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懂科普 >

IT科技

> 得陇望蜀是什么意思

得陇望蜀是什么意思

得陇望蜀 [dé lǒng wàng shǔ] 得陇望蜀,原意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常用以形容那些“贪心不足蛇吞象”的人。

得陇望蜀是什么意思

得陇望蜀的意思

【释义】: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得陇望蜀 【拼音】:dé lǒng wàng shǔ 【造句】: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人心不足蛇吞象,得陇望蜀的人最终结果是交不到好

得陇望蜀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在这里陇指指甘肃东部;蜀是指四川中西部。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知满足,贪得无厌的行为。

得陇望蜀 [读音][dé lǒng wàng shǔ] [解释]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出处]唐·李白《古风》诗:“物苦不知足;~”。 [例句]地主霸占了王爷爷的田地,~,又要抢王爷爷的房子。 [近义]漫无止

得陇望蜀的出处

得陇望蜀,原意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常用以形容那些“贪心不足蛇吞象”的人。 吃锅望盆,吃着锅里的 看着盆里的表现为一个人的不满足 贬义词 欲壑难填,形容像深谷一样,很难填满。出自《国语·晋语八》。欲壑难填 (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这句话出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对大将岑彭的书信,讲的是岑彭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平南大将军。建武八年也就是公元 32年,岑彭带兵跟随刘秀攻打盘踞在陇西的隗嚣,攻克了陇西重 镇天水,与吴汉一起把隗嚣围困在西城。公孙述派李育为将,带兵进驻上邽,以援救隗嚣。这时颍川、河东两地发生了叛乱,京师动,刘秀留下盖延、 耿弇(yǎn)围攻李育,自己急忙从上邽返回洛阳。刘秀返回时, 在给岑彭的信中说:“西城、上邽两个城池如果攻下,便可以带兵乘胜向南攻打蜀地。人心总是苦于不知道满足,我也有这样的毛病,一旦攻下了陇地,就又盼望攻下蜀地。每一次发兵,我的头发胡须就要多白一些。但若不这样,天下又怎能统一呢?”这里刘秀的意思是就是不满足现在的战国,让岑彭扩大战果。

成语解释: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成语出处: 《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例句: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鲁迅书信

得陇望蜀的用法

得陇望蜀释义: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得陇望蜀一般形容现在那些贪得无厌的人,我们可以造个句:许多人对名利总不知足,常常得陇望蜀,贪得无厌

“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的意思是人的烦恼在于不知足,已经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 “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出自: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岑彭传》。 “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 “得陇望蜀”典故: 东汉初

得陇望蜀的近反义词

早上也思晚上也想,但你的命运是什么样的呢?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长期如此,别人不会喜欢你的!这是一个不太好的签!但本人认为:只要一天天完善自己,琢磨

得陇望蜀的近义词是得寸进尺,指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心不满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而得陇望蜀的反义词是心满意足,指做了某事或得到什么事物等,自己心情很愉悦高兴,让自己觉得满意。

知友您好,乐意回答您的问题。 得陇望蜀成语出自三国时期,字面意思是:已经得到了陇地,又想要得到蜀地,引申含义是形容进一步的或者贪得无厌,一般是贬义。 欲壑:的深渊 因此可以看出“得陇望蜀”和后面的“欲壑难填”的意思是相近的,想要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得陇复望蜀,欲壑难填,是什么意思

知友您好,乐意回答您的问题。

得陇望蜀成语出自三国时期,字面意思是:已经得到了陇地,又想要得到蜀地,引申含义是形容进一步的*或者贪得无厌,一般是贬义。

欲壑:*的深渊

因此可以看出“得陇望蜀”和后面的“欲壑难填”的意思是相近的,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贪得无厌,用不知足。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满意请采纳,如有需要可追问,谢谢您的支持~

得陇望蜀,事情的根本就无法保存的含义是什么?

【原文】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

【译文】

事情的变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无法保存。

【释义】

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没有限度,人的追求就不会停止,追求一旦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不利于自身存在的转化,因此,越是疯狂跃进的时候,越要坚守“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的原则,越不能穷追猛打。

【事典】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率军平汉中,入南郑,军势大振。《三国志·贾诩传》中描述说:“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不能止。”曹操借此不仅扩大了势力范围,而且还威胁到了刘备集团的安危。因为汉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门户,汉中被曹操拿下,蜀郡就直接和曹操的军事力量对峙。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军下一步是乘势入蜀,抑还是到此为止,见好即收呢?曹军中产生了意见分歧,但大多数主张这个时候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拿下蜀郡,支持这样主张的包括担任曹操军队高级幕僚的司马懿和刘晔。

司马懿分析说:“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乘于时,时不可失。”意思是提醒曹操圣人不违时亦不失时,时机不成熟却盲目蛮干当然是不行的,但是时机来了却轻易放弃也算不上一个智者。

刘晔也劝曹操说,刘备依靠巧取豪夺的手段从刘璋手上夺得了蜀郡,人心不服,脚跟不稳,这个时候去攻打他是再好不过了,倘若等他站稳了脚跟再去攻打就困难了。

按说,两人分析得都非常有道理,都非常到位,但是,曹操并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而是出人意料地下令退回长安。

曹操主动放弃这次攻击西川的难得机会在当时和后世引起了不少非议。蜀国的法正评价说:“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失计也。”就是曹军的死党刘备、诸葛亮也认同这一看法。后人南朝时期的裴松之也不无惋惜地说:“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正,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

曹操是怎样应对众人的这一批评的呢?他感叹地说:“人最苦于不知足,既已得陇后,何须再贪蜀焉?”意思是说,人何必那么贪心不足呢?还是不要冒险了,见好就收吧。

身为杰出*家、军事家的曹操是个聪明人,他主动放弃这次在常人看来攻击西川的绝好机会,绝不是满足于现状,更不是畏缩不前,而是恰当好处的“知止”,其中隐藏的人生智慧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得到的。

首先,攻打蜀地并非像探囊取物般的简单。

古人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蜀地地势的险要,这样的地形易守难攻,曹操要想进攻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即便最终能攻占下来,也会元气大伤,对于保存以后的作战实力也是异常不利的。

其次,曹操大军刚刚历尽艰险攻下汉中,如果再以疲惫之师越险攻蜀,相当于“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此时不知道适可而止,被引诱深入,将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到时很可能会损失惨重,乃至全军覆没。

再次,曹操攻打蜀地,还受到内忧外患的牵制。曹操在前方指挥作战,势如破竹,但其宫廷很不稳定,曹操不便于长期离开*中心,否则身陷作战泥潭,一旦后方发生什么政变,不能及时抽身而归,将会造成无穷后患。

最后,自赤壁大战后,三国分分合合,三足鼎立之势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大趋势,有识之士早就看清了这一形势。曹操作为深谋远虑的*家对这一点也是看得一清二楚的,如果自己对蜀郡造成致命的威胁,又会促使刘备像当年赤壁之战一样与孙权结成战略同盟将矛头一致指向自己,到时曹军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胜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他道出“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的感慨,与其说是曹操对统一天下无望发出的心中感慨,倒不如说是他本人深谙知足的处世之道。

【事典启悟】

得陇望蜀,喜新厌旧,贪得无厌,这样的心理可以说很多人都会有所表现,只不过是表现得程度不同罢了。要止住这一心理,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人生修养,而且还要有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三国时代曹操,之所以能力挫群雄,最终统一北方,这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他知道适时而止,适可而止,及时避险,所以,他保持了军队实力为何反省它必有益处?

【原文】

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

【译文】

天降灾难表示警告,违逆它一定会灭亡;人生祸乱让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处。

【释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也接踵而至。这些祸患的制造者不是山川草木,也不是飞禽走兽,而正是人类自己。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类情不自禁地觉得,自己的能力正在无止境地增长,“让人眼花缭乱的成功”,诱使人们不但试图主宰我们的自然环境,甚至还想主宰我们的人类环境,这就是危险所在。频发的天灾人祸就是在警示人类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恣意妄为。

【事典】

在新疆天山以南,横亘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东,有一处由一圈一圈盐壳组成的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的荒漠,被称为罗布泊洼地。在这片沙海之中埋没着一座古城,若干城楼和墙基露出沙面,远望如水泥楼群。残城抗击风沙逾千年,不甘愿覆没,好像在呼喊:“我要出来,我要出来!”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楼兰古城。

当时这里气候湿润、水源充足、植物繁茂、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商贾络绎不绝。有史料中记载说楼兰:“广褒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出玉,多茵苇、怪柳、胡杨、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囊驼。”但到了后来,楼兰城水源枯竭,树木枯死,当年兴旺的城市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居民们不得不弃城别走,寻找新的水源。到了元朝时期,这里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成为了一片不毛之地,人们只能通过考古挖掘在想象中再现当时的繁荣景象了。

虽然从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难以辨认楼兰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学家从大量资料和考察中发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废弃了1500年的楼兰曾经是座山清水秀的乐园。

据历史学家考证,在楼兰古国有一条古水道从西北方向穿越整个城市流向东南方,城内街道分明,建筑错落有致,官署房位于城市的正中央,高大的门柱、朱漆的栋梁,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居民区位于城市的南部,庭院里栽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城市的边缘栽有可以让人领略到神奇之美的成片的胡杨林。历史学家通过对楼兰遗址周围墓地的考查,还发现这里不仅有汉文木简、汉代钱币、丝绸织锦,还有罗马风格的玻璃器皿,西亚风格的毛布,这些可以证明当时的楼兰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地位。

为什么昔日曾经水丰鱼肥的楼兰会从繁华之邦成为一片茫茫荒漠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楼兰古城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的呢?其主要是因为人类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在当时,人口的增加、经济的繁荣,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压力,于是逐渐出现了对林木大规模破坏的行为。原先本来地面有草皮、灌丛的保护,风起扬不动沙,地表植被受到破坏后,结构疏松的砂岩和页岩裸露出来,迅速风化,碎为微粒,大风一起,便扬起蒙蒙沙雾了。

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滥砍滥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祸害,为了保护生存环境,楼兰人规定“绝不能砍伐小树”“严禁砍伐活树,砍伐者罚马一匹”,但是,楼兰人做到这一点太晚了,当时采取的措施已经无法制止人们对大自然贪婪掠夺之心的膨胀,辉煌的楼兰城最终没能抵挡住前所未有的大风沙袭击,轰然毁于弹指间。

【事典启悟】

人与大自然本是融为一体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环境空间,自然需要人类的善心呵护。如果人们对环境缺少应有的保护,沙尘暴、温室效应、大洪水、大旱灾、厄尔尼诺等现象就会纷至沓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这些后果告诉我们在对待大自然方面一定要做到警钟长鸣。

得龙望蜀是什么意思

得陇望蜀dé lǒng wàng shǔ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得陇望蜀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示例】: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 ◎《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

【近义词】: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反义词】:心满意足、称心如意、如愿以偿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得陇望蜀的英文翻译

以下结果由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

1.

to have insatiable desires

得陇望蜀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刘秀

扩展资料

在汉军不断的攻击和劝降下,隗军渐有叛降的将领,隗嚣见形势 窘困,派大将王元入蜀向公孙述求救,自己则带着家属,投奔西城守将杨广。光武帝再次招降不成,就命令吴汉、岑彭包围西城, 耿弇、盖延包围上部,自己动身返回洛阳。

月余之后,杨广身亡,隗嚣的处境更加危急。又捱过了几个月,王元、 周宗带着蜀军五千,突然赶到西城,登高大呼:“百万大军来到!”汉军大惊,还未排好战阵,王元就冲入包围圈,把隗嚣接到冀县去。汉军粮食耗尽,撤兵返回关中。于是,安定、北地、天水、陇西诸郡,又倒向隗嚣。

建武九年(33),隗嚣财力人力消耗殆尽,处境每况愈下;而且又病又饿,只能以大豆和米,熬成稀饭充饥,终于愤恨而死。隗嚣部下拥他的少子 隗纯为主,据守在落门(在今甘肃 甘谷)。一年后, 来歙率军攻克落门,隗纯和诸将投降,只有王元单身入蜀,投靠公孙述为将。

光武帝从陇中东返时,留下一函给围攻西城的岑彭说:“如两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带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于不知足,才平定陇右,又想着蜀地。”从此,“得陇望蜀”就成为讥讽人心没有厌足之时的成语。而光武帝正是在不断的“得陇望蜀”中,完成其“中兴”大业的;这也是历代王朝更迭时,无数次兼并战争的内在动力。

得陇望蜀(东汉建武六年(30),刘秀率兵平西北。部将岑彭与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孙述派兵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鄞(今甘肃天水),刘秀留盖延、耿弇率兵围之。布置好之后,刘秀便移驾东归。临行前他曾写信给岑彭,说:“如果攻下两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又望蜀。每一发兵,头须发白。”后来人们把“既平陇、又望蜀”概括为“平陇望蜀”或“得陇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

得一想二 和 得陇望蜀 意思一样吗?

刘秀

得陇望蜀

得陇望蜀 ( dé lǒng wàng shǔ )

解 释 比喻贪得无厌。

出 处 《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

近义词 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得一想二

反义词 心满意足、称心如意、如愿以偿

典 故

刘秀当了皇帝后,西部巴蜀蜀王公孙述及陇西的隗嚣对东汉的威胁很大,光武帝建武八年,刘秀亲率大军讨伐隗嚣,隗嚣大败逃西域。刘秀命令大将实施他的“得陇望蜀”的计划,继而进攻巴蜀,势如破竹,消灭了蜀王,使巴蜀归汉

标签: 得陇望蜀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dongkepu.com/itkeji/o075g.html