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健康养生

> 大雪节气农业活动

大雪节气农业活动

一、节气期间气象条件 “大雪”(12月7日)表示天气寒冷,积雪、结冰增加,此时我国已完全受蒙古冷高压控制,与“小雪”节气相比,“大雪”更寒冷、雨雪更多。其天文意义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移至黄经255度(春分为0度,每节气前移15度)。 “大雪”节气

大雪节气农业活动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冬小麦已停止生长。但此期间,农事活动仍然不能放松。

24节气: 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

北方田间管理已很少。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若下雪不及时,人们偶尔还在天气稍转暖时浇一两次冻水,提高小麦越冬能力。或者修葺禽舍、牲畜圈墙等,助禽畜安全过冬。俗话说“大雪纷纷是旱年,造塘修仓莫等闲”。此时还要加紧冬日兴修水道、积肥造肥、修仓、粮食入仓等事务。妇女们则三五成群,扎堆做针线活。手艺之家将主要精力用在手艺上,如印年画、磨豆腐、编筐、编篓等赚钱补贴家用。

立春:(2.4)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本

大雪节气农业活动 第2张

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要注意施好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应结合中耕施好分蘖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沟排水。这时天气虽冷,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勤于检查,适时通风,不可将窖封闭太死,以免升温过高,湿度过大导致烂窖。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温度。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特殊创造,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天气冷暖、降水状况、物候征兆等自然现象。 几千年来,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首节气歌,概括了24

大雪节气农业活动 第3张

大雪一些农事主活动一、疏苗、补苗对直播油菜,特别是点播的油菜,由于天气干旱,播种量偏大,而且出苗不匀,缺苗断垄比较普遍,对疙瘩苗要抓紧疏苗,以免苗挤苗,形成弱苗。应去小留大,把间掉的苗子栽在缺苗处,补栽时要带水,促进早成活。二、中耕、培土中耕具有增温、保墒、除草、防病治虫、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等多种功效。所以,油菜田要勤中耕,多中耕。结合中耕还要进行培土,特别是对高脚苗更要培土,不仅可以减轻冻害,还可以防止倒伏。注意把高脚部分,特别是根颈全部埋入土中。三、追施腊肥油菜追肥以土杂肥为主,一般人畜粪600-800公斤,尿素5-6公斤于12月中、下旬,结合冬前最后一次中耕将肥料施于油菜根部,可先追肥,再壅根培土。也可以撒草木灰、浇粪水等,数量不限,多多益善。四、覆盖防冻覆盖秸秆能够防冻,抑制杂草生长,秸秆腐烂后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改善了环境。对直播油菜、晚播油菜还可以覆盖秸秆,一般每亩用量250-300公斤,均匀覆盖在油菜行间,稻草、油菜秸秆都可以。五、摘除早苔由于今年秋季温度偏高,对早移栽的油菜和春性偏强的品种容易出现早苔现象,应及早摘苔。摘苔要选晴天进行,摘去生长点,抑制主茎生长,促进分枝生长。六、化学调控对播栽早、长势旺、有徒长趋势的油菜田在越冬前可喷施多效唑,一般每亩用15%的多效唑100克对水40公斤喷施,具有控旺和预防冻害的作用。七、清理“三沟”对已开好“三沟”的,要进行清沟,未开沟的要抓紧开好“三沟”,并使沟沟相通,有利于来年的灌溉排涝。

一年中有24个节气: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在农业生产中24节气有何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伟大结晶,是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古代劳动人民通过二十四节气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尽管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zd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流传下来的农谚和俗语广泛地指导着我们专的生产和生活。

扩展资料:

21世纪,随着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发展,节气对我们的制约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但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仍然发挥着基础指导作用,依然是我们衣食住行的重要参考。

二十属四节气在全国的不少地方还有留存,不少农谚和俗语,如“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白露天,带鱼满船尖”“过了白露节,夜寒白昼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还广泛地指导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就是生动的例证。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证明了中华文化再一次被国际社会认可。自古迄今,它不仅是祖祖辈辈生活劳作的守护者,更是影响了诸多国家文明发展的指路明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有哪些?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乐图数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1333433623133民俗活动篇一: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精美古画配图)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立春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雨水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

节气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

“掌握季节,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最基本要求之一。古农书“齐民要术”上曾经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意思是说,按照季节农时去耕作,可以花较少的劳力得到良好收成。如果主观任意去做,就会劳而无获。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就有紧密联系。

“节气”在古代称为“气”,按阴历每月分为两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现将各节气的名称和意义简述如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开始的意思,“四立”表示春、夏、秋、冬的开始。

夏至、冬至“二至”,夏至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古称日长至;冬至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古称日短至。

春分、秋分“二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昼夜相等的节气,是春、秋两季的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惊蛰气候温暖,草木繁茂,天气晴朗的意思。

谷雨降雨增多对谷类作物有利,即“雨生百谷”的意思。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的意思。

芒种代表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时节。

小署、大署署是炎热的意思。小署尚未达到最热,而大署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处署处是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白露处署后气温降低较快,因此,早上露水较重。

寒露表示气温已经很低,露很凉,将要结冰。

霜降气候渐冷,开始降霜。

小雪、大雪表示开始降雪的时间和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表示温度状况的。小寒尚未达到最冷,而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涵义来看,有的是表示季节的,有的是表示温度、降雨、霜、露等气象现象的,有的最反映作物和自然物候的。

如表示温度的有小署、大署、处署、小寒、大寒。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结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其它节气则是反映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的。

但是我国各地农民都能按照自己的经验灵活运用二十四节气。使二十四节气也能按照各地的特点来指导生产。最主要是通过农谚把节气的农事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早稻播种,湖北江汉平原地区,有“清明下秧,不问爹娘”。上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1333337396239海有“清明到、把稻泡”的农谚。

又如棉花播耕,华北是“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华中是“清明前,好种棉”;苏、浙、皖一带是“要穿棉,棉花种在立夏前”。根据科学研究结果,棉花播种前需要日平温度12度以上,农谚所说的各地区种棉时期和这些地区温度达到12度的时期基本上是一致的。

至于麦类作物收获期,南北差异较大,华北一带是“麦到芒种谷(黍)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华中是:“麦到立夏收,谷到处署黄”;苏、浙一带是“麦到小满日夜黄”,“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陕西关中地区则是“芒种不收草里眠”;吉林小麦收获是在小署,福建在谷雨和立夏之间。各地收获前后相差5个节气,但是谷雨以后,南北气温差异已经很小,麦类成熟之所以差异大,是因为谷雨以前南北温差大,南方较北方回暧早。

我国农*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田间管理和推算作物发育也有丰富的经验。如50年代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永康的单季稻“三黄三黑”的经验,就是掌握“小署发棵,大署长粒,立秋长穗”进行施肥管理。上海一带描述水稻播种、移栽和收获有“立夏播种、芒种插秧”、“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湖北对于晚稻有“寒露不低头,割回喂老牛”的谚语,意思是说,晚稻如果播晚了,到寒露还未抽穗,就不会有什么收成,还不如割去喂牛。根据研究,在江汉平原地区,寒露时期,日平温度降到20℃以下,水稻空秕粒增多。这完全符合科学道理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成就的结合,又是我国农民世代相传的家喻户晓的生产规律。研究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事活动安排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最适宜的地区分布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2623335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知道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对你的日常生活会有一定帮助。

大暑的农业活动是什么

大暑的农业活动是灌溉和抗旱。

1、灌溉

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知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大豆开花结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

2、抗旱

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回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答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标签: 大雪 节气 农业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jiankangyangsheng/qwp7j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