、舍亲、老衲、老臣、老祖、老朽、老脸、老身、寒舍、不才、不敢当、不敢、不肖、管见、后学、后生、晚生、晚学、晚辈、见教、见谅、愚兄、愚晚、卑职、愚见、寓意、过奖、过誉、承让、蒙幸、蒙恩、蒙允、蒙教、冒昧、冒赏、贫僧、贫尼、贫家、在下、下官、得力、臣下、微臣、臣妾、妾身、老妈、卑职、末将、末成、末学、奴家、鄙陋、高见、涂鸦、窃为、息女、山荆、山妻、内人、拙荆、内人、贱内、荆屋、敢问、敢情、敢烦、久违、久仰、犬子等。  

敬辞谦语大全

敬辞谦语大全

  

  敬辞也作敬词是含尊敬口气的用语也是对人礼貌的一种用语可以体现很多人的文学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敬辞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常用敬辞敬语都是自古慢慢发展演化而来。

  

  阁下---本义指楼阁之下借指在楼阁之下待命的下属人员。

  

  为了表达对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不直呼其人而轻呼其待从者转告之“因卑以达尊”。

  

  这样“阁下”就逐渐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称。

  

  夫人---“夫人”一词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候曰夫人。

  

  ”诸候的妻子称作“夫人”。

  

  明清时一二品的妻子封为“夫人”。

  

  后来用“夫人” 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对方身份之意。

  

  尊---本义是“酒器”即后来的“樽”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酒者必实于尊以待酌者 ?? 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

  

  ” 古人饮酒十分讲究礼仪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必定要举“尊”。

  

  敬酒这一动作和酒器“尊”之间的关联性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固定的联想于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 ”义进一步抽象化获得了敬辞的语用功能。

  

  常用敬辞敬语有很多可以分为敬辞谦辞婉辞客套语几个类别。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令弟、令侄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请求对方赠送财物等。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最常见的如“恭喜发财”、“恭贺新禧”。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学校。

  

  常用敬辞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敬辞分类 一敬辞 钧座——指尊长或上级的位置。

  

  钧用于有关对方的事物或行为针对尊长或上级使用。

  

  钧裁——请尊长或上级裁决事情。

  

  钧签——请尊长或上级鉴别。

  

  钧启——请尊长或上级开启。

  

  光顾——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

  

  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如家具展销敬请惠顾。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相片、书籍等纪念品。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莅临——称贵宾来到。

  

  光临——称顾客来到。

  

  驾临——称对方到来。

  

  驾指车辆借用为敬辞称对方。

  

  如敬备菲酌恭候驾临。

  

  璧还——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璧谢——退还原物并且表示感谢多用于辞谢赠品。

  

  雅教——称对方的指教。

  

  雅用于称对方的情意、举动。

  

  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

  

  雅正——指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用于请人改文章。

  

  也作斧政。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请别人批评改正。

  

  也作呈政。

  

  垂讯、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长辈、上级挂念自己。

  

  如承蒙垂念不胜感激。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拜辞——向别人告别。

  

  拜读——读别人的文章。

  

  拜访——访问别人。

  

  拜服——对别人佩服。

  

  拜贺——向别人祝贺。

  

  拜托——托人办事。

  

  奉送、奉赠——赠送。

  

  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

  

  奉达——告诉、表达多用于书信。

  

  奉复——回复多用于书信。

  

  奉告——告诉别人。

  

  奉托——拜托。

  

  奉陪——陪伴、陪同做某事。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任较高的职位。

  

  高见——高明的见解用于称赞对方。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堂——尊称别人的父母。

  

  台端——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发给个人的函件。

  

  如谨聘台端为本社戏剧指导。

  

  台甫——旧时用于别人的表字。

  

  台驾——旧时称对方。

  

  如敬侯台驾光临。

  

  台鉴——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令尊、尊公、尊大人——称对方的父亲。

  

  令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令堂、太君——称对方的母亲。

  

  令亲——称对方的亲属。

  

  令爱令媛、千斤、玉女——称对方的女儿。

  

  令嗣、令郎、哲嗣——称对方的儿子。

  

  令正、令阃kǔn——称对方的妻子。

  

  令坦——称对方的女婿。

  

  昆仲、昆弟、昆季——称对方的兄弟。

  

  长为昆幼为季。

  

  冰翁、泰山——旧时称妻之父。

  

  孺人——旧时称大夫之妻。

  

  少君、公子——旧时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丈人——旧时对年长人的尊称。

  

  令兄——称别人的兄长。

  

  令妹——称别人的妹妹。

  

  贵庚——问别人的年龄。

  

  可用于中、青年人。

  

  贵体——称别人身体。

  

  贵姓——问别人的姓氏。

  

  贵恙——询问别人的疾病。

  

  贵干——询问别人要做什么。

  

  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

  

  如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

  

  如俯念群情。

  

  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府第——称对方之家。

  

  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

  

  贤契——对弟 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多用于书面。

  

  借重——指借用其他的力量。

  

  如敝公司以后借重您的地方还很多还要常来麻烦您。

  

  法书——称对方写的字。

  

  足下——尊称对方。

  

  敬请——请求别人做事。

  

  千秋——称人寿辰。

  

  明教——高明的指教多用于书信。

  

  享年——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

  

  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大驾——称对方。

  

  宽衣——用于请对方。

  

  屈驾——委屈大驾多用于邀请人。

  

  仁兄——对朋友的敬称。

  

  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圣上、元首、九重天——古代对帝王的不同称呼。

  

  可汗、单于——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二谦辞 家父、家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家姐——对人称自己的姐姐。

  

  拙见——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称自己的文章。

  

  不才——称自己没有才能。

  

  不敢当——表示承当不起对方的招待、夸奖等。

  

  不佞——没有才能旧时用来谦称自己。

  

  不敏——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

  

  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

  

  寒门——指自己出身低微。

  

  愚兄——指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称自己。

  

  愚弟——指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鄙意——称自己的意见。

  

  鄙薄——浅陋微薄多用做谦辞。

  

  鄙人、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涂鸦——说自己的字写得很坏。

  

  绵薄——谦称自己薄弱的能力。

  

  承乏——表示所在职位因一时没有适当人选只好暂由自己充任。

  

  见笑——被别人耻笑。

  

  舍间、舍下——谦称自己的家。

  

  舍亲——谦称自己的亲戚。

  

  窃以为、窃为——谦称自己的意见。

  

  后进、后学、晚生、晚辈——对长者称自己。

  

  过奖、过誉——过分地表扬或夸奖用于对方赞扬自己时。

  

  孤、寡人、朕、不谷——古代君王谦虚的自称。

  

  臣、仆、愚、蒙、不肖、在下、下走、下官、区区、牛马走、小人、小可、后学、晚生、侍生——指古代一般人的自称。

  

  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古代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儿、犬子、息男——古代称自己的儿子。

  

  息女、小女——古代称自己的女儿。

  

  蓬荜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三婉辞 作古、归天、归西、魂游地府、永眠、长眠、含笑九泉、无常、仙逝——指人死。

  

  挂花、挂彩——指人受了伤。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坐化、圆寂、涅盘——指僧尼之死。

  

  气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见背——相背离开了我。

  

  指父母或长辈去世。

  

  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

  

  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别。

  

  冤家——称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旧时戏曲或民歌中多用来称情人。

  

  弃养——指父母双亡。

  

  四客套语 劳驾——麻烦别人。

  

  高攀——希望跟别人一块做事或联姻。

  

  包涵——请别人原谅。

  

  借光——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见教、赐教——请别人指教。

  

  教正——请别人指教改正。

  

  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屈就——用于请人担任职务。

  

  久违了——指好久不见。

  

  久仰——仰慕已久。

  

  叨tāo光——沾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

  

  叨教——领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

  

  叨扰——打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

  

  托福——是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多用于回答别人的问候。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不吝指教——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教诲。

  

  请即赐复——要求别人回信的客套话。

  

  恕不远送——表示不再继续送。

  

  恕请对方不要计较。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不足挂齿——说自己的事不值得提起。

  

  借花献佛——拿别人的东西做人

古代贵族如何自称?

哀家,寡人,孤,在下,吾,汝

古人称谓敬辞令,惠,垂,赐,高,贤,奉上。的意思是什么?

“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

“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  贤弟、贤侄等

“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劝:劝告  奉陪:陪同

相关敬称

编辑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大人执事等。

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常用解释

编辑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德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编辑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耋之年。

100岁称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编辑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陪”;赠送作品用“笑纳”。

亲友间礼貌称呼

编辑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别人儿女称:令郎、令爱(令嫒)。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编辑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中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ao die):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yi):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过去长期的交往中,人们形成了许多文雅的尊称。比如:“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都是这种尊称。“子”有时也可译为“您”,如:子何峙而往”中的“子”。“子”有时还特指孔子。除此之外,对人的尊称还有“君、公、卿、将军”等。

又如:对父母称高堂、椿萱;称别人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的兄妹为令郎、令爱、;自称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自称兄妹为家兄、家妹;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兄弟之间称手足、昆仲、堂棣;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父母死后称呼前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在如:称老师为恩师、夫子,称学生为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同学称同窗。称别人家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

常用敬辞

编辑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相关

编辑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令爱(嫒):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外舅:(书)岳父。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及其意思

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常用词有令、拜、奉、惠、恭、垂、贵、高、大、敬、请、屈等。

一、令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

令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兄、令弟、令侄等。

二、拜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访:指访问对方;

拜服:指佩服对方;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三、奉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

奉告:告诉;

奉还:归还;

奉陪:陪伴;

奉劝:劝告;

奉送、奉赠:赠送。

四、惠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

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赠:指对方赠送(财物等)。

五、恭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最常见的如“恭喜发财”、“恭贺新禧”。

扩展资料:

常用词语:

1、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2、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3、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5、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6、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7、见教:谦辞,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8、见谅:谦辞,表示请人谅解

9、借光:谦辞,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10、借重:谦辞,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敬辞

请问对年长者都有哪些称呼呢?

1、对父母称高堂、椿萱;称别人父母为令尊、自称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

2、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

3、兄弟之间称手足、昆仲、堂棣;

4、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

5、父母死后称呼前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扩展资料:

国际礼仪:

皇家贵族的称呼。对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皇后,可称为“陛下”;王子、公主、亲王等可称为“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其爵位,亦可称“阁下”,或称“先生”。

技术人员的称呼。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职称、学位的人士,可称为“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也可加上姓氏或“先生”。

军人的称呼。一般称,或加“先生”,知道其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将领称“阁下”。

服务人员的称呼。一般情况下称“服务员”,如果知道其姓名的可单独称呼其名字,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尊称

急求古代的各个称呼

1

朕乃是秦始皇规定皇帝的自称。在先秦时,君主一般自称“本王”、“孤”、“寡人”,而任何人包括普通百姓都可以自称为“朕”,随着秦朝建立,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只有皇帝可以使用。这个制度从此一直流传下去。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虽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汉献帝仍然在位(汉朝名存实亡),权利无边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的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他是皇帝。

2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纠察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客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吕,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官,共同掌管的机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制,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两代废除中忆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问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了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仅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 ”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吕,“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 代,“三师”为从一吕,“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 公、开国县公等级,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 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已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吕武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阶由原官职而定,从御史中丞至六部尚书不等,大多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观察使与节度使均为荣誉称号而非实职。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部]“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五品。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吕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没有这个称呼。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从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称为钦矩。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清代正二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中国古代称谓大观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

古代文言文对自己的称呼

1.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扩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参考资料:尊称-搜狗百科

2. 古代对自己或他人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 中古时期“吾‘可作动词和介词的后置宾语。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注意:女(汝)、尔、若 可以作 主语、定语、宾语。/ 而、乃 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注意: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可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参考资料:郭锡良、李玲璞 主编 《古代汉语》P635

3. 古代文化人对自己的称呼有哪几个

古代文人一般自称自己的名,也可谦称小生、小可、鄙人,不才等等。

文人墨客不是古代文化人对自己的称呼,一般是别人称呼他们的,指的是指会写抄文章的读书人。同样意思的称呼还有文人客,文人画士、文人雅士。

扩展资料:

古代文人墨客的共同点:

1、自科举制度为广大寒门士子提供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仕途袭前景,“一举成名天下知”慢慢成为古代社会文人的时代心理。金榜题名,鱼跃龙门,不仅是士子们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且是关乎功名背后的各项特权和现实利益。

2、在古代门第观念和特定的仕进条件下,能成为甲族的东床快婿无疑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写照。这与现代社会中许多女子挤破头也要嫁豪门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塑造这些大胆、坚贞的女子,在赞颂这种不计报酬、五体投地的爱的同时,其实质也反映文人在仕途失意之余,还希望有个不离不弃的可人儿痴痴地爱着他。从诸多作品中,不难看出这种也已经成为文人创作的动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人 (会写文章的读书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称

4. 古代文化人对自己的称呼有哪几个

1.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3.孤:古代皇帝自称 4.小人: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也指坏人 5.在下:古人自称 6.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7.阁下:对听话对象的尊称 8.令郎:指对方的儿子 9.愚:对自己的称呼,谦词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11.先生:老师;对学识高的人的称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称 13.晚生:一般是书生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自称 14:卿:古时高级官名;古时君称臣;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 15:令尊:对听话人父亲的尊称。

5. 古代的自我称呼有哪些啊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未婚女子称奴家.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上了年纪的妇人自称为“老身”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古代的女子称呼: 女子自称--“奴家” 女子谦称--“妾”、“贱妾”、“奴婢”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妇人;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 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

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 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

百姓在面前说“小人”“贱民”。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 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还有: 1.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3.孤:古代皇帝自称4.小人: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也指坏人 5.在下:古人自称 6.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7.阁下:对听话对象的尊称8.令郎:指对方的儿子9.愚:对自己的称呼,谦词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11.先生:老师;对学识高的人的称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称 13.晚生:一般是书生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自称14:卿:古时高级官名;古时君称臣;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15:令尊:对听话人父亲的尊称。

6.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

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例句:有 朋 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 徒 。

莫愁前路无 知己 。 拓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7. 用古文中称自己为

古文中称自己的代词有很多,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词语。

最普遍的是:余、予、吾、我。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别。

余: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们”。予:与“余”同。

《康熙字典》:郑康成注:余、予古今字。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辈”、“侪”、“人”、“属”等,表示“我们这些人”。

吾,是普遍意义的“我”。 我:是相对于其他人时所言。

《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意思是将自己放在你、他或对方的环境下的自称。

例如,相对于别人的见解,说“我见”;相对于敌方,说“我方”;相对于其他国家,说“我国”。如“敌我不分”不能说“敌吾不分”。

在长辈、兄长、朋友面前,自称用:晚辈、小可、鄙人、敝人、愚等。在皇帝面前,自称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龄和资历高)等。

在上级面前,自称用:下官、末将等。在官府中,自称用:小民、小人等。

在老师或学问高的人面前,用:学生、小生、晚生等。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儿等。

具体的说法还有很多,总的特点是“谦”。

8. 古文的称呼

文言文的日常称呼用词。

(1)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弟、舍妹:称自己的弟弟和妹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敝人:称自己。

(2)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侄:称人侄儿。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乔梓:称人父子。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扩展资料

古代称呼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

古代兄弟称呼

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代父母称呼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敬称对方文言文

1. 哪些文言文中有爱称,敬称,自称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谦称: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2. 文言文中的 敬称 和 谦称 敬词 和 谦词

敬称:

称呼对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称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爱/千金、尊夫人;

称呼对方——君、公、足下、阁下等;

称呼对方相关的事物——华诞(生日)、大作/华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谦称:

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

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

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敬称与谦称指代的内容基本上按顺序一一对应,只是举例而已,其他的还有很多,仅供参考

3. 文言文综合训练 关于古代的敬称和谦称 有礼貌称呼对方为什么

参考:

1. 古代的一些敬称由于是出于对权力的敬畏和奴役,因此有的敬称到现代是不符合使用文明法则的。

2. 比如对自己的职位称呼为“卑职”,不符合客观,职位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因为做经理就把自己称呼为“卑下的经理”。这些谦称不建议使用。

3. 还有一些是自我矮化贬低,如妻子叫糟糠,属于谷物的废弃物,代表妻子粗俗不堪,不符合客观这些谦虚是自我损害。

4. 至于一些尊重,如会客或见面,使用客观的敬意即可。某某人可以叫为某某君或某兄等。对于帮助表示感谢和感激都是可以的。

4. 在文言文中对女子敬称有哪几个

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婵娟:色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

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旧时指有名的 *** .

丽人:光彩焕发,美丽.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见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旧时对别人女儿的尊称,现用来称谓外国人士的女儿.

玉人:用以称谓美丽的女子.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际花:指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有贬义.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为一种摆设的美貌女子.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对他人之女的敬称.

尤物:奇异的.指美貌的女子.亦指优异的人或物品.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内人:从前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发妻:古时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结发为髻,男子从此把头发挽在头顶上,为表示是原配,称妻子为“发妻”

天使:原为犹太教、教传达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孩子和少女.因此比喻善良贞洁可爱的人.多用于女子.

安琪儿:英文angel的音译.意为天使.

软玉温香: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后泛指温柔的年青女性.

糟糠之妻:贫困时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后为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小家碧玉: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二八佳人:二八:指16岁.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半老徐娘:用以形容中年妇女保留青年时的神态.

妙龄少女:妙:美好.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巾帼英雄: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引申为妇女的代称.指妇女中杰出的人物

5.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扩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参考资料:尊称-搜狗百科

6. 文言文中怎样称呼朋友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古人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豀)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

7. 用文言文对别人可以怎样称呼

因为你提了这个问题,我也学习了,特摘抄并整理他人的答案给你,如有不明或者其他问题欢迎追问

第一人称:

男:我,于,余,吾,臣(对君王),朕(皇帝自称),在下,区区,末晋(对前辈),小生(男子对女子),其(很少见,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学生(对老师)

女:妾,妾身,贱妾,奴家,小女子,吾,臣妾(对君王)

第二人称(一般好像不分男女吧):

子,汝,女(通汝),足下,若,而,乃,尔,尔等(复数),先生(对老师),陛下(对君王),老爷(对主人),卿,爱卿(君王对臣子)

第三人称:

先生,老爷,彼,之,其等代词

对别人称呼自己的:

父亲:家父,家君,家严

母亲:家母,家慈

儿子:犬子,小儿

女儿:小女

对别人称呼他的:

父亲:令尊,令严

母亲:令堂,令慈

儿子:令郎,令公子

女儿:令嫒,令爱

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附说)

一、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本编仅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

二、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兹编本为举要,专为常用,故不详载。

8. 古人用什么文言尊称有才的男人

君子

大人

【先生】在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的,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还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而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地使用。

标签: 敬辞 谦辞 贵体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zonghezhishi/0jgm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